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东海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4-03-28 13:44 最新历史版本 21291 1 7
  返回词条

东海

东海(英语:Eat China ea Bain in China),又称东中国海。它是中国大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也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北太平洋西部,位于上海、浙江和福建以东,中国台湾省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以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部通过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南部通过位于北纬2154度的台湾省海峡与南海相连′~33⁰17′东经11705′~131⁰03′全长5800米,中国东北-西南长约1296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大部分海域位于大陆架区域,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为冲绳海槽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包括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主要的海湾是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

东海西侧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径流流入大海,东部气温较高、高盐度的黑潮穿过,北部直接受黄海环流影响,西南部通过台湾省海峡与南海相连。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水温在夏季、在冬季的过渡阶段,水温的垂直分布逐渐均匀;盐度受大陆架稀释水的影响秋季,东海沿岸海域盐度低温度高,近海海域温度低盐度高。

东海海底呈扇形,自西北向东南逐级加深,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一个在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一个在东海西部大陆架浅水区,陆架面积占1/3。海底沉积物呈带状分布,近岸为粉砂质、粉质软泥和软泥,中间夹大量细砂、中砂和砾石,偶尔有细泥沉积,冲绳海槽为粘土泥。

东海横跨温带和亚热带冬季受高压影响,东海多偏北风,夏季东海大部分海域盛行偏南风,而春季、秋季是气候交替期,具有过渡性气候特征,变化特征不明显。东海是地震活跃区,尤其是琉球群岛,震级可高达7 ~ 8级。东海有丰富的带鱼海洋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重要的传统经济鱼类,被称为东海四大海产品。

东海营养物质丰富,是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形成了丰富的物种、据统计,生物量大的生态系统中有900多种经济动物。东海有很多优质渔场,比如舟山渔场、闽东渔场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海域之一,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中国东海沿岸的著名港口是上海港、宁波港、厦门港、基隆港、高雄港等。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

目录

位置境域

东海是中国大陆附近由中国大陆形成的大陆架边缘海、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被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岛包围,位于2154年′~33⁰17′N、117⁰05′~131⁰03′E之间。东海沿岸北起长江口北岸,南至南海南澳岛在广东省南部,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北部沿海部分地区,全长5800公里。东海北部由长江口北岸七洞嘴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一线与黄海相连;东北以济州岛东南端至日本福道江和长崎半岛野崎点的连接线为界,穿过朝鲜海峡、是的,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九州岛,日本东部和东南部、中国的琉球群岛和台湾省岛与太平洋相连,上海和浙江与西方相连、在福建和福建省,从广东和福建海岸线交界处到台湾省猫鼻的西南线与南海相连。东海东西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2719米,总体积约40万立方公里。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长江在上海附近注入东海。

形成原因

东海的形成是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的结果。晚白垩世以前,南海大陆以东没有形成东海,而是与古太平洋相伴而生。自晚白垩世以来,东海陆块的西移最终与华南大陆拼贴在一起,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了现在的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奠定了东海陆架、陆坡和沟-弧-盆构造地貌体系。海平面的升降描绘了东海的地形地貌,特别是在15千年的末次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一直在上升,这不仅形成了今天东海的广阔水域,而且在陆源沉积输入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包括水下三角洲大陆架上广泛发育的线性潮汐沙脊和大陆坡地区的峡谷在内的丰富陆地。

地理特征

气候

东海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横跨温带和亚热带。春、秋季是气候交替期,具有过渡性气候特征,变化特征不明显。

东海横跨温带和亚热带冬季受大陆高压影响,东海大部偏北风,平均风速9 ~ 10米/其南部海域以东北风为主,其中台湾省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较大。冬季寒潮过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现象。冬、春季在台湾以东、在北面的海面上形成温带气旋,经常出现偏北风,对东海影响很大。夏季,东海大部分海域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约5 ~ 6米/。

春、秋季是一个过渡季节,冷暖空气进退,风向紊乱,南北气流交替出现。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过渡季节,偏北风的频率逐渐减弱,而偏南风的频率逐渐增加,夏季风直到6月才真正在整个海域盛行。秋季是夏季风向和冬季风向的过渡时期一般从9月份开始盛行偏北风和东北风,10月份以后,经过几次空中爆炸到秋末,频率一直很高、风力强的冬季风。

