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醉翁亭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4-03-16 11:08 最新历史版本 10851 1 4 调整页面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亭”。醉翁亭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构成了琅琊山最核心的景观,也是滁州市“醉美亭城” 建设的文化根基之一。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秋至六年冬,欧阳修谪贬滁州时,琅琊寺僧智仙和尚为他建造了一座亭子,因欧阳修自号“醉翁”,亭子故此得名醉翁亭。醉翁亭中有宋代文学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明代时开始扩建。历代先贤捐资出力,使得醉翁亭得以屡废屡建,并且不断地增扩旧制,逐渐形成"九亭十阁"的园林建筑群。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全椒致仕名宦薛时雨募化巨资主持重修,形成如今醉翁亭庭园的基本格局。醉翁亭于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醉翁亭在琅琊山管委会的主持下,周围环境得到修缮,形成今日之景。醉翁亭自建成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文豪墨客曾留下诗词、墨宝。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邮票形式出现在国家名片《中国名亭(一)》中。

目录

景区布局

醉翁亭景区位于琅琊山东麓,距离琅琊山山脚一千米,该景区是以中国著名的古亭——醉翁亭为主景的景区。亭园内占地总面积25600平方米,以醉翁亭为核心的建筑群落人称"醉翁九景",主要包括二贤堂、宝宋斋、意在亭、影香亭、怡亭、古梅亭等。

醉翁亭园门外是一座精致古老的青石板小桥,桥下石泓泉涌曰玻璃沼。过大门之后,在庭院东侧是醉翁亭,亭后是“二贤堂”。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宝宋斋西侧是冯公祠,冯公祠往南是意在亭和曲水流觞渠。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为古梅亭,下面为意在亭,原名“皆春亭”。意在亭西侧是影香亭和疏影池,古梅与古梅亭位于影香亭、疏影池正北山坡的梅园内。怡亭在古梅亭西侧,怡亭西北山坡上是六一亭。解醒阁位于醉翁亭西院醒园内,明嘉靖年间赵鈛所建,初名“醉翁楼”。在醉翁亭周边还环布有野芳园、醉翁潭、洗心亭、深秀湖、琅琊古道、一醉千秋石等景点。

主要景点

薛老桥

在醉翁亭前东侧山道上,横跨溪涧,桥下流水潺潺,过了桥就是醉翁亭。桥成拱形,长6米,宽5米,砖石结构。北宋韦骥、明代宋牒诗文中已见薛老桥的记载,古桥距今近千年,“薛老”不知指何人。

过了桥就是欧门,欧门即醉翁亭大门,原石条门框,门内有过厅,门槛下有7级石阶。门头上嵌有石刻横额“醉翁亭”,右上款为“同治壬申季冬”左下款为"全椒薛时雨题"。原先门两边曾有一副对联:翁去八国战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据此说楹联也为薛时雨重修醉翁亭时的手迹,今已不存。大门二重院为天井,四面立壁围墙,嵌有明代石碑和花窗,东、西、南面门楣题额分别为“有亭翼然”、“酒国春长”、“山水之间”。过天井东门,向东进入主景环境。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此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是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

醉翁亭是景区之主景,曾有数次损毁重建的经历,现存为光绪七年(1881年)全椒人薛时雨重建的建筑。醉翁亭是苏式飞檐亭阁,四角飞檐,高3.5米,7.33米见方,亭内面积为50平方米。雕梁画柱,为全木卯隼结构,共有十六根立柱支撑亭顶,外柱12根,内柱4根,四面开敞,飞檐翘角,吻兽伏脊,单檐歇山顶;梁、枋、拱斗、雀替皆雕刻图案纹饰、木格棂花。醉翁亭采用红色涂柱,红色给人以喜庆、宏伟的感觉,醉翁亭下木质的阴影部分则采用绿色,红绿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和谐的视觉体验。南北门框设有格花和浮刻花纹装饰,亭内有晚清时期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亭旁山崖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巨大篆字。亭前有多处石刻,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赞咏的诗文。

二贤堂

二贤堂位于醉翁亭北侧,宋代绍圣二年(1095年)文学家曾巩的弟弟曾肇任滁州知州时,为祭祀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倡建。原堂已毁,今堂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建。堂内立有欧阳修的塑像,是1981年琅琊山管理处塑立的;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

