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简称武汉植物园)它是中国科学院的三大核心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国家AAAA旅游景点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1号,始建于1958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有两个园区,光谷园区占地1103亩,磨山园区占地886亩,建有植物研究中心、湖北省重点视线中心、各有4个野外观测站,承担科普工作、科研、展览、物种保护等多种功能。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有1种保护植物.有3万多种,全园有竹园、牡丹园、有阔叶林等17个专业公园,有两个迁地植物保护公园,即“三峡植物区”和“珍稀植物区”,收集保存《中国红皮书》国家保护植物100余种,如巴东木莲、珙桐、龙血树、陕西羽叶报春等。同时,猕猴桃果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

自1995年以来,已多次获奖“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武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

目录

园区布局 编辑本段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磨山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景点,分为两个区域,即北部的温室景观区、中部的观光区和其他17个特色特色公园分散分布,其中温室区主要是景观温室、花径广场、科普楼等,主要展示热带地区、亚热带植物、沙漠植物、热带兰花等植物;中心旅游区包括玫瑰园、王莲展示区、花镜大道、湿地植物区、中心草坪等,主要表现王莲、微型月季、慈姑、猪屎豆等植物与植物景观;珍稀植物区、野生果树资源圃、三峡植物区、牡丹园等十七个特色园林分布在公园周围。

主要景观 编辑本段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有珍稀植物、观赏植物区等十余个特色公园和园林景区,目前已汇集各类植物.3万余种(含品种),有南方红豆杉、湖北羽叶报春、刺萼参、珙桐、华中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如柏枝,都有景观温室、花镜大道、水云涧(又名迷雾丛林)水森林之窗(又名沉水植物区)三峡消落区社区景观等优秀景点是集植物观赏和科普为一体的植物园。

温室景观区

科普楼:科普楼于2006年建成,位于公园大门的北面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旅游咨询处、高科技展示、集科普展览等为一体的游客中心,以探索植物起源为主题,探索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同时进行有趣的互动游戏

景观温室:景观温室建于2006年,位于园区北部,占地3000平方米,分为热带雨林展区、沙漠植物展区和热带兰花展区,有猪笼草、人心果树等热带、1500多种亚热带植物,麒麟花、佛肚树、蟹爪兰、龟甲牡丹蝴蝶兰等500多种沙漠植物、跳舞兰、卡特兰等800多种热带兰花。

花径广场:华景广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轴线中部,北有热带植物温室,南有科普活动中心和牡丹园、标本馆、学术活动中心相对,是景点之间的必经之地。华景广场喷泉由两部分组成:中心的激光音乐喷泉和南侧的定向玻璃管喷泉,两旁是木花紫藤攀爬的藤廊,可同时容纳1500名游客休闲观光。

中部观赏区

王莲展示区:王莲展区位于园区东部,占地1500平方米王莲原产于南美洲热带水域,有克鲁兹王莲和长木王莲两种,有30多种植物赏叶期约5个月,赏花期约3个月。叶片直径可达2米以上,可承受重达六七十公斤的物体而不下沉花期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晚上开出白花,第二天变成粉红色,第三天变成紫色,称为“善变的女神”

湿地植物区:湿地植物区创建于2010年,位于公园东北角,占地约1公顷,以灯心草为主、慈姑、莕菜、北水毛花、水葱、伞草、高氏苔草、水木贼、紫苏等数百种湿地植物,是物种保护的集合、植物群组展示、融合科普的湿地植物展区。

月季园:玫瑰园,位于公园东南角,建于2003年,主要围绕荷花和睡莲品种展区,占地1500平方米,收集微型玫瑰、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200多个品种的7000多株植物根据月季的不同类型分组种植,如黄和平、红双喜、黑美人等,每年4次-12月为赏花期。

花境大道:华景大道创建于2012年,位于园区东北部,面积约3500平方米东起玫瑰园,西至植物标本馆,全长约500米,栽培植物400多种(含品种),连接水生植物群、山茶园、木兰园、松柏园、三峡消落带及其他特殊公园。花境大道以“虽由人造、宛若天开”在设计理念上,植物被搭配成7个主题景观:翠境、芷香汀、风雪驻、栖云坡、涤心草畔、Q隐乐园、绿隐,是林缘、路缘、不同花境类型的滨水和其他自然景观大道。

