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萨满舞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3-10-08 13:55 最新历史版本 20889 4 6 调整页面
  返回词条

萨满舞

萨满舞,俗称“跳神”,是祭祀中的萨满巫师、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繁盛时期,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地。

萨满舞是一种歌、舞、音乐是一种表演形式跳舞时,巫师用动物的骨头、动物牙齿装扮自己,持有鼓作为乐器和伴奏乐器,并穿鹿角 帽子或熊 的帽子、或以鹰翎做装饰。

舞蹈动作多为模拟野生动物或老鹰。整场表演在祷词、咒语、唱歌打鼓,充满神秘感。作为古代先民的日常生产活动,其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体现了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突出了早期北方先民的原始生产生活和舞蹈场景,蕴含着巫术和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性与人格的文化关联具有强烈的文化价值。

2011年,第三批鄂温克族萨满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历史渊源

词源

萨满”这个词和萨满教有密切的关系,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萨满”原意有智者、晓彻、探询的含义后来被萨满教所用,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的同义词,是对跳神之人的专用称呼,被萨满教及其追随者理解为这些氏族神的代理人和化身。在晋朝,它被称为“珊蛮”萨满舞蹈从蒙古传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清朝康熙31年(1692年)当时,两位俄罗斯部长伊弗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亚当·勃兰特访问中国,他们在中国看到的萨满舞蹈被记录在他们的游记中,被称为“shaman”于是,这种称“shaman”宗教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将“Shamanism”把它当信仰崇拜,翻译成中文“萨满教”,并成为国际通用的专有名词“萨满舞”也是由此由来。

萌芽时期

萨满教是民间信仰的宗教,出现较早,有人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这种宗教的主要理论是“万物有灵论”,对中国北方各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崇拜鸟兽,甚至风雨闪电。人们通过图腾崇拜来祈求食物、牧草丰富、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以舞蹈的形式崇拜动物,比如在岩画中“祈祷者与马”舞者与北山山羊”舞者与盘羊”等造型。由于本氏族的图腾崇拜观念,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的物体视为与本民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动物崇拜居多,于是萨满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萨满舞蹈的具体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鉴定,在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 s舞蹈岩画,多为群体性宗教性,或有一定纪念意义“胡巫”之手,即“萨满”创作,这些岩画侧重于动物崇拜、神灵崇拜和图腾崇拜。公元前2世纪 年,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匈奴列传》中首次描述了古代北方匈奴人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向天地献祭、祭祀鬼神的场景是早期萨满舞蹈形式。

发展演变

晋代时,据《北盟录》号文献记载:金拿女真当萨满,还是一样‘珊蛮’,金与渤海同族,度渤海人亦必奉之。萨满又称扎玛,朝拜者多为女性,其中一位巫女就是盖。祭祖时,头戴尖冠,身穿长裙,腰间系铜铃,鼓蹲起舞,喃喃之语无可争辩。又谓,可以疗疾”根据这句话,萨满舞在金代女真人中广泛流传,金代萨满舞戴着一顶尖尖的帽子,帽子上有一个女巫 的头、她穿着长裙,腰间系着铜铃,随着鼓点跳舞,并伴有诵经词。当时这种舞蹈可以治病。南宋时,据徐说与■《三朝北盟会编》中的描述,“野蛮人是女巫。凭借其灵活性,它是下列各项无法企及的。这句所说的“珊蛮”是“萨满”意思,是掌管仪式的女真人女巫的名字。13世纪初,女真将萨满教传入中原,萨满舞蹈开始在中国东北流传,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

元朝时,萨满舞蹈在中国各地流行。当时萨满教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百姓,都享有很大的权利和很高的威望“如果你相信占卜的艺术,你必须敲开所有的门,几乎没有空的一天”在蒙古语中,男性萨满被称为“博”,女萨满为“沃德根”,“萨满”被称作“胡巫”蒙古史书中记载的萨满舞蹈,如赖的《降神歌》,详细记载了萨满祭祀的全过程舞蹈的神化。书中描述的萨满舞蹈,大多是在萨满的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萨满是宗教的老师,拥有神奇的力量、解梦、星者、医师于一身。元代从事萨满职业的人很多,尤其是巫师。巫蝉唱歌招鬼,狂舞驱邪治病。其动作多为模拟野生动物或打鼓的形式。

