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额又大跌27%,10年“赶羊入圈”,房地产税到时候了?
最近发生的两个事情,连起来看,或许是已经到该做选择的时候了。
上海518.83亿,杭州167亿,广州294.40亿,合肥100.5亿,长沙72.27亿……
触顶、熔断,溢价率高达15%,4月份的首轮土拍似乎迎来久违的热了,土地市场迎来拐点了吗,热点城市楼市的爆火现象能否代表全国市场?
一季度,虽然统计局在发布经济数据的时候已经不再公布土地交易数据,但是从财政部发布的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依然可以发现端倪。
2023年1-3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9920亿元,同比下降23.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728亿元,同比下降27%。
意味着,2023年一季度,卖地收入再次急剧缩水。这是什么情况呢,对比一下就清楚了。2022年一季度卖地收入下降幅度27.4%,如果只对比降幅与去年基本上是持平的,但是考虑2022年一季度的基数,那么这种下降无疑是断崖式的。
时间再拉长到2020年,对比一季度卖地收入的数据,分别为1.11万亿、1.65万亿、1.20万亿、0.87万亿,同比增速分别下降7.9%、增长48.1%、下降27.4%、下降27%。2023年一季度的卖地收入比疫情首现按下暂停键的2020年一季度还要跌去了近3成,可见这个缩水的幅度之大与对地方政府钱袋子的影响。毕竟地方财政收入下滑主要是这个卖地收入减少所致的。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如果得不到改善,支出端将会受到掣肘,必然会加速财政收入的“开源”,这也是原财政部长在3月份表示的经济转为正增长后应尽快开展房地产税试点的原委。
第二个事情,也就是昨天刷屏的那张图[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历时10年,我们终于全面实现了不动产的统一登记,而且据报道,这年间已经累计颁发不动产权证书7.9亿多本。
不动产统一登记这个事情其实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2018年的时候其实已经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的全国联网,为什么这个时候高调宣布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或意味着这一次,全国房屋建筑的家底已全部摸清,而且已经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上了。
2月份的时候,就公布过全国有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并建立了数字身份证,不到两个月时间,7.9亿多本不动产权证书的数据发布,这个建筑房屋的家底算是一清二楚了。
全面不动产统一登记,在摸清家底、避免产权交叉与冲突,规避产权交易风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更生动的意义可能还是推动房地产税的落地,毕竟“剪羊毛”还得先“赶羊入圈”。
房地产税喊了很多年没有落地的难点,一是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信息不共享,难以实施;二是房地产利益主体与利益关系复杂,不能一刀切;三则是房地产税的立法与制度建设。
全面不动产统一登记与房屋家底的摸清,也就意味着房地产税落地的基础已经具备。
当下,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债务率与杠杆飙升,地方财政面临压力,或是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房地产税开征不可避免。
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税立法与制度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改革推进必然会加速,尤其是扩大新一轮的试点。就如同“荷塘效应”一样,在“临界点”之前,信息都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临界点”之后,瞬间爆发,一天两天荷叶就覆盖了整个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