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围的山麓,海拔100至150米西临火石山,东临乌苏里江,南临莲子山,北靠湖北山,与俄罗斯伊曼市隔江相望。伊曼也是前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危机、作为勃利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工业中心和乌苏里铁路的咽喉,虎头镇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本人在这里建了堡垒,可以长期占领中国,进攻苏联。

1934年,日本关东军驱赶华工开始修建虎头要塞。主要位置是虎山,从中间、东、西虎山由三个山头组成,其他四个位置是虎东山、虎北山、虎丘和虎丘阵地。日军以中虎山为中心构筑地下工事,从山下一直延伸到东西虎山,长8公里,再延伸到北虎山和胡晓山,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坑道网。地下防御工事包括指挥所、浴室、粮库、弹药库和发电站等,配有一切生活设施和电气设施。

1939年,虎头堡设防基本完成。总共用了六年时间,投入了上亿资金在此期间,日军从中国强征劳工超过10万人。1939年至1940年,日军设立虎头要塞警备队,下辖炮兵部队、工兵队、步兵队、榴弹炮中队等,共8000多人。

1941年,为配合法西斯德国发动的反苏战争,日本关东军将驻军增至1人.两万人那时,虎头要塞有永久的避难所、列车炮、高射炮,还有10厘米、30厘米、不同口径的41厘米榴弹炮等。因其牢固程度、完备程度、现代化程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高的,日本关东军也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之后双方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战斗,最终苏军于8月26日彻底攻破了虎头要塞。因为虎头要塞之战比日本晚了11天 投降后,湖头要塞也被称为“二战的最终目的地”。

1991年,虎头堡遗址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当地文物工作者对虎头堡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调查,并在虎头堡主阵地虎山堡遗址上修建了虎头堡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8万平米,分上下两层。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工作者会同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和专家学者,对虎头堡遗址进行了又一次考古调查。

2003年,虎头堡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虎头堡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虎头堡遗址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保护虎头堡遗址、研究、开发利用不仅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历史起到了实证作用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也对中国人民有利、尤其是年轻一代“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日本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促使日本政府反思战争的罪恶,遏制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此外,调查和揭露日军屠杀日本劳工和战俘的残暴罪行,调查受害者名单和日军战争遗迹中遗留的大量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非常有利于推动民间对华索赔运动,承担起保留和向日方提出清理旧日军要塞区不安全因素的道义责任、资金、技术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录

修建历史 编辑本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企图以此为跳板,进一步把侵略矛头指向南方的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北方的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为实现其“北进”按照计划,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全力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中国东北修筑了许多军事堡垒,其中虎头堡就是很重要的一个。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万达山残脉虎头山上虎头山主要由虎头山组成、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山等五座主山,而堡垒就建在五座山峰之下,连成一个网络。湖头镇与俄罗斯的界河是乌苏里江它们之间的山脉相对平缓,丘陵起伏不大它不仅是中国东北边境最容易登陆的地带,也是与俄罗斯伊曼市隔河相望的地方伊曼也是前苏联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枢纽、勃利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工业中心,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因此,日本通过在虎头构筑要塞,可以实现对中国东北的长期占领、实现在远东扩大侵略范围的野心。

1934年,日本关东军驱赶华工开始修建虎头要塞。主要位置是虎山,从中间、东、西虎山由三座小山组成日军以中虎山为中心构筑地下工事,从山下向东西虎山延伸8公里,再向北虎山和虎山延伸,形成庞大的地下坑道网。隧道宽、高约3 ~ 4m,用3m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1939年,虎头要塞的防御工事基本完成,但连接要塞的砂石守备路网和营房是连通的、辅助项目,如军官和士兵直到日本战败投降,宿舍才建成。总共用了六年时间,投入了上亿资金在此期间,日军从中国强征劳工超过10万人。