特色专类园区

入侵植物与生物安全教育专类园:入侵植物与生物安全教育专园创建于2011年它位于公园的东部,占地约2000平方米该区域以意大利露台花园的形式建造,中央主干道沿台阶而下,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中国入侵植物和国外入侵植物展区。采集华中地区常见入侵植物33种,如水葫芦、苏门白酒草、豚草、水花生、葛藤、乌桕Sapium sebiferum提醒人们警惕入侵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首个展示华中地区常见入侵植物的科普园。

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林位于植物园中心,为自然生长区,面积约17000平方米该区域分为三层:乔(针叶植物)灌(阔叶树种)草(草本层)乔木层以马尾松为主,少量池杉、罗汉松、红豆杉和油茶;灌木层有樟树、朴树、海桐、椤木石楠、阔叶树苗,如刺玫果;草本层有渐尖鳞毛蕨、井田边草等,显示了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珍稀植物区:珍稀植物区创建于1984年,位于园区东部,占地约16000平方米它收集和保护了1049处古代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该地区有珙桐、荷叶铁线蕨、鹅掌楸属和其他植物的展示。

竹园:竹苑创建于1980年,位于公园东部,华景大道尽头,占地约16亿平方米,汇集了碧玉竹等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紫茎紫竹、触之有棱的方竹、散生罗汉竹近百种,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竹种质基地。

阔叶林:阔叶林位于公园东南部,为自然生长区,面积约20300平方米,以落叶为主、樟树常绿阔叶混交林、榉树、高大的落叶乔木层,如青冈海桐、灌木层,如野蔷薇麦冬、海金沙等植被层有复杂的结石、夹层植物,如扶芳藤。该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物种丰富,适合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教学和实习。

三峡植物区:三峡植物区位于公园东部,靠近华景大道它成立于2005年,占地6670平方米主要展示和保存了50多种三峡库区植物,如柏树、秋花柳、中华蚊母、达芙妮等,根据长江水位变化,建造了三峡消落带模拟夏秋季、冬春时的“涨潮”和“退潮”展示了植物在环境中不断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抗洪植物的恢复提供了实验平台。

本草园:百草园位于公园北端,始建于1956年,占地约3.5公顷,采自华中地区、云、桂、川、贵州有1500多种药用植物,是国内外药用植物最多的特色园林之一也是植物园主要的科普展示场所。

分为7个区域:

李时珍医药文化科普展区:按照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药用植物科普展。

特色药用植物展区:主要用于常绿油料藤蔓植物的绞杀、毒品原植物罂粟、虞美人等展示。

药用观赏植物展区:主要用于药用植物老花镜、芳香植物区、紫珠资源展示等。

药用植物教学展区:主要用于常见中药植物的种植药用植物的识别药用部位和药用价值的展示等。

岩石药用植物保护区:主要用于溪边、湿坡、保护附着在岩石上的药用植物,如水龙骨科蕨类植物石韦。

阴生药用植物保护区:主要栽培和养护喜阴的药用植物,如黄连、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淫羊藿等。其中采集植物57种,保护淫羊藿种质资源,培育繁殖种苗13万余株,如中科箭叶淫羊藿1号、中科巫山1号淫羊藿、中科黔北1号淫羊藿等。

热带和亚热带药用植物保护区:主要用于热带地区、武汉露地越冬亚热带药用植物的保护。

牡丹园:牡丹园位于公园的西面,靠近景观温室始建于1988年,占地约3300平方米,收藏武汉种植的牡丹、牡丹品种200多个,牡丹3000个,牡丹1000个,牡丹是红色的、粉、紫、墨、黄、白、绿、蓝、复色九大色系。以江南牡丹品系、以中原牡丹品系和日本牡丹品系为主,如金戈、黄冠、海黄、豆绿、岛锦、皇冠、芳纪、首案红、凌波湛卢等品种,每年3个-4月是赏花期,是华中地区牡丹品种的集合、集新种质培育和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园区。

杜鹃园:杜鹃园位于公园西北角,始建于1991年,占地约3000平方米收集了杜鹃花的12个原生种,100多个品种,达到5万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叶黄杨、鹿角杜鹃、东方杜鹃花,这个区域展示的是野生杜鹃花、通过一起遮蔽树木形成的社区景观。

山茶园:山地茶园位于公园北部,建于2010年,靠近雾蒙蒙的丛林主要采集保存山茶属野生植物资源,同时采集山茶、茶梅品种,如茶树、四川山茶、国际山茶名品。栽培的山茶科植物近400种和变种,学士18人、贝拉大玫瑰、烈香、鱼尾茶、九转螺丝、名品如华燕胶等,赏花期为11月至次年4月。

