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
峄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伊山镇。它是中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属于泰山、蒙山山系的分支。景区总面积3.753平方公里,主要为花岗岩地貌,最高峰为五华峰,海拔582.8米。
峄山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峄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771.7毫米。景区内主要有五花峰、祖龙洞等地质地貌景观,郭古城遗址、半山亭、古冰川遗址白云宫等历史遗迹、童鸣天宫的儒释道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987年,沂山风景名胜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美国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峄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
位置境域 编辑本段
峄山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峄山街东南10公里处。地理坐标是东经116° 58’20”117°05’28”,北纬35° 17°’49”35°25’07”景区位于104国道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京沪高铁西侧。峄山山系起于城北的岗山,向东南延伸至项城镇殷珊村南的龙山,跨度29米.5公里,包括20多个山头,北临泰山山系,东临沂蒙山系,西临微山湖。
形成原因 编辑本段
峄山由25亿年前的太古代发展而来,经历了三次沉没、四次崛起的发展阶段。在25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山东中部是古海槽的一部分,在那里堆积了极其厚的沉积地层和火山物质。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强烈造山运动中,地壳不停地运动,古彝山拔地而起,这是彝山第一次升起。6亿年前,早古生代,华北急剧下降,古彝山再次沉入海中。4亿年前,华北整体崛起,峄山也迎来了第二次崛起。
3亿年前,华北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泊。大量树木被泥沙掩埋,形成煤层和砂岩、页岩、石灰岩沉积层,峄山第三次被厚岩层覆盖。一亿年前,造山运动再次兴起,第三次依山崛起。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断块断层不断加强,加上其他地质作用,第四次抬升伊山,形成。
生物植被 编辑本段
植物
截至2023年,峄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612种,隶属于95科23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种。其中,据2018年调查,蕨类植物10科10属21种,裸子植物3科3属11种,被子植物82科222属580种。野生大豆等国家保护植物有三种;厚壳树、白花泡桐、本氏泡桐等6种山东省珍稀植物。峄山有1166平方公里的刺槐438平方公里的侧柏291平方公里的麻栎、杨树和其他树木,以及植被面积约3.66平方千米。
动物
到2023年,伊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哺乳动物、爬行类、鸟类和其他动物6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
景区布局 编辑本段
峄山景区有两个大门,从西到东分为三个区域西边景点很多,沂山牌坊从南到北依次是、半山亭、峄山摩崖石刻、通明天宫、祖龙洞、五华峰、白云宫等景点。华中地区有四所书院,古铜书院、峄阳书院、春秋书院、观“鳖”台、古代冰川遗址和其他景点。东面是郭古城遗址、孔子望鲁”为主要景点。可以从西门进入西部和中部景区,从东门进入中部和东部景区。
主要景点 编辑本段
峄山景点很多,有五大奇观、十二福地、二十名石、二十四景、峄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座寺庙和各种石雕。其中比较知名的景点是西边的峄山摩崖石刻、五华峰、白云洞,华中四大书院、观鳌台、东方的古冰川遗址和古城遗址等。
峄山牌坊
峄山牌坊位于峄山景区西门,是登山的第一标志。牌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四柱三门七层,第七层有飞檐斗拱,黄色琉璃瓦屋顶。建筑高9.9米,宽14米,牌匾上刻有“峄山”单词 quot2 quot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拱门后面矗立着一块天然石头,名为“子孙石”也是依山的标志性石头,高4米。
半山亭
半山亭位于峄山摩崖石刻西南它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有八根立柱和重檐结构。在半山腰的一个突出的高地,可以完整地欣赏到沂山的景色。半山亭被清代邹县知府王二建收入峄山二十四景,并为其题诗:在登势县的山腰上,你可以用舒适的眼睛看绿色。五华峰将至,我不敢坐在危阁里。清代郑板桥三游沂山,最后一次离开时,在半山亭留下了四柱对联“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泠泠泉”。
