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景区
天龙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属于吕梁山支脉,主峰海拔1700米,面积约1.7平方千米。
天龙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构造单元上位于晋中断陷盆地西断裂带的西部,主要地貌为丘陵、沟谷,出露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是粗中粒应时砂岩。天龙山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佛教丛林自古以来就是晋阳城的佛教圣地。至今天龙山还有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文物100多处,有浮雕的石窟1500多处、藻井、画像1144幅,是太原保存最丰富的东魏至隋唐时期的地上文物、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除此之外,“天龙八景”圣寿寺建筑群、摩崖石刻等景观也为天龙山增添了文化底蕴。 www.qwbaike.cn
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掘,数百尊天龙山石窟精品造像散落在世界各地。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头”回归大陆。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文化背景
天龙山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佛教丛林自古以来就是晋阳城的佛教圣地。北朝时,东魏大丞相高欢、北齐的文宣帝高阳在天龙山修建了一座颐和园、开凿石窟、随着寺院的修建,天龙山的佛教活动开始流行,揭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隋朝建立后,由于隋文帝的佛教情结和当时对佛教的崇拜,在杨光为晋王期间,晋阳城内宝塔增多,唐朝大力开凿石窟、到佛像建成时,天龙山地区的佛教活动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以及北汉皇帝刘军宗瑞时期更为兴盛、已故吴颖皇帝刘继元经常在天龙寺举行佛教仪式。北汉十六年,北汉末代统治者刘继元不顾灾荒,仍在天龙寺建千佛,铸百铁佛,立碑。 www.qwbaike.cn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天龙山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景观,现存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太原保存有东魏时期的壁画等历史文物100余件、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也是反映晋阳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发现历程
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波尔斯曼(作者恩斯特 布尔施曼,1873年至1949年年份)和美国收藏家查尔斯·弗利尔(Charles friel, 1854~1919)分别在1908年、它于1910年到达天龙山,但直到日本考古学家关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1868~1935)1918年,他来到天龙山石窟经过对这个石窟的详细调查,他做了最初的文字记录和编号1921年,他在日本著名的美术杂志《国华》上发表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并附上了地形图、洞穴平面图和雕像照片。次年,太二郎外村制作的附有英文翻译的图录出版,在艺术界引起轰动。20世纪20年代,石窟遭到严重破坏,窟内人头几乎全部被盗运出境内。 www.qwbaike.cn
兴建历程
初创: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34550年,东魏丞相高欢在并州(今太原市西南)天龙山建了颐和园,挖了石窟。547年高欢去世前,东风2号洞、3号洞穴已经很大了。
www.qwbaike.cn
在高欢 魏死后,其子自立为魏,封其为齐,史称北齐。高阳以后的皇帝基本上延续了高欢 现在第一个洞穴仍然存在、10号和16号洞穴是在北齐时期挖掘的。
www.qwbaike.cn
公元560年,北齐皇帝小昭在天龙山下表演修建天龙寺与此同时,最具代表性的第16窟完工。
www.qwbaike.cn
高峰:隋唐时期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封次子杨光为晋王,封封地为晋阳杨光认为隋文帝、天龙山第八洞是以女王和王子的名义挖掘的的祝福,它完成于皇帝凯的第四年。第八洞是天龙山唯一一个有年代日期的洞穴。梁思成评价其:隋代最有趣的石窟是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进一步挖掘了天龙山石窟,尤其是第四窟、第5窟、第14窟、第15窟、第17窟、第18窟和第21窟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唐代石窟雕塑艺术的特点。唐代开凿的洞穴多达19个,占2/3以上,被称为天龙山挖石窟的高峰期。 www.qwbaike.cn
延续:从五代十国到清朝
北汉天会年间(公元957~973年)汉宗瑞刘军重建了它;天会十六年(公元972年)已故吴颖皇帝刘继元在天龙寺修建了一千座佛楼。
