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
官窑,也称为御窑,是宋代政府为宫廷经营的窑业,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起源于宋代汝窑,经历了汝窑的历练、各种制瓷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如越窑,直到北宋末年,朝廷自成一派“汴京官窑”,官窑自此形成。宋高宗时期,官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瓷工艺,并逐渐成熟。
石灰常被用作官窑的原料-碱性釉,素烧和多次上釉的工艺,能烧制出质量优良的厚釉瓷器;在器皿的形式上,主要有碗、瓶、炉等类型既沿袭了汝窑的传统风格,又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既古朴又古雅、雅致的特点。官窑由政府经营,代表性瓷窑为北宋汴京官窑、南宋的老虎洞和五桂山官窑,典型的瓷器是青釉莲花碗、青瓷方鼎、青瓷套瓶等。
官窑以风格独特、工艺精良、它以种类多样而闻名于世,这不仅使其在宋代众多瓷器中独树一帜,而且引领了宋代瓷器的发展,也对之后的瓷器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元代、明、仿清代三代官窑瓷器蔚然成风。
1998年,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官窑瓷器的独特风格,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成立。
新时期以来,南宋官窑的保护与传承在多个方面受到重视。《良工造物》《探索发现》等纪录片的播出,加深了人们的 对南宋官窑的认识。宋代官窑与官窑制度国际研讨会”金 南宋御窑艺术学术研讨会”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深化了对官窑的研究,为官窑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更多策略。
2023年浙江省两会上,金郭蓉提议开展包括南宋御窑博物馆在内的宋韵文化建设“申遗”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方式,官窑逐渐走进了公众 的视野,进而促进了它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制度渊源
一般认为官窑起源于贡瓷、贡窑制度。据文献记载,早在唐朝开元时期,河南省、兴州和其他地方定期向朝廷进贡白瓷等当地特产。此外,在饶州等一些地区还有一些由当地政府挑选的瓷器特产。当地的贡瓷基本满足了唐朝宫廷的日常需求,当地的贡瓷也逐渐定制化。此后,在唐代,出现了专门生产贡瓷的贡窑。据现有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明州慈溪县有窑场,专门生产瓷器,以满足当地上供朝廷的需要。贡窑在各地也有发展。贡瓷、贡窑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进一步满足了唐宫日常生活对瓷器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逐步发展了宋代官窑制度。因此,贡瓷、贡窑制度是宋代官窑制度的前身。
起源阶段
北宋初期,对地方贡瓷和真瓷征税是朝廷获取瓷器的主要手段。据文献记载,“本朝定州白磁场有芒,不堪,令汝州造青窑器。汝窑生产的瓷器造型优美、质量过硬,所以朝廷命令汝州为皇室生产瓷器。直到北宋末年,陆游写道“故都时…惟用汝器”说明汝窑已成为专门为宫廷生产青釉瓷器的窑厂,标志着其定位由民窑向官窑转变,汝窑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
随着汝窑官职的确立,汝窑生产的瓷器技艺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瓷器服务于宫廷,其颜色更为典雅,瓷器主要是天青瓷;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宫廷的多样化需求,瓷器的形状不再局限于碗、盘子等日常用具,以及陈设品和古董礼器。汝窑生产的瓷器釉色内敛含蓄,造型古朴典雅,满足宫廷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这也是汝窑在北宋被称为关定窑的重要原因。从汝窑的发展来看,宋代汝窑为官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官窑的重要起源。
形成阶段
惠宗时期,原有的贡瓷制度无法满足皇室对瓷器的需求,于是官方直接建造了宋代第一座瓷窑汴京官窑。汴京御窑生产的瓷器传承自汝窑,器形多似青铜和玉石,釉色以天青为主,与汝窑的生产工艺相得益彰、器具的造型和形状有许多共同点。然而,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汴京御窑在靖康之灾后逐渐衰落,史料记载中也仅有少量相关记载。南宋《负暄杂录》年的记录:宋朝时期,建造了自己的窑,名曰岳‘官窑’ 。南宋叶坚在他的《坦斋笔衡》中也记录了北宋的官窑:政和自建窑烧,名曰“官窑”根据南宋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汴京御窑的存在,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此外,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其具体窑址尚未发现,这为汴京汴京官窑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成熟阶段
靖康之难后,随着南宋政局的日益稳定,朝廷与朝廷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南宋沿袭旧制,先后建立了秀内寺窑、夏瑶焦坛有两座专门生产宫廷瓷器的窑,这也标志着官窑制瓷技术和方法的正式形成。修内司窑、夏瑶焦坛两窑瓷器的传承与发展也有明显的联系,说明官窑瓷器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南宋官窑生产的瓷器釉色以粉蓝色为主,胎质以深棕色为主,包括“紫口铁足”之称;同时,它的釉层较厚,但釉胎较薄,瓷器表面有许多冰裂纹,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由此可见,南宋官窑在汴京官窑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南北方瓷器生产的特点,改变了北方瓷器的简单性、厚重精美的南方瓷器、透明和透明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原位和珐琅风格。
仿制阶段
宋朝灭亡后,官窑遭到彻底破坏,技艺失传,到了元代逐渐衰落。此后,南宋官窑瓷器的生产和研究一直停留在仿制阶段。元、明、时至今日,即使在新时代,对官窑的仿制研究也没有停止。
主要窑址 编辑本段
北宋汴京官窑
虽然一些文献和史料记载了北宋时期汴京官窑的相关情况,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未被发掘。因此,学术界对汴京御窑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实际上是汝窑;其次,认为北宋官窑确实存在,而且是朝廷专用的独立窑业。其中,第二种观点占据学界主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没有考古史料的支持,但现有文献和史料中对汴京御窑的记载是其存在的有力证明。
