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杠杆
高杠杆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思是杠杆的一种形式。杠杆是外汇投机中使用的外汇保证金的杠杆比率。杠杆越大,风险越大,当然利润也越大。高杠杆是投资股票的好方法“双刃剑”在短时间内,它可以迅速炒高股指和股价,也可以让股指和股价暴跌。
双重作用
在市场经济尤其资本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加大资金杠杆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创新。事实上我国证券市场上所进行的多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加杠杆进行的,如2010年以来开展的融资融券,还有质押式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都是对股市投资的加杠杆行为。又如,备受推崇的分级基金,其实也是一种杠杆产品,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某个板块之中推升行情;股指期货也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它最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货起来以后,又会对现货产生拉动作用。
资金的高杠杆在短期内快速推高股价和指数的同时,也隐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高杠杆不能持续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高杠杆的资金就会迅速从股市撤退,从而引起股价和指数的急剧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时与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盘如影相随。借助于高杠杆来投资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势很难具有持续性。更何况,各路加杠杆或拆借入市的资金中难免有违规或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存在,一旦强化监管,这类资金将不计代价撤离股市,加剧股市的大起大伏。
企业高负债风险
多家大型企业因负债率高企、无力偿还债务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这些企业当然大多与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有关,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无不背负巨额银行贷款,靠高负债、高杠杆实现企业大规模扩张,在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这种高负债模式的风险逐渐暴露。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隐藏的高风险之一。
相关数据早已发出警示,这种高杠杆的扩张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标准普尔此前曾发布报告称,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企业借款14.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企业的13.1万亿美元,比标普此前预期提前1年成为全球第一。靠高杠杆度日的企业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容易诱发债务风险传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抬升社会债务融资成本,造成相关银行不良资产激增等。形成企业高负债的原因很多,比如前期经济刺激留下的后遗症,产能过剩行业占用大量资源,国有企业部门财务软约束,金融领域融资结构失衡等。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201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入2014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静态看,地方政府负有偿还和担保责任的债务总额为17.9万亿元,对于这一规模,各方基本认同风险可控。然而,动态看,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依然较大,其中的隐忧始终令人担心。有研究认为,2014-2015两年地方政府需新增5.1万亿元债务弥补相关现金流缺口,加上这两年到期债务约4.7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地方政府仍需腾挪9.8万亿元资金。
在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没有建立与完善的当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来源与偿还存在明显的“三个依赖”,即举债主体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来源依赖银行贷款为主,偿债资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这样的依赖路径显然不可持续。
首先,投资银行等机构自有资金有限,主要靠货币市场上的大宗借款来放大资产倍数;
其次,这些机构投资的衍生产品具有高杠杆属性,保证金交易制度使衍生产品投资的杠杆效应倍数放大;
最后,无节制地开发过度打包的基础产品,导致产品的风险程度不透明,链条层次过长使得高杠杆运作的风险放大,不易被投资者察觉,加剧高杠杆产品风险的蔓延。
政策历程
2006年9月,交通银行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杠杆可放大5倍的“满金宝”业务,政府默许。
2007年2月,中国银行携“保证金外汇宝”正式进军外汇保证金市场。
2007年7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也正式推出了外汇保证金交易服务。
解决方法
1.制造新增的同时,分类施策,逐步化解。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加大股权融资比例。
3.在严控新增的同时,尽快建立阳光化、制度化的地方政府举债机制,为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构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工具。
4.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程中,化解逐步显性化的各类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