峄山摩崖石刻
峄山摩崖石刻位于童鸣寺南,又名“秦峄山刻石”,和邹城市的铁山有关、岗山、尖山、歌山摩崖刻经,俗称巫山刻经,是北朝书法艺术三宝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游郡县,至邹毅山,与山东儒生商议刻石赞秦德,议禅合,望山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爬的第一座山是峄山,第一座功德碑就立在峄山。纪念碑是当时的总理李斯写的。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但原秦峄山碑毁于北魏,现存秦峄山碑为元代所抄。此后帝王文人纷纷涌入,如李白、欧阳修、陆游等人登上了沂山,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墨宝和石碑。峄山至今仍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国石雕,——“鳌”石刻二字是杨龙亭先生1989年登上沂山时题写的。此外,峄山著名的石刻还包括元峄山碑、二十四景碑、五华峰刻等。峄山还有两处佛教摩崖石刻,一处在杨珊“乌龙石”事实上,因为它的北面有天然洞穴“妖精洞”,故又称“妖精洞刻经”另一个在五华峰的悬崖上“光风霁月”上,南向。两个地方刻的经文是一样的,内容都是《文殊般若经》里的一段,不同的是刻在妖窟里“无”这个词现在已经简化了“无”而五华峰是传统的“焦”字。
通明天宫
童鸣寺位于祖龙洞的南面,又名“峄山白云宫戏楼”,朝阳匾额石刻“通明天宫”,峄山福地之二。童鸣天宫的宫门与南北的五华白云宫遥相呼应。童鸣天宫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原址是西宫寺和西河寺。童鸣天宫实际上是众神庆祝丰收的地方,祭祀之后,他们还会唱大戏。如今,每年在庙会或重大节日,当地剧团会在童鸣宫的舞台上表演,其他时间,他们主要是游客、香客休憩的茶社。历史上,人们也称童鸣天宫为“落仙台”陈森 清代诗人安写过一首《落仙台上观五华》的诗:一团团白云轻盈缠绵,凉风吹走仙女。冬雪奔涌桃花水,万滴翠峰荷蛮”在童鸣庙的戏台上,抬头可以看到四个大字“光风霁月”每字高2米,由明代邹县县令王紫荆的老师罗京题写在山下远处也能看到“光风霁月”这四个大字。童鸣天宫剧场历经风雨破坏,但经过多次整修仍不完整1987年,按照原貌进行了修复和建设。
祖龙洞
祖龙洞位于五华峰的南面,又名“居龙洞”或“踞龙洞”天然洞穴,是富阳三十六洞之一。其洞内西向刻有“不敢不踞”四个大字,因秦始皇爬沂山时爬此洞而得名。祖龙洞比较窄,石头表面比较光滑,很难攀爬。祖龙洞在五华峰必经之路。
五华峰
五华峰在景区的最北部,是峄山景区的最高峰,海拔582.8米。是峄山二十四景之首。因为它的最高点是五块高耸入云的巨石,形似芙蓉而闻名。五华极顶称“绝巅境处”,基石高约1.5米,形似正方形,雕于天际“五仙白云都有记载”八个字。极顶存有“永嘉”开皇”大历”等石刻及棋盘、足印等遗迹。而在极点的东面,有秦始皇登顶时留下的遗迹“一步登天”四个汉字,和五华峰高耸入云的描述“插天”二字。五华峰有铁链保护,还有游客系的红带。
白云宫
白云宫位于峄山景区之巅,是峄山上24景之一。而白云宫是一山十六大之首,后面有三重宫和玉皇洞。白云宫曾经是一个天然洞穴,里面有泉水、洞里还出云。宫殿建成后,成为宫中之洞,宫中之云。清朝雍正十二至十三年(公元1734年—1725年)邹县知府王二建曾四次来此观赏,但始终没有找到白云的源头,而是留给了后人“白云宫外舞白鹤”白云进宫,出宫。来看白云,无处可寻”的美妙诗句。
四大书院
峄山有着悠久的教育和文化历史峄山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益阳书院、孤桐书院、春秋书院、子思书院是沂山十二福地之一。阜阳书院是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邹县县长方是“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而始建。现在,该建筑于2010年底在原址恢复,著名的秦峄山纪念碑矗立在富阳书院。以前富阳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停在一千年,妥协六个艺术领域”,横批“尼山一脉”,也是方提到的。古桐书院是一所古代官办学校,创建于明代郑德时期(公元1506年),其因“峄阳孤桐”而得名。古桐书院因古峄山出产一种制作琴用的珍贵桐树而得名古桐。在古通《诗经》《史记》010等古籍中有记载“峄阳孤桐”是对邹鲁的重要致敬。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过赞美岳的诗:It 那是一棵阳光下的孤桐,那块石头高耸入云。根是老冰泉,叶是苦霜。It 它是绿色的,而且它 正在窃窃私语。秋风散,天长地久。春秋书院,又名大同岩,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下面有一个孔子洞,《孤桐传》年记载为魏“春秋书院旧址是孔子教导学生和徒弟的地方”洞穴里有一座至圣大师的纪念碑、至圣图像碑、至圣先师神位碑、严增思孟思等碑刻。子思书院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弘扬儒家真谛的地方,据元代沂山地图,山下有一座子思庙。
观鳌台
