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
钱塘江(英文名:Qiantangjiang ),古称“浙江”,又称“之江”罗刹江”浙水”曲江”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河流之一,西起黄山,东至灵江流域,南至仙霞山,北至苕溪水系。钱塘江全长668公里,流域面积55558平方公里,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与广东交界处的莲花尖南方有三个省、北部有两个水源,南部的兰江和新疆北方的安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交汇,最终流入杭州湾,径流量442.5亿立方米。
自元古代以来,钱塘江流域经历了地槽、地壳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地台和大陆边缘活动的神奇力量、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六次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巡回,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盆地格局。钱塘江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除了主流入海的东北角,其他都是中等、周围是由低矮的山脉组成的分水岭,分水岭充满了缝隙,常常被山间盆地隔开。钱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钱塘江有浮游动物枝角类11种,足类8种,轮虫20种,原生动物11种;鱼类有203种,隶属于55个科;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61属61种。
钱塘江流域历史悠久,山地文化由此诞生、小黄山遗址、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很多早期人类文化,比如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涵盖了从一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的发展过程。该盆地的航运开始得更早早在唐代,乍浦就被作为一个与外界交流的贸易口岸。到清代,乍浦港被列为东南沿海15个港口之一。2014年,乍浦港更名为嘉兴港,开放范围更大。钱塘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越文化的摇篮,主要是云起、千岛湖、双龙景区、七里泷、鹳山、钱塘江等景点。
2007年8月2日下午,杭州江干区七宝一号坝,钱塘江的潮水卷走30多人,其中8人死亡,22人生还,3人失踪。2017年,受梅雨强降雨影响,浙江钱塘江发生流域性洪水,中上游兰江发生1955年以来第二大洪水。
历史溯源 编辑本段
由来
钱塘江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然而,在比《山海经·海内东经》晚出的《说文解字》中,剑江出现了,而《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却没有 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浙江和鉴江本来就是一条河。在古籍中,如《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010010,只有浙江,没有鉴江。只有《论衡》和《汉书·地理志》是剑江,“渐渐地,河水从南方蛮族流出,流入东方的大海”但是《水经》比《水经》晚,明显是抄袭《说文解字》的“浙”渐”二字字形相近,“渐”字是“浙”字之误。浙”言语可以 不能根据它们的意思来解释,它们很可能是方言名称。至于钱塘江,出现的时间比浙江晚很多。王冲在《说文解字》中说“有丹徒河,钱在唐浙”,又说“钱塘江,两个国界也”说明在后汉时代,浙江并没有钱塘江这样的别名。王充所说的“钱唐浙江”和“钱唐之江”,其中的“钱唐”两个字,都是指县名。后来,一个钱塘江,可能是刚开始“钱唐浙江”或“钱唐之江”省略后逐渐成为固定地名,也以流经钱塘县的钱塘江命名,最终取代当时仅指钱塘江的浙江(塘)县境的河段。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避讳唐朝,改钱塘郡为钱塘郡,钱塘江从此就是钱塘江。
辑录
钱塘江和浙江水、渐江水、罗刹江、曲江等称谓。
浙江水
(《论衡·书虚篇》)浙水,即浙江水。浙水其实就是浙江的演变。浙”是专名,江、河、溪水、水、河水是通称,以上名称都有出处。众所周知,地名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s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内容丰富了,语言词汇不断增加,使得地名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浙江演变成浙水就是一例。