迷雾丛林:迷雾丛林位于公园的北向,靠近景观温室它建于2003年,占地10000平方米它有人工喷雾和弹簧浪花景观是雾霭丛林的主要景观之一680个冷雾喷头,营造出一种雾蒙蒙的林涧意境,对公园内的蕨类植物意义重大、岩石植物、阴生植物等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云雾缭绕的丛林中,收集和保护了100多种阴生植物,包括飞机草、万年青、香樟、蕨类等。其中,包括水生态类型在内的蕨类植物共239种、光照生态类型、土壤生态类型、温度生态类型有四种生态类型,包括“荷叶铁线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蛇足石杉、美丽马尾杉、褐色观音座莲、福建观音座莲、黑桫椤、有铅笔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8种。

菊花圃:菊园位于公园的东南部它建于2009年,占地约6000平方米它将被建成一座霜亭、菊径、菊花台等景点,念叨菊花、食菊、药用菊花等菊花文化科普,肉桂花瓣每年都有展出、变形的花瓣和其他菊花2-3万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菊花品种,目前已收集培育了辐射菊等菊花及相关属的资源1500余份、桃红柳绿、秋湖观澜、绿牡丹、帅旗、紫十八、江枫渔火、古刹金刚、骏河的君子、鹅毛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圃。

水生植物专类园

水生植物园成立于1980年,位于公园东部,占地73000平方米它收集了400多种水生植物,主要来自湿地、王莲区、沉水植物区、睡莲区、荷花区、湖岸带展示了湖岸湿地植物池杉群落、大型挺水植物香蒲群落、沉水植物群落的水生生态特征是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园,也是水生植物的保育地、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水生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

沉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于2006年建成,位于公园东部,占地约2000平方米,收集和展示了包括黑藻在内的56种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苦草、菜花等特色植物是国内首个集物种保护和科普展示为一体的沉水植物展区。

睡莲展示区:睡莲展区建于2009年,位于公园东部,占地约15000平方米,收集了200多件睡莲珍品,以盛开的睡莲花瓣为原型“八色睡莲池”在每个花瓣状的水池中,用不同的颜色,包括红色,来切割睡莲、紫色、粉色、橙色等颜色,品种是印度红睡莲、埃及蓝睡莲、墨西哥黄睡莲中国延伸药睡莲和其他外来品种。

荷花展示区:莲花展区建于2009年,位于园区东部,占地约16370平方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收集荷花资源目前,世界上有野生莲种和栽培品种1000多种,已种植的莲种有300多种,如中日友好莲、太空莲花和其他许多莲花珍宝。2015年以来,17个荷花新品种获得国际认证,培育新品种5个:绛芙蕖、秋牡丹、早白雪、武植子莲1号、武芝子莲2号等,赏花期为每年6月至10月下旬。

野生果树资源圃:野生果树资源园位于公园东北角,占地约51000平方米收集和保护蔷薇科等20多个科450多种野生林果植物资源、葡萄科、柿科、壳斗科、芸香科、胡桃科、桑科等,主要分为桃园、蔷薇园、海棠园、梨园、葡萄区、杂果园等地区是华中地区最重要的野生果树保护中心、新品种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桃园是野生果树资源园中最大的特色植物展区,面积约15200㎡,收集保存了桃等30多种野生桃资源、山桃、新疆桃、甘肃桃、光核桃等。

特色植物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馆藏丰富,收集保存了《中国红皮书》国家保护植物100余种,其中有巴东木莲龙血树等、珙桐花、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植物。

珙桐: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植物大熊猫”是生存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古老孑遗植物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栽培了18棵珙桐,于2021年4月12日首次开花开花的珙桐树干直径约10厘米,树高45米,开15朵花。

巴东木莲:木兰科木莲属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巴东木莲10种,最长树龄36年巴东木莲于2020年5月在花园里首次结果。

陕西羽叶报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904年由德国植物学在陕西秦岭南麓发现,2006年留在湖北竹溪、珠山又发现三朵报春花2020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始人工栽培2023年2月,来自陕西省的80株报春花在华景大道成簇开放。

龙血树: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生命周期超过8000年。

时令景观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资源丰富入春以来,各种花卉陆续进入最佳观赏期每年三月,梅花盛开,但花园里最抢眼的还是郁金香和红色、橙、黄、花园里展出了30多种郁金香,如粉绿色和奶油黄色。随着天气转暖,四月,杜鹃花成为植物园的主角,杜鹃花就是杜鹃花、绿的、紫色等各种颜色的杜鹃花竞相绽放,最耀眼的是一朵巨大的“鹿角杜鹃”