到了清代,表演萨满舞蹈的萨满更加职业化,出现了职业萨满,即萨满舞者。据《清史稿》:《扬烈舞》横切面上有32个人,一半穿着黄帆布,一半穿着黑羊皮,跳来跳去,像动物一样,八个人骑着马,翅膀上带着弓箭。北边一敲,就像八旗一样四处活动,一兽受敌,百兽生畏,像是军事上的成功。这份文献描述了清代萨满舞蹈的表演场景。还有一个文献《中华全国风俗志》描述了满族萨满舞蹈的表演形式,都是“婆娑乐神”的萨满舞。

从清朝到辛亥革命,随着满清权贵势力的丧失,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文化满族信仰的萨满文化逐渐被世人遗忘,萨满萨满神祗美国对诸神的支持几乎同时消失了随后,萨满舞蹈的仪式程序逐渐简化,宗教外衣逐渐褪去,形成了流行的萨满舞蹈形式。

艺术特点 

表演特点

萨满舞” (跳神) 一般分为祈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在表演中,起到关键作用。萨满认为鼓是坐骑,可以用来在人神之间飞来飞去鼓的神秘作用可以和人交流、神说话,邀请各种精灵治病萨满与神共舞时,鼓的节奏非常丰富。根据表演内容、萨满舞蹈可以用神鼓和其他乐器分为三类。

一种是用抓鼓的表演表演时有特别的服装,上面挂着象征各种精灵的饰品,周围还有铃铛表演内容主要是模拟动物。在各种表演中,鄂温克族萨满舞蹈主要模仿熊和鹰的形象;赫哲族萨满舞蹈的抓鼓表演要披鹿皮,萨满每年春秋两季的鹿神节都要跳鹿皮舞。

二是使用单鼓的表演,常见于蒙古族和满族。蒙古族萨满头戴饰有鹰树神等饰物的皇冠,内有红色衬裙,16-有丝带的法式裙子有24条,其中9条从腰部两侧向后垂下-12面不同尺寸的铜镜。表演的时候左手拿一个鼓、右手拿着榆木鼓槌,多半是一主一辅两个人,边敲鼓边唱边跳。他们穿过马戏团,轻盈地起舞。神魔附体后,主萨满放下单鼓,在另一个萨满激烈的鼓点声中,双脚跳起、重踏,又向左、右侧两侧平步连续转弯,技术高的可以转上百次甚至更多。有时还耍双鼓、刀等神器。满族萨满舞蹈可分为家庭萨满和职业萨满家庭萨满主持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职业萨满为人们驱邪祛病。表演时,有特殊的服装,腰上系着许多长腰铃,手里拿着哈马刀、铜铃、神鼓等神具表演。神灵附体后,萨满模拟各种神灵的形态和表演“野神”时,则模拟鸟、熊、虎等动物形象。

三是铃鼓的表演,这种乐器在没有特殊服饰的维吾尔族中很常见、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维吾尔族的萨满舞蹈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巴赫西”治病活动)先祈祷,拿着魔刀在病人面前跳舞,然后在鼓里绕着绳子跳舞。然后女巫跳舞,最后病人跳舞。柯尔克孜、哈萨克人巴赫提不 不要用铃鼓取而代之的是玩Kumuzi和唱诵,或者挥舞短刀、鞭舞驱邪。

群体性

虽然萨满舞蹈是以独舞或二人转的形式呈现,但萨满舞蹈仪式通常表现的是族群意识。萨满舞蹈是在人类群体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形式,在其形成之初就包含了萨满群舞、神魔群舞、萨满与众人共舞,甚至人兽鸟共舞,重在烘托人神共祭共娱的气氛。例如,在满族萨满舞蹈中,当Shikteri放大神时,巴图鲁尼 s的到来是萨满和所有助神者的集体舞。它的舞蹈形式是萨满手握三把钢叉“快五点”在鼓声中,人们举着画着狼的手跳舞、虫、虎、豹、鹰、蟒、蛇、刻了八面黄旗,在七星前和萨满巫师一起跳舞。此外,萨满之后的舞蹈s大祭祀主要是群舞,大家围成一个圆形队形移动或两人一组跳舞,所有萨满以普通氏族成员的身份加入群体一起跳舞,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氏族的凝聚力。

