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道教宫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邦中路249号。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是城墙;“神”是护城河,“城市”和“神”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所以城隍神是当地的保护神。
上海城隍庙原为金山庙,崇拜汉将军博陆侯霍光,因此又称霍光寺。寺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从明代永乐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寺庙基础逐渐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多。清道光开始遭受战争破坏。道光22年(1842年),英军攻占吴松。因为上海城隍庙是驻地,宫殿被摧毁;然后因为战争的破坏,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中华民国11年(1922年)有重建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庙大厅以外的其他大厅被关闭。虽然雕像被保留,但在1966年4月,上海城隍庙的一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摧毁。直到1994年以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成立,上海城隍庙得到修复和开放。
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于南方大型建筑,但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的格局。总的来说,上海城隍庙前后共三进:霍光是第一进供的;秦裕伯是第二进供的;第三进是城隍夫人。整体布局朝南,沿中轴线排列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等建筑。庙内主楼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等12个殿堂,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城隍庙的主要宗教活动包括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的“三巡会”;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香味、写经等。
2002年,上海城隍庙被列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获得了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文明单位)、“全国创建和谐寺教堂先进集体”、“首届全国和谐寺教堂”等称号。
历史沿革
自唐代以来,城隍庙就建成了,因为当时上海地区被称为华亭县,华亭县西面建有城隍庙。城隍庙建在这个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因此,华亭县城隍庙改为松江府城隍庙。
上海县成立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然而,由于上海县规模较小,没有修建自己的城隍庙,更多的居民前往郊区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永嘉路12号)祭拜松江府的城隍庙。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县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逐渐扩大。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原金山祠堂改造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清道光后,由于内忧外患,中国进入百年动荡困难时期,上海城隍庙不断遭受战争破坏和火灾。
道光22年(1842年),英军攻占吴松,6月19日占领上海城,占领上海城隍庙5天,宫殿被破坏。
咸丰三年(1853年),刀会首领刘丽川在上海发动起义。城隍庙西园(豫园)作为指挥所,占领18个月,在上海展开激战,给城隍庙和西园造成重大损失。
咸丰十年(1860年)在战争中被摧毁。太平军攻打上海城,清政府“借师助剿”,外军驻扎在城隍庙西园(豫园),摧毁了豫园的兰景。
四年同治(1865年)、七年(1868年),经过三次战争,上海城隍庙破败不堪,公园里没有风景,决定重新修缮。当时,上海知县王宗莲在巡道应宝时提倡捐赠修缮寺庙。
光绪19年(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轩筹集了头门、二门、远门大厅、剧院鼓楼等资金,城隍庙变得更加壮观。随着寺庙的重建和上海城市人口的众多,来到城隍庙的游客和游客越来越多。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水运颁悬“保厘苍赤”匾额。
知县李超琼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筹集资金重建大殿宿舍。
民国十一年(1922年),城隍庙发生火灾,公产处用公款重建。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15日,大殿发生火灾。重建两年后,从1926年4月开工到1927年11月竣工,用了20个月的时间建造了所有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居住区,再次遭受重大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自上海解放以来,城隍庙大殿外的其他寺庙被关闭,其他寺庙的雕像被保留。
1956年,上海市宗教局对城隍庙进行了整治,取消了邑庙董事会和包殿制度,关闭了玉清宫和文昌殿,减少了庙内人员。
1965年,后殿139.8平方米的房屋被用作商场和安仁街的道路和花鸟店。