南宋修内司官址
秀内寺官址又名虎洞窑址,于1996年9月在浙江杭州凤凰山首次发现。随后的五年里,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相对全面、本文系统地揭示了公司办公地址的基本情况。
经过考古发掘,修内寺正式遗址的年代被划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后期,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遗存具有代表性。窑发现于南宋、素烧炉、房基等生产、生活遗存展示了南宋官窑瓷器生产的过程和规模;还出土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器皿、工艺精美、高质量的瓷器和瓷片展示了南宋官窑的独特工艺和风格,并进一步证实了其与汝窑的关系、余姚御窑的内部关系。
该窑址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南宋官手工业乃至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休内寺官方遗址入选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宋乌龟山窑址
五桂山窑址又称焦坛峡窑址,于1956年在浙江杭州玉皇山南麓的五桂山首次发掘。后来,从1985年到1988年,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了数次挖掘。经过几次调查和发掘,考古队获得了大量瓷器和遗物,进而揭示了五桂山窑址的基本面貌。
五桂山窑址发掘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发现了房屋地基、素烧炉、练泥池、釉料缸、堆料坑、辘轳坑等生产、活着的遗物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片。它出土的瓷器和瓦片都是胎色的、器型、釉层、釉色等方面不仅反映了与汝窑的关系、余姚官窑与之相似,也反映了其与秀内寺窑址出土瓷器的联系。
2006年5月,秀内寺官址和五桂山窑共同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器型 编辑本段
日用器
官窑生产的日用器皿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的日常需求,包括碗、盘、碟等。其中,碗是出土的大量日常用具,主要用于日常饮食的储存。虽然汴京官窑未被发掘,但不同时期的官窑类型有所变化。不过,南宋和北宋的官窑是一脉相承的,由此我们可以一窥宋代官窑生产日用器皿的基本情况。
官窑生产的碗呈现过渡特征。修复内寺窑址生产的瓷碗和汝窑、余姚官窑生产的碗特征相似,碗口呈喇叭状、器腹呈弧形、器官的脚更高且更向外偏左,等等。在此基础上,五桂山窑址生产的碗已逐渐成熟,风格更具特色。即碗口呈敞口形、器壁渐直、器足变矮、薄胎厚釉。可以看出,以碗为代表的日常用具的形状更加多样、器物造型更加精美,体现了南宋贵族乃至百姓的造型取向。
陈设器
宋代实行崇武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群体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官窑除了满足宫廷日常生活外,还需要迎合宫廷贵族、文人群体的审美倾向,所以官窑产生了大量的陈设品。该显示装置主要用于显示、装饰性的,包括烧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琮式瓶、梅瓶等。
礼器
礼器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举行、宴飨、婚礼葬礼和其他仪式中使用的乐器。宋代以前的礼器多为青铜制品,宋代的瓷器礼器开始进入大众 年代的视野并逐渐在礼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官窑生产的礼器主要是瓷器。官窑对礼器的生产制造有严格的规格和要求,主要是鼎、鬲、簋、觚等型制。
工艺特征 编辑本段
胎釉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虽不多见,但南宋初期秀内寺窑址生产的瓷器与后期五桂山窑址生产的瓷器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官窑生产的瓷器在釉色上、质感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官窑生产的瓷器有浅色和深色两种,即灰白色胎和黑灰色胎,在釉色上追求粉绿色翡翠的感觉,呈现粉绿色、灰青等色。另一方面,官窑不仅生产只上釉一次的薄釉瓷器,还生产多次上釉的厚釉瓷器。
装饰特征
官窑作为生产宫廷瓷器的窑炉,生产的瓷器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观赏性、审美性。因此,官窑的瓷器装饰与宋代的社会氛围和贵族阶层的需求密切相关。官窑的装饰特点体现在瓷胎上、瓷器的釉色两个方面,从而表现出官窑的庄重、高雅之感。
瓷胎装饰是一种直接装饰瓷器胎体的工艺。官窑瓷胎的装饰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雕花、划花、摸印、堆贴、镂空等。在各种装饰技术的帮助下,瓷器可以内衬、线条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瓷釉装饰是在烧制过程中控制瓷釉层的颜色和质地,从而起到装饰瓷器的作用。官窑以青釉为主,以开釉装饰为主。开釉主要呈现冰裂纹、牛毛纹、网状纹、鱼子纹、蟹爪纹等样式。
烧造特色
器具成型后,需要在窑中烧制。以前,窑往往分为南北两种,北方以馒头窑为主,南方以龙窑为主,这也导致瓷器的烧制技术不同。通过现有材料可以发现,官窑改变了以往的烧制方式,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龙窑风格、馒头与窑的结合。由于北宋官窑未被发掘,其烧造情况不详。但根据南宋官窑的具体情况,通过考古发掘,在五桂山窑发现了两座龙窑和几座马蹄形馒头窑,在老虎洞窑发现了三座龙窑、馒头窑四座。
此外,官窑也开始在窑内使用窑具来提高瓷器的烧成率和质量。南宋官窑使用的窑具主要包括匣钵、支具、烧具、间隔具等。这些窑具形式多样,甚至带有装饰图案,这是中国南方的传统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官窑还在瓷器上形成了分支烧制、焊盘烧写的方法反映了一种新形式的焊盘焊盘集成工艺。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工作会议上指示尽快恢复宋代五大名窑的生产。轻工业部发《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号。
1986年,杭州南宋御窑研究院成立。
1992年10月25日,南宋御窑博物馆在杭州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以古窑址为依托的陶瓷博物馆。
2007年,南宋官窑瓷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南宋官窑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