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属于六种茶之一,——黄茶它是一种由针形烘焙工艺制成的茶叶,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曾被称为百合茶、黄翎毛、白毛尖,后因其茶芽平直,布满白毛,形似银针而得名“君山银针”1956年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由于“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更被誉为“金镶玉”
君山银针产于中国湖南省洞庭湖君山岛这个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芽头肥美,金黄有光泽,布满白毛,茶汤香气高、甘甜爽口是君山银针茶的特色,其采摘技术非常严格,九大法则,八大流程。
君山银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群笋出土”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如奇妙的景观,具有观赏性。
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2021年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历史沿革
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不幸死于九嶷山两位心爱的公主,娥皇和女英,死在了洞庭湖72只绿螺突然出现在湖面上,将它们聚集到君山湖底还有一根锚针,可以随着湖水伸缩。后来两位妃子在君山种下茶籽,君山有茶,被后人效仿“定海神针”茶的形状做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也有人说,初唐时,真鹤出于对君山美景的留恋,在君山上种下了仙人赐的八株茶苗,并修建了鹤庙,挖了一口鹤井,真鹤取井水泡茶突然,杯中升起一股白气,一只鹤在水汽中上天,故名“白鹤茶”后来,因为它是金棕色的,形状像黄雀的羽毛,所以被人取了个绰号“黄翎毛”
还有一个传说是朝臣用白鹤泉水为明宗皇帝李思远酿造黄羽当开水倒入杯中时,一只白鹤向明宗皇帝点了三次头,然后飞走了杯子里的茶先挂起来,然后慢慢下沉。朝臣解释,鹤点头、翎毛竖起、黄玲 的缓慢下降显示了她对万岁的钦佩和服从。此后,明宗将君山银针定为贡茶。
君山银针直到明清时期才被人们所认识明代,君山银针并未作为茶名出现,但有各种记载称越州府盛产于此“黄翎毛”含膏冷”品茶,如明代《岳州府志》两部地方志提到越州政府要完成相应的贡茶任务,如(隆庆)《岳州府志》提到(岳州府)芽茶十六斤”到了清朝,《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茶产量不多,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君山银针真正被纳入贡茶体系并得到朝廷认可,也促进了君山银针的不断发展。
生长环境
君山银针产于海拔仅60~70m的君山岛地势北高南低呈椭圆形,四面环水,终年多雾,有利于提高茶叶的有机质含量。全年日照时间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抑制了茶树的光合作用,不利于纤维素的形成,茶叶嫩度高。君山岛是酸性红壤,透水透气性好该岛植被丰富茶树生长在树木荫蔽的坡地和山谷上,根系发达,能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所以茶叶富含有效成分,香气悠长。
采制流程
君山银针的采摘时间和标准非常严格只在清明节前后采摘,只采摘茶树上的单芽。另外,下雨天也不用、风伤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瘦弱不采、虫伤不采、露水不采、太长太短不采纳,俗称九不采纳原则。
君山银针制作复杂,耗时70多个小时,有八大工序,即定酶、摊凉、初烘、初包、再摊凉、复烘、复包、焙干。注意轻快固色,防止损伤芽茶,使绿气消失,茶香显现。摊凉,放出热风,去除细粉杂质。初级烘焙会将茶叶烘干到50左右初级包装是决定茶叶质量的关键环节将茶叶包装后放入湿热环境中发酵,使芽叶黄香。再摊凉、复烘、复包工序是用来补充初包时发酵的不足,使茶叶的内含物进一步转化,茶香可见最后,烘焙程序会将茶叶烘焙至足够干燥。
品饮方式
君山银针要用透明耐高温的玻璃杯冲泡,然后用开水盖一会儿。茶芽先冲到水面上,它们的根直立着,芽尖有几滴晶莹的水珠,看起来像“群笋出土”雀舌含珠”,然后慢慢下沉,或芽头起伏,最多三次,俗称“三起三落”最后,大部分芽茶在底部分离。清香扑鼻,口感清甜爽口。
品质分类
君山银针可以根据品质特征分为特殊号、有12三个等级,其中1号质量较好,1号次之,2号相对较差质量较好的君山银针一般有以下特点:
干茶:芽头肥壮、紧而直,芽是金色的、满披银毫
汤色:橙黄、明净、发亮
香气:清纯、高爽
滋味:醇厚、甜爽
叶底:肥厚、嫩黄匀亮
储存方法
君山银针储存需要做“四避”——避热、避湿、避光、为了避免缺氧,通常的方法是将茶叶打包放入冰箱冷藏、用塑料袋、陶罐可以放在保温瓶里保存,茶叶也可以打包放在用熟石膏覆盖的盒子里密封保存。
文化内涵
君山的名字取自“你的公主永垂不朽,山竹含泪”两副对联的第一个字,君山银针长在这个岛上,象征高贵、刚柔相济、求君山茶文化的奉献。它的造型坚实挺拔,白色的毛发展现了君山银针刚毅柔美的一面“三起三落”不断的起起落落,启示人们,要想成功,总要经历起起落落。银针落入杯底,足见其大献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