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乌拉满族秧歌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3-01-04 13:16 最新历史版本 4082 3 4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乌拉满族秧歌

乌拉满族秧歌,又称蒙古族秧歌,是一种特有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朝乌拉地区。秧歌舞蹈以“歌唱、吟诵、跳跃、转圈、肢体动作”为主要特点。乌拉满族秧歌的舞蹈动作十分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象征着一些动物的形象,如“鹰、狮子、老虎”等。乌拉满族秧歌的舞蹈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明快,曲调欢快。

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

目录

舞蹈表演

每年春节,乌拉满族人都会举行秧歌节。秧歌节是乌拉满族祖先传承下来的民俗节日,主要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在秧歌节上,人们会跳舞、唱歌、打鼓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乌拉满族秧歌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当地人民的骄傲。

文化特色

乌拉地区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方面。民族风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乌拉满族人民的民族风情表现在秧歌、民间舞蹈、民间故事等方面。秧歌是乌拉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起源于清代。秧歌节每年举行一次,是乌拉满族人民盛大庆祝丰收的节日。民间舞蹈是乌拉满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乌拉满族民间舞蹈有许多种类,如“青蛙舞”、“狮子舞”、“马头琴舞”等。乌拉满族人民喜爱民间故事,他们通过民间故事传播自己的文化。民间故事有许多种类,如“阿里郎”、“喜鹊传”、“青蛙精”等。这些民间故事充满了乌拉满族人民的阳光精神和勤劳特质。

乌拉满族秧歌民间舞蹈是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是乌拉满族人民的精神食粮。这种舞蹈不仅能展示出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能促进当地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展现状

谈起满族秧歌的现状时,栾榕年用了“危机”这么一个词。她说,虽然在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满族秧歌的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满族秧歌的继承、弘扬带来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

作为满族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的负责人,抚顺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赵兵告诉记者:满族传统秧歌濒临生存危机,现状堪忧。他介绍,1985年,抚顺市在普查统计时,满族传统秧歌队伍尚有50余支,遍及全市各县区乡镇、村屯;目前,已寥寥无几,有的甚至连年节都不见活动,偶尔有些活动也都是穿着满族服饰却无满族秧歌的传统内容与艺术特色,看不出原汁原味。赵兵担心,如果任其以自然状态发展,传统满族秧歌自生自灭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特别是舞蹈动作中的典型舞步和人物装扮等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老艺人及专家传授,青年一代是无法认知和表现的。在抚顺满族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如何保护、继承自然成为有关部门思考的重点,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们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此次“入选”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只有培养更多的满族秧歌艺术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历史沿革

栾榕年说:“从动作上来看,这些老艺人每一步都是腰在摆动,下蹲、屈膝的幅度特别大,两手在前摆来摆去,好像是在骑马。”这和史书中记载的满族“莽势”舞“仰俯疾徐”、“屈身进反”很相似。从表现特点上看,这种秧歌基本是在“走阵”,很少有“逗”的动作。“满族先祖骑射打天下,即使娱乐活动时也摆脱不了走阵、征战的影子。”

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

从人物扮相、服饰、道具等来看,也显示了这种秧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满族官员(领队者)头戴缨帽,身披黄色战袍,下扎红战裙,腰挎鱼皮腰刀,手持蝇帚等,指挥秧歌队表演各种阵式。再如“克里吐”,表演时在前边打场,类似行军打仗时开路的人物。传统的这种秧歌都要有一个或两个“拉棍的”人物。秧歌每到一地表演,他得先行赶到负责联络。如有两个“拉棍的”,一人联络,另一人则在场内起总指挥作用。普查逐渐深入,栾榕年他们认为,发现的这种秧歌是满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经过近四年的挖掘,不为人知的满族秧歌“复活”了。1986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顺市资料本审稿会议上,我省的秧歌专家对这种民间舞蹈进行了科学分析、鉴定,他们认为:服饰上佩戴旗标,表演中施“打千儿礼”、“抱腰礼”,是鲜明的满族特征;动作中特有的动律———扬、蹲、盘、跺、摆、颤,具有浓郁的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之特色,可以作为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间舞蹈。鉴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于是将其正式定名为“满族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