渐江水
《嘉庆重修一统志·徽州府·山川》叫浙江湘江,第40卷题目是湘江。渐变河也是渐变河的演变。渐”和“浙”两个字都是从水来的,形状也差不多“渐”字可能是“浙”字之误。古代生产落后,交通不便,地理学家没有条件去他们所描述的地方实地考察,一个一个去查,出错在所难免。《水经注》是东汉班固写的班固是扶风安陵人,陕西咸阳市人《汉书·地理志》是北魏李道元的地理名著,李道元是范阳涿州人(今河北琢县)人,班固、李道元既没有去过南方,对当时远离家乡的钱塘江流域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导致了失误。
罗刹江
民国《水经注》年钱塘江沿岸变迁的说明中,“秦山附近,古有罗刹石,横贯江涛,凶险无比,钱塘江因此得名老俄河。卷《重修浙江通志稿·地理》,八十九,也讲了洛沙江地名的由来“取风涛险恶之意”可见,罗刹将石是钱塘江入海口一段的称谓。在钱塘江的入海口,由于山洪汇集了大量的水,使得钱塘江 s径流充沛,在潮汐的支持下,水流凶猛遇到站在江上的罗刹石,浪花飞舞,震动大地,险恶异常古人以这条河的风景来命名它。
曲江
雍正《读史方舆纪要》卷九钱塘江“又名曲江。梅城《浙江通志》粤:广灵曲江观道。《七发》梅城描述馆陶在广陵,不足为奇但后人误将钱塘江河口汹涌的涌潮误认为广陵的潮汐,故将曲江视为黔江。明洪武初,钱韦杉钱塘人,初考乡试,题目《七发》三千考生不知其出处,只引梅城《罗刹江赋》“唐朝的都城曲江,就是洛沙江。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白垩纪燕山运动造成了钱塘江的西南东北褶皱。早第三纪地壳相对平静,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山脉和盆地高削低填,河流流路完全适应构造和岩性薄弱带,相对顺直。有些河流因坡度小而形成曲流。在中第三纪中新世,汇聚盆地的湖水没有入海通道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沿海山脉下沉,湖水按地质构造的斜带和断裂带向东北流入大海,正式成为入海河流。第三纪末,浙西地壳普遍隆升,河流沿原流径切割,形成现今穿山而过的窄谷,如新河剖面安江歙县至梅城段和同江七里龙峡谷段;曲流剖面被切割成深深的曲流。至此,山区的山谷形态已基本定型。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壳相对平静,粗粒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区河流中,堆积在河流流出山口的盆地底部扇形砾石层中。更新世中期,地球 地壳微微隆起,水流被切断了但在岩性较弱容易侧向侵蚀的宽谷中,砾石仍有堆积。
平原河口地区,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频繁,河流受海进海退的影响,处于频繁变化的状态。早、中更新世,约1200万年前,古钱塘江沿斜桥嘉兴金山奉贤川沙一带注入东北。更新世晚期,约18万年前,海侵扩大,海岸线在海盐中、王店、嘉兴一带。晚更新世发生大规模海侵,到达湖州、塘栖、临平、七堡一线。距今约2.5万年前,有一次大规模的回归,大约1.5万年前,最高海平面下降150至160米,海岸线后退至距现在600公里处,在地台上呈现深谷地貌。
大理冰期后,海平面迅速上升六七千年前,海平面接近或略高于现在的海平面。当时长江下游是纵情谷,入海口在扬州、镇江一带。海水直射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德清地区的山麓和南面的萧山、绍兴、余姚、奉化地区山麓,钱塘江口富阳附近。沿太湖平原西部有与杭州湾相连的洼地,东部有几个指湾。此后,长江南岸的沙嘴发展迅速,从江阴、福山、太仓向东南延伸,到达杭州湾后,受强潮流和东南季风影响,向西南弯曲,推至王盘山附近,最终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连,从杭州向东延伸,形成钱塘江河口北岸海岸线。同时,杭州湾南侧山上下来的泥沙和潮汐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杭州湾南侧的海岸线,从而形成喇叭状河口的雏形,距今约五六千年。当时南北海岸线都在萧山、龛山、瓜沥、百官、临山、浒山、龙山一线和转塘、赭山、澉浦、王盘山、大小金山、糟泾一线。
此后,随涨、落潮水流往返搬运的泥抄沉积在山水、潮流交汇的河口段,纵剖面上形成高于上下游河床的沙坎。抄坎不断扩大升高,从而构成了钱塘江河口特殊的地貌形态。
河道变迁
在东晋(公元四、五世纪)以前,杭州至金山的喇叭形河口两岸岸线比较平直。此后,澉浦以下的北岸岸线受东南来潮顶冲,在东伸中北退,至明代与现代岸线相近,后退约20千米,南岸岸线向北淤涨成为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市、区北部)平原。澉浦上游至杭州的江道,明末以前,行经萧山南沙地区的南大门,后渐北移至中小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稳定在北大门。
位置境域 编辑本段
