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广东海洋大学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3-05-30 10:38 最新历史版本 255792 3 7 修正错误
  返回词条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创建于1935年是广东近代海洋渔业教育的鼻祖,前身是暨南大学渔业系、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校先后合并,1979年升格为农业部直属湛江水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水产学院建校62年,原华南农学院建校39年(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农学院是在湛江分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并入湛江海洋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建设大学联合创办的省级重点建设大学美国政府和自然资源部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教育部优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机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大学。

2001年12月,国家气象局主管的全国重点中专学校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广东省委、广东海洋大学是省政府和阳江市政府的主办学校、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截止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有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4892亩;有19个二级学院、有83个本科专业和39个高职专业的独立学院;教职工2343人,其中专任教师168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67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有648人、95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88人、特聘院士2人;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近3.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2万人。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含电子图书)阳江市阳江校区(江城区秦洛路1号)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一期建设用地512亩2021年6月建成,首次招生5个学院,710人;二期计划建设7所学院、30个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地址位于广东省湛江市。

目录

历史沿革

湛江水产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1936年,广东汕头水产职业学校创建。
1936年,广东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改名为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
1939年,日军攻占汕头,学校停办。
1945年,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复校并改名为广东省立汕尾高级水产职业学校。
1950年,改名为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
1952年,改名为广东省水产技术学校。
1953年,广东省水产技术学校、长江航务学校部分部分校区、广西钦州农业学校的水产科、海口高级农业技术学校的水产科合并组建广东省水产学校
1956年,广东省水产学校改名为广东水产学校。
1960年,广东水产学校升格为广东水产专科学校。
1960年,暨南大学的水产系,并入广东水产学校。
1958年,华南工学院(湛江分院)创建。
1962年,华南工学院的湛江分院,并入广东水产专科学校。
1963年,广东水产专科学校更名为湛江水产专科学校。
1966年,文革爆发,学校撤销。
1979年,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复校并升格为湛江水产学院。

湛江气象学校

1958年,湛江气象学校创建。
1966年,湛江气象学校撤销,湛江气象学校一部分,并入成都气象学校。
1979年,湛江气象学校复校。

湛江农业专科学校

1956年,广东省湛江农业学校成立。
1958年,湛江湖光岩成立;同年,广东省湛江农业学校并入;同年,华南农学院合浦分院成立。
1959年,华南农学院合浦分院。
1963年,更名为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
1965年,更名为湖光劳动大学。
1972年,更名为湛江地区农业学校。
1976年,更名为湛江地区五·七农业大学。
1978年,更名为湛江农学院。
1980年,更名为湛江农业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并改名为湛江海洋大学。
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
2002年,广东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
2005年,湛江海洋大学改名为广东海洋大学。
2010年6月,广东省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广东海洋大学。
2013年8月,广东海洋大学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9月29日,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3月,协同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11月1日,鉴于国家和广东省对异地办学政策的调整,经学校研究,决定撤销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南沙)研究生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10月26日,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2022年8月,广东海洋大学2个科技小院获国家支持建设。
2022年10月21日,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第二实验综合楼工程开工。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校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3]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有83个本科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二级院系
学院
本科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生物科学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海洋科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专业方向)、大气科学(天气动力、海洋气象和气候变化专业方向)、应用气象学(应急减灾、雷电防护专业方向)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海运学院(船员培训中心挂靠)
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上和陆上方向)、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
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应用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海洋资源与环境、制药工程、环境科学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舞蹈编导(舞蹈编导、民族民间舞、舞蹈教育、国际标准舞、艺术模特等方向)、音乐学(声乐、音乐教育、器乐等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产品设计
广东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业设计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植物保护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
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海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0月,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教职工2343人[3],其中专任教师1688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7人、博士学位者648人;博士生导师95人、硕士生导师388人;特聘院士2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双聘院士、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5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年份
学院
姓名
2007
水产学院
吴红棉
水产学院
陈刚
2008
(原)理学院
宋文东
水产学院
黄翔鹄
2009
水产学院
刘楚吾
水产学院
刘志刚
2011
食品科技学院
雷晓凌
水产学院
申玉春
2014
滨海农业学院
陈进军
2016
水产学院
李广丽
2018
滨海农业学院
效梅
外国语学院
郭遂红
2019
滨海农业学院
马驿
食品科技学院
刘铀
食品科技学院
刘颖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安华林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吴卫祖
滨海农业学院
吴刘萍
法政学院
张显伟
管理学院
陈士银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春雷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贾明生
水产学院
梁华芳
化学与环境学院
温燕梅
2020
海洋与气象学院
范伶俐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王慧
水产学院
刘丽
食品科技学院
夏杏洲
法政学院
刘勤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徐青
海运学院
王立军
化学与环境学院
胡章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邝雪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海燕
2021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陈春雷
水产学院
刘丽

