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全名为“荷电粒子加速器”就是让带电粒子在高真空场中受磁场力控制、电场力加速产生的高能特殊电磁、高真空装置。它是人工提供各种高能粒子束或辐射射线的现代化设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粒子加速器包括阴极射线管和电视用X射线管。一些低能加速器用于核科学和工程,而另一些则广泛用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一直到放射化学和放射摄影术、活化分析、离子注入、射线治疗、同位素生产、消毒杀菌、焊接与熔炼、种子和食品的辐射处理以及国防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自E·1919年卢瑟福首次用天然放射性元素发出的α射线轰击氮原子实现元素的人工转化后,物理学家意识到,要想认识原子核,就必须与粒子同步研究。随后,大多数新的超铀元素被粒子加速器发现,并合成了数千种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高能加速器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重子、介子、轻子和各种共振粒子,包括数百种粒子。
目录
历史沿革
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最初是作为人们探索原子核的重要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
1919年,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实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激发了人们用快速 粒子束 变革原子核的强烈愿望。
1926年,美国古里奇(Coolidge)用三个X光管串联获 电子束。
1928年,伽莫夫关于量子隧道效应的计算表明,能量远低于天然射线的 α粒子 也有可能透入原子核内。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研制人造快速粒子源的兴趣和决心。
1932年,J.D.考克饶夫特(John D. Cockroft)和E.T.瓦尔顿(Earnest T. S. Walton)在England的 Cavendish实验室开发制造了700kV高压倍加速器加速 质子 ,即Cockroft-Walton 加速器 ,实现了第一个由人工加速的粒子引起的Li(p,α)He核反应。由多级电压分配器(multi-step voltage divider )产生恒定的梯度直流电压,使离子进行直线加速。
E.卢瑟福
1930年,Earnest.O. Lawrence制作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这台加速器的直径只有10cm。随后,经M. Stanley Livingston资助,建造了一台25cm直径的较大 回旋加速器 ,其被加速粒子的能量可达到1 MeV 。几年后,他们用由回旋加速器获得的4.8MeV 氢离子 和 氘 束轰击靶核产生了高强度的中子束,还首次生产出了 等人工放射性核素。
1940 由 D. W. Kerst 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 涡旋电场 发明了新型的加速电子电子感应加速器(Betatrons)。它是加速电子的圆形加速器。与回旋加速器的不同之处是通过增加穿过电子轨道的 磁通量 (magnetic flux )完成对电子的加速作用,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中运行。在该加速器中,必须和处理电子的相对论作用一样来处理由辐射而丢失的能量。所有被加速的 粒子辐射 电磁能,并且在一定动能范围内,被加速电子的辐射损失能量比质子的多。这种丢失的辐射能称 同步加速辐射 。因此, 电子感应加速器 的最大能量限制在几百MeV内。
在这期间,早期直线共振加速器也曾被研制,但未获进一步发展。
二、中期
1944至1945年间,美国姆克米兰(Mcmillan)和苏联的维克斯勒(B.M.Bekcnep)先后几乎同时独立地发现了准共振加速器以之为基础的“自动稳相原理”,使各类准共振加速器在近似共振的回旋加速器的基础上迅速地向前推进。
1946年,第一台 稳相加速器 在美国伯克利(Berkley)建成,获能量为 氘核 和 口粒子。至60年代,该类加速器的最高能量被提高到 。
1947年,美国综合电气研究实验室率先建成 子同步加速器 。往后该类 同步加速器 的最高加速能量被提高到 平。 1952年,美国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最早建成能量为 质子同步加速器 (即同步稳相加速器),定名为“宇宙加速器”(Cosmotron)。
至1958年,苏联把该类加速器能量提高到 平,轨道半径为28m,磁铁重量达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高频和微波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驻波型和行波型的直线共振加速器也有了新的突破。
1947年,美国伯克利实验室在阿尔伐瑞兹(Alvarez)领导下建成 子驻波直线加速器。
最早的电子行波直线加速器是在英国Harwell建成的,能量为4MeV。60年代初,英国最先将电子直线加速器用于癌症治疗。随后,美国致力于该类加速器的研制,斯坦福(Standford)电子 直线加速器 中心,于1966年建成能量为 电子行波直线加速器,加速器总长达3km,是迄今能量最高的直线共振加速器。
三、近期
1952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古兰特(Courant)、里文斯顿(Livingston)、斯内德(Snyder)等人提出了交变梯度聚焦(AG聚焦,Alternating Gradient Focusing)的原理,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以前,一位 希腊 工程师克利斯多菲勒斯(N.C.ChristofilOS)早于1950年就已写出了一份未发表的名为“磁共振加速器中离子和电子的聚焦系统”的报告,阐述了强聚焦原理。之后他应邀赴美国,与里文斯顿等人合作进行了强聚焦同步加速器的研究。
粒子加速器
1959年,日内瓦西欧原子核研究中一L,( CERN )最早建成 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1972年,美国建成 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西欧中心则于1976年建成能量为 同类加速器,简称SPS。上述两台加速器自建成起,直至80年代末,长期保持其最高能量加速器的世界领先地位。至今,应用强聚焦原理的电子同步加速器,最高能量则可达。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相对论原理的 粒子对撞机 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使提供给粒子的有效作用能量得以提高几个数量级之多。最早的 对撞机 是意大利于1969年建成的,它是一台名为ADoNE的直线加速器型 电子对撞机 ,加速的电子能量为 美、法等国随后建成同类对撞机。70年代初期,苏联、 西德 等国率先相继建成能量更高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型对撞机。
