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是由People ■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1日陆著著、瞿葆奎、鲁达,这本书属于教育科学分支系列。比较教育学(Compare education)比较教育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相关的新科学技术来研究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教育;谈论他们各自的经济、政治、从哲学特征和民族传统出发,研究了教育的一些共同特征、发展规律及其总趋势,并作出科学预测。根据民族特点和其他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服务美国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第四章 发展教育 |
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是什么 | 第一节 在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发展 |
一、对比较教育学的基本认识 | 一、发展问题与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 |
二、本书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与界定 | 二、现代化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 |
一、决定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与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
二、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 二、作为一种进程的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
三、现代比较教育学的分类及本书的研究体系 | 三、作为一种理想目标的教育现代化 |
第二章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中的普适性和特色化 |
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教育现代化中的普适性 |
一、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性质 | 二、教育现代化中的特色化 |
二、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目的 | 三、普适性与特色化的冲突与平衡 |
三、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
四、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术语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溯源 |
第二节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教育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教育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 四、还原教育的本性——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
三、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五章 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时代趋向 |
四、解释主义理论 | 第一节 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动态 |
第三节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一、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形式动态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学科动态 |
二、发展性原则 | 第二节 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 |
三、可比性原则 |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问题 |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二、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实际问题 |
第四节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 三、比较教育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的问题 |
一、确定研究问题 | 第三节 当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
二、建立研究假设 |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理论问题仍将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 |
三、收集研究数据和资料 | 二、比较教育学致力于服务教育实践 |
四、整理和比较分析研究数据和资料 | 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将日益宽泛结语当代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问题 |
五、验证研究假设,得出并阐释研究结果 | 一、教育实际问题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关系问题 |
六、讨论研究结果和获得研究结论 | 二、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多学科参与问题 |
第三章 国际教育 | 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
第一节 教育民主化 | 后记 |
一、基础教育机会均等 | |
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 |
第二节 教育私营化 | |
一、对教育私营化的界定 | |
二、高等教育的私营化问题 | |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 | |
一、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性趋势 | |
二、教科文组织视野中的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 | |
三、对中国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探讨 | |
第四节 教育终身化 | |
一、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性趋势 | |
二、对中国终身教育发展问题的探讨 | |
第五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 | |
一、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识及历史追溯 | |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 |
三、中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
创作背景
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对什么是比较教育,说法不一,大多数比较教育学者认为,应从各国实际出发,研究世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国际性教育问题,而不是从抽象定义出发,构思现实意义不大的形式上的理论体系。
①国际性。比较教育至少要对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它是跨国家的,具有国际性的特征。②可比性。在国际教育方面,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作为本国的借鉴。③综合性或跨学科性。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集中几门社会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对各国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几门学科的范围。因此,需要有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并熟习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对各国教育进行历史的、社会的具体分析和综合比较。
主要功能
借鉴性功能
是比较教育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库森、萨德勒以至康德尔、埃德蒙·金等都非常注重比较教育的借鉴功能。特雷舍伟书说,人们研究比较教育,就是希望能借鉴他国的经验来寻求解决本国问题。比较教育的借鉴方式有很多,有宏观借鉴与微观借鉴、直接借鉴与间接借鉴等。而在教育方法、教学形式、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借鉴主要是微观上的直接借鉴。
认识性功能
比较教育有很强的认识性功能,具有更新教育观念,排除陈规陋习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的作用。首先,比较教育的跨学科、跨国家的研究框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审视教育的视野,对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有重要作用。其次,比较教育的多元研究特点,能激发世界教育的多种观点碰撞冲击,有利于打破本族中心主义的文化壁垒,冲破特定民族文化的封闭屏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再次,比较教育提供大量信息和国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本国国民的教育认识水平,认识教育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功能,形成国民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交流性功能
比较教育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功能。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国在教育信息、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发展上的交流和借鉴,建立兼容多样化特征的全球性教育体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教育的互动和合作:世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比较教育以开放引介使本国有机会获得世界教育的最新信息,尤其能使后进国家处于巨大发展压力之下从而促其改革,并有利于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建立起互学互动、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比较教育可通过提供最佳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建立先进样板,促使后进国家采取借鉴较高水平的发展模式,提高教育改革力度,达到较快的赶超;也有利于转变思想,打破封闭,推行开放,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和建立多边合作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教育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交流和合作的功能,强化国际间教育的互动作用,包括从《学会生存》到《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都非常强调国际合作和相互之间的必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推行。
预测及决策功能
