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信息茧房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4-04-23 14:18 最新历史版本 9728 1 7
  返回词条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对信息领域的关注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引导,从而导致自己被禁锢在茧状的“茧房”中的现象。信息茧、回声室效应和滤波器气泡是描述信息偏食导致的信息变窄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法律顾问卡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多少头脑产生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信息茧的形成受到大数据技术与实践、用户行为、推荐算法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茧房的出现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为平台增强了用户粘性,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缩小了用户的信息范围,限制了个人视野,促进了群体极化和破坏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建筑物。要解决信息茧,需要用户自身、媒体平台和社会共同努力。

目录

概念定义

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是描述信息偏食导致的信息变窄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信息效率的推荐算法,这些算法是由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信任等心理机制以及社交媒体环境的内外因素造成的。但是,三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信息茧房关注个体的事实信息获取行为,强调“束缚”,具有明显的个人偏见;回音室效应侧重于群体或系统意见的“聚集”和强化,与群论密不可分;而滤泡则侧重于算法技术带来的信息“过滤”,强调信息环境的同质化。

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是指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相似的信息因为重复而被放大,使身处其中的人将错误的信息误认为是正确的信息,正确信息的相关性或重要性可能被错误地放大。例如,都市传说的传播就是典型的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不仅针对虚假信息,有时还涉及热点新闻。

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意味着用户在互联网上搜索和浏览的痕迹将被记录下来,这些线索可以形成用户偏好的画像。在此基础上,根据推荐算法的判断结果向用户推送信息,实现用户个性化信息的定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过滤器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环境,称为“过滤气泡”。过滤气泡更直接地强调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计算机算法向受众传递所谓的“个性化信息”,优质内容流失、信息类型单一、受众两极分化等一系列“过滤泡沫”问题随之而来。

历史发展

19世纪法国思想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指出,民主社会在促进个人主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公民平等概念的推广,这种现象将继续蔓延。

1980年,《时代》文学副刊首次提出“回音室效应”一词。

199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生存》一书中也提到了“每日我”的概念,即根据个人喜好定制的虚拟日报。他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定制新闻,由此获得的信息是个性化的。然而,个性化日报的流行很可能导致人们陷入信息过载的境地,并接受大量同质化的信息,用户的客观判断也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而不知所措。

1997年,“互联网巴尔干化”一词被提出,这意味着活跃在网络中的用户将分裂为具有特定兴趣的不同子群,成员几乎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来吸引该子群中其他成员的材料,从而导致用户信息的封闭接收。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信息茧概念的雏形。

2002年提出的“围墙花园”概念相对符合信息茧房的本质,即用户使用手机进行社交活动时会形成“圈子文化”。

信息茧的概念是由卡斯·桑斯坦提出的。2006年,他在《信息乌托邦:多少头脑产生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这一概念,随后又在《网络共和国》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会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人为地创造了一个“个人日报”,即“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让我们高兴的内容的交流场”。久而久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会越来越有限,他们会被束缚在一个由“信息”和“想法”组成的“茧房”里,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到,这种个人日报可能是一种风险,也可能是一种机遇,它对商业和民主的影响是未知的。随着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信息茧房”现象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概念,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信息茧房已成为信息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从算法技术、社会互动和人为因素等角度研究信息茧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消散策略。

形成原因

从大数据技术的角度来看: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由于设计的技术层次深、收集的数据量大、技术类型复杂,大数据收集服务的提供者处理水平不足、信息过多,会影响用户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对用户造成信息茧化效应。

大数据实践视角:时刻在线、社交传播和个性化信息聚合服务是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口味和偏好有选择地进行展示,这使得用户很难接触到其他观点,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兴趣之外还存在什么。

例如,社交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访问记录、点赞、分享、评论、转发等内容,对用户的行为和个人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将导致用户的主观舒适区不断加强,用户很难接触到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事物。

豆瓣、知乎和Reddit等垂直社区平台将为用户提供特定主题的讨论环境。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平台会分析用户的主观需求,尽量避免推送与用户观点冲突的内容。用户还会与其他具有相同立场的用户进行互动,以营造一种群体氛围,这将增强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以及对自己观点的信心,但同时会降低他们对其他观点的容忍度。

用户信息行为视角:在获取信息时,用户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信息源。如果信息来源过于狭窄,用户将无法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在搜索和过滤信息时,他们也会受到个人关注和关键词含义的限制,并会忽略不熟悉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时,可能缺乏相关的理性和知识。另一方面,当用户接触信息时,他们会有“选择性接触”,并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推荐算法角度:推荐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它将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环境特征等信息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将为用户的历史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如果获取的数据量不够,就会影响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甚至推荐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协同过滤是通过计算用户之间或用户与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来推荐用户。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忽略了用户和项目之间的多样性和惊喜,因此在推荐时很可能会出现高重复的问题。