1956年以后清华、北大等某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加速器专业,或招收加速器研究生。建立最早的加速器是科学院原子能所于1955年建成的700keV质子 静电加速器 。
1958年开始,我国加速器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静电加速器:
1958年科学院高能所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建成。
1961年上海先锋电机厂开始试制并投产静电加速器。
· 倍压加速器 :
1958年清华大学建成400keV质子倍压加速器。
1964年上海先锋厂开始试制并投产倍压加速器。 .
·感应加速器: .
1957—1958年:清华、北大分别引进苏联造25MeV电子感应加速器。并自力更生研 制2.5MeV、10MeV感应加速器。
60年代初,一机部自动化所研制25MeV电子感应加速器取得成功,70年代转由保定变压器厂投产。
·电子回旋加速器:
1957年前后,科学院开始研制电子回旋加速器。
1958—1959年,清华大学2.5MeV电子回旋加速器出束。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机部自动化所与清华大学、国家计量局合作研制25MeV电子回旋加速器成功。
·电子直线加速器:
1964年科学院高能所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
1974—1975年初:北京(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 上海医疗器械厂 、 高能所 )各自研制的10MeV医用电子行波直线加速器相继成功出束。
1977年:上述加速器通过鉴定后,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上海医疗器械厂、南京电子管厂、 四川东风电机厂 、四机部十二所开始小批量生产或研制医用和工业用电子行波直线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
1958年:原子能所自苏联引进磁极直径声1.2m回旋加速器。
60年代初:先后由 北京重型电机厂 、上海先锋电机厂仿制声1.2m与声1.5m回旋加速器。
我国第一台筹建的高能加速器—— 聚焦质子同步加速器曾于1977年由高能所全面开展预制研究,后经计划调整,改为建造 负电子对撞机 ,1988年秋宣告建成。原设计作为注入器的’30MeV 质子直线加速器 ,则仍按期于1986年建成。
我国最早起步的 同步辐射加速器 由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和800MeV储存环组成,由中国科技大学设计并建造,于1989年春建成出光。
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用于加速 重离子 的分离扇型回旋加速器也已于1988年底建成。
粒子加速器
1982年 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引出能量为10MeV的质子束流,脉冲流达到14mA.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正负电子对撞。
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用于加速器重离子的分离扇形回旋加速器(HIRFL)建成。
1989年
粒子加速器
北京谱仪 推至对撞点上,开始总体检验,用已获得的巴巴事例进行刻度。北京谱仪开始物理工作。中国科技大学设计的我国最早起步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建成出光,它由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和800MeV储存环组成。 2004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 BEPC Ⅱ)第一阶段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年11月19日16时41分,直线加速器控制室的 示波器 上显示出的电子束流流强约为2A以上,标志着BEPCⅡ直线加速器的改进工作取得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05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PC)正式结束运行。投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第二阶段——新的双环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的改建工程施工正式开始。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将是美国同一类装置的3~7倍,对研究体积为原子核一亿分之一的 夸克粒子 等基础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
2015年10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中国将于2020年至2025年间开始建造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这项安装将可让科学家们能更多了解宇宙的运作。这项计划的最终概念将在2016年底完成。LHC强子对撞机产生了 希格斯玻色子 ,以及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粒子。而中国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将创造出一个能单单产出希格斯玻色子的高纯度环境。
研究目的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建设了四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2000年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合作,花费14亿元之巨兴建了 大科学装置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什么国家要花费如此巨资,建设这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呢?
