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印度犀

印度犀(拉丁名:独角犀),又名巨犀、尼泊尔犀,是一种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的食草犀牛。这个物种的主要特征是盔甲般的厚皮和独角。雄性个体比雌性大,皮肤厚,皮下脂肪多,可以调节体温。

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保护区,它们喜欢栖息在潮湿的冲积平原草原上,并在附近的河流和水池中打滚和洗澡。我喜欢独处。我在早晨、傍晚和晚上最活跃,我会在水中进食或打滚。没有特定的发情期和繁殖期。一个孩子和一个幼崽将跟随母亲的活动,直到他们10岁。野生动物的寿命一般为40岁。由于偷猎和开垦土地,这一物种一度濒临灭绝。在各方的努力下,截至2022年初,全球总数已恢复至4014例,且这一数字仍在上升。201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印度犀牛列为易危(VN)物种。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外形:印度犀牛是一种大型四足哺乳动物。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成年雄性个体平均体长3.70~3.80米,肩高1.70~1.86米,体重2200公斤,雌性个体平均体长3.10~3.40米,肩高1.48~1.73米,体重1600公斤。尾巴的平均长度为0.7~0.8米。印度犀牛皮肤呈灰褐色,腿部和背部有许多褶皱,看起来像穿着盔甲,褶皱周围的皮肤呈粉红色。男性个体的颈部有很大的皱纹,而女性个体已经退化或失去了这一特征。印度犀牛皮肤最厚处达4厘米,皮下脂肪厚达2~5厘米,这使它们具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这一特征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调节体温,它们的平均体温为37.4℃。

犀角:印度犀牛不分性别,独角犀牛角,平均长度为0.53米,基部平均宽度为0.18米,向尖端迅速变窄。犀牛角与马蹄结构相同,断裂后可再生。犀牛角不是用来打架的,而是用来寻找食物和挖树根的。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地理分布:印度犀牛曾经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北部,沿着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从巴基斯坦一直延伸到印缅边境。现存的印度犀牛已在不丹孟加拉国灭绝,仅分布在印度的8个保护区和尼泊尔的4个保护区。分布严重分散,总量的70%以上集中在阿萨姆邦的卡兹兰加国家公园。

栖息地:它们常见于尼泊尔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喜欢栖息在潮湿的冲积平原草原上,并在附近的河流和池塘中打滚和洗澡。此外,在喜马拉雅山东部的干燥稀树草原和落叶林中也发现了本种。在雨季期间,它们偶尔会出现在沼泽森林地区,但一般来说,它们往往常年活跃在冲积平原草原上。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印度犀牛每天需要吃大约150~200公斤的植物。基本上,它们吃草,但也吃花、水果、嫩枝甚至谷物。在干旱季节,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狗牙根和芦竹,偶尔它们也会吃落叶树的嫩枝,如紫薇。在雨季,由于陆生草经常被水淹没,它们倾向于吃更高的植物,如斑竹和榕树。印度犀牛在傍晚、清晨和夜晚最活跃,它们会去觅食或在池塘和沼泽中打滚。在水中打滚可以帮助印度犀牛调节体温,防止日晒引起的脱水和驱逐寄生虫。在旱季,当水体不够时,印度犀牛会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呆在阴凉处吃草。

社群行为:除了交配,印度犀牛在其他时候都是独居的。它们广泛使用气味进行交流,通过粪便和尿液标记特定区域来驱逐同类。雄性个体之间的冲突只能在为保护交配对象和吸引配偶而占领的领土上看到。只有最强壮的雄性参与繁殖,它们的领地范围从至少2平方公里到超过8平方公里。这个领地只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排他性的作用,个体之间的领地范围是允许重叠的。雌性个体将与幼崽保持长达10年的密切联系。

交换;沟通:印度犀牛不仅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通过气味进行交流,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例如,当它们提醒对方附近有捕食者或潜在危险时,它们的耳朵会变平。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交配机制:印度犀牛没有特定的发情期,属于“混种”。雌性个体通过排尿和大声尖叫来吸引雄性个体,雄性个体可以通过雌性在8~10小时内留下的尿液来确认其发情状态。雄性通过跟随能生育的雌性1~2公里来作出反应,这可以证实雄性个体的生理功能和优势地位。配对持续几天。雌性个体的发情周期为21~42天。