www.qwbaike.cn
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宋金太原之战,破坏了天龙山,导致天龙寺被毁;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重建了天龙寺,又建了千佛殿和六部堂;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重修山门、钟楼。后经元、明嘉靖年间,多次修缮重建(从1522年到1566年)更名后的圣寿寺由晋阳延庆寺和尚古潭法师住持大规模重建,寺院实力强大、佛像、胁侍塑像,雕刻技艺精湛。
www.qwbaike.cn
唐朝以后,石窟没有新的发展直到明朝,又挖了四个新洞,都位于千佛洞地区。
www.qwbaike.cn
清末,西方学者到天龙山考察,发表了与石窟有关的图片文章天龙山石窟闻名海外。
www.qwbaike.cn
毁坏:中华民国时期
www.qwbaike.cn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古董商“山中商会”在此推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和劫掠,数百尊天龙山石窟精品雕像被盗,几乎全部流散在世界各地。
1932年,太原县政府召集全体成员在县文庙召开太原县古物古迹保护委员会成立大会,负责协调保护天龙山文物同年,天龙山联合会制定了既有文物保护又有民间纠纷协调的12条暂行规则,并于1933年正式成立 www.qwbaike.cn
解放战争时期,天龙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无人居住的天龙山石窟也遭到自然灾害的破坏。
www.qwbaike.cn
修复:新中国成立后
www.qwbaike.cn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同时对天龙寺进行了明代风格的重建,使其焕然一新。
www.qwbaike.cn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天龙山石窟数字化修复研究”
2021年,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头”回到大陆,这个佛头是第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头,已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天龙山镇馆之宝。
www.qwbaike.cn
自然地理 编辑本段
位置
天龙山为吕梁山脉分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的晋源区晋祠镇柳明苑村五坡自然村,介于北纬37°29′~37°47′,东经120°20′~112°33′之间,东抵悬瓮山,西临清徐县白石沟,南至柳跖峪,北至风峪主峰。天龙山景区面积为3984.51公顷,包括晋祠镇的武坡、窑头、三泉头三个行政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 www.qwbaike.cn
气候
天龙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年内、年际变幅较大。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昼夜温差大。1951~2012年,太原市年平均降水量442.2毫米,呈现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的特点,夏季降水量约263.2毫米;冬季降水最少,约为11.2毫米。天龙山地区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8.5℃,最高平均气温29.3℃,出现在7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1.7℃,出现在1月份。天龙山区域全年盛行偏北风,平均风速2.6米/秒,其中春季和冬季风大风多,夏季和秋季较小,天龙山石窟区域周围空气流动较大,全年出现8级以上大风次数45~50天,春季出现的几率较大,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5米/秒,风力大小为10级,瞬间极大风速为40.5米/秒,风力大小为12级。 www.qwbaike.cn
地质
天龙山在构造单元上处于晋中断陷盆地的西部断裂带的西侧,窑头东西向断裂带的西部影响带,以断裂、褶皱、节理、裂隙等构造现象发育,地质构造复杂,以发育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和陆相沉积地层为特征。断层在距天龙山石窟北约480米处有一条大断裂带,即太原西山断裂带,断层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方位角约60°,东侧为上盘上升,西侧为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推测断距大于100m,地层有明显受挤压破碎现象。该层地质节理受断裂带影响,构造节理发育,泥、页岩层间不连贯,天龙山区域构造活动比较频繁。岩体裂隙比较发育,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倾向多为南东和北东向,约80%的裂隙倾角为80°~90°,其中北西向裂隙密度较大。
www.qwbaike.cn
