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简称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400号,是甘肃省教育厅管辖的高等学校。学校是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教育部确定的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
兰州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甘肃教育学院和创建于1985年的甘肃联合大学。2001年,两校正式合并组建甘肃联合大学。2011年甘肃艺术学校合并后,学校于2013年4月在甘肃联合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文理学院。
截至2023年6月,兰州文理学院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20.93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包括文学院。本科招生专业39个。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11353人,教职工人数为898人。
历史发展
兰州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甘肃教育学院和创建于1985年的甘肃联合大学。因此,学校的历史从这两所学校开始。学校的发展大致如下。
甘肃教育学院:原甘肃教育学院于1962年由兰州工农速成中学和甘肃师范学院改建而成。建校之初,学校定位为师范类成人本科院校。目标是培养干部和基础教育人才。
1950年5月,兰州工农速成中学成立。
1955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合并。
1956年9月,在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两校合并。
1958年8月,兰州工农速成中学改为兰州工农中学(普通中学)。
1958年,甘肃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兰州师范学院,此时仍保持两校合一的格局。
1959年10月,为避免与兰州师范学院混淆,兰州师范学院更名为甘肃师范学院。
1961年7月,兰州工农中学停办,甘肃师专继续办学。
1961年12月,辛安亭接受甘肃教育学院筹建,任第一任党委书记、院长。
1962年3月,甘肃师范学院改制为甘肃教育学院。
1970年2月,甘肃教育学院撤销并入甘肃师范大学。
1979年3月,恢复甘肃教育学院建制。
2001年,原甘肃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甘肃联合大学:1985年5月,甘肃联合大学成立。
1987年5月,甘肃联大成立教师部。
1988年8月6日,甘肃联大完成了由联合办学向独立办学的转变。
2001年,在与甘肃教育学院合并之前,甘肃联合大学共有16个师范类专业和14个应用类专业。
合并后的甘肃联合大学:2001年7月19日,原甘肃教育学院与甘肃联合大学合并。合并后的甘肃联合大学确定了大文化、大旅游、大艺术的办学方向。
2011年7月,创建于1974年的甘肃省立艺术学院并入甘肃联合大学。
兰州文理学院:2013年4月18日,在甘肃联合大学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兰州文理学院正式成立为全日制本科院校。
2015年,兰州文理学院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院校。
学校规模
专业设置:截至2022年9月底,兰州文理学院共有14个二级学院,39个本科专业。
教师力量:截至2022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898余人,专任教师641人,外聘教师90人,高级职称教师318人。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有469人。学校聘请了14位来自全国文艺界的行业领军人物为常驻专家,100多位高层次人才为特聘教授。
学校拥有“甘肃省第四批飞行教授”1人、“甘肃省第四批飞行青年学者”2人、甘肃省名师1人、青年教师人才奖1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甘肃省第二批新时代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争创标杆”3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干部2人、甘肃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1人,教育部新一届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2人,甘肃“十大龙人骄傲”1人,省领导、“四个一批”专家等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49人。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21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课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智慧平台,被100多所高校选用。
教学情境:在学制和特色专业与课程方面,学校本科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有C/C++编程、英语语音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校本在线课程。有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等专业。在实践基地方面,建有雁北街道校地合作共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甘肃联合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和文化和旅游战略智库三个文化和旅游战略智库,包括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帕米尔智库和兰州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在科技创新团队方面,有两个科技创新团队,分别是甘肃省乡村旅游创新研究团队和大型神话龙剧《马踏飞燕》协同发展中心。
交流合作
学校与新疆、浙江多个城市,省内多个市州开展了战略合作;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兰州大学签订转型发展协议,与中国人大等机构开展各类合作交流;与塔吉克斯坦、伊朗等10多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学生由国家奖学金基金委员会资助,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的大学学习。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3月,校园图书馆占地面积为21,595平方米。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23.77万册,生均图书108.76册,纸质期刊393种,电子期刊5922种,电子图书70.3万册,购买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笔创新写作平台数据库、百度文库、顶秀古籍全文。截至2022年11月,该馆共收集学位论文666.27万篇,录音录像39595小时,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资源20个。图书馆的收藏特色是古籍和敦煌文献。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拥有21个科研平台。拥有甘肃省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术期刊
学校的学术期刊有《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两种期刊创刊于1985年,其前身是《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98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社会科学版于2000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7月,自然科学版更名为《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月,社会科学版更名为《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然科学版主要发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应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论文;社会科学版主要发表文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该刊为双月刊,每月10日出版。
学术成就
截至2022年9月,教师完成部(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7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300余篇。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7部作品获甘肃省文艺最高奖敦煌文艺奖,2部作品获甘肃省第四届文艺评论奖。
校园文化
校训:明德坚强励志。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明德”的意思是完美的美德。“强能量”蕴含着深刻的自我激励意义。强,与弱相对,可以理解为优越、良好、优越和鼓励。
《礼记·学礼》:“知其难,而后能强其身”。“励志”、“世上无难事”(王守仁《龙场教条人生》)。“杜兴”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多才,疑神疑鬼,思前想后,巧舌如簧,昏昏欲睡。”
校徽:校徽是由兰州文理学院的吴晓灵设计的。校徽的形状是双圆形状。中间的数字由英文单词“University”的首字母“U”和上面的三个圆点组成,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两边的人形象征着教学和管理两个团队共同培养中间的年轻学生。形状上方是“兰州文理学院”的字样,这是中国发型的变体,下方是“兰州文理学院”的英文名称。
校歌:《雁苑之歌》
获得荣誉
2011年,兰州文理学院荣获全省高等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兰州文理学院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院校。
2016年,兰州文理学院荣获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最具人气奖。
2019年,兰州文理学院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