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另一个名字是恐惧和困惑之谷,英语:The mysterious Valley;日语:不気味の谷現象)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情的假设。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正弘提出。其中,“恐怖谷”一词由恩斯特·詹池(Ernst Jentsch)1906年在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这个概念后来被弗洛伊德采纳(Freud)1919年在论文《恐怖谷》中阐述,从而成为著名的心理学理论。
恐怖谷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因为机器人和人类在外表上、动作都差不多,所以人类也会对机器人产生积极的感情;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厌恶哪怕机器人和人类只有一点点差别,也会非常显眼和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有一种非常僵硬和恐怖的感觉,就像面对行尸走肉一样;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持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时,人类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会再次回归积极,从而产生人类之间的共情。关于恐怖谷形“恐怖谷效应”主要原因是生理防御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个体成长早期的知觉发展、违背预期假说等。
恐怖谷理论在人与自然中被广泛应用的日常生活和影视作品比如毛绒玩具仿真机器人都在刻意避免过于拟人化带来的恐怖谷效应;在影视领域,尤其是恐怖电影领域,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感觉。
概念定义
假设提出
恐怖谷”这个术语最初来自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辗迟 s论文《恐怖谷心理学》在1909年和弗洛伊德 s论文《恐怖谷》在1919年进一步阐述。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正弘(Massahiro Mori)发表在日本杂志《能源(Energy)》上,《恐怖谷(Uncanny Valley)》提出了人与机器人交互过程中的恐怖谷效应洪建造的恐怖谷他个人经历的概念作为一名开发机器人或假肢工程的机器人专家,他曾经觉得,即使是1970年能买到的最像人类的假肢,仍然给人留下一种恐怖或不正常的感觉。这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并于2012年发表。
概念内容
莫里郑弘使用一个数学函数y=f(x)作为他文章开头的图表的价值。这个函数是解释单一原因和结果的抽象公式:y的值取决于X的值或X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符合这个规律莫里郑弘认为,在机器人领域,试图创造100个%对人类的模拟是失败的。动物和木偶接近100个%假肢更容易被人接受为伴侣。这个藏物最终会变成僵尸“恐怖谷”中。
森正弘 s假说指出,因为机器人和人类在外表上﹑动作也挺像的,所以人类也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感情;直到一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度厌恶。机器人和人类哪怕有一点点差别,也会非常显眼和刺目,让整个机器人看起来非常僵硬和恐怖,让人觉得自己面对的是行尸走肉。但是,当机器人的外貌和动作与人类的相似度不断上升时,人类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得积极,接近于人类之间的共情。
相关研究
猴子实验
200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发现,当一只猴子 高仿真重建的人脸被放在猴子面前,它的眼睛看向别处的频率比看到真猴子和卡通猴子时要高得多因此,实验认为猴子在看到高仿真图像时会感到更加不安。
神经元实验
赛根等人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颞叶中存在一个动作感知系统当受试者在观看不同的物体时,系统会产生神经元放电激活,这意味着受试者会对不同物体的行为模式进行评价,以使受试者产生相应的情绪、决策与判断。基于这种生物机制,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观看三种不同的场景:
1)让受试者观看有机械身体和零件的机器人,同时检测其颞叶脑区;2)让受试者观看一个拥有一对模拟皮肤和四肢的人形机器人,同时检测其颞叶脑区;3)让受试者观看一个真人,并监测颞叶大脑区域神经元的活动。
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当受试者观看具有机械体的机器人和真人时,颞叶中的动作感知系统的活动几乎相同,但当受试者观看具有人形的仿生机器人时,其大脑的活动成倍增加。这项研究表明,当受试者观看机械机器人和真人时,因为他们的大脑可以非常容易地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和确认,所以他们不会 处理这件事不需要动员那么多神经元然而,当受试者面对人形仿生机器人时,由于它们具有人形外观,但动作模式却像机器人一样僵硬不自然,大脑需要调动更多的脑区和神经元,根据运动模式和外观对物体进行判断和分类。
假手实验