粒子加速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从一开始看到身边的各种物质逐渐发展到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直到后来的粒子加速器、电子对撞机等,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原子和原子核深层次,每深入一步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的发现,带动了无线电、半导体、电视、雷达、激光、 X光的发展,而近几十年对原子核的研究,则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要想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要把它打碎。粒子加速器就是用高速粒子去“打碎”被测物质,加速器使用电磁力加速带电粒子,由此产生的粒子束可沿设定的方向运动。当移动着的带电粒子经过某个原子时,就能与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改变其运行轨道和连结方式,导致一些化合物分解并与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新的聚合物,进而使我们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致力于粒子加速器小型化,军事学家则希望制成能击穿钢铁的粒子枪。
组成结构
粒子加速器的结构一般包括3个主要部分:
①粒子源,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粒子,有电子、 正电子 、质子、 反质子 以及重离子等等。
②真空加速系统,其中有一定形态的加速电场,并且为了使粒子在不受空气中的分子散射的影响的条件下加速,整个系统放在真空度极高的真空室内。
③导引、聚焦系统,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来引导并约束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预定轨道接受电场的加速。所有这些都要求高、精、尖技术的综合和配合。
加速器的效能指标是粒子所能达到的能量和粒子流的强度(流强)。按照粒子能量的大小,加速器可分为低能加速器(能量小于 )、中能加速器(能量在 、高能加速器(能量在 和超高能加速器(能量在 上)。低能和中能加速器主要用于各种实际应用。
分类种类
加速器的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建成或曾着手研制的不下数十种。其中的已被淘汰,有的还不成熟。被广泛采用和定型的则有十余种,它们的特点各有不同,可按不同的原则加以分类。
1.按加速粒子种类分:
(1)电子加速器;
(2)离子加速器、 重离子加速器 ;
(3)任意带电粒子或全粒子加速器。
直线加速器
2.按粒子运动轨道形状分: (1)直线加速器;
(2)回旋加速器;
(3)环形加速器。
3.按加速电场种类分:
(1) 高压加速器 ;
(2)感应加速器;
(3)高频共振加速器。
4.按聚焦方式分:
高压加速器
(1)常规弱聚焦加速器; (2)强聚焦加速器(超导或非超导磁体)。
5.按加速粒子能量范围分:
(1)低能加速器
(2)中能加速器
(3)高能加速器
(4)超高能加速器
6.按束流强度分为强流、中流或弱流加速器。
粒子运行方式
粒子运行方式有:直线、回旋、螺旋、自动稳向机制等。
利用直线加速器加速带电粒子时,粒子是沿着一条近于直线的轨道运动和被逐级加速的,因此当需要很高的能量时,加速器的直线距离会很长。有什么办法来大幅度地减小加速器的尺寸吗?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如果把直线轨道改成圆形轨道或者螺旋形轨道,一圈一圈地反复加速,这样也可以逐级谐振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而加速器的尺寸也可以大大地缩减。
1930年E.O.劳伦斯在直线加速器谐振加速工作原理的启发下,提出了研制回旋加速器的建议。劳伦斯建议在回旋加速器里增加两个半圆形磁场,使带电粒子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沿着近似于平面螺旋线的轨道运动,这种改造使得加速器的电场不至于如此之长而导致电场能损失,是一个极富设想的设计发明。1931年建成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磁极直径约10厘米,用2千伏的加速电压工作,把氘核加速到80keV,证实了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是可行的。在1932年又建成了磁极直径为27厘米的回旋加速器,可以把质子加速到1MeV。
回旋加速器的 电磁铁 的磁极是圆柱形的,两个 磁极 之间形成接近均匀分布的主导磁场。磁场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变化。在磁场作用下,带电粒子沿着圆弧轨道运动,粒子能量不断地提高,轨道的曲率半径也不
SLAC的直线加速器中电子枪的原理图
断地提高,运动 轨道近似 于一条平面螺旋线。 两个磁极之间是真空室。里面装有两个半圆形空盒状的金属电极,通称为“D形电极”。D形电极接在 高频电源 的输出端上,2个D形电极之间的空隙(加速间隙)有高频电场产生。粒子源安装在真空室中心的加速间隙中。D形电极内部没有高频电场,粒子进入D形电极之内就不再被加速,在恒定的主导磁场作用下做 圆周运动 。只要粒子回旋半圆的时间等于加速电压半周期的奇整数倍,就能够得到谐振加速。用一个表达式可以表示成: 式中 Tc 是粒子的回旋周期,Trt是加速电压的周期,K应该是奇整数。
这类利用轴向磁场使带电粒子做回旋运动,周期性地通过高频电场加速粒子的回旋加速器又可以分为两类:
粒子加速器