1937年以前,虎头堡的劳工主要来自满洲和山东两省。之后因为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带走了战场上俘虏的中国军队战俘“训练”后,作为“特殊劳工”,秘密运送到要塞从事工程建设。如果工人工作的地方不保密,日军一般会在春天请他们,冬天放他们回去,但要求他们不能说出自己挖洞的事。如果工人们在堡垒的绝密部分工作,就没有生还的机会。前虎头要塞边防军士兵冈崎哲夫Tetsuo Okazaki在他的书《秘录·北满永久要塞》中记录了这件事当时日军以施工完成为由,奖励工人粮食结果工人们一放松警惕,就突然用机枪把他们全打死了。

日军为了保密,只让堡垒附近的人做一些辅助工作。真正修建堡垒的工人,几乎都是被日军从外地抓来的,都是被利用的“闷子车”带他们来这里的工人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工作。工人通常住在几十人或几百人的劳动棚里这些劳动棚连成一片,每个劳动棚占地好几亩。工人 饮食也很差,只有粗糙的高粱米或者玉米粥,基本没有蔬菜,有时候还会有一点咸菜,所以都是空腹工作,身体很瘦。

1945年,肇东农民冷凤仪被抓到堡垒里干活有一次,要塞正在火化一名工人的尸体无法忍受饥饿,他冲过去抓住尸体 的大腿,吃了它。据有关统计,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有数百万中国劳工被日本关东军以各种方式运往中国东北和苏联、中蒙边境军事要塞工程建设。从1934年到1945年,中国至少有100万工人在边境要塞等军事工程中丧生。

要塞布局 编辑本段

虎头要塞中心区正面宽12公里,纵深6公里,主要由虎山组成、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胡晓山由五个位置组成,主要位置是虎山,它由中部、东、西虎山由三座小山组成,四周是沼泽,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地下防御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电站等,有竖井通往山顶观察站和出入口、通风口、枪眼、炮眼、反击口等几十条通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山下四处延伸。工事上自然植被茂密,没有人工痕迹。在堡垒外面,有野战工事和机场。虎东山、虎山北是虎山两翼的前沿阵地,呈钳形,用南北两翼守卫虎山主阵地,而虎山西、胡晓山的两个位置是虎山的支点,从背后支撑虎山的中枢,形成第二道防线。同时,乌苏里江堤上还驻扎着日本舰队,构成了江堤上的第一道屏障。

要塞配置 编辑本段

日本关东军

1939年3月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设立虎头要塞 43356边防警备队,进入虎山阵地。虎头第四边防警备司令部称为满洲 31部队,警备司令部称为满洲 948部队5077部队。驻军成立于 年,其指挥官是少将仓茂周仓 。卫戍部队有三个步兵单位、1个炮兵队、1个工兵队。每个步兵单位下辖 4个步兵中队,炮兵单位下辖 5个炮兵中队,工兵单位下辖 1个工兵中队。后来,三个步兵旅被改编为三个地区队,分别驻扎在胡晓山、虎北山、虎东山。炮兵队驻扎在虎山脚下,工兵队驻扎在司令部附近。1940年2月,警备部队扩编,将5个炮兵中队扩充为3个炮兵旅,辖12个中队。此外,在虎头要塞以西的水科站设置第13列车炮阵地,在虎头平原设置 143356榴弹炮中队;驻军共有8000人。

虎头要塞虎头要塞

1941年7月,日本军部配合法西斯德国发动的对苏战争“关特演”以伪满洲国的名义,大量派兵准备进攻苏联,虎头要塞日军的兵员和装备得到空前的扩充和增加。在虎头要塞的炮兵阵地,有1门41厘米榴弹炮2门30厘米榴弹炮2门24厘米榴弹炮6门15厘米加农炮和8门10厘米榴弹炮。还有野炮、步兵炮、山炮、迫击炮43门。堡垒还配有防空火力,配备18门防空炮和10挺高射机枪。同年10月,日本军部秘密向虎头交付了40厘米大口径榴弹炮和24厘米火车炮,装备虎头边防军。在此期间,驻军增加到1.2万人。储存在堡垒里的粮食、燃料、衣物等可以满足一万多日军三个月左右的需要。

