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团队组织    其他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新中国三大科研院所之一,中国农业综合科研最高学术机构,农业和农业科技战略咨询机构。作为国家在“三农”领域的战略性科技力量,承担着我国农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3月,为了集中国内农业科研力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以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考察,提出要精简机构,解决科研设备、仪器、人才、场地等问题。197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改组,由中央政府下放。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82年以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玉米杂交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棉花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植保研究所分别获得了重要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1987年,植物保护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蚕业研究所和甜菜研究所也于次年获得技术发明奖。进入90年代后,棉花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农科院审计局经农业部批准升级为审计局。1999年,随着国家科技改革的推进和科研体制的重大调整,研发工作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领域不断拓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截至2023年12月9日,农科院下设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等10个职能部门,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34个直属科研院所,以及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共有46个部门和单位。农科院的研究领域涉及诸多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农业建设。建立了基础前沿、作物、园艺、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畜牧、兽医、农业微生物学、农产品质量与加工、农业装备工程与信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11个学科群、58个学科领域和283个研究方向的三级学科体系。

到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职工总数达到11171人,其中编制内职工6849人。专业技术人员6167人,其中高级专家1458人,副高级专家2123人。此外,该研究所有81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16人,高层次专家和人才计划成员总数超过400人,其中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成员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员。“农业人才”项目成员达到422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有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0个研究工作站。此外,该研究所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单一实验室设施和亚洲最大的大型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集群。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拥有两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该所拥有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12个,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圃13个,其中长期保存农作物品种53万余个,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国农科院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原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在藏书方面,国立农业图书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目录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原始期

1956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目的是集中国内农业科研力量,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梳理和提升中国农业科学传统,同时迅速赶上和超越国际农业科学水平。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丁莹任院长。7月,时任副总理李富春作出批示,要求在中国有序开展化肥试验和示范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这项任务。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家兔成功培育出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弱毒株的机构。3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国性农业科研机构第一次会议。8月20日,农业部批准中国农科院将其6个区域农业研究所经营权下放至各省(西南农科所除外)。9月22日,国务院科学计划委员会原则上同意建立22个专门的农业研究所和一个蔬菜研究实验室。

1959年5月18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中国农业科学院。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辽宁成立分院。1960年2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起草1960年至1967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4月21日,朱德董事长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5月18日,董副院长参观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研究所。到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了机构精简,北京的研究单位减少到11个,北京以外的减少到14个。

开发期

1961年1月10日,中央批准程为农业部副部长,同时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9月,由水稻专家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朱德董事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出席国家科委农业组扩大会议的科学家时,提出农业科研机构在以前的精简过程中裁减过多,需要恢复,并指出科研设备、仪器、人才和场地等问题需要作为紧急措施加以解决。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了1963年至1972年的农业科技专业计划,以及20年至25年的农业技术改造计划。在国家科委的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本次会议的具体事务。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冬干鸭粪水稻‘秋坐’改良低产田”和“豫北盐渍土棉花、小麦保苗技术措施研究”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8月,朱德主席亲笔题写《茶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茶叶学会共同创办。9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指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和中央气象局组成的调查组研究北方省份的干热风。1965年6月5日,谭震林副总理、姜副部长等领导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南浦农场视察小麦品种试验。7月19日,金善宝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重组

1970年,国务院决定取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并,组建新的中国农林科学院。原隶属于农林的科研单位68个,职工13963人。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国农林科学院现有工作人员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组建了35个科技服务组,派往国内相关基层生产单位做蹲点工作。

1971年1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工作简报,显示原医院有35个单位,职工27345人。按照农林两院的体制改革方案,需要入住的有434人,仅占全院职工总数的5.95%。到1970年底,已有28个单位、25899名职工转移到京内外单位,占应转移人数的85.3%。同年12月9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苏格曼任组长。

尽管经历了重组和分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一时期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1972年10月,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由中国农林科学院主办,外贸部和商务部代表参加的优质苹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评价中,西北地区的苹果质量被认为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华盛顿州的优质蛇果。同年10月11日,农业部在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改制的报告中指出,该院是“我国农林牧渔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除医院外,还有信息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农业物理研究所、林业研究所和畜牧(养猪)研究所。编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研究所下属研究所的领导、管理和任务根据分权情况进行了调整,其中双重领导的研究所8个,承担中国任务的研究所23个,承担部分国家任务的地方研究所4个。

恢复建制

文革结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恢复原来的建制。1977年9月27日,农业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和调整农林科教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原来下放北京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农业气象室收回到中国农林科学院。报告中还提到,原来下放给地方政府的31个专业研究所将调整为由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同领导,而9个单位将完全下放给地方政府。这个报告后来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同年10月28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组核心小组更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组。