第一类是没有自动稳相机制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就是属于这一类。D形电极间加有频率固定的高频加速电场,粒子能量低时,回旋频率能保持与高频电场谐振,而当能量高时,粒子的回旋频率会随着能量的提高而越来越低于高频电场频率,最终不能再被谐振加速。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可以使磁场沿半径方向逐步增加,以保持粒子的回旋频率恒定。然而磁场沿半径方向递增却又导致粒子束流轴向散开。为解决这一矛盾,60年代初研制成功了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在磁极上巧妙地装上边界弯曲成螺旋状的扇形铁板,它可以产生沿 方位角 变化的磁场,即使加速粒子轴向聚焦,又使磁场随半径增大而提高,保证粒子的旋转频率不变,即旋转一周的时间不变,因此被称为等时性回旋加速器。 第二类是有自动稳相机制的。属于这一类型的加速器有:(1)稳相加速器;(2)同步加速器;(3)回旋加速器。
SLD事件的示意图
轴向磁场保持恒定,而使高频加速电场的频率随着粒子回旋频率的降低而同步降低,从而使带电粒子仍能继续被谐振加速。这类加速器又名调频回旋加速器或稳相加速器。采用自动稳相机制以后,在理论上可以将质子加速到无限高的能量,然而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最大的稳相加速器的能量只达到700MeV。这一类型的加速器用来加速质子,有的用于加速掺氘核、α粒子甚至氮离子。 同步 它的主导磁场是随时间改变的以保证带电粒子在恒定轨道上回旋。为此,磁铁做成环形的,可使磁铁重量减轻。加速电场是交变的,其频率随着带电粒子回旋频率的改变而改变,以保证谐振加速。同步加速器既能加速电子,称为电子同步加速器;又能用于加速质子,称为质子同步加速器或同步稳相加速器。用于加速重离子的同步加速器,顾名思义应称为重离子同步加速器。
又称为微波回旋加速器,专门用于加速电子。这一类型的加速器中,轴向磁场是均匀的,加速电场的频率也是恒定的,而所不同的是让加速间隙位于磁极的一端,电子的轨道为一系列与加速间隙中心线相切的圆。图2.5是电子回旋加速器中电子轨道的示意图。电子每回旋一圈,就被加速一次,只要回旋周期等于加速电压周期的整数倍,就有可能进行谐振加速。电子回旋加速器的能量都不是很高,最大的也不过几十MeV,束流强度为 安 ,大多数用于医疗和射线剂量学等方面。
粒子加速器
被加速的粒子以一定的能量在一圆形结构里运动,粒子运行的圆形轨道是由磁偶极(dipole magnet)所控制。和直线加速器(Linac)不一样,环形加速器的结构可以持续地将粒子加速,粒子会重复经过圆形轨道上的同一点,但是粒子的能量会以同步辐射方式发散出去。 同步辐射是当任何带电粒子加速时,所发出的一种电磁辐射。粒子在圆形轨道里运动时都有一个 向心加速度 ,会让粒子持续辐射。此时必须提供电场加速以补充所损失的能量。同步辐射是一种高功率的辐射,加速器将电子加速以产生同相位的X光。
除了加速电子以外也有些加速器加速较重的离子,如质子,以运作更高的能量领域的研究。譬如高能物理对于 夸克 及 胶子 的研究分析。
最早的环形加速器为 粒子回旋加速器,1932年由 恩奈斯特·劳伦斯(en:Ernest O. Lawrence)所发明。粒子回旋加速器有一对半圆形(D形)的中空盒子,以固定频率变换电场,用以加速带电粒子;以及一组磁偶极提供磁场使运动粒子转弯。带电粒子从盒子的圆心地方开始加速,然后依螺旋状轨迹运动至盒子边缘。
粒子回旋加速器有其能量限制,因为 特殊相对论效应会使得高速下的粒子质量改变。粒子的 核质比 与回旋频率间的关系因此改变,许多参数需重新计算。当粒子速度接近 光速 时,粒子回旋加速器需提供更多的能量才有可能让粒子继续运行,而这时可能已经达到粒子回旋加速器机械上的极限。
当电子能量到达约十个百万 电子伏特 (10 MeV)时,原本的粒子回旋加速器无法对电子再做加速。必须用其它方法,如 同步粒子回旋加速器和 等时粒子回旋加速器的使用。这些加速器适用于较高的能量,而不用于较低的能量。
如果要到达更高的能量,约十亿电子伏特(billion eV or GeV),必须使用同步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将粒子置于环形的 真空管 中,称为储存环。储存环有许多的磁铁装置用以聚焦粒子以及让粒子在储存环中转弯,用微波(高频)共振腔提供电场将粒子加速。
粒子加速器
带电粒子在直线中加速,运行到加速器的末端。较低能量的加速器例如 阴极射线管 及X光产生器,使用约数千伏特的直流电压(DC)差的一对电极板。在X光产生器的靶本身是其中一个电极。此加速方式由Leó Szilárd提出,最后由Rolf Widerøe在1928年成功做出第一台实验装置。较高能的直线加速器使用在一直线上排列的电极板组合来提供加速电场。当带电粒子接近其中一个电极板时,电极板上带有相反电性的电荷以吸引带电粒子。当带电粒子通过电极板时,电极板上变成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以排斥推动带电粒子到下一个电极板。为了能让粒子持续加速通过,科学家通常会把电极版设计成电极环。 所以带电粒子束加速时,必须小心控制每一个环上的交流(AC)电压,让每一个带电粒子束可以持续加速。由于粒子速度越来越快,要保持电场加速粒子效率,电击环的长度必须越来越长使电场作用在粒子的时间提高。为了保持粒子运动轨迹的稳定性,通常会使用一连串的四极电磁铁(Quadrupole magnets)强制让粒子束往中心方向聚集。
当粒子接近光速时,会由于相对论效应粒子会将电能转成质能,电场的转换速率必须变得相当高以抵抗相对论效应,须使用微波(高频)共振腔来运作加速电场。直线加速器由于高电压的运作,会使仪器表面有 感应电荷 存在,这不只会造成实验误差更造成安全上的漏电,甚至这些在金属仪器表面的电能会转成更危险的热能,这造成了直线加速器必须有极限电压以保安全。
加上仪器尺寸过大,高电压运作的电费更是一大负担。于是在直线加速器之后,科学家基于成本和安全要求发明了回旋加速器(Cyclotron)。 (Ernest Lawrence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并在193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虽然直线加速器有成本和安全的缺点,但是和现今的粒子加速器比较的话,它还是有高功率(短时间将粒子加速到相对论状态)和高数量输出的优点。直线加速器也被称为Linac(LinearAccelerator的简称)。