东海的大风带位于浙江沿海、舟山群岛和台湾海峡。东海西北部的大风日数为120~140天,台湾海峡为100~120天,琉球群岛附近为10~40天东海沿岸最大风速38级-41.7m/。

气温

东海的气温北冷南暖,等温线呈东西走向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降低。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东海气温在20~26℃左右,夏季南北差异不显著,冬季差异显著冷气团南下后,从海洋获得热能并发生变化,气温明显升高,最大温差可达14℃。东海北部年温差最大可达20℃,南部年温差仅10℃左右。

降水量

东海西侧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东侧可达2200毫米以上。在台湾省东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达2900多毫米,年降水天数可达214天;琉球群岛明色的年降水量高达3032毫米,是西部陈达岛的两倍多;东海的沪、浙、福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100 ~ 1700毫米。许多沿海岛屿普遍低于900毫米。东海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台湾省东北部和东侧的济州岛附近多雨,但西半部少雨;春、台湾省东北部的多雨地区在夏季消失;5月琉球群岛多雨,6月江浙沿海多雨,纷纷入关“梅雨'期;从7月到年底,东海很少下雨,但当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来袭时,也会带来暴雨。

海雾

东海的雾期在春、在夏天,四月到五月是最多的。海域西部和济州岛附近海域是嵊泗至坎门等东海雾中心,年均雾日可达5366天,台山至三沙可超过80天。东海东部和东南部雾少,与黑潮高温水流动有关由于暖海面上的底层大气不稳定,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因此,一年四季都很热的台湾省东部沿海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雾。由于台湾省海峡风力较大,不利于海雾的形成然而,在台湾省西南部的高雄,雾更多,年平均雾日为34天。东海沿岸平均雾天较多。

地质

东海盆地是中国陆架上最大的盆地、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俯冲构造域和印度-在欧亚碰撞构造域之间,它受到欧亚大陆的影响、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欧亚板块在东亚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是西太平洋海沟-弧-盆地系统和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苏北盆地西邻浙闽隆起带,与冲绳海槽隔钓鱼岛隆起带相望。该盆地属于中部发育的盆地-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地层为主,在福州凹陷中部可见晚白垩世残留地层。盆地构造单元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东部带以浙东坳陷为主,包括西湖坳陷、福州凹陷、刁北凹陷沉积地层较厚,最大埋深15万米该带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大致平行;西带明显分为南北地块,虎皮礁隆起自北向南依次发育、长江坳陷、台北坳陷、福州隆起带内主要断裂的走向主要为NE向,控制着内部凸起和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东海东海

东海地质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方案存在不同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划分方案强调西北方向的钓鱼山-九米断裂的控制作用来自于“南北分块”基于基本格局,东海陆架盆地自北向南划分为涪江坳陷、浙东坳陷、台北坳陷;1984年,它开始出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观点,但没有东西分区的具体计划;1990年,强调基本结构框架“东西分带”主要是盆地西部带自北向南分为长江坳陷、钓北凹陷将浙东凹陷划分为东区;1992年,“东西分带”它被认为是盆地区域结构的主要模式;2010年,有“早期南北分块、后期东西分带”基于 quot盆地与海洋quot,对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目前,主流观点是“南北分块、东西分带”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特征成为其构造框架。西部带凹陷的主控断层走向为北东向,活动期较早这些断层控制着该带的凹陷、凸起的分布形成了西部带“南北分块”的格局;东部带的凹陷控制断层走向北北东向或南向-北向,活动期晚,这些断层成为凹陷的东西边界。东部带的凹陷和西部带的凹陷形成一个盆地“东西分带”的格局。

东海陆架盆地存在两组断裂,即NE向和NNE向断裂。这在太空中非常明显“东西分带”特征西带以NE向为主,东带以NNE向为主。西部带状断层主要位于虎皮角隆起区、长江坳陷、台北坳陷、福州隆起,与南部瓯江凹陷等地的长断层相连、切割深度大,大部分切穿基底,是沉积厚度超过万米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的边界断层。北部地区断层产状与南部断层一致,但断层规模小,延伸长度小,控制凹陷面积小、沉降幅度小,沉积层厚度通常为3000~5000米。东部带状断裂系统位于浙东坳陷,自北向南可分为涪江凹陷、西湖凹陷、钓北凹陷。刁北凹陷南部断层近北东向,北部断层近北北东向南北断裂相互连通,具有明显的弯曲特征,呈弓形。西湖凹陷断层走向总体为北北东向,除与钓鱼岛隆起带相邻的少数边界断层外,凹陷中部断层总体为断层走向平直的平面断层。