据苏联文献记载,虎头堡建筑区最坚固的部分是虎头抵抗枢纽,每公里前方有7个炮兵掩体12个机枪掩体8个机枪土坯掩体6个观察哨2个钢帽城堡和6个炮兵阵地。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虎头要塞的坚固性、兵力和火力远胜于“法、两座堡垒,马奇诺和杰克福尔德,由德国和德国在莱茵河边界建造”所以日军称虎头要塞为永久要塞“东方马其诺防线”他们甚至傲慢地宣称:日苏战争爆发时,只要坚持三天虎头,就能打赢日苏战争。

1944年6月至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国华北、华中抗日武装也进行了局部反攻。为了挽回败局,日本军部大规模部署关东军增援其他战场,极大地削弱了关东军的实力,驻守虎头要塞的关东军部队数量和装备也不断减少。1945年3月,驻扎在湖头的日军第四边防警备队主力编入日军第122师团,移师宁安安。剩下的一个改编为虎头临时边防驻军,留在虎头要塞。7月10日,日军以第4前沿警备队第3地域队主力为基础成立第15前沿警备队,总兵力1400人,仅为第4前沿警备队全盛时期的1/7。

苏联红军

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斯大林在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许下承诺,欧洲将在军事行动结束3个月后与日本开战。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然而,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仍在反击。随后,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准备对日作战,秘密从西部向东部调兵,重新部署。苏军还大幅增加远东作战部队数量,建立必要的物资和作战技术装备储备。

部署在虎头要塞对面的苏军是远东第1军,指挥官是苏军元帅梅列茨科夫。该军在滨海边疆区沿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展开,编成红旗第1军和第5军、25、第35军,楚古杰夫卡战斗集群,第10机械化军,第9航空兵,共两万余人。面对庞大的伪满洲国边防防线,苏联的计划是要在海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全线进行正面火炮突击,还有坦克、步兵混编先遣部队在满洲国边境进行了14个设防阵地和地下堡垒群“闪电战”以猛烈的火力打开突破口,为后续部队纵深推进扫清道路。

重要战役 编辑本段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双方分四个阶段交战。第一阶段是8月9日至8月12日的炮击。8月9日凌晨,苏军首先进攻并占领日军哨所,随后派出炮兵对虎头要塞的日军进行炮击两个小时,他们渡过乌苏里江,在日军前沿阵地登陆,破坏了虎头建基地地区的交通、地面工事、通讯设施、铁路、车站、军营等设施。起初,日军被打得匆忙进入阵地和地下工事,但很快就开始反击,用大口径榴弹炮轰击苏联,但没有 t打不中目标,苏联切断了电源,大炮成了一堆废铁。8月10日,苏军击退了日军 s四次反攻,占领了江边码头和虎头镇,同时利用空中优势打击日军,炸毁了几门日军大炮,打死了几个日本人。8月12日,苏军在炮火掩护下,用坦克开路,再次向日军发起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顽强的日军组织了一支夜袭队、敢死队袭击苏军,也给苏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第二阶段是8月13日至14日的阵地战。8月13日上午,苏军攻克了西虎山阵地,并投入大量汽油、炸药、通过隧道通风口向虎头要塞地下工事投掷手榴弹,日军组织敢死队反击,被苏联击败。8月14日,苏军开始进攻虎山主阵地,摧毁了该阵地的永久火力点和日军巨炮阵地、炮兵队指挥部全军覆没,湖东山阵地的日军残部也被迫后撤。但制高点仍被日军控制,随后苏军用大型鼓风机将大量汽油和烟雾吹入虎山地下工事许多躲藏在山洞里的日本兵窒息而死,少数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苟延残喘,紧紧抓住洞口。

第三阶段为8月15日至19日日军接到投降消息后,仍顽强抵抗。8月15日,日军指挥官大木正芳等人听到了日本天皇 美国无条件投降的广播,但他们没有I don我不相信8月17日,他们组织士兵继续抵抗,140多人被苏军炮弹炸死。8月18日,苏军敦促日军投降,并派出一批被俘的虎头港董事进行劝说,但日军将其击毙,坚持抵抗。8月19日,苏军在虎峪的炮塔上无休止地发射卡秋莎大炮和所有能投入作战的大炮,使得日军守备司令部、中猛虎山、东虎山守敌全军覆没。