鳌台位于五华峰东南,主要雕刻有汉字“鳌”字,共高15米,宽8米。1989年7月,我国著名书法家杨玄霆先生以72岁高龄亲临峄山,并为峄山题词永久纪念最后,标题是最好的“鳌”字。刻这么大的字要花很多功夫杨先生用的钢笔是北京制笔厂专门研制的,高2.9米,蘸浓墨后重量可达86斤,按照1:1的比例雕刻,需要30名能工巧匠120天才能完成。在“鳌”在字的旁边,老阳先生还写了一个32字的附言“邹吕夷山,戴南奇景,美得五岳,美得元朝,是皇帝,是诗人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从古代到现代都很享受”
古冰川遗址
古冰川遗址位于“鳖”字石刻的西侧。古冰川的运动包括内部运动和底部滑动,是冰川的侵蚀、搬运、积累和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驱动力。古冰川遗址的地貌可分为冰川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其冰川堆积地貌有末端冰碛脊、冰碛丘陵、冰水外冲平原等;冰川侵蚀地貌,比如冰桶、冰川磨光面、羊背石等。
邾国故城遗址
郭古城遗址位于济宁邹城市峄山镇南山脚下,是景区海拔最低处,海拔103米。略呈长方形,东西宽2530米,南北长2500米,周长约92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目前古城墙约7200米,为土造、石,一般高2至3米,最高点为7米。金水河,发源于峄山的太阳,从东北到西南贯穿全市。郭灿老城区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从北墙的北边到义山的东北角,有很多土堆发现十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等随葬品,为当时的贵族墓地;在北城墙中央偏南200米处有一片高而平的区域,当地人称之为“皇台”图案砖在这里一个接一个地被发现、云纹瓦等建筑构件在悬崖处多次露出建筑石基、夯实土层,排干粘土管等,是当时国家的宫殿区;老城东南的金张庄附近,地表有密集的陶片,多次发现陶窑、陶器井和陶器工具,以及出土的秦代梁韬、战国时期,梁韬和大量陶器是当时陶器手工业的作坊区。
其他看点 编辑本段
梁祝旧址
峄山西南麓是良渚读书洞和良渚池的旧址。据清代《邹县旧志》的记载,邹县知县王紫荆刻于明万历年间“梁祝读书洞”五字。洞东西长10米,有天然的石桌石凳供人坐卧。洞内有两处泉水,名为东泉“鸣心泉”,西泉名“梁祝池”传说朱良和他的妻子曾经在这里乘凉。
登山故道
峄山有羊车古道等15条古道、御路故道、太古故道等。其中,羊车古道以秦始皇命名 这是我们第一次乘羊车登上峄山的东行。羊车古道在东北方向,从太平兴国寺南门进入,上大白包石,止于大石垂,约0.5千米。在路上,有了元炎佑元年(公元1314年)灵岩侯”三字碑与明代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王自谨书“羊车故道”4字碑。其中万历碑刻有《峄山志》:“几千个春秋,人络绎不绝,都求一帆风顺,考了几千遍,果然出了一条路…在古代,有两种方法。其中一条路线下山十八盘,穿境而过、大风口至牛口石,长约1公里;另一条从大风口下山,穿过孤獐、五华峰到丹丸峰,长约2公里。
五大奇观
八卦石是峄山五大景观之一、小鹿台和空中楼阁都是大家熟知的。八卦石位于白云宫剧场西侧原来的八块大石头面向太阳而立,由西向东依次排列每个断裂的部分看起来像一个茎、震、兑、离、巽、坎、艮、坤的乾坤八卦。八卦是《峄路十句文》年的八个符号,据说是伏羲写的。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修奎星阁、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剧院的扩建毁掉了五块八卦石,只剩下干的、坎、艮3块卦石。
十二福地
峄山福地众多,主要有12处,比较有名的有太平兴国寺和童鸣天宫。福地指的是福地,有神仙居住。太平兴国寺位于雨露岭西北,是峄山十二福地之首。寺内古建筑“庄严的佛丹炉,衬托得金碧辉煌”据传说,汉朝的一位钦差大臣乔装成道士住在峄山拜访百姓的感情他经常阅读《周易》,并参观了峄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男孩 的名字“兴国”,谈吐从容,学识不凡。经使臣推荐,成为国家栋梁。后来,为了纪念它,修建了这座寺庙。
二十名石
峄山以奇石多而为人熟知,山上仅可呼其名的奇石就达300多块。元代人曾著有《峄山石记》一书,明代人潘榛又增补重编。其中名石主要为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等。子孙石位于峄山盘路元明路路口,为峄山的标志,石上建有子孙堂,堂内塑有云霄娘娘,肩背裕链,装有童子数人,呈登峰朝拜状,意为祈求峄山神为世人增添子孙。元宝石位于子孙石北偏东部,外形似一巨大元宝。五巧石位于半山亭南部,因从5个不同方位、角度观看可分别显示出金鱼翩游、骆驼伏卧、玉免浓睡等5种形态而得名。
二十四景
峄山景观中锦绣之精华为二十四景。其中以五华峰、白云宫、丹丸峰等较为知名。其中,丹丸峰位于五华峰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约16米、粗8围,朝东方斜立、状如丹似丸的巨石而得名。流传有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丹丸峰上吹笙作凤凰鸣,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话传说。
峄阳三十六洞天