地貌

东海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深约150米坡度突然增大,进入冲绳海槽,迅速转变为深海沉积环境。等深线基本上是西南走向-东北分布,平均水深约370米。根据海底地形特征,东海海底地形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东海西部大陆架浅水区;二是东海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根据海底地貌变化的复杂性、根据地质构造沉积物组成和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差异,结合海底地形等深线的形态变化,将东海两大地貌区进一步划分为八个地貌分区。东海大陆架地貌包括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浙江岛礁区地貌区、台湾海峡丘陵洼地交错地貌区、外陆架古海岸平原地貌区、大陆架边缘盆地状凹陷地貌区的五个部分;冲绳海槽地貌包括冲绳海槽西坡的地貌、冲绳海槽东坡的地形区、槽底平原区有三个部分。

东海大陆架地貌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达,最大宽度为640公里,大陆架面积约为52.99万平方公里,占东海的665%东海大陆架的东北部与朝鲜海峡相连,而西南部与南海大陆架相连,宽度为北部、南窄和北缓、南陡的特点。以水深50~60米为界,将东海大陆架划分为东部、西两部分:西部是内陆大陆架,有许多岛屿和三角洲覆盖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略陡;东部为外陆架,平坦开阔,仅在其东南边缘有一些水下高地、岛屿和岩礁。东海大陆架外缘位于水深120 ~ 140 m处,为东海大陆坡它的范围从台湾省的东北端开始,向东北延伸到五岛群岛的富江岛南部。在120米以下,海底的坡度开始逐渐增大,在120~170米处,为狭窄的陆架坡折带。斜坡长约1000公里,宽40 ~ 50公里,北宽南窄斜坡的上限深度为140~160米,下限深度为600~1400米。

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区

地貌区从长江口开始,等深线呈扇形向东南缓慢扩展水深明显比周围海域浅,是一个叠加在大陆架古海岸平原上的沉积体。水深15米内地形平坦,平均坡度为0.22‰,发育河口沙坝。在河口和海槽附近10米等深线以内、海滩交错分布,地貌变化相对复杂。在15米等深线以外,地形坡度明显增大,属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平均坡度为0.8‰它从西北向东南呈弧形蔓延,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外缘甚至延伸到60米的水深。

浙江岛礁区地貌区

地貌区为浙江省沿海分布的狭长带状区域,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蜿蜒曲折,大小岛屿1921个,累计海岸线长度4301条.其中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60m水深范围内等深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衡,20m等深线范围内地形相对平缓,平均坡度为0.5‰20~60m等深线之间的间隔较密集,是一个明显的水下斜坡,平均坡度增大到0.8‰它大约是大陆架平均坡度的三倍,但坡度相对平缓。

台湾海峡丘陵洼地交错地貌区

地貌区域在福建省和台湾省岛之间。台湾省海峡北窄南宽,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约150公里海底地形变化很大。沉积物分选性差,主要为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但在台湾岛沿海地区,沉积物主要为细砂。整体水深较浅,除澎湖水道外,大部分地区水深50~60m。

外陆架古海岸平原地貌区

外陆架古海岸平原区位于沪浙地貌区外至东海陆架边缘。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平均坡度为0.2‰水深一般在60至160米之间。沉积物主要是含贝壳的细砂。古海岸平原上的潮汐沙脊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地貌特征。

大陆架边缘盆地凹陷地貌区

这个地区的范围是北纬2730度′以南,钓鱼岛、黄尾屿以北,大陆坡边缘,是一个长轴约100公里的箕状盆地凹陷东南端与大陆坡海底峡谷相连,水深约150米,最大水深188米,与周围地形高差60米它是东海陆架东南部一个明显的深水区。沉积物主要是贝壳细砂。