娱乐性

萨满舞蹈还具有自娱自乐的特点。在萨满舞蹈中,往往有欢快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经常出现在各个民族中,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文化娱乐节”之中。如鄂伦春族、萨满祭祀结束后,达斡尔族会有载歌载舞的自娱活动,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在篝火中起舞。又如鄂温克族每年四月举行“奥米那楞”盛况空前,仪式结束后会自发组织成二三十人的队伍,手牵手载歌载舞。

竞技性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通常会举行有趣的竞技活动,一方面锻炼氏族后代顽强的英雄气概和征服自然的技能,另一方面展示和传播人们掌握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比如满族萨满教的火祭中,就有一种萨满和族长布置九个火阵,部落青年男女竞相佩戴的救火活动。舞火阵变化很大,形式多样,多为即兴表演,表现人物 崇拜神灵后的喜悦和与生命抗争的信心和勇气。

动作特征

野性

萨满舞蹈具有原始粗犷的野性动作特征,这主要来源于萨满舞蹈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其舞蹈动作是原始蛮荒时代生存活动的展示,其仪式程序不受礼仪约束。在萨满宗教中,有一种崇尚血的观念,认为血是放置灵魂的地方,专家可以养魂。基于这种观念,萨满祭祀活动中必然要把杀人和献血作为一种仪式,有时还伴随着饮血、撒血、喷血等形式。尤其是在萨满教仪式的开始s春节,萨满巫师用动物的献血点擦拭神灵的嘴,象征神灵饮血的场景。在仪式中,萨满根据他的要求向上帝提问、迎神、敬神、在送神的过程中,神仙和祖先被请到神社在这个过程中,萨满以舞蹈的形式围着火堆起舞,反复迂回,表现出神灵的各种表情和性格舞蹈结束后,动物的献血被放入一个碗里,贡献给萨满鼓,萨满立即发出股东喝血的声音,然后小萨满,一个新的萨满舞者,喝下血液,分发给所有的人。

示意性

萨满舞蹈的动作是神谕的象征。萨满舞蹈就是通过巫师的媒介,连接人类世界和神秘世界当神灵附体时,萨满巫师用身体动作与魔法道具共舞、服装构成的表意符号,每一个具体的舞蹈动作都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动作向各族传达身心。这个特征是早期人类的思维特征,主要用于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

模拟性

萨满舞蹈的舞蹈动作大多模仿自然界万物的特征,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观念,反映了原始人类 ■崇拜自然的意识。这主要是原始先民在渔猎生产和农耕中形成的他们对动物和植物的仔细观察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并在模仿中显示出它们的生存能力、互助友爱的英雄本性和人格特征。比如萨满教相信青蛙、蜥蜴、刺猬等,因为他们经常聚居在部落周围,对瘟疫疾病很敏感、洪水和灾难有敏感的反应和预感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的习惯判断自然生活的变化,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萨满教信仰它们为神,在萨满舞蹈的舞蹈动作中模仿这类动物的动作特征也很常见。萨满在模仿的过程中要求动作准确、写实形象,并注重音乐、服饰道具的运用。

痴迷性

萨满舞蹈也有痴迷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萨满教祭祀的一个特点是昏迷,这使得萨满舞蹈舒展飘逸、令人着迷的舞蹈。在萨满舞蹈的仪式中,当萨满被神灵附体时,萨满进入昏迷状态,从而做出能表现神灵英气传达神灵意志的舞蹈动作。比如科尔沁的萨满跳舞时,向神灵祈福后,通过循环调度,定点旋转数十次,突然变步,歇斯底里地打鼓跳舞,使萨满痉挛地颤抖,口吐白沫、翻白眼,扑倒在地。当他们再次醒来时,他们的人格变成了神,表现出被神附体的动态特征。仪式结束后,萨满再次击鼓,快速旋转,表示神离体的舞蹈形式。

服饰道具

抓鼓是整个萨满舞蹈表演中的重要道具是主要乐器, 是跳天时的主要伴奏乐器。鼓大多是用桦木或柳树做的,用的是马、牛、绵羊和其他牲畜的皮被用来做鼓。鼓的背面用皮绳连接,上面挂着一些铜钱,中央连接处的金属环作为鼓的把手。鼓上的铜钱是经过严格筛选挑选出来的首先,铜钱击鼓时的声音要和鼓的声音和谐,分要一致;其次,铜钱的声音接近女神裙铃铛的晃动,使得仪式上的鼓声响起、铜钱的声音与钟的音色相匹配。