第四阶段是8月24日至8月26日最后一次苏军进攻。8月24日,虎头要塞后面的虎啸山洞里幸存了70多名日军他们把修好的速射炮运到平顶山边缘,向苏军炮兵阵地发射了3发炮弹苏军炮弹也发射了,日军损失惨重,迅速躲进堡垒。8月26日,苏军集中30门大炮和1000多名士兵向胡晓山日军阵地发起进攻,最终以53名日军官兵被活捉而结束战斗。在攻破虎头要塞的战斗中,1300多名日军守军士兵牺牲,493名苏军士兵葬身虎头山脚下。

考古调查 编辑本段

1991年,虎头堡遗址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与当地文物工作者一起两次考察了堡垒遗址,对堡垒的地下军事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现场资料,走访了相关的历史见证人,查阅了县志历史档案和现有的中外文献。为了保存虎头堡遗址的完整性,已经清理出一条3800米的地下通道、 8 室、修复加固文物 2万余件1200延米,并在原址上修建了侵华日军虎头炮台博物馆。1993年4月26日至5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工作者联合日本民间友好团体专家学者,“虎头堡遗址中日联合调查团”,对虎头堡遗址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考察,交流了研究资料和科研成果。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地面调查和地下调查。

地上调查

交通壕遗迹:是整个调查区域随处可见的地面军事设施。堡垒各部分的交通壕结构大致相同,都是“V”形,深度在80-100厘米之间。在海沟的两边,像堤坝一样堆积起来,方向不一,有的是根据山形挖出来的、还有逆向型、直线型、z字形、S字形等。曲折纵横、形状各异、犬牙交错的交通壕蜿蜒连绵,连接着地面和地下的各种军事设施。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推断日军设计建造如此复杂的交通壕设施,意图是依靠交通壕本身的复杂性,使其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功能。但在像坦克、越野装甲车、交通壕设施在自行火炮等攻击性重型枪械的强力打击下,功能会大打折扣。

15厘米口径火炮炮塔位置遗迹:位于湖头镇西北部,2.5公里的中虎山在东面,距离现在的中虎山下的要塞开口约180米,海拔约80-90米。根据文献记载和日本幸存者 记忆中,这个位置有四座钢筋混凝土炮塔,配备四门直径15厘米的加农炮,还有一条通往中牟山要塞的隧道。经勘察,确认一处遗迹在中虎山下堡现口以北80米处,有三座炮塔遗迹自北向西北并列。炮塔为水泥结构,前墙厚约3米,后墙厚约1.5米,上半部分已被破坏,无法辨认其形状。连接炮塔和虎山要塞的隧道已经全部坍塌。

41厘米大口径榴弹炮炮塔位置遗迹:位于西虎山山麓,距西虎山制高点200米,2.2公里,海拔82左右.5米。据文献记载,这个阵地原是日本关东军第四边防队第十四炮兵中队驻扎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7月降为虎头15边防团炮兵中队1队4队。该炮旨在摧毁前苏联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伊曼铁路桥,切断苏联战时交通线,干扰其军用物资供应。枪身长约20米,枪管直径1米,最大射程20公里。炮弹长4米,弹头直径40厘米,长1.2米,主管1000斤。在当时的日军装备中,这种炮是陆地上最大口径的重炮。据当地人说,这把枪是虎头解放后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的。

炮塔遗址:它有一个圆形结构,形状像一个破馒头。环形基础的外径为35米,内径为17米.6米,垂直高度近10米,地基内侧水泥墙厚20米,正面钢筋水泥墙厚4米,炮门内口宽2米,外口宽3米,炮门方向为东南。连接交通壕和炮塔的隧道长19.8米、宽2.4米,拱顶高度2.2米。隧道北侧有宽2.5米,因山体滑坡无法确认长度。环形基础部分的北侧宽2m、倒塌的弹药库南侧有两座11×2的弹药库.一个5米的弧形房子,一个是退窖,一个是材料仓库。