1978年2月15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对1970年农林部下放的43个单位进行了调整:23个单位由部和地方两级领导,包括植保、土肥、农田灌溉、农药(植保研究所一室)、棉花、油料作物、养蜂、畜牧、草原、哈尔滨兽医等。8个单位受地方政府、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包括烟草、大麻、甜菜、蚕桑、茶叶和柑橘研究所和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

3月13日,邓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指示,要求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建制。3月18日,中国农科院51项科技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6月17日,贺康副部长代表农林部党组宣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立,许任党组书记。7月17日,国务院批准金善宝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1月27日至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12月6日,方毅等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同意将柑橘所、茶业所、蚕桑业所、郑州果树所、遗产室、甘肃畜牧三室的领导体制,由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改为以部级为主的双重领导。郑州果树研究所分院升级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兰州畜牧研究室升级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12月15日,何康副部长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农科院从下放的研究所迁出,迁回北京,对下放的研究所恢复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进一步发展

恢复建制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迎来了深入发展时期。1979年6月2日,国务院任命许为农业部副部长,同时继续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9月28日,中共中央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一项决定,重点是加快农业发展,强调恢复和加强农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学条件。1980年2月16日,华国锋主席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并与一些科学家就加速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深入交流。3月5日至9日,总裁会议在北京召开,传达了华国锋总裁的讲话,讨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

1981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同年6月16日,国务院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中心。次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包括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小麦品种与分布研究。1982年2月20日,我国第二次农作物品种资源大规模收集工作圆满完成。

198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卢良恕,他也是农牧渔业部领导小组成员。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玉米杂交种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于8月18日为国家农作物遗传资源保存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到1985年,棉花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获得了重要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1986年,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饲料研究所成立。

1987年,植物保护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蚕业研究所和甜菜研究所也获得了技术发明奖。1989年8月31日,沈桂芳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的党委书记。之后,1990年,棉花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6月1日,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审计局升级为审计署。

改革创新 编辑本段

1991-2000

1991年,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完成的布氏杆菌羊5号疫苗研制成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年11月,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昌平农业综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支持。1992年1月,国家计委同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植物有害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制的番茄新品种中薯5号、中薯6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汕优1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因对粳稻起源及其耐旱耐寒性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4年11月12日,国务院决定任命陆飞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9月10日,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药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10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志远院士领衔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与利用研究通过专家鉴定。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冬小麦育种专家系统选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小麦新品系。

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钟勉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月13日,农业部批准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为基础组建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以作物科学研究所为基础组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8月,农业部批准成立以蔬菜花卉研究所为基础的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以棉花研究所为基础的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和以甜菜研究所为基础的国家食糖改良中心。次年,国家经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1987年建立的“全国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站网”为国家野外站。5月24日,CGIAR 1999年中期会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

2001-2010

2001年7月30日,翟虎渠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同年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并在重庆举行挂牌仪式。1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棉花抗虫基因开发”取得突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月30日,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以相关成果“抗虫基因的开发及其在抗虫棉育种中的应用”获此殊荣。6月23日、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批杰出人才评审会在北京举行。7月30日,翟虎渠主席向首批83名国内外科学家颁发聘书。9月,农业部批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9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廊坊市政府签署国际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合作意向书。9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国家计委、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主办了首届国际水稻大会。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9月27日,农业部批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大麻研究所成立国家大麻作物育种中心。10月8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2002年中国研究生院评估中获得农学一等奖,跻身全国研究生院12强。12月6日至8日,江苏省徐州市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家禽研究所分别挂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的牌子,仪式分别在徐州和扬州举行。12月28日,农业部验收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组建的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2003年,科技部批准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组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果树研究所成立了国家苹果育种中心。“中国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与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此举进一步整合了中国农科院在作物育种和资源研究方面的科研力量。同年4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促进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成功开发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国农民提供实时农业信息服务,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2003年下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继续在科研项目上取得显著成绩。10月,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和农业部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际畜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得到了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国际畜牧业研究所的支持和合作。7月26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家畜疾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家畜疾病的研究,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科学水平,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11月15日,科技部再次发布重要批复,同意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为基础,建立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园网络。

2011年至今

2016年6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畜禽废弃物资源中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次年5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10月13日和2018年12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别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和敦煌种业集团设立培训基地,促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的传播。2019年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东海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东海农业综合实验站设立培训基地。5月,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共建培训基地。10月31日,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与培训中心合作协议签署。11月1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的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年9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交流。2022年1月17日,淄博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数字农业与农村研究院。8月14日,黑河大豆研究中心成立,推动大豆产业发展。8月28日,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在上海兽医研究所成立,加强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2023年7月12日,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所在沧州成立。8月4日,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向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陈家庄村捐赠了150箱价值7.2万元的燕麦饼干。这笔捐款旨在支持灾区紧急救援和过渡性安置,帮助当地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