萨满舞蹈服饰也比较讲究。萨满 美国的服饰不仅是萨满的化身也是信仰内容的体现只有在祭坛仪式中佩戴,才能疏导神力。女神裙腰部两侧的红色、黄、蓝色和其他颜色的布料或丝绸分别代表火、土地、天空。萨满通常会在胸巾上缝制一些符号,其中抽象的人形就是他们家族的始祖神;蛇、蛙、蜥蜴、熊等动物形态是萨满崇拜的动物神的功能体现。萨满 帽子通常衬有金属骨架,前面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后面是一面镜子,代表着太阳月亮和星星,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鸟形装饰品,根据萨满 的法力-15这个数字是不同的,象征着萨满可以在神界或魔界飞翔帽子的背面用三种或五种颜色的彩色丝绸装饰,象征飞鸟的翅膀帽子下的流苏长度应该覆盖萨满 五官。在各地区的萨满舞蹈中,达斡尔族萨满舞蹈“黄格”即萨满)圣衣上有260个贝壳,代表一年的260天,腰间有24条腰带,代表24个节气;在鄂温克族的萨满舞蹈中“牛拉”即萨满)衣服上缝有12对小铁片,代表人的12对肋骨,有给人治病消灾的作用;蒙古族的萨满舞“博”即萨满)神的腰 s的衣服是用9系的-12面铜镜,据说会发光、能飞也是驱邪治病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地域流派

萨满舞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舞蹈形式,如鄂温克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虽然在表演形式上有相同的艺术元素,但各地流行的萨满舞蹈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蒙古族萨满舞

蒙古族萨满舞蹈历史悠久,融合了原始狩猎舞蹈、图腾舞蹈和其他形式的舞蹈融于一体。萨满舞蹈在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古族萨满舞蹈的舞蹈形式是双重的、三人或三人以上跳舞,每种类型的舞蹈都有一个复杂的萨满祭祀神灵。萨满舞蹈在舞蹈中有多种舞蹈语言,包括摇头、抬头、低头等头部动作,节奏感强;有挺身、收腹、弯腰等腰部动作;有内弯、外伸、马步等腿部动作;有叉腰、双臂外扬、平伸、双臂交叉在胸前等;手部动作也比较细微,要完成手掌、在手腕和手指的配合下,姿态多变,节奏感强。

蒙古族萨满舞蹈服饰和乐器相互配合,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头饰有熊头帽、鹿角帽,而女萨满只把头发梳成三股大辫子,辫子末端系一根红缨;萨满面具一般用动物面具、神面具或图腾面具等每一种面具都代表着能够召唤或影响他们的神;法国裙的材质多为布料,分为上下两片,上窄下宽,颜色为红色、黑、绿等。裙子由大量飘带组成,数量为21条、23、27颜色多样。表演时萨满唱的圣言,就是萨满在祭祀仪式上唱的圣歌这些歌词最早用满语记录,代代相传,祈求神灵消灾。

鄂温克族萨满舞

鄂温克族萨满舞蹈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萨满们在这里祈求上帝、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祭祀舞蹈,也是祈求上帝帮助民众的巫术活动。表演程序通常是祈祷、请神、神附体、在给神灵送礼物时,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巫师们戴着鹿角或熊帽,他们的服装是用动物骨头缝制的、动物的牙齿和道具都是用动物的皮做的,动作多是模拟动物的形象和姿势。跳舞的时候萨满用手打皮鼓,微微抖腰,大部分的步子都是走的、打转跳跃,一边打鼓一边念咒。当舞蹈达到高潮时,鼓声急促、动作激烈,似乎达到了精神附体的境界。当萨满认为自己达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做出各种杀人动作,并伴随着强烈的呼喊,表现出驱魔的形式。萨满舞蹈是鄂温克族一种神秘的民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2011年,鄂温克族萨满舞蹈被第三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萨满舞

锡伯族萨满舞蹈在锡伯语中被称为萨满Samdanbi。据史料记载,16世纪以前的锡伯族信仰萨满教,在万物有灵论的指导下,人们企图祭祀、祈祷或巫术的形式影响着主宰一切的神灵。萨满教的主持人是萨满,与“跳神”以媒体的形式,当萨满说咒语的时候、跳舞时,表示人们向鬼神祈祷、驱邪避灾。因为萨满教没有统一的教规、没有寺庙,跳神的地方往往不固定,看的人多久而久之,萨满跳神仪式逐渐演变成锡伯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