表现形式

个人信息茧房:个人信息茧形成的原因是“个人日常”,即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创造的独特信息界面。用户对信息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他们可以轻松地吸收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或屏蔽他们不想看到的内容。

群体信息茧房:信息时代的社会交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有相同或相似爱好和理念的同伴。平台还将在用户之间搭建桥梁,让每个个体的“茧房”不断聚合,成为具有共同特征和属性的人际圈。这种圈子相对稳定且具有排他性,因此不同兴趣、偏好和想法的人很难融入其中,最终形成高度同质化的人际圈,形成群体信息茧房。

主要影响

积极影响:信息时代,用户面对海量数据。在信息茧的影响下,用户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与其兴趣相关的信息,这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它不仅是娱乐信息,而且更方便用户获取专业信息。如果用户有学习和发展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需求,在算法的推荐下,信息会更加准确。

“信息茧房”的形成条件是平台利用信息推荐算法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用户画像和多维度分析,全方位提升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信息利用率,降低用户因寻找信息而可能离开平台的风险,大幅提升用户粘性,并可优化交互逻辑,让用户轻松看到关注、分享、点赞等按钮,大幅提升平台转化效率。

负面影响:当用户长时间使用信息平台时,个人对多样化和高质量信息的获取将受到阻碍,他们将被困在信息茧房中,他们获得的信息来源有限且同质化严重。过多的刻板化信息不利于用户提高自身素质。高强度、高同质化的绑架阅读会引发阅读疲劳、阅读浅显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和认知偏执。而且,在信息茧房中,个人偏见会不断加强,用户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会受到影响,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下降。例如,因为他们过于关注娱乐信息,所以他们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毫无了解。

群体极化是指在一个组织群体中,由于群体的影响,个人决策比一个人的决策更容易做出更极端的决定。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用户难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自我筛选和自我强化在意见相似的群体中反复进行,意见被进一步强化,一旦接触到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比如粉丝无法接受外界反对偶像的声音,集中精力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和恶搞视频丑化任务,这些都是群体极化的表现,而这种群体愤怒也会转化为舆论压力,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上有大量的信息,这使得用户很难筛选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的是网络精英和权威信息源发布的少量信息,这导致了表达权的丧失,无形中剥夺了言论自由权。

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加剧了不同意见群体之间的冲突,使社会生活中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基本共识,甚至改变了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导致社会粘性降低。

应付策略

优化推荐算法:“信息茧”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平台算法的推送机制。通过改进算法模型和调整推荐策略,平台可以使用户接触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兴趣爱好,还可以公开算法的设计原理,让用户了解算法推荐的过程,引导用户避免陷入信息茧中,并为用户提供算法推荐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使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信息茧房信息茧房

TS-ICC算法可以改善信息提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在同一事件中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展示自己的观点,可以有效打破用户的惯性思维,引导用户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减少信息偏差。此外,它还可以提供不同信息类型的讨论渠道,使用户可以与不同意见的群体进行讨论,打破不同态度用户之间的障碍。

平台还需要确保其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并建立相应的筛选机制,以防止用户被误导。平台可以主动搭建“人行道”模式,增加用户遇到其他信息的机会。

改善信息行为:用户在搜索和获取信息时,应选择公平、真实的信息源,积极拓展信息源,拓宽视野,丰富观察角度,这样用户的判断力就会增强,不会被网络推送的信息盲目牵着鼻子走,掌握信息接收的主动权,不做“信息党徒”。

改变信息的概念:用户的信息观念是指用户对信息的态度、知识和行为的综合,信息观念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样当面对信息茧时,负面影响就会减少,他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意见。

加强直接的人际沟通和联系: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用户来说,虚拟世界非常令人兴奋,但我们不应该盲目沉迷其中。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是相互了解、传递信息、辨别真假的最原始、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提供积极的指导: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升社会正面效应将增加网络群体极化的阻力,削弱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为公众“扩大茧房”,让公众获得更自由的选择空间,为公众提供媒体素质教育。

相关争议

信息茧房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认识长期局限于一座“人工岛”,就像蚕蛹被“茧房”束缚一样。然而,有些人认为信息茧房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例如,Seth Flaxman和其他学者在2016年进行了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人员挑选了5万名参与者,要求他们报告最近阅读、观看或收听的新闻媒体。同时,他们通过电子手段直接监控和记录自己的实际新闻消费行为,包括网页浏览历史。通过对比这两项数据发现,人们的实际媒体消费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多样化。换句话说,人们只是认为自己被困在一个封闭的信息情境中,而所谓的蚕茧效应根本不存在。同时,算法推荐被认为是导致信息茧的原因,可以将其视为舆论构建的结果,本质上是技术污名化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