生殖特征:雌性犀牛在4-5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雄性犀牛在7-8岁时达到性成熟。印度犀牛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繁殖。平均繁殖间隔为850天。一胎一仔,妊娠期为425~496天。分娩后,雌性犀牛倾向于呆在植被茂盛的隐蔽地方,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活动并提供更丰富的母乳,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幼崽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生长发育:新生儿体重40 ~ 81公斤,体长0.97 ~ 1.22米,肩高0.56 ~ 0.67米..出生后30分钟内,幼崽可以站立并立即寻求母乳喂养。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幼崽的体重迅速增加了一倍,一年后,体重达到了新生儿的十倍。在出生后的12~18个月内,幼崽从母乳中获取营养。断奶后以草、灌木和水果为食。直到婴儿时期仍然没有皮肤皱纹,此时,角很小或缺失。这两个特征在接近成年时才会出现。婴儿期的发育在野外比在人工喂养状态下慢。印度犀牛通常需要6.5到10年才能完全独立于母亲。一般认为印度犀牛在野外可以活到40岁。

种间关系 编辑本段

天敌:印度犀牛最大的天敌是人类,无论是偷猎还是人类对印度犀牛栖息地的侵占,都对这一物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少数情况下,孟加拉虎会捕食印度犀牛幼崽和生病的成年犀牛。然而,印度犀牛并不是孟加拉虎的常规食物来源。

共生:印度犀牛是许多寄生虫的宿主,包括水蛭,金黄地鼠,蟑螂和虻虫。一些鸟类,如红腹蝗和朱鹮,以吸附在印度犀牛皮肤和脚上的这些寄生虫为食。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物种现状:自18世纪以来,亚洲猎人开始猎杀印度犀牛并从犀牛角中获利。到了19世纪,由于人类开垦土地,更多的印度犀牛死亡。到20世纪初,印度只剩下200头犀牛,这一物种濒临灭绝。在尼泊尔的奇特旺河谷,直到1950年,仍有1000多只印度犀牛生活在这里。

印度犀印度犀
然而,由于偷猎和开垦土地,到1962年,种群数量骤降至60-80只。在一系列有效的反偷猎措施的帮助下,这一种群在2000年恢复到600多只。根据亚洲犀牛专家组(AsRSG)的调查结果,截至2022年初,全球印度犀牛总数为4014头,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结果取决于印度政府在为这一物种提供栖息地和防止偷猎方面所做的努力。

危险因素:首先,偷猎犀牛角进行非法贸易是这一物种生存的最大威胁。人类为了犀牛角的利润而偷猎,导致一些地区的犀牛角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消失。

第二,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使用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该物种栖息地的消失、草原退化和湿地干涸,对该物种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在许多保护区,有限的栖息地范围已无法支持这一物种种群的扩张。

第三,现存的印度犀牛大多集中在仅5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这增加了自然灾害对种群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

保护水平:201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印度犀牛列为易危(VN)物种。2023年,印度犀牛被列入CITES附录I。

保护措施 编辑本段

第一,1993年,中国应CITES公约的要求禁止犀牛角贸易。

第二,在印度犀牛的野生栖息地建立战略哨所,并安排士兵巡逻以打击偷猎行为。

第三,建立国家公园保护印度犀牛。国家公园为印度犀牛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严厉惩罚偷猎行为,减少人为干扰。在一些国家公园中,植被将得到管理,以确保印度犀牛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

第四,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通过资助对印度犀牛数据的监测和收集来保护印度犀牛,以制定更好的保护策略,恢复栖息地景观,与当地居民合作,并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五,设立“印度犀牛愿景2020”和“尼泊尔犀牛行动计划”等项目,通过一系列计划将印度犀牛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并保护该物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欧洲大西洋鲟    下一篇 朴敏英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