冲绳海槽地貌区

大陆坡呈弧形向东南突出,大陆坡的主要部分是冲绳海槽。海槽西侧为东海大陆架斜坡,东侧为琉球群岛。槽为弧形船,形似月牙,向东南突出。它长约1000公里,宽约140 ~ 20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槽的特点是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 ~ 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约2000 ~ 2500米,坡度较大,最大水深可达2717米。东海最深的部分出现在海槽的南部。海槽出现在海洋的垂直剖面中“U”呈之字形分布,谷底相对平坦,两侧坡度略大,西坡约3°,东坡约10°。

冲绳海槽西坡地貌区

从地形上看,冲绳海槽西坡的地貌区域是一个等深线密集的狭长陡坡,陡坡的上边界是大陆架边缘的转折点。沉积物主要是细砂、泥质粉砂、陆源碎屑,如淤泥,并含有更多破碎的生物壳。冲绳海槽西坡东北部略宽缓,坡度仅1°,地貌单一,中间窄而陡宽,坡度4°。其西南宽度变大,坡度为2°,平均宽度为47°.7公里,有几个大的断层谷。

冲绳海槽东坡的地形区

冲绳海槽东部斜坡地貌简单,北缓南陡,北部简单,总体向冲绳海槽倾斜。冲绳海槽东坡东北部和中北部的海山、海丘、断陷沿断层线发育,使其地貌复杂,槽坡宽度增加。南部槽坡宽度较小,但坡度较陡。整个岛坡的地貌以北纬26°为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地貌比较简单,大致是向槽底倾斜的陡坡;北部海底地貌复杂,岛礁密集、山间谷、海底凹陷和海底悬崖随机分布。

谷底平原区地貌面积

槽底平原地貌区为长弧形深槽,是一个自北向南呈阶梯状变形的构造平原区,自北向南可分为三部分:北部水深在1000至1500米之间,槽底相对较宽,但槽底地形较为崎岖;海底山中部时有分布,水深1500 ~ 2000米,地貌复杂起伏;南部水深超过2000米,槽底较窄其中一个深2940米的海底凹陷是冲绳海槽的最深处。

水文

东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海来自大陆的稀释水不仅向海洋输送了大量的沉积物,还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东海近岸海域浑浊消光明显透明度低富营养化严重;同时,受东北季风影响,气温偏高、高盐度的黑潮在台湾省岛东部分叉,一部分在涡旋作用下上升流流入东海形成东海黑潮,从而形成了东海受陆架冲淡水和黑潮共同影响的复杂水文特征。

温度、盐度

东海的温度、盐度的分布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这些特征不仅取决于海域的热量和盐分平衡,还取决于地理位置、蒸发降水、环流强弱、气象条件和水团的升降。

东海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水温在夏季、冬季过渡阶段,海面开始降温,偏北季风逐渐加强,温跃层下沉直至消失,水温垂直分布逐渐趋于均匀。水温可分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冬季型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这一时期太阳辐射最弱,全年气温最低。冬季表层水温高于气温,沿岸陆地温度低于海水温度,沿岸水温低,近海水温高,等温线密集,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分布一般与海岸线平行,暖水舌与海流路径一致。由于冬季风盛行,东海陆架浅水区的温度垂直分布均匀。夏季型出现在6月至8月之间,这一时期太阳辐射最强,一般使表层水温升高,成为全年水温最高的季节。由于气温高于水温,而沿岸水温高于近海水温,表层水温的地理分布相对均匀,水平梯度较小,等温线分布规律不明显由于垂直混合的减弱,形成了强烈的温跃层。过渡型出现在45月和910月的季节交替期,春季气温上升,秋季气温下降,气温形势复杂多变、且不稳定。

东海的盐度受陆架稀释水的影响秋季,东海近海海域盐度低水温高,而近海海域的特点是低温高盐度。东海盐度分布取决于高盐度黑潮和低盐度沿岸水的消长,等压线分布略呈W型-除长江河口外,en的趋势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外,东海的盐度高于黄海和渤海,年平均值约为33.00。其中,黑潮区的盐度最高,为34.00时,长江口附近的盐度最低,一般在22.5以下。东海东北部有两个明显的高盐水舌:一条分支从济州岛西南侧向西深入黄海;另一条分支延伸到朝鲜海峡和日本海。东海西北部是苏北沿海低盐水的南扩散区,也呈舌状向东南延伸。东海西岸长江冲淡水冬季沿海南下半年,在浙闽沿海形成带状低盐区。台湾省以东海域常年为高盐度区,其变化幅度较小,年平均盐度约为34.5。