五月,荷花睡莲开始发芽,秋牡丹也开始发芽、秋三色等“秋荷”该品种可连续观赏至11月中旬,荷塘的热闹是从夏天到秋天。直到九月,五颜六色的菊花点亮了秋天,花瓣扁平、管瓣、众多菊花品种,如勺瓣,汇聚一堂,争奇斗艳。寒冬里花开凋零的时候,温室里兰花盛开,山上茶园里的山茶花也会绽放。

相关文化 编辑本段

园区标志

武汉植物园标志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存植物中的古老水杉

文化活动

临时展览

1986年7月,首次举办大型荷花展。

1989年4月,举办了首届大型牡丹花展。

第一届郁金香花展于2000年4月举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5年4月1日-首届兰花博览会于5日举行。

2012年9月28日-11月15日,第四届菊展暨首届菊花文化节举行“秋吉的月亮聚韵江城”以此为主题,展出了漠河荷花等1000多个品种的4万多株菊花、翠龙爪、绿叮当、拥抱春风和其他珍贵的菊花。

2018年9月27日-10月15日举办食虫植物展,70余种,2000余株,如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捕虫堇、瓶子草、狸藻、丹波花柱草等。

2020年10月,举行了一次精美的菊花展,有800多个品种,如齐帅、绿牡丹、绿衣红裳、洹水明珠、汴梁绿翠、沽水流霞等2.5万盆。

2021年2月5日-3月31日举办热带兰花展,展出100多个品种8000多种热带兰花。

2022年3月15日举办郁金香花展和荷兰风光,展出郁金香等15大类120多个品种的郁金香、风信子、洋水仙、观赏葱、喜林草、雪片莲、玉米百合等花卉80万株。

2022年国庆“去莉莉 如约而至,享受花的生命”百合展,展示30多个品种,8000多株百合。

2023年3月-郁金香花展于4月初举行,展出100多个品种60万株郁金香。

科普教育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通过不同形式普及植物知识,如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自然百科、大自然实践活动、云赏花等。

2001年,经批准,首次公开种植罂粟,并举办首届全国活体植物罂粟禁毒科普展,至今已连续举办20年。公众科学日”作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动,于2020年5月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启动“闻香,染,对草药感兴趣,游遍武汉植物园”主题为的一系列网络科普活动。

2022年将发布《小猕猴桃大学问》《雌雄苦草的漂浮情缘》等科普视频。开展以探花、探草、探大树、探大叶、探果、探根茎为主题的“探自然”儿童系列 的活动,如“探索荷花奥秘,助力绿色生态发展”好吃的猕猴桃是怎么长出来的”在传统节日中探索自然”找贾——亲子科普专线”等。

学术科研 编辑本段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有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四个植物研究中心、水生植物研究中心等湖北省特色资源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湖北省重点风险中心、湖北省湿地演变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等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4个野外平台、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天鹅洲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水利部监测站、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园等科研资源。

植物保护中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栽培等方面不断做出探索和研究,其中,在猕猴桃的保种、栽培取得丰硕成果,猕猴桃植株得以保存(含变种、变型)资源1200多种,栽培品种66种(系)对120个品种1471份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了编目,57个品种提交了审定和保护,其中“金艳”东红”金桃”金圆”满天红”金玉”金梅”弥枣1号”弥枣2号”猕猴桃新品种,如猕猴桃,是世界上公认的保存猕猴桃遗传多样性最多的品种、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