天龙山保护区内出露石炭纪上统及二叠纪地层,天龙山石窟佛像就开凿于二叠纪地层的崖壁上,岩石是一套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岩,岩性差别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化客头组和天龙寺组,其中化客头组以灰色和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其中夹杂数层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岩及薄层煤或煤线,天龙寺组内部自下而上分成三段:一段厚159.37~192.59米,组成物为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岩、粉砂岩与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局部还含铁质结核,中部普遍夹杂不稳定锰铁矿层或透镜体,下部局部地段夹1~2层紫红色铝土页岩,二段厚48.67~55.80米,以灰黄色和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为主,夹杂紫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普遍含小砾石,三段厚188.80~244.10米,自下而上依次为暗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杂黄绿色的中粒硬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地貌
天龙山属吕梁山支脉,地貌类型比较简单,主要为山丘、沟谷。天龙山的最高点位于主峰,海拔1700米,其东西两峰为主景区,两峰之间岩石壁立,峰底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柳子沟,沟两岸为悬崖,遍布杂树杂草,树木间有山泉或潭,柳子沟南侧是天龙山南峰,即香炉峰。此外,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是由沟谷发育的柳子沟,断面似“V”型,在沟谷中有带状分布堆积物。
土壤
天龙山的主要土壤类型有褐土、山地栗钙土、山地褐土和山地淋溶褐土。此外,受下覆岩石的影响,天龙山的土壤多以风化堆积物为主,主要为基岩的分化物,基岩为绿色泥岩。
www.qwbaike.cn
水文
天龙山水源丰富,泉水的分布范围广,其中源于悬瓮山的晋水最为出名,常年不断流。天龙山柳子沙河属黄河水系,是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发源于南郊区晋祠镇牛家口柳子沟内,由西向东流入汾河,全长15千米,河床宽约10至20米,沙石河底,属季节性洪水沟。位于天龙山白龙洞内的白龙洞泉及位于天龙山圣寿寺(古为天龙寺)的天龙寺泉都属于天龙山地下水系统中的排泄途径,天龙山地下水以裂隙水分布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孔隙水,其水源为可饮用的弱碱性水。总体来说,天龙山地泉水的泉源多为砂岩裂隙水,流量小但分布十分广泛。
植物
天龙植被覆盖率达达85%以上,还建设有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5.3%。天龙山上拥有各种植物99科318属537种,植被类型主要有由油松林、侧柏林、白皮松林组成的温性针叶林,由油松、山杨林、油松、椴树林等组成的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由辽东栎林、栎类杂木林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由虎榛子灌丛、牛奶子灌丛、黄刺玫灌丛等组成的落叶阔叶灌丛,以及一些灌草丛和草丛。天龙山上的主要乔木树种有山杨、油松、白皮松、侧柏、辽东栎、檬椴、椴树等,主要的灌木有酸枣、荆条、杠柳、三裂绣线菊、毛叶丁香、大丁草、羊胡草、沙棘、毛榛等,主要的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地榆、西山委陵菜等。 www.qwbaike.cn
动物
天龙山地区野生动物众多。据统计,天龙山地区陆栖动物有17目42科140种,兽类有29种,如金钱豹、黄喉貂、香鼬、狍、青羊、达乌尔鼠兔;鸟类有102种,如白额燕尾、紫啸鸫、普通楼燕、东方角鸮、鹰鹃、灰斑鸠、山斑鸠、长尾山椒鸟、红尾伯劳、小嘴乌鸦、松鸦、宝兴歌鸫、戈氏岩鸦、褐马鸡、乌雕、金雕、雀鹰、苍鹰、红隼、大鵟、白头鹞、白尾鹞;两栖类有花背蟾蜍、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3种;爬行类有无蹼壁虎等7种。其中,褐马鸡、乌雕、金雕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喉貂、雀鹰、苍鹰、红隼、大鵟、白头鹞、白尾鹞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www.qwbaike.cn
方位布局 编辑本段
天龙山景区内主要分为天龙山石窟、天龙寺建筑群、人文景观群三部分。其中天龙山石窟主体部分位于景区东北部入口处,分为西峰石窟与东峰石窟。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有山径相通。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东西峰石窟之间分布着漫山阁、白龙洞和高欢避暑宫,分别对应“天龙八景”中的佛阁停云、龙潭灵泽和高欢暑宫。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天龙寺建筑群则位于景区中心,主体为天龙寺,自南向北分布着天龙寺、文殊殿、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天龙寺区北面有千佛楼,东面分布着观音殿、碑廊和藏经楼,南面是牌楼与蟠龙松。天龙寺区东南部是包括七松坪、关帝庙、松风阁、春秋阁、八角亭在内的人文景观群。在景区南部的柳跖沟东部,还分布着观音塔和观景楼,天龙山石窟的千佛洞部分、观景亭和瀑布则在其西部。