9月14日,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新乡市成立。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飞跃杯”足球联赛决赛。同年11月8日,该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北京组织第四届“消防技能大赛”,次日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主题为“十年,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磅礴力量”的“十年科技创新工程”发布会。第二天,11月24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举行了农业科技图书二等奖颁奖仪式,同时举行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系列图书(图集)的出版仪式。1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重要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农业农村部党组关于叶玉江同志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的决定。会议由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主持,并宣布了有关决定。12月,都市农业研究所研发的无人垂直植物工厂在成都投入使用。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举办2023年第三届农业论坛。本次论坛以“赋能美丽乡村助力全面振兴”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做专题报告。

机构规模 编辑本段

体制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有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财政局、开发建设局、国际合作局、成果转化局等10个职能部门,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局,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34个直属科研院所以及研究生院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共有46个部门和单位。

员工规模

截至2023年,中国农科院共有职工11171人,其中在职职工6849人;专业技术人员616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458人,副高级技术职称2123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6%和34.4%。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17人;有16名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同时,许多专家获得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创新人才促进计划、神农人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农业研究杰出人才的荣誉和支持。高层次专家总数超过400人。截至2022年底,“农科英才”计划入选人数422人,当期支持人数387人,其中顶尖人才16人、A类领军人才23人、B类领军人才142人、C类领军人才93人、青年人才103人、转化人才5人、支持人才5人。

截至目前,中国农科院共有20个创新团队,涵盖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优异种质资源和特色作物的发掘与创新利用,以及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信息化、作物种质资源抗逆性与品质性状评价、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作物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技术及应用、作物基因组选择技术及应用等领域。

教学培训 编辑本段

教学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和资源,形成了39家单位参与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A&F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了合作。与330多个外国政府部门、研究和教学机构、近50个国际组织、基金会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合作。截至2022年底,学院共培养学生5640人,授予学位19684个。其中,包括两院院士、省部级领导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众多杰出校友。

学科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其中博士一级学科11个、博士二级学科44个。16个硕士一级学科和52个硕士二级学科;5个交叉学科,包括大气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林学、水产学、本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兽医为A+学科。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为学科A;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A-学科,B+以上学科占所有一级学科的75%。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0个研究工作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合作交流 编辑本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全球85个国家的330多个外国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与近50个国际组织、基金会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中国农科院在海外建立了120多个联合实验室。同时,已有10家国际机构选择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驻华代表处。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被中国科技部授予11个人才引进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积极构建全球创新合作三级布局体系。该体系包括与发达国家的强强联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建设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协同治理。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并与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主办了国际农业科学院院长高级别研讨会(GLAST),以促进各国和国际组织农业科技机构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交流。该组织旨在共同分析世界农业科技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并达成合作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10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农业科研院所、部分重点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等50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联盟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国家重大农业科技“走出去”任务和农业对外合作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根本,有效集聚国内外科技合作优势资源和力量,培育壮大对外合作主体, 为优化中国农业科技的全球布局,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做出贡献。

学术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中国农科院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参与其中7个实验室的建设,包括1个动物疫病防控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40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重点实验室、30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5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22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医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6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2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1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长期保存农作物品种资源52万份,居世界第二位。还有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2个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5个国家农业检测参考实验室、9个国家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2个粮农组织参考中心和7个OIE参考实验室。现有实验基地106个,其中院级综合基地5个,省级专业基地101个,涉及28个研究所,总面积8.82万亩,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基地基本覆盖粮食主产区和典型农业生态区。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拥有国家农业图书馆,拥有亚洲最多、世界第三的农业书刊馆藏。

学术资源

馆藏文献资源丰富,共计238万余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8万余册,农业古籍1.2万余册。到2023年,图书馆已订阅2000多种外文印刷科技期刊,其中1200多种是中国特有资源。图书馆引进了83种中外电子文献数据库,包括8种中文全文数据库、44种外文全文数据库、22种分析工具数据库和9种经济统计数据库。此外,还提供了1万多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和1.2万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服务,外文文献全文保障率稳定在90%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著名学术期刊有《中国农业科学》和《综合农业学报》(JIA),它们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2014年12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科学学报》双双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是自2012年以来第二次入选。

科研成果 编辑本段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6项,发表SCI论文1.69万余篇、专著近1500部,获得一批新品种权和新兽药证书,科研成果和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2年至2021年,获得国家级奖励103项、省部级奖励736项、中国农科院科技奖励361项、社会力量奖励139项。2022年获得省部级奖项33项,其中一等奖14项。

中优杂501创造了我国冬油菜产量和含油量新纪录。

“华西牛”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选育的肉牛新品种。

“羊有害生物瘟病毒抗体检测试纸”获批国家新兽药。

作物科学研究所开发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促进了小麦主产区的品质改良。

“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主产区玉米增产增效。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秸秆还田改粮技术”为秸秆高效还田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家畜长白半番鸭”填补了国内番鸭育种领域的空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门萨国际高智商组织协会    下一篇 潜水教练专业协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