实验装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一台可以使正、负两个电子束在同一个环里沿着相反的方向加速,并在指定的地点发生对头碰撞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由于磁场的作用,正负电子进入环后,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沿指定轨道运动,在环内指定区域产生对撞,从而发生高能反应。然后用一台大型粒子探测器,分辨对撞后产生的带电粒子及其衍变产物,把取出的电子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它始建于1984年10月7日,1988年10月建成,包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大型粒子探测器)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为中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 它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性能指标迄今仍然是国际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平。 [1] 而且中美科学家还于2003年7月30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首次发现一个新粒子,中美科学家合作分析研究从对撞机上得到的5800万个 J粒子 事例的数据时,发现了这个新的短寿命粒子。这可能是几十年前由科学家费米和 杨振宁 预言的多夸克态粒子。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 同步辐射光源 ,它的英文全名为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在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每天能容纳数百名来自全国或全世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这里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重离子加速器,同时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能量最高、可加速的粒子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重离子加速器,是世界上继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台同类大型回旋加速器,1989年H月投入正式运行,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创新的物理思想,利用这台加速器成功地合成和研究了10余种新核素。
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粒子加速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主要研究粒子加速器后光谱的结构和变化,从而推知这些粒子的基本性质。它始建于1984年4月,1989年4月26日正式建成,经过两次改造,迄今已建成数十个个实验站,接待了大量国内外用户,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
大型强子对撞器 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 LHC )
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一座位于瑞士日内瓦近郊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的粒子加速器与对撞机,作为国际高能物理学研究之用。(全球定位点:北纬 东经 LHC已经建造完成,北京时间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正式开始运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设施。但在2008年9月19日,LHC第三与第四段之间用来冷却 超导磁铁 的液态氦发生了严重的泄漏,导致对撞机暂停运转。LHC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计划,由34国超过两千位物理学家所属的大学与实验室,所共同出资合作兴建的。
激光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
美国科学家Tomas Plettner在出版的《 物理评论快报 》上报告,他和斯坦福大学、斯坦福线形加速器中心( SLAC )的同事一起,用一种波长800纳米的商用激光调节真空中运行的电子的能量,获得了和每米递减4千万伏的电场一样的调制效果。这一技术有望发展成新型激光粒子加速器,用来将粒子加速到Tev(万亿电子伏)的量级。 传统的加速器必须做成几百米甚至更长的庞然大物,以将粒子能量提升到粒子物理学家所需的程度。几年来,科学家发展出一种主要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的技术,可获得比传统加速器更高的加速梯度,从而为缩短加速度的长度带来可能。然而,之前的一些技术往往导致同步加速器的辐射损失或降低粒子束的质量,限制了其对粒子物理学家的吸引力。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开发的新方法,在用 激光束 加速的同时,施加一个和激光同向的纵向电场,形成叠加的加速效果。电子获得的能量自然等于纵向电场和激光束单独作用施加能量之和。该装置在真空中加速电子,而不是在复杂得多的等离子体环境中。
粒子加速器
在自然空间,激光的相位速度——单一波长光的传播速度——比电子的速度低,因此不会影响加速效果。然而,Plettner和同事用一种镀金的带状聚合物,在电子束和光束互相作用的点上设置一条“边界线”;该线减轻了电子束和光束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两者之间产生电子加速所需的能量交换,从而克服了这个问题。 “这项工作最初、最主要的动机是想探索开发粒子加速器的可能性,从而把现有直线加速器的长度缩减一个数量级。”Plettner说,“这将导致碰撞能达1Tev甚至更高的‘紧凑’型高亮度 轻子 碰撞的出现。”据悉,新方法还可能导致小型X射线源技术的发展。