www.qwbaike.cn
主要景点 编辑本段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天龙山之中,海拔约1500米。石窟包括东、西峰石窟、漫山阁,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山腰的主洞窟,第二部分是山脚的千佛洞区,现存石窟共有二十五个洞窟(其中的九窟与十三窟为摩崖造像)。洞窟沿山崖自东向西排布,现存大小石佛造像超过500尊,另有浮雕、藻井、飞天1144尊(幅)。在窟外崖面上还有多处雕有造像的小龛,窟内留存的彩绘、线刻和浮雕集中于第二、三窟中,其余窟大多没有这类题材内容或已经模糊辨认不清。 www.qwbaike.cn
天龙山石窟开凿时间长、建筑形制和装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有本土化的特点。天龙山石窟体现了中国石窟寺的基本面貌和形制,汇集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多种样式,适应并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保存了东魏至唐的众多佛像、浮雕、藻井、飞天等艺术作品,体现了每个时期石窟造像的风格。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北魏至北齐时期石窟群
北魏孝庄、孝武帝至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28~546年),组织开凿东峰第二窟、第三窟,为天龙山最早开凿的两个洞窟,其窟形非常特别,为双窟,平面呈正方形,覆斗顶,都采用的是天幕式莲花藻井顶,三壁三龛。窟面刻有浅型浮雕,呈圆拱龛式,门侧雕有八角门柱,柱头上雕有凤鸟。窟中佛像五官清秀、身材瘦长,服饰纹路讲究,造像组合三壁三佛,单铺一佛二胁侍菩萨。第2、3窟窟顶均为天幕式莲花藻井,四披原各雕一身飞天,飞天发髻是双结,上身挺直,下身为紧身裤,身下有祥云烘托。其中刻画的世俗男性供养人,戴筒状纱质高笼冠,着交领博袖大袍,足穿云头履。这一时期造像具有清秀飘逸的风格,注重神态刻画,表现手法以线条刻画为主,强调衣纹的动感和韵律感。
北齐天保二年至皇建二年(551~561年)之间,组织开凿了天龙山第一窟、第十窟以及第十六窟,受北齐礼佛文化影响,这一时期,三壁三佛、造型健硕的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成为天龙山洞窟最常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窟形为前后室,前室作三间仿木构前廊,雕有两根八角柱,柱下有宝装覆莲柱础柱头,上有一道阑额,阑额上柱头铺作一斗三升拱,斗拱之间有人字形叉手,窟门两侧各立有一力士像;主室(后室)承袭一期,出现平顶。低坛前侧面浮雕二蹲狮奉博山炉、神王或伎乐,圆拱形龛。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第一窟为倚坐佛,第十窟以释迦多宝为主尊,第十六窟为三坐佛),单铺一佛二立菩萨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均面相浑圆,身体硕壮。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着褒衣博带式或袒右式袈裟腿部出现双阴线衣纹。菩萨头戴花冠,披巾沿身侧下垂脸庞丰满,上身袒露,有的双肩垂挂璎珞,下身着短裙立于莲座之上。天王、力士均着菩萨装。北齐时期的佛像造型彻底改变了北魏、东魏时期以来注重飘逸的风格,代之以注重人物肌体结构的写实性。 www.qwbaike.cn
隋代石窟
隋开皇四年(584年),组织开凿东峰第8窟,这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洞窟,也是天龙山规模最大、唯一一个中心塔柱窟。形为前后室中心柱窟,前室承袭北齐时期风格,作仿木构式前廊,廊下雕有四根圆形立柱,柱头上置栌斗直接承托替木及撩檐枋阑额插入柱中补间,阑额上各施一人字形叉手。门两侧雕有金刚力士。主室东峰第3窟窟顶东披飞天(后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中心柱四壁四龛,窟内龛形分圆拱形、帐形两种。造像组合为三壁三佛和四壁四佛,单铺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胁侍立于龛外低坛上)。佛、菩萨、弟子皆面相方圆造像风格继承了北齐风格。第八窟因四面墙壁有泉水渗出,地面的低洼处可被填满而被当地人叫作“水帘洞”,全窟三壁三龛,窟门两侧分别雕刻有金刚力士。窟中佛、菩萨、力士、弟子的面相传承了北齐风格,因而体现出浑圆丰满的特点。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唐代石窟群
唐朝共开凿十九个石窟,分别为东峰的第四至第七窟和在上层使用独立编号的4个窟,西峰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窟。其中,除第九窟为摩崖大龛,其余石窟为三壁三龛,造像组合为三壁龛三佛,左壁龛一般为呈倚坐姿态的佛像,个别为三坐佛,单铺以一铺三尊、发髻以旋涡状的边纹加以修饰,双肩宽厚、腰肢纤细,内着僧袄,外面穿着袒右式的偏衫或者是双领下垂式裂装,个别佛像穿着通肩式裂装,裙摆覆盖在法座之前呈现倒“山”字形,衣服上有类似于泥条的凸起。力士裸露上半身,下半身穿着短袍。后段出现边弧形尖拱龛,造像的头部与身体比例较和谐,菩萨披巾,衣角尾端呈鱼尾状,身段作“S”形的扭曲。在第九窟还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像和文殊、普贤骑狮象的新题材。天龙山唐代石窟以西峰第九窟的摩崖大佛龛最具代表性。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分驾狮象。下层的三尊菩萨西峰第十六窟为前后室窟形。前室是三间仿木构前廊,雕有二根八角柱,柱下是宝装覆莲柱础,柱头上设置了一道阑额,阑额上柱头铺作一斗三升拱,斗拱间有人字形叉手。天龙山的唐代菩萨形象富有活力,衣褶写实,刻划流畅,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已经脱离了隋代造像拙味的风格,表现了唐代妇人丰腴富态、雍荣华贵的形象,这也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www.qwbaike.cn
