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
“蓝领”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英国蓝领工人。蓝领最初是指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工人,是指不同于伏案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因上班多穿蓝色工装裤而得名。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第一代蓝领工人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90后出生的新一代蓝领工人“接班”,成为蓝领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蓝领早已泛指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界限也逐渐模糊。2021年,中国蓝领人数达到4亿以上。
在《2019蓝领生活与理财需求问卷调查报告》中,随着蓝领学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收入也在同步增加。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蓝领行业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蓝领工人分为素蓝、深蓝、尖蓝。普兰指的是靠体力劳动获得报酬的蓝领人群;深蓝是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群体,属于熟练蓝领;瑞蓝是指蓝领中具有高级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城市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人们的购物、吃饭、生活、外出等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现象催生了庞大的数字经济,促进了新蓝领群体的出现。新蓝领群体涉及的行业有主播、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房产中介、地摊等。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时市场对蓝领零工的需求增加,产生了蓝领零工行业。与此同时,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蓝领工人招工难、蓝领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
概念定义 编辑本段
传统蓝领,又称蓝领工人,是从事生产、维修和服务的体力劳动者的统称,主要包括工匠、企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农业工人和其他体力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指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下层雇员,如机器操作工、搬运工、建筑工人、清洁工等。,他们的一般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较低。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和服务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了平台经济的兴起。这一系列因素促使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群体的出现。这些与平台经济息息相关的新兴职业群体,被称为“新蓝领”。
新蓝领被定义为“互联网+”中的蓝领,他们不仅是产业工人和流动人口,也是互联网平台经济和手机媒体密切接触的产物。新蓝领群体的特点是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男女比例均衡。在社交媒体偏好方面,新蓝领主要倾向于使用微信等通讯类应用,陌生交友类应用也深受该群体喜爱。这种现象反映出新蓝领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蓝领”的由来
“蓝领”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与“白领”形成一对孪生概念。蓝领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员工,所以因上班穿蓝色制服而得名。典型的职业包括装配线工人、卡车司机、建筑工人、维修工人和仓库管理员。
蓝领这个词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贬义词,有些人认为称某人为蓝领是一种冒犯。这是因为这个词通常与被认为是社会下层、缺乏教育和技能、收入潜力低的人联系在一起。
中国传统蓝领
“蓝领”一词起源于美国,何时在中国流行并无官方数据。然而,世界对蓝领工人的有色眼镜是不可改变的。传统蓝领被认为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员工,通常与社会地位低、劳动单一、职业晋升空间小的人联系在一起。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蓝领工人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扩大。
蓝领工人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主体,指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工人。《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蓝领群体主要聚集在第二产业。40岁以上的蓝领比例接近50%。在就业质量方面,超过60%的蓝领工人接受过以在职操作实践/实习为重点的培训。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蓝领投递简历的数量是服务业的3倍以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一直是蓝领就业的主力军。
在流动就业方面,云南、甘肃、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河南、山东和河北省的蓝领工人更倾向于在其他省份寻找工作机会。这一群体约占跨省就业的蓝领工人的70%,呈现出明显的流动倾向。
蓝领在选择工作时,主要倾向于江苏、山东、广东、北京、浙江等省市。这部分就业机会吸引了近50%的跨省市蓝领,可见这些地区在劳动力需求上的吸引力。
从省际就业流动的特点来看,蓝领呈现出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从内陆地区向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这种流动模式凸显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工人对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收入的追求。
蓝领新发展
近年来,蓝领就业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蓝领工人带来了新的求职机会。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网上送货员、物流快递员等“新蓝领”,为城市的日常运转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网站、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渠道的限制。蓝领求职者可以在网上获取和比较不同的工作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最佳选择。2022年,覆盖蓝领群体的短视频平台Aauto Quicker推出蓝领招聘业务“快聘”,开始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蓝领招聘关系。可视化蓝领招聘媒体的出现拓宽了蓝领求职者的求职渠道,更加丰富、直接、透明的岗位信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利益共享。
群体特征 编辑本段
年龄分布
蓝领以80-90后为主,千禧一代也开始进入民工潮。从年龄分布来看,80后、90后是现代社会的蓝领主力,占总人口的56%以上。随着千禧一代步入成年,中国逐渐步入00后民工潮。2006年,城市蓝领平均年龄为42岁,2008年、2011年、2013年有所上升,2015年上升至46岁。2022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蓝领平均年龄更高,40岁以上的蓝领约占50%。报告显示,蓝领阶层的年龄分布中,50岁以上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28%,3140岁和4149岁年龄段占比分别为22%和20%,30岁以下年龄段占比30%左右。
就性别比例而言: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3年,蓝领中男性比例约为52%,女性比例约为48%。2019年调查显示,蓝领男性占比84.22%,未婚人群占比超35%。
行业分布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数据显示,在蓝领子行业中,城市蓝领年龄段多集中在20-29、30-39、40-49三个年龄段。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9岁和30-39岁的员工占绝大多数。在采矿业中,就业人口的年龄段集中在40-49岁、50-59岁和60岁以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13亿人,约等于我国蓝领工人总数,占我国总就业人口的28.6%。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工数量占中国蓝领工人总数的66%。
2021年,我国蓝领人数已超过4亿,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69.4%,占全国7.47亿就业人口的53%以上。制造业蓝领投递简历的数量是服务业的3倍以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一直是蓝领就业的主力军。
新蓝领是指在二线(或以上)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日常运转做出贡献的基层工作者,包括销售、房产中介、保安、美容美发、快递员等职业群体,也涵盖部分基层白领。“新蓝领”人群不包括传统的工厂工人和建筑工人。与传统蓝领相比,新蓝领通常以服务行业为主,致力于解决家政、物流、技能、医疗保健等领域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如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育婴师、健身教练、自行车共享调度员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从2016年7月到2020年7月,新蓝领人群的月活用户翻了一倍多,从1548万增长到3379万,年均增长21.5%,整体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互联网平台影响力的加深,一个新的蓝领阶层正在形成,这个阶层在“购、食、住、行”四个方面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娱乐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主播等新的蓝领工作。