二贤堂为小瓦平房,长10米,宽7米,高6.8米。七架梁、雕花挂落,古色古香;十六根立柱三间通联,格花门窗。因北宋时期滁州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两人品性、文章、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也为滁人造福,为祭祀这两位父母官,滁人建了此堂。堂外山崖由南宋崖刻“二贤堂”三个隶字,堂侧石崖刻有古人题写的“云根”两个篆字,两边山墙则悬挂着“醉翁亭记”和“朋党论”木刻条幅。

宝宋斋

宝宋斋位于醉翁亭的西侧,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东西向,前后有门,斋长7.2米,宽2.2米,高约3米,砖石结构。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两碑正反面刻着苏轼手书《醉翁亭记》全文,字为正楷,碑高2.36米,宽90厘米,每字约10厘米见方,此碑也被后人誉为“欧文苏字双绝碑”。

1046年,欧阳修亲自写《醉翁亭记》刻碑,立于醉翁亭前。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知州王诏辗转托请时在颍州的苏轼,以大字书写《醉翁亭记》,刻石成碑。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时任南太仆寺少卿的冯若愚,为保护这珍贵的文物,在原地建造廊房以椽覆面壁藏之。1981年琅琊山管理用四块碑石单面镑刻复制了此珍品,并在醒园内建一新宝宋斋,置碑于内。除此之外,斋内还有明代尹梦璧的题诗刻碑和清薛时雨撰书的《重修醉翁亭记》碑。斋东侧外檐下嵌有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

冯公祠位于宝宋斋西侧,明代天启年间,冯若愚为保护《醉翁亭记》碑刻而建立了宝宋斋,其子冯元飙亦同时尽力。明代柬年滁州人为念冯氏父子“宝宋”的功绩,建立了冯公祠,其祠现长12米,高3.4米,宽7.5米,为三间小瓦平房。冯公祠的楹联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

水流觞渠

意在亭和曲水流觞渠位于醉翁亭西、冯公祠南的小庭院里,自成一体。意在亭,原名皆春亭,飞檐四角,高3.4米,4米见方,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太仆寺少卿毛鹏所建。亭四周有渠宽约0.3米,盘转萦回,名“九曲流觞”。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意在”二字取之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意在亭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影香亭

影香亭和疏影池位于意在亭西侧。影香亭初名见梅亭,飞檐四角,高3.5米,3.8米见方,亭名取宋人林逮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番浮动日黄昏”之意。建亭者是明代诗御邵梅墩,建筑年代大约在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亭下方池,是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太仆寺卿赵次进凿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赐魁改“见梅亭”为“影香亭”。

影香亭与疏影池是自成格局的景点,地势比意在亭高约2米,周围有砖石高栏。池四周用山石砌成矮墙作围栏,池中心石礅上有亭耸立,就是始建于明代的影香亭。人坐亭中,隔着一座小桥,透过一道圆门,可以观赏到正北面庭院中的“古梅”。“影香亭”和“疏影池”的名称,来自于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影、香、疏”三字。影香亭和疏影池的造型创意全取“方”意,无论是庭院、水池,还是亭周的栏榭、亭基石壁、亭柱、石桌、石凳等都是正方形,表示儒家追求的刚烈正直人格道德取向。穿过亭子后的正中小石桥连接池外的甬路,迎面是一座圆门,暗喻“内方外圆,方圆互见”的理念。门的两边是两块方形石碑,“寒流疏影”为明代州判尹梦壁题刻,“翠积清香”为清代知州王赐魁题刻,其中也暗含“影香”二字。

古梅亭

古梅与古梅亭位于影香亭、疏影池正北山坡的梅园内,地势较高,也是自成一体的景点。园内有一株古梅树,生长在青石砌筑的大方台内,台称梅台。梅台石壁上,有清顺治九年(1652)李嵩阳所题“花中巢许”四个斗大的字。“巢、许”是指上古时期两位隐士巢父和许由,人们以这两位不营世利的高人逸士,比喻古梅的高洁。台上挺立着一株古梅树,树高7米,冠幅11米;主干离地面1米处分为四叉,胸径约58厘米;其他四叉主枝直径均在23厘米左右。相传是欧阳修亲手所种,因此古梅树又称为“欧梅”,原梅已枯,此株约为明嘉靖年间后人补植。

为了观赏梅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在古梅树正北的山坡上,建造“梅瑞堂”。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民国十七年重建时改称“古梅亭”。其高4.1米,宽7.5米,长8.1米。在古梅亭后壁内还嵌有一张明道刊刻的《宋绍兴十八年进士题名记》碑。古梅东侧有高耸的“揽余台”,西侧山腰有“怡亭”,都是可以观赏古梅的好地方。