天龙寺建筑群
圣寿寺,古称“天龙寺”,是天龙山的主体建筑,寺院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为重院建筑,另有禅堂、千佛楼、普贤殿、大雄宝殿、文殊殿、药师殿等附属建筑。
www.qwbaike.cn
北汉天会年间(公元957~973年),北汉睿宗刘钧重修天龙寺。宋代重建,改名圣寿寺,但在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4年)宋金的太原之战殃及天龙山,天龙寺被毁。直到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并新建了千佛大殿和六师堂。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晋阳延庆寺高僧古潭法师的主持下,更名后的圣寿寺大规模重建,建5间正殿、5间法堂,前殿5间,东西配殿、厢房各5间,迦蓝殿、祖师殿各一间,钟楼一座,山门一间,全寺殿堂百余间,自此奠定此后寺院总布局。但在民国36年(1947年)毁于战火,仅存东侧禅院,钟楼、山门以及部分文物。
如今所见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仿照明代风格而重建的。1964年,刘开渠、傅天仇对圣寿寺中残存的药师相和金刚力士像进行评价,称其为国内仅存的具有唐代风格的精品之一。现存的圣寿寺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次第升高,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千佛楼,两侧建有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寺庙东侧为禅堂院、九连洞、藏经楼。整个建筑群具有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古朴庄重的特点,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寺内有多个朝代的泥塑雕像。圣寿寺的唐代泥塑天王像位于山门西侧。天王头部残破,但整体形象生动。两座天王像均为弓步扬拳式,肌肉饱满,富于变化,为珍贵的唐代泥塑标本。宋代的泥塑菩萨位于大殿后侧,其体态匀称,面相恬静,富有写实的神韵。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圣寿寺大殿西侧的断崖前,有一块两三平米的石砌水池,临崖篆书刻石“龙池”二字,极富古趣。.细流从断崖下的石隙间溢出,积成潭水,景物倒映其间,这就是有名的“龙池灵泽”,为“天龙八景”之一。
www.qwbaike.cn
人文景观 编辑本段
七松坪
七松坪是天龙山景区核心景观之一,位于天龙寺区东南部。七松坪主体是七株按北斗七星的次序排列的油松,为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相传七株松是佛教传说中极乐国土的宝树,因行列七重,故名“七重行树”,七松坪现已成为天龙山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
关帝庙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于清代重修,现仅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设廊,为悬山式建筑。殿内设神坛神帐,内有关羽坐像1尊和侍者2尊,神坛下仅存关平像1尊。殿内三壁绘有关羽故事的水墨壁画,故事取材主要为“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历史故事,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题名。 www.qwbaike.cn
时令景观
深冬初春时期,由于天龙山柳跖沟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低5至7摄氏度,溪流会结成冰河,巨大的冰柱垂直落下形成罕见的“冰瀑”。冰瀑从柳跖沟尽头的山顶向下倾泻,瀑布流水的形态完整地定格于十几米高的山体上,冰河蜿蜒,可以贯穿整个景区。
www.qwbaike.cn
其他看点
漫山阁“漫山阁”是为了保护天龙山西峰第九窟建设木构阁楼。被称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层雕三身菩萨像,正中为十一面观音立像,通高5.5米。左为骑象普贤菩萨,通高3.95米。右为骑狮文殊菩萨,通高4.3米。中间的十一面观音像端庄典雅、姿态优美、服饰华丽,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是珍贵的艺术精品,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书法家杨二酉(1705~1780年)曾写《仙阁梯云》一诗以作留念:“白云遍山起,树杪见仙扉。来从云起处,层折凌翠微。遥闻下界钟,呼向斜阳归。回望即蓬莱,犹疑心梦飞。” www.qwbaike.cn