平均收入
《2019蓝领生活与理财需求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含金量”明显提升。通过对蓝领用户受教育程度的研究发现,蓝领群体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超过78.9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近10%,平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其中,21.3%的蓝领平均月收入超过8000元,蓝领群体的“含金量”随着职业技能的提高而提高。
《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指出,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蓝领就业企业对高技能蓝领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蓝领群体正在发生代际转型,平均月收入集中在5000至8000元。
《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6043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岳跃、货车司机、外卖员职业收入水平位居前列。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蓝领技能化趋势增强,平均月收入与白领的差距持续缩小。
教育水平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城市蓝领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而2006年城乡蓝领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2008年将增至7年,2015年保持在这一水平。如果把受教育年限定义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中专/职高3年,大学4年,那么中国蓝领工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大约是初中水平。
一项针对6万名蓝领求职者的调查显示,18.1%的蓝领愿意参加职业培训。随着制造业、建筑业等蓝领子行业的升级,工作环境的变化正在推动蓝领工人主动接受职业培训。互联网行业发展衍生出的新蓝领群体,呈现出低龄化、高学历化的特点。
工种分类 编辑本段
普兰:普蓝是指没有关键技能,主要靠纯体力劳动赚取收入的蓝领人群。主要包括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安装维修工人、餐饮服务、农业工人、卡车司机等。
深蓝:深蓝是指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熟练蓝领工人,他们是蓝领阶层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技术工人、机械师、美容师、理发师、美甲师、厨师、月嫂、仓储配送、保安人员等等。
鲜明的蓝色:瑞蓝是指专业技能先进、经验丰富的高端蓝领人才。尖蓝指的是中间过渡的一个阶级。现阶段可能只属于蓝领阶层,但正在向白领阶层转型,所以叫锐蓝。它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客服人员和销售人员。
群体现状 编辑本段
蓝领就业
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白领的背景下,蓝领工人的严重短缺是困扰各大企业的难题。从建筑行业到餐饮服务,再到信息技术客服,各种工作岗位普遍空缺。2020年2月19日,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表明蓝领劳动力短缺可能至少会持续到2030年。报告还说:没有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国家整体生活水平会下降,交通、仓储、制造等蓝领重工业的利润也会下降。2023年12月19日,美国商会发表的一篇文章也反映了蓝领工人的短缺,并称提前退休、劳动力老龄化、人口不足是导致蓝领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也存在蓝领工人短缺的问题。2021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问卷调查发现,63.97%的受访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只有32.8%的受访高职学生发现身边的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电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市场多元化就业提供了电竞主播、电子商务等不同类型的新职业。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更喜欢新的更有魅力的工作。61.9%的高职院校学生因一线生活枯燥单调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61.04%的高职院校学生不看好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52.87%的学生认为工作环境差,40.01%的学生认为基层工资低,31.35%的学生因工作时朋友圈太窄而不愿意去一线工厂。
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阶段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技能人才的招聘率超过2,也就是说,一个技能人才对应至少2个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100个职业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人、金属热处理工人等岗位进入榜单。其中,钢筋工、机械师、装配工、纺织印染工等岗位缺口持续增加。“技工荒”已经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缺技术人员。在杭州,该市建筑和传统制造业中超过70%的企业反映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低技能劳动力过剩。在广东,电工、锁匠、车工、焊工、制冷工等技术工人数百万,其中数控技术人员超过20万至30万。
2021年1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大力推进高级以上职务的“蓝领工人”参加职称评定,着力解决技能人员相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低、获得感弱、成长空间小的问题。
就业趋势
2022年3月,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加强企业招聘服务的通知》,提出推广使用直播、远程面试等新型招聘对接模式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工厂选择以“直播带岗”的方式招聘蓝领,直播带岗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招聘业态。
2022年12月,受数字技术发展影响,短视频招聘占比增长12.4%,直播招聘成为蓝领招聘新方式。新生代蓝领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未来发展好的职业。
技工院校毕业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蓝领”,而是“新蓝领”——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直接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独立,当然是企业眼中的人才。“新蓝领”受到青睐。本质上,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20年12月28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工作重点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职称评审,渗透领域要扩大到工程、农业、艺术、体育、工艺美术、文物和自然历史、实验技术、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对于新兴职业和新兴领域,各地区、各部门也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衔接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参与职称评定的专业对应关系。
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高素质蓝领人才的背景下,如何让蓝领工作成为当代年轻人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亟待思考的问题。2023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建议,本科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家庭服务机器人、健康监测等一些智能设施设备的研发也需要科技人才,这对年轻人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教育、政策、社会观念的改变,如何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上升通道和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类型,仍需要未来社会各方面的探索。
《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指出,新一轮经济和产业模式变革驱动经济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的用工形式平台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流程相对规范、确定性高,工作模式的灵活性让从业者有更多休息时间的选择。自由也成为新就业形式下劳动者的就业关键词,近七成外卖员认可多劳多得的属性。截至2023年9月,新增就业人员668万人纳入工伤保障范围,累计支付工伤保障待遇4.9亿元。职业伤害保障具有社会保障的普遍特征,有望覆盖更多行业和蓝领职业,如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网络家政、平台零工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