1966年4月,上海城隍庙暂停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全部被摧毁。
1966年8月,红卫兵在两个房间内烧毁了宗教用品。
1994年以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成立,修复开放上海城隍庙,遵循“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努力保持明代道观的建筑风格。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城隍秦裕伯塑像和城隍夫人储氏塑像来到上海城隍庙。
1995年1月31日,上海城隍庙恢复对信徒开放。主要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面积1216.4平方米。
1995年8月14日–16日,为期三天两夜的第一次道教仪式演习:“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推荐抗日战争烈士和死者”斋戒会议。
1996年4月29日,由于修复工作结束,城隍庙管理委员会管理了城隍庙的日常事务。
2000年2月13日至19日,上海城隍庙(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四)举行了恢复以来的首次“拜太岁”仪式。
2000年,上海城隍庙修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同年11月14日举行住持升座仪式。陈莲笙道长成为城隍庙恢复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住所。
2001年农历正月初四晚11:00至次日凌晨2:00,上海城隍庙自恢复开放以来首次举行“迎财神”仪式。
2015 2000年,上海城隍庙前庭两侧厢房恢复使用,新一轮修缮中庙观布局基本完整。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三官殿、月老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祖师殿,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
建筑布局
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于南方大型建筑,但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的格局。总的来说,上海城隍庙前后共三进:霍光是第一进供的;秦裕伯是第二进供的;第三进是城隍夫人。布局方面,朝南,沿中轴线排列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等建筑。庙内主楼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等12个殿堂,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仪门进入,广场两侧的厢房上下两层,楼上作为办公用房,楼下西侧由南向北依次为三官殿、财神殿、客厅;东侧由南向北依次为月老殿、慈航殿祈福堂。仪门对面的中轴线是霍光殿,后面有一条通往后院的长廊,叫太岁殿。中厅东侧楼下有仙茶馆,上面有斗姆阁。出太岁殿,即后院,正面为城隍殿,西面为关圣殿,东面为文昌殿。大殿、中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殿供奉霍光,中殿供奉秦裕伯,两侧花厅供奉城隍父母,后殿供奉城隍夫人,楼上为宿舍。
山门照壁
城隍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于城隍庙兼有护海避灾功能,因而老城隍庙门额上写着由明代知县冯彬题的“保障海隅”,现在这四字是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开放后,重新撰写的。门前蹲着两只石狮子,据说手摩石狮子可以带来福气,因而这两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狮子已经被来往香客手摩的铮亮。庙门对面是用青灰色青砖雕刻的照壁,照壁的另一面雕刻着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山门过后,其前面曾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被称为“仪门”的门。过了仪门则是大殿前广场,主要用作通行,其左侧为财神殿、法物流通处和上海城隍庙宗教活动接待处;右侧是慈航殿、法物流通处和作为祈福的祈福堂。
仪门
仪门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仪门前面有二副对联。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下联是: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在阳世,你生活中,做好事或者做坏事,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可是人死后到了阴间,地狱的官府从古到今,从来不会放过要惩罚的坏人。另一副对联的上联是:世事何须多计较;下联是:神界自有大乘除。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人生在世,碰到各种吃亏或沾便宜的事情,你不必多加计较。因为,神灵对于人的善良和罪恶都会加以回报或清算的。
在对联的后面挂着一只很大的算盘,算盘上刻着四个字“不由人算”,算盘上的算珠有上有下,象征神界正在进行“大乘除”。算盘的旁边立了二块巨额。巨额上写的是:为善者昌,为恶者亡。意思是:做好事的人,在神界计算中一定会兴旺发达;做坏事的人,在神界计算中一定会衰败灭亡。城隍庙挂大算盘是有深刻含义的。它一方面告诉信众,做人要淡泊名利,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斤斤计较。因为,人有算计,天有算计,人算总不如天算。过分计较的结果会自食其果。另一方面又是告示天下,天算就是天道,天道自有规律,任何人只有循天道而行才有善终,逆天道而行必然自取灭亡。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