地下调查

湖东山地下堡垒遗址:位于虎头镇北1.2公里,海拔100.距离乌苏里江7米.85公里。目前,遗址东侧入口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西侧距入口处约50米处有前苏联于1945年8月修建的虎头解放纪念塔。是虎头堡遗址区唯一对公众开放的遗址,遗存较为完整。从东入口下台阶,向西北方向转120,经过一个坡度约为20°  的匝道它是一个正方形的房子,边长约5米。

向北有楼梯通往北出口,向南有一个被山体滑坡堵住,向西有一个沿着主通道15米左右,宽3米、这座深达24米的大房子现在是虎头要塞博物馆的展览室,展示历史图片和物品,向观众介绍虎头要塞的历史。规模不是很大据实测,主隧道总长约140米,有10间房屋,但各种设施都很齐全、将校舍、弹药资材库、伙房粮库、浴池、厕所等一应俱全。在虎头炮台遗址区,这是唯一一处由当地政府出资修缮的炮台遗址除了被山体滑坡阻断的通道和房屋,无法勘测,大致掌握了其基本脉络,绘制了示意图。

1994年12月至1995年5月1日,虎林县文物管理所对虎东山炮台地下工程的另一部分进行了清理,同时进行了测量、考察、考证和研究工作。本次调查发现,虎东山要塞地下通道有近20个房间,最大的为24×3米,最小的为1.8×1.8米。其中穹顶房8间,其余为钢筋混凝土平顶房。这几个房间分别是炮席、兵舍、将校所、发电所、弹药库、资材库、伙房、粮库、淋浴房和未知房间。有些房间是成套形式的,比如一个电站和两个物资仓库,还有一个军用棚、将校所与伙房、粮库相套等。清理还获得了大量遗物,共计30种300多件,包括武器、医疗器械、药品、通讯设备、生活用品等。武器主要是步兵手榴弹、毒气弹、枪油壶、步枪子弹等,生活用品是水壶、饭盒等,医疗器械有听诊器、药品等。

1995年3月,清理湖东山要塞地下通道时,研究员在炊事间、在火炉旁的沙土中发现了十几页油印的书籍残片,均已发霉,可能是1945年8月14日夜日军撤离主阵地时在慌乱中留下的。残片上有“395军,昭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字样。395军是关东军第四边防警备队第一区域队的番号,俗称满洲395军城市5083军。该部队于1938年3月1日重组,下辖四个步兵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1938年3月至1945年3月驻扎在虎头要塞虎东山阵地,昭和十六年1941年。此时的虎头卫戍正处于全盛时期,总兵力超过一万人。由于多年的腐烂,这些碎片现已残缺不全。没有封面和标题,应该是湖东山警备队的《守备手册》。同时,在堡垒通道中还发现了《发电机年度运转表》和《发电机运转日记》表。只能在两米内看到的包括发电机的运行时间、使用目的、各种油料消耗量、有无故障、当事人签名等栏目。

老虎山中部夏堡遗址:在老虎山地区的中部。虎山在虎头镇的北部和东部、中、西三制高点,中虎山中部制高点,海拔111.8米,距离虎头镇2米.2公里,距东、西边两个制高点直线距离分别为350米和300米,距离乌苏里江约2000米。在遗址的开口处,有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界碑石,大量的土石方几乎堵住入口爬进来,宽1米几米远、高1.8米的拱形隧道延伸到东西两侧。隧道内漆黑一片,面积超过水尺,洞口附近有薄冰,平均温度8℃,湿度50%。向西的主要通道沿线有很多房子,有几栋写在墙上“弹”汲取积水”注油孔”通风装置”换句话说,除了“厕所”炊事场”等设施,在“绷带所”的“T”在锯齿形大房子里落下的泥土和石头中发现的人骨。这个房子是两层结构,有梯子连接底层或者通往其他地方。据史料、日本幸存者回忆说,应该有隧道和东、西虎山与要塞相连。但因渗水、塌方、堵塞等因素无法深入探究,无法确认。可通行路段的测量数据如下:总延伸约342米,共有8个房间,其中最大的房间为156平方米“绷带所”和150平方米“弹药库”。