峄山洞穴相连,不计其数,仅有名可称的洞就有144孔。其中峄阳、峄阴、峄山西山(亦称太平山),峄山东山四面均有名洞36孔(七龙洞不在其内).朝阳洞惇位于西华天街北上,锦屏岩中间2层。古僧洞位于吕公堂西下50步,一盘石两端东西各1洞。相传东向洞中,曾有峄山道家"武功三绝”中“铁脚"一绝的祖师--僧人居住而得名。云游洞位于吕公堂北上10步的一硕大箩筐石下.传说华佗登峄采药在此存放药物。妖精洞︰位于吕公堂上百步的一巨石下的窍谷小洞。相传古时此洞中曾有一坏人扮妖精作恶而得名。桃花洞位于盘龙洞后10余步,因桃花女除妖的神话故事而得名。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2009年,在峄山风景区内发现山东省珍稀树种——厚壳树。
2023年2月7日,峄山景区游客投诉问题协调会在峄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召开,次日整治联合工作组抽调人员12名,出动执法车辆3辆,涂盖、清除非法停车收费广告20余处,清理拆除沿路非法拦车标识10余处,张贴宣传标语60余条。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开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邹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峄山旅游资源的决定。1987年,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邹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中决定对峄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工程分为三期。在1985年—1990年期间,对峄山上众多早已毁弃、倾,仅剩颓垣半壁的景观、庙宇、亭合楼阁陆续修建,峰山的自然历史风貌初步得到恢复。且在1989年7月1日动工,至11月初竣工,历时四月有余,将巨大的“鳌”字镌刻而成。并在1989年2月28日,举办了峄山无字碑上的世界汉字石刻大字之最“鳌”字揭幕式。
到1992年底,邹城市委、市政府先后拨出专款300多万元,修复了全部盘山道路,重建起五华仙斋、白云宫、通明天宫等古建筑群。开辟、铺设由邹城市城区至峄山的旅游专用沥青公路、购配旅游专车,新建白云宾馆,停车场及一些饮食、导游等服务网点设施。
2017年,完成了生态休闲、奇石景观、文化峄山、仙山祈福4条游览环线建设。此后峄山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山城园”三大板块融合发展,整合周边景区旅游资源,构建大峄山景区格局,把峄山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景点。
2021年,峄山风景区修建了悬空木栈道、盘山道,形成了奇石景观、仙山祈福等4条游览路线。新建了东山门、御桥、儒文化广场等,实施了环山滨水绿道硬化、绿化工程,建设了湖体景观、驿站。完成了“智慧景区”建设。
保护
1949年以前,没有专门设立管理峄山的机构,仅靠山上各宫、观、庙、庵住的道士、道姑、僧人看管。
1954年,邹县峄山林场建立,主要负责峄山的植树造林,封山绿化等事宜。
1985年峄山旅游资源决定被开发。同年10月,邹县人民政府成立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12月,发布了《关于保护峄山名胜古迹的通告》,《通告》中对峄山名胜古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
1992年,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按照《通告》处理了故意破坏峄山林木、矿物资源的事件12件,并有效控制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期间,没有发生毁坏文物遗迹的事件。
2006年,邾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邹城市政府组织编写了《山东邹城峄山省级地质公园规划(2012—2025年)》,以此来指导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建设。
2017年,启动了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大小牙山荒山绿化工程和2000平方千米的退耕还林工程,使峄山周边林业面积超过26.67平方千米,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同年,山东省邹城市成立了峄山风景区综合开发工作组,完成了南天门、白云宫片区、东宫大白楼等众多景点恢复工程;实施了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和保护工程。截止到2018年,峄山实行了60多年的封山育林政策。
截至2021年,峄山风景区完成了对南天门、白云宫片区、东宫片区等山上遗址的遗迹恢复工程,并修缮了春秋书院、爷娘洞、仙人洞等山上景点。
2022年,在峄山风景区举行山东省客运索道应急救援演练,演练模拟了峄山风景区客运索道突发断电和严重机械故障,导致数名游客滞留在高空车厢中两种不同的突发事件,并圆满完成。
获得荣誉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