2018年,波利亚科夫(Ellen Polikov)结果表明,与真手相似度低的假手与相似度高的假手相对相似、在机械手和真手方面,会导致比较明显的异样感。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恐怖谷 的概念,并应被视为支持假手恐怖的存在。
图片实验
2016年,日本学者松田隼嘉上(Yoshi-Taka Song Tian)其他人的研究表明,婴儿也会产生恐怖谷效应。他们让51个6个月到13个月大的婴儿观看三张图片,一张是母亲 另一个是陌生人 第三张是母亲和陌生人合成的脸 的脸结果显示,婴儿更喜欢看到母亲 的脸,接着是陌生人 s的脸,然后两者合成的脸。
机器人实验
2016年,马瑟(Maya Mathur)其他人对参与者进行了实验对机器人面孔的偏好。实验1:按照一些严格的标准,他们从网上搜索得到了80张真实的机器人脸起初,66名实验参与者根据与机器人或人脸的相似度对机器人人脸进行排序,然后342名实验参与者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类似于恐怖谷效应。实验2:每组有六张机器人脸,都是数字合成的外观从整机外观到完整的人脸外观一组是女性脸,一组是男性脸,分别有52张脸、92名实验参与者评价了自己的喜欢程度,结果也得出了类似恐怖谷效应的曲线。作者认为恐怖谷效应的关键特征在他们的实验结果中非常明显。
电影实验
2017年,威利·博尔德和其他人研究了观众 的评价结果,通过让观众观看不同形式的电影,验证了恐怖谷效应。电影D是真实演员在现实世界中的表演,电影C是真实表演通过电脑的处理结果,非常逼真,几乎无法分辨电影B是真实电影的皮克斯动画的处理结果,而电影A是真实电影的一般动画的处理结果。观众对电影c产生了明显的恐怖谷效应。
形成原因
关于恐怖谷形“恐怖谷效应”主要原因是生理防御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个体成长早期的知觉发展、违背预期假说等。
生理防御机制
该理论认为恐怖谷效应是通过进化获得的,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这种进化出的生理防御可能与交配和疾病预防有关。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识别优秀配偶的能力和回避劣质配偶的能力。
像人又非人”从外部看,它的存在标志着低存活率和低生育率,可能会引起人类的厌恶。同样,这种外观也可能预示着一种不好的疾病、病菌、死亡会导致人类产生自然的逃避行为。对于重病病人、身体会有本能的厌恶,这也是同样的生存机制。
分类困难和避免不确定性
高仿真形式下真假不确定带来的不安。模拟的程度很低,人也不怕,因为知道是假的,而且模拟的程度足够高,人有时候也不确定是真是假把真人当假人,把假人当真人,会吓到人。
另外,从威胁感上来说,和人类如此相似而不是人类,会让人觉得自己会受到潜在的威胁。当人们期望模拟的机器人应该像机器人一样,而实际上它却像人类一样做着各种表情时,人的繁衍就矛盾了、困惑,认知不能马上解决这个矛盾,进而生出焦虑,甚至恐怖等负面情绪。
知觉发展
人类个体在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对一定文化背景下事物的认识。现有的对婴幼儿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恐怖谷效应的敏感度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学者拉克维茨(David Lewkowicz)其他人的研究表明,婴儿更不愿意看具有恐怖特征的虚拟面孔,而不是真实面孔。年龄较小的婴儿(6个月)这方面的表现不明显,但是大一点的宝宝(12个月)表现则非常显著。
违背预期假说
违背期望假说可能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拟人心理特征。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延斯(Ernst Jentsch)认为人类产生恐怖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本能地将外部世界的事物与自身进行比较,倾向于推测外部事物具有生命,从而产生恐怖感。就像小孩子总认为到处都有恶魔,常常赋予很多东西生命。人们还会赋予机器人一些认知和情感状态,从而产生对机器人行为举止更像人的期待。然而,目前的机器人技术还远远不能使机器人 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能力与人类高度相似,从而会产生恐怖谷的效果。
应用实例
电影
动画电影《Tin Toy (锡铁小兵)》中的宝宝让很多观众感到不适婴儿 影片中的人脸全部由电脑绘制,与人类没有太大区别,但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恐惧和厌恶。二维图像降低了恐怖谷的效果,但是婴儿 的脸仍然让人物看起来邪恶而世故。《玩具总动员》中的伍迪也被认为是恐怖谷的一个例子。
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上映,吸引了无数科幻迷前来观看。阿丽塔 在电影中的脸、鼻子上的雀斑甚至小疤痕都很清晰,皮肤、看起来像个真人。但是很多人看完都觉得女主的大眼睛有点吓人。
广告
20世纪60年代,麦当劳 s模仿电视节目Bozo Show中的小丑形象,设计了品牌吉祥物Ronald Mc Donald,他后来就坐在麦当劳的前面s店“麦当劳叔叔”它有一个夸张的表情和小丑 这件衣服很独特。麦当劳 s试图用它来传达欢乐的品牌调性,但出乎意料的是,当小丑展示在人们面前时,一些孩子产生了厌恶和恐惧,害怕看到小丑 s夸张又略显怪异的表情,这叫“小丑恐惧”
近年来,在品牌数字化升级的背景下,广告的拟人化设计正从JDCOM走向世界“狗”美团“袋鼠”等Logo发芽,开始瞄准“虚拟数字人”设计和开发,像百信银行 哎呀(艾雅)那种AI虚拟品牌官,她有身高体重星座的数据,还有性格特长等性格特征。从而拉近人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