作用方式
高能加速器条件下的有关物质结构的研究,本质上是有关自然状态下自然能团(或能簇、能子)之间的能态在量方面的相对变(转化)关系。
从弧理论的观念来看,利用高能加速器等方法来轰击类弧子结构(原子)的条件下,可得到弱相互作用关系:1、对称理论(普遍的对称性理论)2、非对称性理论,特殊条件下得之。如果轰击能子(弧合子,次原子结构),则得到 强相互作用 关系: 渐近自由 理论等。
上述两种作用均发生在能态层面而非物质态的层面;属能簇与能簇之间的关系。
粒子加速器
弱相互作用:任何外来能团轰击类弧子结构时,沿时轴方向进入类弧子(从能量到能量)时,外加能量在进入类弧子结果体时,便会发生弧合作用而产生出对称弧合,对外显示出释放了两个旋向相反,质量相等能团,即对称性弧合反应。外加能量的能量级被限制在被轰击的类弧子的时轴的能量(假设等于1)范围内:小于0,大于1时,均不能产生出成对的能粒子。只有在 条件下,才可以生成亚粒子;在此层面上可以产生出许多亚粒子,理论上是无限多。 非对称弱相互作用:如果外加能量与类弧子的空间轴水平进入系统时,由于时间轴在空间轴上的非对称性 ,所有弱相互作用均发生在类弧子结构的能量交换过程中,本质上是对自然本在能态的一种人工扰动,并非是物质的结构性改变。类弧子结构是一种能态转化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刚性结构。当外加能量进入时,这些外加能量就被“训化”了,形成适当的次粒子并被释放出来。这些过程是可以反复和重演的。一切自然能态在其能量发生相互转化时的唯一结构体,即类弧子体。弱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人工条件下对类弧子体的干扰性的物理学观察结果。自然能态犹如平静的湖面,人为的力量弄起了几丝涟纹;当这些人工干扰停顿 时,自然能态将恢复如初,并未发生丝毫的改变。人们总结出来的理论或规律,仅仅是有关那几丝涟纹的观察结果。对于自然的能本态或物质性结构仍是一无所知。
与此不同的强相互作用则全部发生在能态的能子层面(状态)。能子状态的统一结构体,即绝对弧子。其时空轴绝对同一,组成绝对弧合子的最小能量子单位,现代人称为强子。强相互作用就是研究绝对弧合子能量单元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求人工能量要有极高的能级状态,使用很高能量时才能激发这种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对外不显示任何新粒子产生或亚 粒子对产生 ;也就是说,如果产生的话,则是碰撞能量的转化形式。怎样转化仅仅取决于绝对弧合子吸收人工外加能量的量值。通常情况下不产生。多以 光子 形式被释放掉,寿命极短。
绝对弧子好比布满麻点的皮球,其麻点对应最小能单位,在无外加能量时,每个麻点的“位置”是同一的,即自由的,任意方位均可“看”到同一个麻点的存在。对其施加外力(外加能量)时,球面将会发生塌陷,此时塌陷边缘上对称的麻点发生对称性的背离运动,似乎被分开了。由于绝对弧子自身的稳定性,也即对人工能量的排斥性,看起来似乎是两个麻点拼命想恢复原状,给的力越大,凹陷越大,回弹性就越强;凹陷越小,回弹性越弱,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理解,即渐近自由。这些实为假象(人工制造的假象)。
概括而论,弱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及强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例如杨振宁等的非对称性弱相互作用理论和 戴维·罗斯 、戴维·利策和弗兰克·尔切克等的强相互作用理论,渐近自由理论都是建立在人工作用条件下的,描述自然本态在被干扰时所发生现象的物理认识理论,而非自然本态的物理理论。其根本错误在于自然认识观是错误的,唯有弧理论可以正确概括和阐述各种自然的本在态结构。
加速能量
粒子加速器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后半期的20年时间里,加速器的能量增加了几百倍到几千倍。这是因为要发现 基本粒子 。除了到宇宙线中去寻找外,就得到原子核内部去寻找。原子核内部存在非常强大的作用力,即:核力(nuclear force)把基本粒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研究基本粒子需要很大的能量。随着加速器能量的增加,在实验室中所发现的基本粒子数目也增多了。 粒子加速器的规模已有小于一个大型机器制造厂,其用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工作人员可达数千人,有宇宙粒子制造厂之称。但是,尽管今日粒子加速器能量已经够大的了,可它仍然远远不能适应探索原子奥秘的要求,因此随着人们对原子奥秘探索的深入,粒子加速器仍会不断地改进。
为止,粒子加速器的最高能量是由欧洲 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产生的。两束能量为3.5Tev的质子束相互碰撞,能量高达7TeV。
应用作用
应用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 X射线 进行辐照加工已成为化工、电力、食品、环保等行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是一种新的加工技术工艺。它广泛应用于 聚合物交联 改性、涂层固化、聚乙烯发泡、热收缩材料、半导体改性、木材-塑料复合材料制备、食品的灭菌保鲜、烟气辐照脱硫脱硝等加工过程。
经辐照生产的产品具有许多优良的特点,例如:辐照交联聚乙烯电缆经105Gy剂量辐照后,其电学性能、热性能都有很大提高,使用温度辐照前为 辐照后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20℃以上。我国已有用加速器进行辐照加工的生产线200多条。