虎啸山地区要塞遗址:虎啸山地区分为虎啸山、平顶山、大虎啸山有3处,都有地下堡垒设施。其中平顶山东南山麓有一座10厘米榴弹炮堡垒,位于虎头镇西北.距乌苏里江6公里.4公里,距制高点胡晓山约600米,海拔89.1米。堡垒隧道总长度可达165米,有4座房屋。从现在的入口看,是一个深达10多米,面积11的大房子.4×3米。正前方米14.9 × 3m士兵 人居,后面有两栋3× 2m的一般校舍,沿主隧道东西方向有一个7× 3m的双层煮饭场,底部有一个储藏室。对面房间8×2米,用途不明。东行,向南拐,继续到通往地面的竖井,因塌方继续向东走几十米。胡晓位于湖头镇的西北部.距乌苏里江6公里.5公里,海拔108.1米,地下隧道可测量总延伸约69米.25米,带4套房子。主隧道在正北入口前方20米深,前方是一个2米见方的小屋。西边不远处有一个通往地面的竖井。东缓坡西南几米,左边第一个5.6x3m地下指挥所。前方几米,干面包仓库10×3米,朝西的通道被堵住了。再往前10多米,就是7x3炮兵队的栖息地。参与中日联合调查的前日军幸存者冈崎哲夫Tetsuo Okazaki说,这是他在虎头战役中因眼部受伤接受治疗时住过的房子。栖息地的内壁上写着“烟囱孔”通风装置”传声管”诸如此类的话,标明了这里设施的用途。两侧壁高1.5米开外的地方横嵌着一根细长的方形木柱,据说是用来搭建双层床的。平顶山东南麓的10厘米口径榴弹炮堡垒主坑道南北走向,东面有三条平行坑道,间隔约30米。遗址规模仅次于中牟山,可测量总延伸约243米.4米。据文献记载,在虎头日苏战役期间,约有200名日本人在此避难。从中间的开口进入10多米,主隧道向南北两侧延伸。向北10多米,有一个面积为20×5米的大型弹药库前方10多米,有一个2米宽的小仓库,正对着北口。再往北10多米,有一条竖井通往山顶。南行通道西侧有四栋房子第一个是大房子,面积20x3米据说战时所有的难民都集中在这所房子里。在调查中,发现了不同民族的人骨,包括儿童的遗骸。还发现诸如钥匙、罐头盒碎片和其他遗物。离这个房子几米远,有两个5×2米的小屋,再往前10多米,有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里有两个水池,用途不明。这座堡垒全长243米.4米,由于南行通道被封锁,无法勘测,其全貌不详。大虎啸山下堡垒的勘察,只能根据当初日军幸存者的记忆来理解。遗迹结构极其简单,20米长的通道中间有一间小屋。只有一条岔路,尽头是一个8米高的竖井。因为岔路的尽头已经被山体滑坡堵住了,所以无法看到全貌。

火石山火车炮地下阵地遗迹:湖头镇以西30公里。据史料记载,日本虎头边防警备队以火石山为基地,拥有一个中队的火车炮。火车炮原本是东京湾富锦海防要塞的后备炮,口径24厘米,最大射程50公里它是由一辆动力车驱动的、炮车、弹药车和部队车组成一个炮车编队。日军设想以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配以10厘米和15厘米口径的加农炮等直接弹道炮,切断苏军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程作战。最初的基地位于湖头因为射程远,机动性强,移到了西边的火石山。火车的地下位置位于火石山南麓,在山脚下挖掘主隧道呈东西走向。