学科体系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为B-、C+、B-;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作物学、畜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船舶与海洋工程
硕士专业授权类别:农业、生物与医药、机械、艺术、法律、风景园林、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兽医、公共管理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
广东攀峰重点学科:水产、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广东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其中5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广东省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洋科学等
省级精品课程海洋经济学动物繁殖学食品微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食品加工学、传热传质学、金工实习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食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9月,学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居广东省高校前列;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49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704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2006年、2007年、2009年学校在校生分别应邀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和香港、澳门回归10周年文艺演出,受到了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高度赞扬。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1项;科研经费达9.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项,“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等项目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升。“海稻86”发现者陈日胜教授研发海水稻成果亩产突破900斤,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半月谈网、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得到袁隆平院士点赞。学校创立了空中无人机和海洋卫星遥感、海面船舶调查、海洋潜标、海底原位监测“三维一体”的立体监测体系,并已成功应用,为广东海洋环境变化监测、海洋生态安全、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主持首次制定海水中PAHS测定国家标准,提升了海洋环境监测水平,提高了海洋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
研发了人工生态珊瑚礁修复、红树林生态保育与滨海湿地修复以及南方沿海大型海藻生态系统恢复等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成效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海洋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央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研发了基于北斗星通导航定位技术的南海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南海渔业资源数据化和金枪鱼探捕国产化。
攻克沙锥鱼全人工繁育的国际难题,实现了国内外沙锥鱼全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培育出的国家级农业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两个新品种都已在广东和广西等地示范养殖与推广应用,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为振兴南珠产业,促进南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为虾产业摆脱国外亲本的控制,自己主导对虾产业的发展,提升虾产业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攻克了“插核育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使优质珍珠产出率提高20%以上,珍珠附加值提高50%以上,产生经济效益40余亿元。攻克海水稻技术难关,助力“南粤粮安工程”。香蕉、红江橙、海大菠萝蜜、茂海辣椒系列、火龙果等一大批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海大走出湛江,服务粤西,辐射华南,走向全国。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参与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主持编制了《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广东省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规划。
积极参与支持湛江市政府成功获批“湛江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向农业部、外交部提供30多份“南海渔业问题”内参报告,为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广东海洋大学展馆展示了学校服务国家海洋事业的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得到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领导的点赞。
科研奖励
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
2006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马氏珠母贝标准化养殖与示范推广
2008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
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瓜果类蔬菜土传真菌病害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橡胶/废弃无机物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科研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优良。学校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等3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4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5个广东省产业学院;16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省部(厅)级研究机构
机构名称
机构性质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
农业部育种中心
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
农业部实验室
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
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海洋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广东省普通高校廉政研究中心
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
广东省社科联文化研究基地
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
直属机构
校设研究机构
机构名称
机构性质
机构名称
机构性质
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
校直属机构
珍珠研究所
校直属机构
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
校直属机构(挂靠分析测试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院所合一
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
院所合一
信息技术研究所
院所合一
海洋生物研究所
院所合一
海洋文化研究所
部所合一
海洋食品研究所
院所合一
文学与粤西文化研究所
院所合一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院所合一
法学研究所
院所合一
机电工程研究所
院所合一
外国语言与外语教学研究所
院所合一

学校荣誉

2020年5月,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总榜)中,广东海洋大学名列309位。
2021年1月,位居2021中国内地高校ESI排名榜单中第289位。
2021年7月,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单位。
2021年7月,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

学术资源

办学条件设施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校舍总建筑面积80.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0.6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值5.51亿元,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

学术期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设自然科学版(第一、三、四、六期)和社会科学版(第二、五期)。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产增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贮运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海洋论坛”为社会科学版重点栏目。
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等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2011获奖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期刊三等奖;2010年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含电子图书)。
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读秀知识库、超星发现等。
外文数据库主要有:Elsevl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Springer Link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I)索引数据库、Ei Village索引数据库、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文摘数据库、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ScienceDirect—Encyclopedia of Ocean Sciences、国道外文海洋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电子期刊等。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9月,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推动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