锡伯族萨满舞蹈可分为祭祀跳和巫医跳。祭祀性跳神把鹰、虎、豹子等猛兽被奉为神灵,仪式是“攀刀梯”锡伯语:查库尔塔法木比)为主;巫医性跳神以“跳家神”清朝乾隆年间,部分锡伯族人西迁新疆伊犁,在新的环境中遇到了困难因此,人们用萨满 s跳跃仪式治病消灾,使得巫医跳跃成为锡伯族萨满的主要形式。

锡伯族萨满舞蹈有独特的服饰和道具,服饰上盖有神灵、神衣和神裙;道具有神鼓、神矛和铃裙;有一张萨满雕像的图片,上面有一幅爬刀梯的彩绘。上帝 他的帽子是由生铁制成的,形状像古代战士的头盔帽子前面有一面小铜镜,帽子后面系着十几条五颜六色的丝带;用绳子吊在胸前“贴里”那就是铜镜,它被认为是萨满 的生命或传家宝,被视为消失的萨满 的法力和生命力,如果它被打破或丢失)萨满腰间有一件钟裙,上面挂着铜片,大小不一,大如盘子、小如一道菜,一共十几块。魔矛由枪头和带流苏的木柄组成这是一种与恶魔战斗的特殊工具。一条女神裙,如一条破落的裙子,是用几条丝带绣上关于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鬼神鸟兽、花卉树木和其他图案。根据民间传说,神的衣服是100块布的集合,由100个女红人用各种颜色编织而成,以求好运。锡伯族萨满舞蹈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粗犷、动作刚劲有力。

在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看起来像是在跳来跳去、喊,其实包含了很强的人的节奏感,舞蹈中的所有动作都遵循着自己特定的节奏,如轻重、快慢、停顿和延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语言。萨满在表演中即兴发挥,经常与贝伦 s“抖肩”踏步”颠步”等舞蹈动作融合。锡伯族萨满舞蹈的音乐伴奏常伴有神曲和鼓点,有时鼓点中还加入锡伯族民间乐器莫克纳(口弦)伴奏和鼓点贯穿整个舞蹈表演,是萨满的核心s舞曲。

锡伯族萨满舞蹈在20世纪50年代被改编成舞台剧;80年代,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艺术团将原始萨满舞改编为《伊姆琴舞》《古代锡伯猎人》等集体舞,并运用丰富多样的鼓点节奏,突出萨满 的打鼓技巧,并把单人独舞发展成多人舞蹈,使舞蹈更具活力、热情奔放的舞蹈在区自治区级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

文化价值

萨满舞蹈作为古代先民的日常生产活动,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群际交流的社会功能、娱乐功能。

萨满舞蹈在古人的思想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巫医、诗人、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在世俗世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从其形成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数千年,其舞蹈形式记录了萨满教的宗教信仰同时,萨满舞蹈遍布东北各民族,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俗风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原始信仰。

在萨满舞蹈表演中,有动物的模拟,蕴含着深刻的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的文化意义这是用舞蹈驱邪或者祈求心理安慰。此外,萨满舞蹈还具有凝聚族群的功能。萨满舞蹈是通过其仪式程序来实现集体内部的共同精神、在共同祖先的保护下团结一致。祭祀结束后,萨满和族群的所有人一起载歌载舞,娱乐人神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人们获得了情感的共性,实现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共鸣。还具有医疗功能。

萨满舞蹈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活动,有时会用舞蹈来治疗病人比如蒙古舞的萨满舞里就有治疗某种心理疾病的方法舞蹈过程由萨满主持,病人坐在场地中央,头上戴着红布回音互相问答关于他病情的问题,其他人则纷纷起舞歌词多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内容有关。

传承保护

萨满舞蹈作为一种宗教仪式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变化,经历了种种沧桑。虽然在一些萨满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远地方,萨满文化仍有传承发展的活力,但在现代萨满舞蹈中越来越稀少,有消失的迹象。随着传统文化的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了对萨满舞蹈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少数传播者传播萨满舞蹈的精髓,传播其健康长寿、强身健体的功能。

2011年,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鄂温克族萨满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萨满舞蹈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自发传承,通过萨满舞者口头传授舞蹈技艺,在自发的民间活动中发挥其创造力,促进萨满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另一种是教学中的传承法,将自然传承下来的萨满舞蹈进行规范,形成独立的舞蹈形式,通过系统的教学形成教学大纲,在学生中广泛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