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后拒不回国,年老却想落叶归根
随着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而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了,中国人在世界上也有了话语权,在各行各业我们有了自己的尖端科技,我们也敢于和别人说不。在这些光辉的背后是一个个科学家,工程师隐姓埋名地艰苦奋斗。国外流传着一句话“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知识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
可以说中国人只要提供合适的工具,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所以各国对于能出国的学子都是非常看重,可以说是不惜一切手段只为把他们留下来。有些人意志坚定能够抵制诱惑,牺牲自己的名利,为国贡献。有些人,则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暂时留在国外做研究。
上海首个高考状元到哈佛终身教授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当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袁钧瑛参与了这次高考,平时也没有放弃学习的袁钧瑛,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坚持理想继续深造,成为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优秀地她被保送出国,她的研究事业也就此发展。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调控线虫细胞凋亡的基因,并在哺乳动物上进行验证,发现同样适用,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这可是人类首次发现细胞是如何死亡,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细胞的生殖,也就是如何分裂。这个发现让人类对自己的从生到死都有所了解,可谓是人类生物史上前进的一大步。
袁钧瑛的发现开创性地用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解释了细胞自杀的现象,阐述了小分子Nec-1对细胞坏死的调控作用 ,该文章在国际上首次将不受调控的坏死的概念更新为可以被Nec-1调控的细胞程序性坏死,程序性坏死在急性脑损伤、急性肝损伤、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章首次应用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生物问题。
2008年,袁钧瑛发表的文章,首次阐述了程序性坏死的调控基因 。同年袁钧瑛发表的文章中,用siRNA筛选的方法,证实基因组中很多基因对细胞程序性坏死都有调控作用,她用3年的时间,验证了细胞坏死是否被基因调控。运用小分子化合物的工具,袁教授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可被调控的细胞坏死方式,称为程序性坏死。
2017年7月,袁钧瑛课题组在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SPATA2蛋白在调控细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
多篇论文和研究发现奠定了袁钧瑛在细胞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她的优秀不是一蹴而就,是在每天的日积月累中形成。
在逆境中不忘初心,坚持学习
袁钧瑛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从事对法国文学的翻译,而她的爷爷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父母都是当时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家中有许多藏书,在书卷气的渲染中,袁钧瑛从小就热爱知识,勤奋学习。
但是生活似乎总是看不惯过得一帆风顺的人,似乎必须有起有落才能叫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反而备受歧视,家中长辈皆因为这还丢了工作,家境更是一落千丈。然而祸不单行,没过多久。在袁钧瑛10岁那年,父亲身体染恙,由于护士的疏忽,又或许是护士学识浅薄,竟然配错了药,致使小小年纪的她就失去父亲。
虽然家里条件大不如前,但是袁钧瑛的妈妈和家里长辈一直在支持袁钧瑛学习,他们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家里都是学霸基因,袁钧瑛自然也继承了家人的聪明智慧。她在学校里成绩优秀,尤其在理科方面更为突出。许是受到外祖父的影响,又或许是父亲的去世刺激到,她对医学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就在她幻想着自己该往什么方面学习,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大学的时候,以后如何成为一个和自己长辈一样优秀的人时,命运再次跟她开起了玩笑。
高考取消了,不仅如此她还被下放到工厂里,进行改造。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家中依旧给予她力量。从小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促使她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枯燥机械重复的工作不仅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锻炼了她不服输的韧劲。在工作间隙她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期间也有从工人中挑选读过书的青年去上大学,但是各种原因加起来,袁钧瑛并没能获得这个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命运终于不再平添波折,1977年高考恢复,这次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她,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袁钧瑛有着丰厚的文化基础,而且时刻未敢放松,所以她在第一届高考中成功夺冠,成为上海第一个状元,如愿考入到复旦大学,经过家里的讨论她选择了生物学方向。