三官殿
三官殿位于中轴线上,在城隍庙的西侧,始建于明代,三官殿的建筑风格是明代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气氛庄重肃穆,色调以红色为主。主要供奉三位官府神祇,被尊为官神中的“三官大帝”,分别是主管天上事务、地上事务和水中事务的神灵,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所以合称三官,因为其诞辰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节,所以被称为三元三官大帝。
父母殿
父母殿: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城隍父秦良颢(1278~1355),字信甫,号述斋。师从萧氏,搜集蒙古文史传故事及时务功要者三百余条,编译成汉文的知识大全《纂通》;又掇拾师言,兼采别说,辑成《一贯》,并取蒙古及维吾尔问答之言,编成《吹万集》。他是极为难得的汉人出身的蒙古文专家。当时,汉人学蒙古文者无出其右,因此他年纪轻轻就出任国子监学录,而他“淡然无求进意,隐居教授,户外之屦至,无所容达。官大人至者,莫不晋谒,与之语,动中肯綮,而适于事情未尝 不为之叹服也”,“其平时一言一动,无不揆乎道义,人皆称笃行君子焉”。大德年间(1297~1307),秦良颢经翰林寇学士推荐,进万言策,由国子监学录提升为浙西榷鹾使。于是,秦良颢举家南下返回上海地区。
月老殿
月老殿主要供奉着月下老人、药王和车神三位神仙。中间的月下老人主要分管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秉持着“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右边的是药王,医术高明,对人和动物都有着仁慈之心。位于左位的是车神,是人们行走道路的保护神。
财神殿
财神殿位于城隍庙中轴线西侧殿堂,紧挨三官殿。财神殿坐西朝东,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财神殿正中放置财神赵公明,身着古代军人装束,头戴铁帽子,手拿钢鞭和元宝,身骑黑色老虎。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初五日接财神,往往这天来财神殿的人最多。
娘娘殿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城隍夫人储氏,周浦一带的望族之女。当时,周浦储姓家族颇具声望,祖辈是宋代词人储泳(约1101~1165,字文卿,号华谷),随宋室南迁而隐居在周浦一带。
祈福堂
祈福堂正面悬挂有三块匾额,分别是“财源广进”“出入平安”和“金榜题名”。城隍庙的道士每天早晚都会在此念经,并在一年以后会将祈福牌焚化,上奏神灵,保佑信众的愿望实现。
霍光殿
霍光殿是上海城隍庙的第一大殿,该殿供奉的主神是金山神主霍光,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大殿重建于1926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6米,宽13.7米,深21米,带有歇山顶和翠瓦朱檐。大殿前有照壁、牌坊、戏台、碑亭。在大殿里挂有“牧化黎民”匾额,该匾额是由已故的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书写的,意思是城隍神管理和教化着普通的老百姓。大殿周围墙上有著名画家戴敦邦绘制的壁画:《群仙欣会图》,绘制了100名以上的道教神仙。
元辰殿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
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
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城隍殿
城隍殿位于天井的正面,也是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城隍殿供奉的是头戴官帽,身穿官袍的明代敕封的上海县城隍秦裕伯。正大门悬挂着“城隍庙”匾额,配以“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的对联。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在城隍殿的二侧,有大锣、行灯和香炉,旌节幢幡和十块警示牌。其中大锣、行灯和香炉用来为城隍神开道;旌节幢幡为城隍神助威。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是文昌帝君的两个侍童,一个掌管文人录运薄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关系富贵贫贱,保密问题很重要,以免天机泄漏。
文化活动
城隍庙的主要宗教活动包括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的三次城隍之旅;主要的香味期包括农历新年和观音等主要祭祀神的生日。每年农历2月21日(上海城隍生日)和3月28日(城隍夫人生日)是城隍庙乃至整个老城厢地区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这两天是城隍和城隍奶奶的生日,来敬神的人山人海,敬神的活动达到了高潮。
“三巡会”
城隍神每年按例出游三次,故称“三巡会”。这是道教对中国古代民间清明节哀悼的一种仪式整合形式。因为需要一个公共仪式来祭祀和安慰那些孤独的野鬼和凶猛的鬼魂,后来有了城隍三巡会。民国时期,城隍庙每年分别在清明、中元(7月15日)和10月(10月1日)进行三次大规模巡演,至今仍是三次巡演。旅行时,城隍老人擦了擦彩漆,穿了蟒袍,坐了八人大轿。同时,还有“四司”陪同上海县城隍秦裕伯,即高昌司石万彻、长辈司黄歇、新江司蒋芳勇、财富司杜学文。整个活动从早到晚持续了一整天,在城隍出巡之日。
祭祀祭神作为中华民族隆重庄严的祭祀仪式,最高标准的仪式是皇帝主持的“祭天”仪式,而上海最隆重的仪式是祭祀当地城隍尊神的“祭城隍”仪式。每年农历2月21日,上海城隍庙都会举行“祭城隍”仪式。仪式由本庙住持主持,整个仪式主要包括:上香、行三献礼、颂祭文、送文上天、主祭人、陪祭人入殿惨败、颁礼。