白龙洞
www.qwbaike.cn
白龙洞创建于北齐年间(550~577年),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白龙洞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堪称木雕珍品。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质纯净,富含锶等微量元素。该地泉水因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当地民众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在这里有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龙潭灵泽”。
蟠龙松
www.qwbaike.cn
蟠龙松属油松,树龄超过千年。蟠龙松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面积300多平米。因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被称为“中华第一奇松”。“虬柏蟠空”位于天龙寺前。蟠龙松树高仅3米,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兼具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千佛楼碑
www.qwbaike.cn
圣寿寺的碑廊内存有北汉的皇家记事刻碑千佛楼碑。石碑高2.04米,宽1.03米,厚0.31米,上窄下宽,全碑字迹竖25行,字迹大小超过一寸,全碑约1500字,其中有部分已经残损或模糊不清。其碑文记载了晋阳城及天龙山的历史渊源、山地环境、具体建筑的位置、建千佛楼的时间、地点、规模以及北汉官制、称谓、军制、重大事件等信息。碑文不仅匡正了正史中有关北汉年号记载的勘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叙述,而且解决了正史中北汉年号记载之误,也是北汉皇帝崇佛的佐证,更是人们观摹古代书法艺术和研究天龙山石窟艺术历史的宝贵资料。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观音塔
天龙山观音塔位于天龙山圣寿寺东约1500米山腰处。观音塔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4平方米,为喇嘛式佛塔。塔体高大,以白石为基,塔身磨砖对缝砌筑。初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砖塔。
www.qwbaike.cn
观音塔塔身为瓮形,上大下小,上实下空,内部塔室为圆形,左右两侧塑罗汉像居中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中心牌位镌书“丰山岳塔”字,顶部施叠涩式藻井,上边覆盖有木板。其基座平面呈正方形,占地154平方米,其上施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处镌刻莲花图案。基座的莲瓣平台平面呈正圆形,券门外有可供人出入塔室的台阶。塔肚上置圆形仰覆莲瓣基座一层,镌刻七重莲瓣,塔的顶部设置相轮十三重,并且有木制伞盖置于“井”字形梁架上。梁头悬挂铜铃,其上也覆盖着木板,板上铺设了孔雀蓝琉璃,顶部以黄色琉璃宝珠收刹。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摩崖石刻 www.qwbaike.cn
天龙山有多处摩崖刻石。其中一处位于白龙洞西的石壁上,崖间划石为方形,高约2米,宽1.5米,中题有“览胜留题”四字,字大70厘米,是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夏题写的。另一处为冯玉祥于民国19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体为隶书,大小如拳,共6行,每行4字,没有标点。西面有冯玉祥的部下朱天光留题的行书“猛进”二字,字大4寸,也是于民国19年11月题刻。南向崖下,两层岩石上也有刻石,上书“十九年十一月,一腔热血在救党国”,下书“天下为公”,这是冯玉祥参谋邓长耀所题写的。 www.qwbaike.cn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该佛首为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www.qwbaike.cn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现日本一拍卖行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天龙山石雕佛头,疑似为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判断其确属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年代为隋代,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 www.qwbaike.cn
2020年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拍卖行,要求其终止与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同年10月16日,拍卖行做出撤拍决定。经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旅日华侨张荣的努力,佛首于同年11月17日被移交给中国驻日使馆保管。