无损检测就是在不损伤和不破坏材料、制品或构件的情况下,就能检测出它们内部的情况,判别内部有无缺陷。现代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例如:超声波探伤法、涡流探伤法、 荧光探伤 法及射线检测法等。射线检测法即可检查工件表面又可检查工件内部的缺陷。设备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Co60产生的 γ射线 、X光机产生的低能X射线和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尤其是探伤加速器的穿透本领和灵敏度高,作为一种最终检查手段或其它探伤方法的验证手段及在质量控制中,在大型铸锻焊件、大型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壳、火箭的固体燃料等工件的缺陷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探伤加速器以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主要机型。
射线检测的方法根据对透过工件的射线接受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又可把射线检测法分为三种:
a、 射线照相法
这种方法与我们体检时拍X光胶片相似,射线接受器是X光胶片。探伤时,将装有X光胶片的胶片盒紧靠在被检工件背后,用X射线对工件照射后,透过工件的射线使胶片感光,同时工件内部的真实情况就反映到胶片的乳胶上,对感光后的胶片进行处理后,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工件有无缺陷以及缺陷的种类、位置、形状和大小。
b、辐射成像法
这种方法的射线接受器是阵列探测器或荧光增感屏。前者就是清华大学和 清华同方 共同研制生产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列产品。后者就是用于机场、铁路的行李、包裹的X射线安检系统,也可用于工业的无损检测。这种方法配以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在线实时显示物品内部的真实情况。
c、工业CT
与医用CT原理类似,CT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选用加速器作为X射线源的CT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主要针对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精密工件的检测而发展起来。它的 密度分辨率 可达0.1%,比常规射线技术高一个数量级。在航天、航空、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精密工件的缺陷检测、尺寸测量、装配结构分析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利用加速器将一定能量的离子注入到固体材料的表层,可以获得良好的物理、化学及电学性能。半导体器件、金属材料改性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都应用了离子注入技术。我国现拥有各类 离子注入机 100多台。其中我国自己累计生产出140多台离子注入机,能量为150KeV~600KeV ,流强为0.5mA到十几mA。
1.2 低能加速器在农业中的应用
作为核技术应用装备的加速器在农业上的应用,在一些国家普遍使用已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主要有三方面:
1)辐照育种
加速器在辐照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X射线、 快中子 或质子照射作物的种子、芽、胚胎或谷物花粉等,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特性,使它们沿优化方向发展。通过辐射诱变选育良种,在提高产量、改进品质、缩短生长期、增强抗逆性等方面起了显著作用。马铃薯、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作物经过辐照育种后可具有高产、早熟、矮杆及抗病虫害等优点。
2)辐照保鲜
辐照保鲜是继热处理、脱水、冷藏、化学加工等传统的保鲜方法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保鲜技术。例如,对马铃薯、大蒜、洋葱等经过辐照处理,可抑制其发芽,延长贮存期;对干鲜水果、蘑菇、香肠等经过辐照处理,可延长供应期和货架期。
3) 辐照杀虫 、灭菌
在农产品、食品等杀虫灭菌普遍使用化学熏蒸法,由于使用 溴甲烷 、环氧乙烷等化学熏蒸法引起的残留毒性、破坏大气臭氧层等原因,根据 蒙特利尔公约 ,到2005年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溴甲烷。因而利用加速器进行农产品、食品等辐照杀虫、灭菌得以迅速发展。利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或X射线可以杀死农产品、食品中的寄生虫和致病菌,这不仅可减少食品因腐败和虫害造成的损失,而且可提高食品的卫生档次和附加值。
医疗卫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器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目前加速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即放射治疗、医用同位素生产和医疗仪器、医疗用品和药品的消毒。
1) 放疗
用于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数量最多的加速器、最成熟的技术之一。
用于放射治疗的加速器从50年代的感应加速器到60年代的医用电子回旋加速器,70年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有3000多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装备在世界各地的医院里。
除了使用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之外,、除了X射线放射治疗,质子放射治疗也可以通过加速器进行、中子放疗、重离子放射治疗和π介子放射治疗尚在实验阶段,实验结果表明疗效显著。但这些加速器比电子直线加速器能量高得多,结构也复杂得多,价格也贵得多,至今没有普及。