钱塘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7°37'至121°52',北纬28°10'至30°48',西起黄山山脉,东邻灵江流域,南倚仙霞山脉,北接苕溪水系。钱塘江河长668千米,流域面积55558平方千米,其中浙江境内48080平方千米,占86.5%,安徽省境内6201平方千米,占11.2%,上海市境1030平方千米,占1.85%,其余0.45%,属福建、江西两省境,共跨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上海五省、市。
流域特征 编辑本段
水系组成
钱塘江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莲花尖,有南、北两源。北源源出安徽、江西两省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东坡,南源源出安徽省休宁县南部的青芝埭尖北坡,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上游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称富春江;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主要干流有新安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主要支流有江山港、乌溪港、金华江、分水江、浦阳江等十余条主要支流,干支流略成树枝状的水系。钱塘江流域的主要湖泊有钱东湖、西湖、鉴湖和南湖,下游滨江地区地下水以重碳酸盐钙钠镁为主型水。
干流流段
河源段
钱塘江南源——兰江源出皖境休宁县青芝埭尖北坡,源头海拔810米,汇流后称龙田溪,东南流入浙江省称齐溪,右汇源出莲花尖的左溪,至马金镇右汇何田溪后称马金溪,折向西南流,左汇村头、金村,右汇中村、池淮诸溪后称常山港。再下行右汇龙山溪,左汇马尪溪后入人常山县境。县城附近开始,常山港循东西方向下泄,右汇龙绕、南门,左汇虹桥、芳村诸溪,至衢县西南郊双港口,右汇江山港后称衢江。衢江沿东北东方向下泄,接纳了众多支流,为羽状水系,其中较大的有右岸的乌溪江、灵山港,左岸的铜山源、芝溪、塔石溪,至兰溪市南郊的马公滩,右纳金华江后称兰江。从兰溪市折向北流,右纳梅溪、大溪,左纳甘溪,至建德县梅城镇东与北源新安江汇合后称富春江。干流长303千米,流域面积19468平方千米。
上游段
钱塘江上游段流经淳安、建德,称新安江,为钱塘江北部源头,源出皖境休宁县六股尖东坡,源头海拔1350米,北流近20千米,左汇龙溪后称大源,东北流约17千米,右纳小源后称率水。以下在休宁县境右纳沂源、新岭水、汊水,在屯溪左汇横江后称渐江,东北流21千米至浦口,左纳新安江最大支流练江后始称新安江。自此折向东南流,沿途左汇棉溪、昌源、大洲源;右汇街源河,在街口附近进入浙江省境,继续东南流,经淳安、建德两县,左纳云源港、东源港,右纳郁川(郭村溪)、武强溪、凤林港,穿铜官峡谷,再右纳寿昌江,流至梅城东与兰江汇合后称富春江。干流长359千米,流域面积11674平方千米,流域内平均降水量1757毫米,平均年径流量约为124亿立方米。其中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为6025平方千米、浙江省境内流域面积为5645平方千米,江西省境内流域面积为4平方千米。新安江流域支流众多,左右两岸有支流十余条,具有典型的山区河流特征,源短、坡陡、流急。河流的集水面积一般在100至500平方千米范围,只有横江、练江大于1000平方千米。
中游段
钱塘江中游段是新安江作为北部源头与南源兰江在梅城汇合后,流经桐庐,到萧山县闻家堰,称为富春江。富春江长110千米,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县,区间流域面积7176平方千米。富春江上游自梅城以下5千米至芦茨埠附近为峡谷段,原有人称小三峡的七里泷峡谷,全长22千米。由桐庐到萧山闻家堰段的富春江水系,多沙洲汊港,河道宽窄相间。有的地方两岸均为山体峭壁,河道颇窄;有的地方一面为峭壁,另一面河岸有河漫滩发育;有的地方则两岸开阔平坦,没有山体阻隔,河道宽阔,有江心洲发育。这一整段河流,江面越来越开阔,最宽的地方达到800米左右,河床较为稳定,水流缓慢,堆积显著,基本不受海域来沙影响,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内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重要水道。
下游段
钱塘江下游段是富春江再往东,在萧山县的闻家堰与浦阳江汇合后称钱塘江流段。闻家堰至澉浦,属钱塘江河口的河口段,受潮汐影响显著。这一河段正是河口沙坎所在。河床由分选良好的细粉砂组成,冲淤变化较大,在没有人工干预的状态下,主槽游荡不定。因而河床宽浅而河道迁回曲折,加上北面的西湖“一点”,整个江流形如“之”字,故又称之江。澉以下为杭州湾,是为钱塘江河口的潮流段,河床相对较为稳定。此段河流水域开阔,河宽达20至100千米。最后钱塘江在海盐县的澉浦至对岸余姚市的西山闸之间注入东海。钱塘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壶源江、浦阳江,左岸有分水江、泳渚江。