对于袁钧瑛是有地方学习新知识值得高兴的消息,她如饥似渴地像海绵一样吸取这书本中知识,但是不可避免一个问题是,当时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一大截,尤其在生物科学上,可以说是没有发展,袁钧瑛只能通过外文文献来学习。
大学毕业后,袁钧瑛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她决定继续进修,她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生物化学专业。国内文献的匮乏时常让她感到苦恼和不解,这时,一个机遇悄然而至。
赴美学习,留在美国研究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复兴,在复兴之路上发现了很多与国际脱轨的方面,高新技术研究,生物医药研究等等。为了解决我国高等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国家决定拨出一部分钱用来支持人才出国留学,待学有所成后,再回来报效祖国。
袁钧瑛在了解到这个政策后,积极争取。本身成绩就优异的她幸运地拿到了这个名额。这令她欣喜不已,许多困惑自己的事,似乎马上就能浮出水面了。
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学习,在这里她的优秀被麻省理工的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罗伯特看中,于是在哈佛结束学业后,她追随着这位导师的步伐进入了麻省理工,这位大拿不仅是“细胞死亡”领域研究了几十年的老教授绝对是权威级别的存在,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项。
罗伯特也很看重袁钧瑛这个学生,他发现并指出袁钧瑛身上的优点,努力把她塑造成自己的得意门生,倾囊相授。导师这么优秀也更加让袁钧瑛认识到这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是她梦寐以求的事。
罗伯特的目的达到了,从哈佛结束学业并且获得神经学的博士学位的袁钧瑛,成功进入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次的学习经历又一次提升了袁钧瑛的眼见,提高了她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
此时国家召回公费留学生回去,希望他们此时能回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虽然遭遇了特殊时期,但是袁钧瑛的家人们依旧十分爱国。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问袁钧瑛什么回来,但是袁钧瑛思前想后,拒绝了回来的要求。同时期的一部分人在取得学位后,都陆陆续续地启程回国,准备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袁钧瑛作为一个学历超前的大学霸,在宣布不回来时,引起了一片哗然。
大家都不明白她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儿。但是或许只有袁钧瑛才能体会到当时的纠结,当时的不舍,以及当时的无助。
一边是家国,一边是理想,都是不可舍下的东西。最后让她下定决心的,还是美国的科研条件太丰厚了,而且导师来劝说,她可以在美国继续科研,等到以后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出来后,她再回去建设中国也不迟。毕竟现在回去,什么设备都没有又如何继续在研究之路走得更远呢?
她想也是,回国后无法做出成果,那国家不就白栽培我了。就这样袁钧瑛不再理会各路流言蜚语,侮辱与谩骂,一心投入科研中。
在美国做科研,想要有更高的更好的研究设备与实验室,就必须加入美国国籍,而且在哈佛担任终身教授的一点就是得是美国人,有美国的绿卡。种种原因,袁钧瑛想了很久痛下决定,移民美国。
这件事算是她背叛了生她养的祖国。但是她为了她的科研,为了她的理想没有办法。
终有成就,心念祖国,落叶归根
在美国待了40余年,袁钧瑛凭借着优良的设备仪器,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细胞生物上研究出一个又一个新发现。终于袁钧瑛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带着自己的成果,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与此同时,她支持自己的丈夫回来,自己先在美国周旋,并且在2006年,宣布回国担任导师。
有的人可能觉得,她就是把一切都奉献给国外,等到老了,就回来养老了。但似乎并不这样。从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成立后,她担任主任,用自己多年带领团队的经验,和自己的原本就有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生物化学方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相关方面的博士生。
在此期间,由于她还是美国籍,所以不能长居中国,但是在往返两地的时候,她总是想办法搭起两地沟通的桥梁,加深了国内的研究者们对有关细胞死亡的知识的理解。
到了2012年,袁钧瑛明显感觉到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她觉得自己在美国研究出的成果在中国也能遍地开花,于是在中国成立了一个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的研究中心,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教育和辅导中国学生和中国研究者身上。
在袁钧瑛的带领下,她的团队为中国的现代医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细胞坏死领域,使解决癌症这个难题的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是直到此时,袁钧瑛还是美国国籍,还被评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小结
虽然她还是美国人,从她种种行为可以看出,她还是心系祖国。虽然当时她不愿回来建设祖国,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国外先进的仪器,她或许也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更没办法培养出优质的博士生团队。
时代造就人生,袁钧瑛有她的选择,有她的考虑。目前的袁钧瑛正在倾尽自己的毕生所学培养中国优秀的人才,也是弥补她自己内心没能回到祖国的遗憾和愧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