电子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俗称x—刀,一种新的放射治疗技术。与常规放疗相比,该技术可保护15倍以上%~20%正常组织,而肿瘤增加了20%~40%的剂量,可以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从而增加放射治疗的疗效。
20世纪60年代,我国医院配备医用感应加速器,70年代中期,我国各地医院开始配备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截至2000年初,中国拥有各种能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约530台,其中国产电子直线加速器约250台,进口电子直线加速器约300台。
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在现代核医学中被广泛用于诊断疾病和治疗肿瘤,已确定约80种同位素可用于临床应用,其中包括2/3是由加速器产生的,特别是缺中子短寿命同位素只能由加速器产生。这些短寿命同位素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a、正电子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一种放射出半衰期非常短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被患者提前吸入或注射这些放射性核素的正电子发射和光子发射被环形探测器从各个角度探测,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断层组织的图像。这些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是由小型回旋加速器产生的。半衰期最短的核素,如15O,只有123秒,通常从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所以一般使用PET的医院都会配备这种加速器。为PET产生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小型回旋加速器吸引了许多加速器制造商对其进行开发。几家外国加速器制造商生产了几十台小型回旋加速器。
b、图像获取
肿瘤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闪烁照相术或γ照相术获得的图像来诊断、检查人体器官,研究其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状况,获取动态数据。比如201Tl用于心肌检查,是早期发现冠心病和定位心肌梗死最敏感的检查方法。这些放射性核素大多数也是由加速器产生的。
辐照消毒 利用加速器控制医疗仪器、一次性医用物品、疫苗、抗生素、中成药灭菌是加速器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加速剂在食品中的杀虫效果如前所述、灭菌也是一样,可以替代高温消毒的应用、化学消毒等方法。然而,灭菌所需的辐射剂量大于杀死昆虫所需的辐射剂量。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它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带电粒子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粒子加速器包括阴极射线管和电视用X射线管。是探索原子核和粒子的性质、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是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医疗卫生、科学和技术也有重要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自1919年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性元素发出的α射线轰击氮原子首次实现元素的人工转化后,物理学家们意识到,为了了解原子核,必须用高速粒子来改造原子核。天然放射性提供的粒子能量有限,只有几兆电子伏(MeV)虽然自然宇宙线中的粒子能量很高,但粒子流却很弱,比如能量是10 ^ 14电子伏( eV )平均每小时只有一个粒子落在 1平方米上,它无法控制宇宙射线中粒子的种类、量和精力,很难开展研究工作。因此,为了进行具有预期目标的实验研究,几十年来人们开发和建造了各种各样的粒子加速器,其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在生活中,电视和x光设备都是小型粒子加速器。
利用粒子加速器发现了大部分新的超铀元素和数千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核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促进了核物理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从而建立了粒子物理学。近20年来,加速器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领域,比如材料科学、表面物理、分子生物学、光化学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在工、农、加速器广泛用于医学各领域的同位素生产、肿瘤诊断与治疗、射线消毒、无损探伤、高分子辐照聚合、材料辐照改性、离子注入、离子束显微分析和空间辐射模拟、核爆模拟等等。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已经建造了数千台粒子加速器,其中一小部分用于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它们继续朝着提高能量和光束质量的方向发展;其余大部分属于粒子射线技术的应用“小”型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