www.qwbaike.cn
2020年12月12日,佛首被安全运抵北京,当日点交入库。2021年7月24日,佛首回归仪式后,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www.qwbaike.cn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旅游开发
1987年,天龙山景区被确定为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www.qwbaike.cn
1993年,天龙山成为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同年7月,天龙山庄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2009年,太原市旅游局将天龙山旅游景区的开发列入太原市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内容。
2017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又将旅游发展提入到新的进程中,并为景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2022年,山西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9+13梯次打造计划,首批打造晋祠天龙山等9家龙头景区。
www.qwbaike.cn
2023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山西通宝育杰学校、太原市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签订“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共同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
www.qwbaike.cn
同年,博物馆新建成“美成天龙”数字展厅,供游客沉浸体验、动态观赏天龙山石窟的精美造像,近距离观察3D打印展示的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佛像,互动搜索并随意缩放、旋转欣赏各具特色的珍贵文物。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2023年6月,《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划定总面积40.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1.49平方公里。 www.qwbaike.cn
保护修复
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www.qwbaike.cn
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刘开渠、傅天仇对天龙山第九窟下层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头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www.qwbaike.cn
20世纪80年代,治理第9、10号石窟山体,按照明代风格复建第9窟摩崖大佛外的保护性窟檐,对保护第9窟内摩崖造像、延缓造像风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www.qwbaike.cn
2001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www.qwbaike.cn
2004年~2007年,天龙山石窟研究所成立。 www.qwbaike.cn
2008年~2009年,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在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协助和技术指导下,完成“天龙山岩体对石窟的影响研究”科技计划项目。
www.qwbaike.cn
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1]99号)正式批复《天龙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 www.qwbaike.cn
2014年,在天龙寺发现佛教造像埋藏坑遗址。经过抢救性发掘,共出土唐代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石刻造像30余尊,包括数件特点鲜明的胡人造像。 www.qwbaike.cn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研究”。 www.qwbaike.cn
2015年~2017年,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全面实施了天龙山石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有效地排除险情,加固了石窟赋存岩体,为天龙山石窟的长期保存、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www.qwbaike.cn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永定河 下一篇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