专利专著 编辑本段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植物科学学报》(原名为《武汉植物学研究》)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是办刊宗旨,及时报道植物学最新动态、研究成果、技术与方法、三峡植物库区物种资源调查等遗传育种信息、水生植物分类、珍惜濒危植物的栖息地调查和迁地保护研究。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对猕猴桃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猕猴桃研究进展》系列丛书,介绍了猕猴桃产业、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猕猴桃等的研究成果,并拥有《一种猕猴桃的低位嫁接方法》《一种猕猴桃结果母枝座的培育方法》《一种环形猕猴桃花粉勺拨撒器》等专利。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还编有《中国荚蒾属植物资源》《中国莲》《湖北野生淀粉植物》等作品,持有《一种王莲的简易育苗方法》等专利。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三峡库区有许多珍贵植物为了抢救和保护濒危植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对其进行了迁地保护。中国特有的单一植物“裸芸香”属于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三峡工程建设前后,裸芜菁进行了迁地保护和无性繁殖、对精油的遗传多样性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1995年从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引进乡土植物7361株“川明参”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和秭归县泗溪生态景区,川明参在保护区基本能正常生长发育,能开花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始开展研究“荷叶铁线蕨”迁地保护研究1996年3月从万州区新乡镇小沱村引种约3000袋7000余株“荷叶铁线蕨”同年4月,从秭归县香溪镇望江村引进“疏花水柏枝”实生苗到园内。武汉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合铁线蕨荷叶的生长发育在花园中模拟自然生长环境条件夏季用遮阳网覆盖铁线蕨荷叶,早晚喷水,冬季覆盖塑料薄膜,使铁线蕨荷叶安全度过夏季和冬季。

2007年,对三峡库区的大叶黄杨进行了迁地保护,保护地位于杜宪县石屏、秭归县九岭头林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经过精心保护,宜昌的大叶黄杨在各保护区生长良好。同年,丰都车前草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从三峡库区、三峡植物园、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丰都车前的丰都县石屏林场进行迁地保护后,开花结果的起始时间与自然种群几乎相同。

新物种

2011年,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威信县发现重楼属新种2019年,新物种被命名为恒力巴黎,以此向女科学家恒力致敬,感谢她对世界巴黎的分类学和资源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博士生VeronicahMuteleNgumbau在肯尼亚东海岸发现了一个新物种CrotonkinondonesisG.W.Hu,V.M.NgumbauQ.F.王,它是大戟科植物(euphorbiaceae)巴豆是巴豆属的第二大属。

2022年6月,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平坝营国家森林公园发现植物新物种”武陵腹水草“幼时全株紫红色,花序梗长7厘米,紫红色小花密集丛生于花序轴顶端–3cm,花期9–10月。

2022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个荔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联合出版并命名了新物种”三峡白前”夹竹桃科的白首乌。2021年9月,三峡白前移植到武汉植物园,2022年5月开花,花小,无明显香味。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会同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分类学研究团队,对云南高黎贡山发现的两个凤仙花新种进行了命名:姚家坪凤仙花和隆阳凤仙花。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1998年9月17日-国际猕猴桃研讨会21日召开。

2003年十二月27日-2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保护原理与濒危机制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来自日本和其他国家的50多名学者和国内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2007年4月16日-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将于20日举行。

2007年9月16日-18日召开“中英茄科基因组与生物多样性研讨会”,来自中、来自英国和中国的30多位茄科分类学和基因组学专家出席了会议。

湖北省植物学会于2008年12月30日召开、武汉植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

2010年5月12日,第三届全国蛋白质植物学研讨会召开。

2012年7月26日-27日举行了中非科技合作研讨会。

2014年12月27日-第二届国际水生植物生物学研讨会31日举行。

2017年4月6日,《一种箭叶淫羊藿叶柄组培快繁方法》第七届编委第二次会议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9位编委出席。

2017年6月1日-2日,召开了青少年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研讨会。

2018年11月23日-26日,2018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青年研讨会召开。

重大荣誉 编辑本段

1978年3月《一种培养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方法》《植物科学学报》《全国薯蓣资源调查及利用》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三项成果奖。

1980年11月20日,《油橄榄栽培技术研究》卷7“裸子植物门”获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8年12月15日授予“湖北省青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5月30日获胜“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10月31日,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定为全国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2006年2月获胜“2004—2005年武汉市旅游行业诚信单位”

于2008年6月25日授予“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

赢得于2009年3月9日“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7月获胜“国家林业科普基地”

2009年十月“猕猴桃观赏品种——超红”和“耐寒睡莲新品种——黄盈“在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分别获得科技成果新品种培育银奖和铜奖。

2011年1月赢得“武汉十大旅游景点”武汉市民旅游学校教学基地”2010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奖”

2011年10月17日,菊花品种在Xi 世博会。

2011年12月《长江三峡和湖北省神农 架自然疫源的植被调查》获得2010年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

2014年12月29日中奖“湖北省风景园林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2015年1月获得第一届“武汉知名旅游品牌”

2017年3月获得“国家科研推广基地”2016年优秀国家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6月13日《中国植物志》中奖“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18年3月23日科普视频“植物寻香记”获“2018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1年12月3日获奖“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藁城宫灯    下一篇 金瓶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