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总论
目录
【序言】印学的名称与发展——关于改“篆刻 ”为“印学”
【正文】
印学史评
印章创作
印章形式规律
印章的欣赏、鉴赏与批评
印学的继承、学习
印学的发展、创新
进入高度自觉的印学
印例
【附录】致当代篆刻艺术
正文摘要
序论
印学的名称与发展——关于改“篆刻”为“印学”
印学,是塑造印章形象的艺术。
艺术就是印学的本质。从元初以来,印学实践已经逐步脱离了印章早期的社会实用工艺意义。确立起以创造艺术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印学艺术追求。其它关于印章的考古、文学、史学研究都是从属于历史学、文化学或印学艺术学科的基础研究活动,是为其它研究尤其是印学艺术创作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史料整理工作。印学的现实存在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最终将由印章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出来。
印学史评
印章 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春秋战国至二十一世纪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印学讫宋元至二十一世纪也有近千年的发展史。在这漫长的道路中,广大劳动人民和印学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为人们留下极其丰富宝贵的财富。 ... ...
更重要的一点是印学与广大的群众之间仍然有巨大的隔阂,印章文字不被大多数群众所认识,已经形成的群众基础都是基于一小部分掌握了一定篆书知识和识辨能力的封建文人士大夫。随着封建文人的消失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印学必须开拓它的群众基础,提高自身的艺术自觉性和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价值,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印章创作
印章创作是印章艺术作品产生的途径和方法,是印学工作者艺术实践的最主要内容。印学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都要在印章的创作实践中予以解决。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整个艺术形象语言在表达上的高度统一,而达到一个思想、内容、情感鲜明突出成为整个作品的领袖和主宰。这是艺术创作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方法,作为艺术作品印章艺术形象必然要求有一个主题,而且应当是鲜明突出的,是全印的神髓。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明 朱简《印章要论[3] 》... ...
由于印章创作的具体过程和手法的复杂性,在实践中需要艺术家的整体协调驾驭能力,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都会使印章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受到影响。由来已久的印面字法与刀法孰重孰轻的争论,就是不能从艺术创作的整体目的上思考问题。
印章的形式规律
印学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主题思想最终都体现于印章艺术作品之中。印章以客观存在的形象来表现这一切,其形式承担着整个表达的任务,因此对于印章形式的锤炼是相当重要的。形式本身具有的不确定的视觉效果、美感和内容,在作品中需要通过布局、章法等艺术手段加以裁剪整合。形式与主题要求高度的统一,作品形象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要求高度的谐调整一。
清 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
在任何艺术之中,尤其是本身受材质限制的印章中,挖掘形式的潜力,努力锤炼艺术语言、提高作品表达的鲜明突出性是创作中不可逃避的任务。也就是一切印章客观包括的形式、形象,都是印章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会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因而都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利用,使印章整体的各部分都为统一的主题服务。
印章的欣赏
印章的艺术 [5] 欣赏是创作完成的印章作品,实现其价值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欣赏过程,印章艺术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感,才能被人们认识、接受产生社会文化价值和作用。印章欣赏是人们通过运用自身思想、文化知识、审美经验,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观察、思考,认识其美感和主题思想的实践活动。
印章作品首先要让群众喜爱,并在内容主题上对他们有实际的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操,进而认识美、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改变提高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情感方式习惯,给人以真理的认识和引导。
普通欣赏者只需要具备当时社会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常识和基本心理情感经验,在印章艺术品的欣赏中就基本足够了。因为印章作品应当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社会文化水平和状况,这是印章对社会文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的必然要求,艺术的实践必然是对现实社会文化的认识、改造和推动。
印学的继承
印学作为艺术有近千年的历史,印章更有两千多年的优秀传统,对于印学工作者来说这些实践和经验,是继承学习的宝贵财富。正确总结继承印学实践的本质规律和方法技巧,是推动印学向更高艺术层次发展的基础。印学要实现艺术实践的全面要求要走的路还很长,认真继承已有的正确经验,借以探索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继承传统的标准是选择对二十一世纪的创作实践有益的东西,在新时代的要求下灵活地加以利用。对明清诸家的章法、刀法、笔法、取材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秦汉印等古代印章的精彩之处,要善于吸收。
印学的发展
世界的发展变化永不停息,人类社会文化也在不停地进步,只有不断发展的印学才有可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印学发展创新是客观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任何为创新而创新、为发展而发展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不正确的。超越古人既不是艺术发展的原因,也不是艺术的某一个衡量标准,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停向前发展,古人终究会被超越。解决新时代下的新问题,才是一切人类实践包括印学艺术实践的本质任务。
风格流派是人们对古代艺术认识分析的一种简单分类方法,只在印学的学习、研究、欣赏中有一定的参考和比较的益处,不能作为印学发展创新的目的和标准。预先要求的风格流派是完全倒置这一本质关系的错误方法论,其结果必然是艺术创作的空洞苍白和矫揉造作。
高度自觉的印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的开始,是迈步走向繁荣幸福的起点,也是文化艺术春风鼓荡的好时候,印学乘着这春风暖阳也踏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八十年代一开始篆刻家们就着手思考建设不同于秦汉、不同于明清,卓然而为时代精神代表的现代印风。。
模仿即便模仿即便模仿即便 进入八十年代的篆刻艺术是印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印学进入高度自觉时代的开始。自觉的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的程度即是实践的自由程度。秦汉工匠的制作虽然也是自觉的人类劳动,但是从文化艺术的、审美的自觉性要求看,他们就是很不自觉的行为了。对于通过古印艺术美感的发现而形成的印学艺术来讲,这客观上是印学初步确立各方面技法和认识不够完善深刻,需要这么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致当代篆刻艺术
对当代篆刻艺术大喝一声,说: “有病呀!”
使他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治疗。这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的首先一个办法。二十一世纪用它来提醒当代篆刻艺术,因为他需要反醒一下,冷静地,理性地思考一项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
篆刻虽然只是艺术中的一小支,但”方寸之间融天地”不能草率从事大而化之。只有深入地研究牢牢抓住了篆刻的本质,发展创新才不会变成”无头苍蝇”、”空中楼阁”。老老实实地研究思考,认认真真地创作,才能有所作为。否则,不用奢谈”与时俱进”,就是传统的那点老底也要被”践踏蹂躏”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