进香道教宫殿的观点是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来说,每年都有烧香集中的高峰期,称为香期或香会。城隍文化衍生出各种民间活动,最重要的是初一和十五的香味。这一习俗至今仍在继承。城隍的年度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请城隍分享”。每年清明节、中原节和十月初一,城隍都会祭祀神坛。
“写经”活动
为了传播大道,广结道缘,上海城隍庙将于每月初一、十五在“知道堂”举办“写经”活动,选取《太上老君说常安静经》经文。并欢迎各界热爱道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人士参与,了解道教,积累功德。
开发保护
1988年,实施宗教政策,将城隍庙产权返还给上海市道教协会。1994年,上海城隍庙逐步恢复开放,同年7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苏宗赋、张文希、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学者胡道静、笑星王汝刚、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毅等23人。并专门成立了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城隍庙修复的日常工作。
1995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实施,上海城隍庙恢复,再次成为由正义道士管理的道教宫殿观,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1996年4月29日,上海城隍庙土木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成立了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主任陈莲笙,副主任吉宏忠,组员刘巧林。他带领寺庙的教职人员共同管理寺庙事务。
2000年,上海城隍庙一期修复工程基本竣工。被选为上海城隍庙住持的陈莲笙道长。2001年,为加强寺庙事务管理,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选举陈莲笙道长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吉宏忠道长为执行副主任,刘巧林道长为副主任,周旭道长为新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成员。2006年,在上海豫园商城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归还了上海城隍庙前厢房的使用权,完成了二期修复工程。2015 2000年,上海城隍庙前庭两侧厢房使用权恢复,庙观修复新一轮。庙观布局基本完整,活动空间更广阔。
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上海城隍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的主办下,通过教授茶道、太极拳等科目,举办了免费的中国传统课程。2003年,以道教音乐为载体的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正式成立, 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3月30日,由上海城隍庙主办的“海上论道道教:新时期道教教义思想解读——早期道教经典教义研究工作坊”开幕。主要目的是阐述新时期的教义思想,走中国道教之路。
相关文化
城隍文化城隍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周朝,人们每年秋收后都会举办相应的祭祀活动,尤其是除夕腊祭八神,七神就是城隍神;三国后,祭祀活动更加丰富,有固定的祭祀场合,城隍庙或城隍庙的建设也逐渐兴起。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是孙权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唐朝以后,城隍逐渐被用来祭祀动物;明朝以后,朱元璋对城隍庙非常感兴趣,并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加封天下城隍,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分为都、府、州、县四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承,中国独特的城隍文化现象终于形成。
拜太岁每年正月初八开始,因为太岁星君是道教神,所以“拜太岁”是祈求太岁星君保佑的道教专属科仪。道士会向太岁星君报告已经报名的小伙伴的名字。太岁星君收到这些名字后,会根据大家的善恶来决定这一年是否受到惩罚。
谢太岁每年农历10月15日元节期间举行的谢太岁法会,其仪式与拜太岁科仪相同,也是专属科仪,主要是感谢太岁星君保佑之恩的仪式。谢太岁也是对神的感激之情。这是人与神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道教音乐作为一种法律和道教音乐,它是道教在相关仪式上使用的音乐,特别是在斋戒仪式上,用于祝福神,祈祷上帝的祝福,减少恶魔,驱魔和超越亡灵。它具有烘托现场氛围、渲染宗教氛围、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渴望和对神仙的尊重的作用。
荣誉称号
2002年,上海城隍庙被列为上海文物。
2002年,上海城隍庙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上海城隍庙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
2012年,上海城隍庙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 ,上海城隍庙获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上海城隍庙荣获“五星级文明和谐寺观教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