水团

东海西侧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径流流入大海,东部气温较高、高盐度的黑潮穿过,北部直接受黄海环流影响,西南部通过台湾省海峡与南海相连这些条件使得东海水团的结构和变化非常复杂。东海有三大水系:沿岸水系、黑潮水系和它们之间的大陆架混合水系。

沿岸水系

沿岸水系主要包括长江冲淡水和浙闽沿岸水两大水团,其中长江冲淡水最为突出。夏季,长江冲淡水在长江口外水域大范围延伸,向北延伸到黄海西南部,与黄海沿岸水域相连,并向东扩展到126⁰E以东,某些年份甚至影响到济州岛附近水域。冬季,长江冲淡水的扩散能力将迅速减弱在偏北风的影响下,稀释水主体也将转向南下,与浙江福建沿岸水汇合,可能影响台湾省海峡南部甚至南海东北部沿岸海域。

混合水系

混合水系主要包括黄河-东海混合水、东海有三个水团表层水和深层水。黄海和东海的混合水在冬季在西北占有相当大的面积,但在夏季被长江水和黄海水稀释挤出,几乎完全退出黄海,在东海的范围比冬季小得多。东海表层水是东海陆架表层的主要水团之一夏季分布于台湾暖流至马兑暖流的广大海域,位于黑潮水系向沿岸水系过渡的海域。东海深层水又称东海陆架区深层水,是春季东海表层海水升温后由温跃层形成,阻碍了海面热量的向下传输,使深层底层水在冬季仍保留低温特征。这部分低温水是东海陆架的深层水,只在4月至9月的暖季出现,其他月份与表层水混合。

外海水系

东海近海水系是东海著名的黑潮水系,盘踞在东海东部台湾省至九州一线它具有海洋水团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典型特征,主要包括地表水、次表层水、四种水团中层水和深层水。东海黑潮表层水是覆盖东海黑潮区最上层的水体集合黑潮源区的表层水进入东海,与琉球岛链两侧的表层水混合。东海黑潮次表层水位在东海黑潮表层水以下,水温约为16~23℃最典型的特征是高盐度,其盐度是东海水团中最高的。东海黑潮中层水位于次表层水以下,厚度约200 ~ 500米,盐度最小,最低盐度约为34.20。东海黑潮的深水淹没在冲绳海槽中、底层水团中水温低至5℃,盐度高于中层水团,达到34.40以上。

环流

东海的环流结构比其他海域复杂,主要由黑潮组成、台湾暖流、它由流向马来西亚的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组成。黑潮是北太平洋的西边界流,也是世界著名的洋流之一,温度较高、高盐、流幅窄、流量大、流速强著称。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沿台湾省东部进入东海,然后向东北流动,然后穿过图加拉海峡流出东海,最后通过日本以南海域汇入太平洋。

东海流域的黑潮称为东海黑潮黑潮进入东海后,在台湾省东北部和九州岛西南部形成一个分支,即台湾省暖流和对马暖流。在济州岛东南部,马兑暖流的另一分支进入黄海,形成黄海暖流。这些分支(台湾暖流、暖流对马,暖流对黄海)将黑潮的能量、热量、东海大陆架的物质运输、黄海以及渤海。

流向马来西亚的暖流起源于中国东海在东海的东北部,有一片海向北流经九州以西海域,然后转向东北流入日本海,因流经对马岛而得名。东海沿岸流主要是长江口至台湾省海峡的西岸流,它发源于长江口、杭州湾地区,主要靠长江、钱塘江入海的径流与海水混合在一起,沿途还有其他河流、河流的淡水流入量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及其南部的浙闽沿海。

自然资源

油气资源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区域、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北部,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西湖凹陷西部洼陷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出“致密,含少量低渗透性”及“中浅层渗透率低,中深层致密”的分级分布规律;埋深小于4000米的深层储层资源丰富,是西部凹陷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部位;西次凹陷天然气和低渗透气资源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6.05×10(12)立方米,截至2018年底,已发现16个气田,其中储量超过1000×10(12)m3共有4个超大型气田。

生物植被

东海生物资源丰富,有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包括470种褐指藻(包含42个变种),253种甲藻(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包括135种赤潮生物,其中包括73种褐藻56种甲藻3种褐藻和3种蓝藻;共鉴定出611种浮游动物;共鉴定底栖生物855种,其捕捞产量占全国捕捞产量的40%以上。