经现场调查,隧道总长约75.3米、宽近5米,高近5米,底部为铁路路基,顶部为平面结构,上面覆盖着网状钢筋,钢筋已被剥离。顶部中央有一个2米见方的天窗,用途不明。隧道末端的北侧深度为26.5米、宽5米、高2.8米,天花板是一个拱形的物资仓库,与北隧道墙隔出一个3米见方的小屋。有进深18.45米、宽5米、高2.8米、天花板是拱形的,像一个士兵 它距离隧道壁有3米宽、长2-3.9米的梯形小屋。隧道口有燃料库遗迹,上方山坡有几处营房等配套设施遗迹。

研究意义 编辑本段

保护虎头堡遗址、研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场,虎头堡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它的综合研究,不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证据,而且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历史具有实证作用这也是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两史一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在博物馆学意义上,要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摸清湖头要塞的防御工事分布情况,掌握各种设施和遗址的内部结构和现状,为今后文物管理部门保存遗址划定保护区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遗址博物馆提供参考。

1993年4月至5月,中日联合学术考察虎头炮台,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路透社等国际新闻机构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这将有助于揭露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掩盖的前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鲜为人知的战争罪行。对推动日本和平反战运动,促使日本政府反省战争罪恶,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复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虎头要塞遗址区遗留的各种日军设施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遗迹需要挖掘和考证。尤其是遗留在地下军事设施中的武器弹药,是极其危险和不安全的因素。

调查和揭露日军杀害日本劳工和战俘的残暴罪行,调查受害者名单和日军战争遗迹留下的大量危险因素和隐患,也非常有利于推动对华民间索赔运动,为保留和向日方提出清理旧日军要塞区不安全因素承担道义责任、资金、技术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修建的重要军事基地,在日本侵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虎头堡的建造在当时是高度军事机密,我们仍然可以 我不能完全掌握它的全部历史。因此,了解这段历史,深化研究,在这一研究课题上取得突破,必将对满铁史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关东军史、日本移民侵略史、伪满军事史、东北劳工史乃至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对日苏远东战争史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场馆 编辑本段

二战结束时的纪念公园: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建于侵华日军虎头要塞主阵地虎山之巅,占地14.9万平方米,以二战结束纪念碑为中心,是一个宽17米长260米的阶梯形历史事件展示平台、二战重要历史事件雕塑、二战结束时的纪念碑广场、劳工纪念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加农炮模型、加农炮阵地、虎头地下堡垒等景点。该纪念园按照“一战的酝酿和爆发、大战的全面发展和大战的最后较量和结局”按时间顺序,重点展示“九一八”事变、台儿庄大捷、斯大林格勒战役、珍珠港事件、诺曼底登陆、虎头堡之战等历史事件。公园的建设始于2009年10月该项目分为两期,主体工程于2011年8月完工。纪念园开园当天,虎林市所有红色景点免费向游客开放其中,俄罗斯达利涅列钦斯克政府代表团还专程到虎林参观红色景点、开展文化交流,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的途径。

虎头要塞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建在虎头要塞主阵地虎山要塞的遗址上。占地面积 2.面积8 万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抗日战争博物馆。博物馆于1993年3月开工建设,2001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基本显示主要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东北沦陷”本单元全面回顾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和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选址虎头建立军事要塞。第二单元是“抗击入侵者,篝火遍布虎林”本文主要介绍了虎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第三单元是“巨大的战争机器——虎头要塞”,主要通过历史图片、通过沙盘景观与现场文物展示相结合,全方位介绍了包括日本第四边防警备队旧址在内的虎头要塞全貌、虎头要塞的火炮阵地等特殊内容,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战争年代。第四单元是“劳工的血和泪”,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形成的珍贵史料,揭露了日军残酷奴役和无情杀害中国劳工的罪恶行径。第五单元是“虎头要塞覆灭”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红军 美国在日本法西斯全面崩溃的情况下攻克虎头要塞。第六单元是“历史呼唤和平”主要展示了战后中日学者为揭示虎头堡之谜所做的大量调查工作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虎头炮台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于2015年8月《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挂牌,2017年1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挂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空中花园    下一篇 石峁遗址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