比较教育也将具备预测教育发展的功能,在教育规划和教育战略研究方面发挥作用。霍姆斯认为比较教育具有预测功能,他认为,比较教育要善于从研究中导出科学规律,这些规律来自对客体发展的概括,能达到预测未来趋势的能力。科学方法具有注重客观性、注重证据、注重检验结论和注重反省争鸣的特性,因而可提供相对准确的预测功能。比较教育在努力寻找教育发展规律、共同原则和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就是自身具备了预测教育发展和参与决策的功能。比较教育的预测和决策功能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⑴某一教育改革的实施及目标前景,通过预测的分析教育发展多种原因的可能变化以及实施的改革将产生的可能结果,制定改革方案,并作出实施决定。⑵某一教育发展的趋势,比较教育根据研究,解释教育发展与社会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据此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作出相应的决策。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或者教育发展战略,比较教育研究将在教育发展的预测和决策两方面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⑷某一教育问题解决,例如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毕业生分配问题或某一专业的设置问题,比较教育都能够从教育发展或者国际或者地区间的背景提供相应的诊断性预测,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发展性功能
战后,随着新独立国家积极推行现代化策略,比较教育开始介入其中,并提出“发展与教育”的概念,旨在寻求教育如何使后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尤其注重研究后进国家推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形式上的区别,在推行教育现代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形成了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行教育现代化为对象的“发展教育”这一新的领域,强劲地表现出比较教育在探讨发展问题,积极参与国家发展进程,揭示发展与教育的内在联系,提供推进国家的决策建议的重要作用。
比较教育的功能还表现在其他诸方面,例如教育人的功能、改造创新文化的功能等。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17~1917)。这个阶段以“借鉴”为主要特点。1817年法国教育家M.-A.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他对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点创造性的建议: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采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这些建议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17~1945)。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国际性的对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国教育学家I.L.坎德尔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于1933年所著《比较教育》一书对当时比较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曾把该书译成中文。作为大学的比较教育课的教科书。苏联教育理论与活动家Н.К.克鲁普斯卡娅也研究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的教育经验,这对苏联教育的发展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1945至今)。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基础,加深和扩大研究成果。表现在:①扩大与新建研究机构。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等机构。1970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成立。到80年代该学会曾分别在渥太华、日内瓦、伦敦、东京,召开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较研究方法多样化。在前一阶段,坎德尔等人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占优势;在这一阶段,除历史法外,许多教育家把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引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应用多种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常用的方法分两大类:①以区域研究为主进行比较。②以问题研究为主进行比较。此外,还可辅之以描述法、历史法、社会学法、统计法等。在研究中,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使比较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意义。
比较教育的研究虽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不同,指导思想各异,如何解决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统一对比标准"问题,还需要比较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闯出新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缩短,教育学术的交流日渐增加,比较教育学(Vergleichende Pädagogik)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法国的教育家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他是最早系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它之所以是一门应用科学,在于它提供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办理教育的丰富经验,可以作为改进本国或本地区教育实务的范例。它之所以是一门理论科学,在于它揭示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形成条件或制约因素,探索了教育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因而使借镜有理论可资遵循,不至于成为盲目的实行。既是应用科学,又是理论科学,也是比较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一大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广见闻,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本身工作的认识;可以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镜;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应吸收系统论、控制论、资讯论的方法,以综合性、整体性、动态性、实务性作为研究的基本原则。
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研究结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教育问题已经像政治、经济等问题一样,成为全球性和彼此互相影响的问题,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研究比较教育学,以了解各国教育的现况,相当具有重要性。
比较教育研究能为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研究提供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出世界上这种或那种教育实践推广程度的大小;
(2)揭示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中采用同一种教育实践时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差异或细微区别;
(3)具体阐述是哪些因素致使某些国家采用某种实践或措施取得胜利而另一些国家却走向失败;
(4)对不同意识形态或政治环境下同一种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进行对照和检验;
(5)调查某种具体的措施或方法在国际范围或国际组织中被认可的程度;
(6)证明某种预定的教育革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革新,真正的新事物。
美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最好的教育,但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则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对此观点,笔者在数百余名教育工作者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是,72.02%的人表示赞同,23.46%的人表示不同意。另有2.47%的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的确是打基础的教育,但学的东西并不多,美国的教育的确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但学的东西并不少。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在进行中美教育比较中,笔者的调查显示:67.9%的人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对此观点,有6.58%的人不赞同。另外,有32.92%的人认为,由于这两种教育模式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以难以融合;有4.12%的人认为,由于这两种教育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有着相矛盾的地方,所以难以融合。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它具有跨国性或国际性、跨学科性、可比性、综合性、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并存、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等特征。教学对象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尤其是外国教育的基本知识。既要继承也要创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偏重于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学习研究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改进本国的教育。因此,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呢?顾明远先生的一些观点为广大的比较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理论建设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方面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成果来分析研究当代教育问题,另方面要研究透切比较教育学者已经提出的理论,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加以反复验证。
第二,比较教育要改变以往的研究重点,将研究外国教育转移到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外教育的比较上。
第三,在方法论研究上,顾先生认为要把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研究上,所以强调加强实证研究是必要的。
比较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对比较教育来讲更有重要的意义。比较教育的特性之一是跨国家或跨地区、跨文化性,也就是要对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因此比较法就是比较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常用的方法。但教材上八国教育(国别教育)部分只分别介绍了美国、苏俄、日本、法国、德国、印度、中国教育的概况,并没有对它们之间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学制与教育进行比较。在发挥基础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归纳式与演绎式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惟有综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英语、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概论、中外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