怡亭

怡亭位于古梅亭西侧的山坡上,劈崖依山而筑,高出古梅树梢。现存的亭是民国5年(1916年)滁州定远人张爱棠捐资重建。亭为方形,砖石结构,圆顶,单檐四脊,一门两窗。东、南、西三面分别有“怡亭”和“东阁迎曦”、“西山拱秀”等题额。亭内壁上有滁人黄谷耜撰文的石碑。

六一亭

六一亭在怡亭西北山坡上,此亭始建于宋代,欧阳修去世不久,滁州人立亭以祀“文章太守”,缅怀“六一宗风”。现在的六一亭是1983年重建,亭旁有陆鹤题书的摩崖刻石“六一亭”。欧阳修晚年“退居颍水之上”,自号“六一居士”,同时写作一篇《六一居士传》。该亭6柱6角,象征欧阳修66岁归天而去,6柱托起一座亭子,隐喻“六一居士”,故亭名为“六一亭”。它与醉翁亭遥遥相对,互为映衬,构成一个整体,使人由“醉翁”而“六一”,想到欧阳修一生。

醒园

醒园位于醉翁亭院西侧。民国15年(1926年)滁县知事陈文权辟建。当时建筑规模为7间小瓦平房,四合院布局,抗战时期毁于炮火。1980年,琅琊山管理处重修,存有民国15年重修醒园的碑记石刻。次年增建“宝宋新斋”,立有新刻碑4块,按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墨迹重刻。园内有青藤盘结的荫架,供游人休憩。

解醒阁原建在冯公祠院两侧,宫殿式建筑,明嘉靖年间赵鈛所建,初名“醉翁楼”。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太仆卿沈思孝改名为“解醒阁”,并作《解醒阁记》,立碑《解醒阁记》针对明朝中期因循守旧、留恋酒乡、长醉不醒的官场陋习进行批判。原建筑早毁,1983年于醒园内新建。

欧公祠是2006年醒园的新建筑,祠内陈列今人纪念欧阳修的楹联字画和仿明清“滁州十二景”图。

洗心亭

洗心亭在醒园对面的山脚下,中间隔着玻璃沼和琅琊古道。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重修。原名翼然亭,后易名洗心亭。亭长、宽各4米,高6.8米,面积20平方米。亭子小巧精美,上下内外都是砖瓦结构,不用一木。其外形就像一只展开羽翼的禽鸟,立于琅琊古道路边。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门,门额为弧券形。抬头仰视,上顶为半球形穹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亭内壁上有民国24年(1935年)黄仲甫先生所题楹联碑刻:枕流漱石,游目骋怀。亭壁处东墙角砌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里人章家琮所书“玻璃沼”碑石一块。

价值影响

醉翁亭因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广泛传播而闻名遐迩,与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 、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甚有“天下第一亭”之美誉,成为滁州市“醉美亭城” 建设的文化根基之一,也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的文化价值体现在“醉翁精神”上,融合了儒家思想仁政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有园亭文化、山水文化等物质层面的内容,更有精神层面的内涵和意义。既有主人翁精神,热爱山水、热爱美好家园,也有乐观豁达的情怀。

醉翁亭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造运用了中国传统亭子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支撑整个建筑,方便通风纳凉,也方便将山中美景尽收眼底。不同的是,它采用独特的解构部署,柱子和屋顶之间采用反复设计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采光相较于其他亭子好了许多,由此开辟了传统中国建筑的新面貌。醉翁亭的建造使得琅琊山上的自然景观不再单调,成为琅琊山的重要景点。

开发保护

开发

1959年秋,安徽省文化局批准在醉翁亭建立欧阳修纪念馆。

1972年10月,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琅琊寺、醉翁亭收归地区革委会政工组文化小组管理。

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邮票形式出现在国家名片《中国名亭(一)》中。

保护

1956年,醉翁亭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醉翁亭醉翁亭

1980年到1986年8月,成立了“琅琊山管理处“,设置了文物科,加强对琅琊山中流散文物的统计管理,管好古殿、亭、堂的修缮恢复。

2001年1月11日琅琊山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AAAA级旅游区(点)称号的风景名胜区。

2004年,滁州市文物管理所对醉翁亭、丰乐亭及琅琊寺内现存的石刻作了调查,并拓片建档;2013年5月,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7月3日至7月4日,为进一步保护醉翁亭景区散落残碑,根据委领导指示,市琅管委文物局安排专人对醉翁亭景区内露天散落的残碑进行了收集清理,分批次将其运送至南京太仆寺衙署厢房统一清理、保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