渔业

中国东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集,浅滩广阔,营养丰富因此水质肥沃,初级生产力高,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其他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河口附近的浅海是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沿岸或近海有许多经济鱼类的索饵场,东海外围和南部海域是鱼类的越冬地。东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大多数鱿鱼和梭子蟹以东海沿岸水域和近海水域为中心,南起台湾省海峡,北至长江口附近,形成独立的洄游群体。东海也是鲭鱼等许多经济鱼类的家园、舵鱼和鲨鱼迁徙的必要海域。东海渔业资源丰富,以舟山渔场为代表的渔场众多。

人类活动

大陆在东海的捕捞力量总体上在增加,渔业资源的利用经历了“利用不足、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结构不够合理,渔获物越来越小、生命周期缩短、营养价值降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大陆 1966年和1967年,美国在东海的渔获量超过100万吨,自1971年以来一直超过100万吨;20世纪80年代渔业产量稳步增长,90年代增长迅速,1999年达到618万吨;进入新世纪,渔业总产量也有所增长,2012年达到517艘.81万吨。台湾地区西、北部和东北部面向东海,其沿海渔业主要分布在东海20世纪90年代后,沿海渔业产量相对稳定,约为5万吨,但近年来产量逐渐下降,2011年仅为25.8万吨。近海捕捞是台湾省东海最重要的捕捞方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渔获量相对较高,基本维持在30万吨左右;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采用“限制新渔船的建造和船只的减少”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海渔业的渔获量逐年下降,2010年为16.4万吨,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值。

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陆源污染严重,破坏了沿海水域的生态系统

2015年《东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东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排污口共139个,污水排放总量约51个.8亿吨,而且这些沿海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东海海域80%~90%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2015年,在东海监测的36条主要河流中,长江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入海、钱塘江、闽江和瓯江。污染物入海总量达1158万吨,污染严重。

赤潮、浒苔绿潮的发生

东海是我国赤潮事件频发的典型区域之一。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排入大海,东海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海水富营养化加剧,磷、氮营养过剩。当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它会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消耗水中的氧气,阻止鱼类呼吸,并导致窒息和死亡这些浮游植物死亡后腐烂在海里,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阻碍船舶的运行。浮游生物、藻类大量繁殖,改变了生物量的种类和数量,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而发生“赤潮”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破坏海洋渔业资源,造成渔业经济损失。东海赤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季和夏季发生频率最高,一般在56月达到盛期。

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近年来,东海的近海渔场几乎达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在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大黄鱼已经濒临灭绝;鱿鱼曾经濒临灭绝,但现在已经恢复了;小黄鱼仍然保持一定的产量;近年来,种群韧性最强的带鱼产量也呈下降趋势。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各渔场主要捕捞对象更替频繁,年龄结构复杂、经济价值高、个体大、在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的类群正逐渐被年龄结构所简化、经济价值低、小个体和低营养级被群体所取代。

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和实施陆源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根据东海的总体环境目标、容纳不同主要污染物的能力、入海污染物总量现状、减容等因素,合理分配确定本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分步实施排污计划。关闭和消除严重污染、技术落后企业督促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继续实施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海上项目排污申报许可制度。

减少非法渔业活动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因素是执法监管不到位。由于各省海域相邻,各地执法程度不一,给渔业部门执法带来困难。海洋捕捞业的公共性和流动性要求国家统筹渔业管理和执法,全国一盘棋、一条心、一依法打击的统治者包括“三无船舶”各种非法捕鱼活动,包括。要做好渔业管理工作,关键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和渔民之间的协调。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渔业法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标准。

风景名胜

花果山

花果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所在的连云港市位于中国万里中部、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接齐鲁,南接江淮。花果山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中国四大灵山之一”的美誉,集山石、海景、古迹、集神话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观光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民俗旅游区

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岛屿众多、风光优美。普陀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称为“海天佛国”,岛上还有潮音、观音、梵音、朝阳等海底洞和前布沙天然海水浴场以海岛风情闻名、海天佛国进香、渔民的优势美国的民俗和节日已经形成了一种海岛游、度假休闲、以民俗和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海岛旅游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