主要支流 编辑本段
横江
横江发源于安徽黟县境内的白顶山,位于钱塘江干流新安江段,因位于自北向南沿章岭南麓汇集溪谷之水故名漳水,旧称章山南水。进入休宁县上东亭与虞山溪汇合后,始称横江,休宁河于万全山从左岸汇入。横江干支流均呈西北至东南的流向,至屯溪与新安江干流率水汇合,河长82千米,流域面积1053平方千米。
练江
练江发源于安徽绩溪县里双岭,位于钱塘江干流新安江段,干流上游称扬之水,从东北向西南流至临溪附近有孔灵溪和登源河分别从右岸、左岸汇入,西南流至歙县城东附近有布射水从右岸汇入后称练江,再下行有富资水从北向南,丰乐河从西北向东南汇入后,折向东南流至雄村乡浦口,从左岸注入新安江。干流河长665千米,流域面积1601平方千米。练江水系呈东北至西北向之间的扇形分布。
江山港
江山港发源于浙江、福建边境江山市双溪口乡龙井坑村的苏州岭,位于钱塘江干流新安江段,上源称定村溪,从定村西北流经峡口(1973年于此建成峡口水库大坝),再下游左汇广渡溪后折向北流至贺村镇,右汇长台溪后转东北流,汇石达河溪,经江山市、后溪镇至衢县南郊双港口与常山港汇合,注入衢江。干流长137.4千米,流域面积1950平方千米。
乌溪江
乌溪江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的大福罗,位于钱塘江干流兰江段,东北流至剌山头入浙江省龙泉县,流经遂昌县王村口转北流至宁口右纳湖山源,西北流至大溪边左汇周公源,流至衢县湖南镇后转东北流经黄坛口,至衢县东郊樟树潭上游1千米处,从右岸注入衢江。干流长159.9千米,流域面积260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93%。
金华江
金华江又名婺江,金华以上称东阳江,位于钱塘江干流富春江段,主源北江发源于磐安县山环乡岭干村的龙乌尖,西流至史姆(今双溪)称西溪,北流经横锦、歌山,折西流经东阳卢宅、义乌下骆宅,转西南流经稠城镇至合作乡中央村,左汇南江后称东阳江。金华江是钱塘江最大的支流,集水区向东、南两向呈扇形展开,东西长约120千米,南北宽约50余千米,干流长194.5千米,流域面积6781.6平方千米。
分水江
分水江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的山云岭,位于钱塘江干流富春江段,东北流入浙江省临安县,经新桥至汤家湾称昌北溪,折向东南流经鱼跳至龙岗,右纳昌西溪后称昌化溪,经昌化镇至河桥,右纳昌南溪,至紫溪,左纳天目溪(又称浮溪)后称分水江,继续东南流入桐庐县境,至印渚右纳后溪,至分水下游2千米右纳前溪,经华浦、横村至桐庐县城北注入富春江。干流长164.2千米,流域面积3444.3平方千米。
浦阳江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岭脚,位于钱塘江干流富春江段,东南流至花桥折向东流经安头,经浦江县城、黄宅,转东北流到浦江县白马桥入安华水库,在安华镇右纳大陈江,再东北流至盛家,右纳开化江,北流经诸暨市城区下游1.5千米的茅渚埠,以下分东西两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桥,左纳五泄江,经姚公埠至三江口与东江汇合。东江自茅渚埠分流后,北流至大顾家附近小孤山右纳枫桥江,与西江会合后,北流经萧山市尖山镇,左纳凰桐江,经临浦,出碛堰山,折向西北流至义桥,左纳永兴河,流至闻堰镇南侧小砾山注入钱塘江河口段。干流长149.7千米,集水面积3451.5平方千米。
曹娥江
曹娥江是钱塘江第二大支流,位于钱塘江干流钱塘江段,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尸而得名,嵊县附近又称剡溪,上虞县境又称上虞江,百官附近古称舜江,下游段古称东小江。主流澄潭江发源于大盘山脉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长坞。东北流经新昌县镜岭镇,折北流经澄潭镇至嵊县中南乡(苍岩)转东北流至嵊县县城南郊,右纳新昌江后称曹娥江,再下行左纳长乐江,北流约4千米,右纳黄泽江。干、支流成扇形聚汇于嵊县县城南北各约4千米的范围。汇聚后向北流经三界入上虞县境,蜿蜒北流经章镇右纳下管溪,至上浦南侧左纳小舜江,北流至上虞县百官镇以北之后折向西北,先后从西湖闸、马山闸、新三江闸纳浙东运河、钱清江汇集的平水江和萧绍平原内河诸水,在新三江闸附近注入钱塘江河口段。曹娥江干流从源头至新三江闸,全长182.4千米,流域面积5930.9平方千米。
主要湖泊 编辑本段
千岛湖
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小部分连接杭州市建德市西北,是为建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上游而成的人工湖,1955年始建,1960年建成。水库坝高105米,长462米;水库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10余千米;最深处达100余米,平均水深30.44米,在正常水位情况下,面积约580平方千米,蓄水量可达178亿立方米,在最高水位时拥有1078座大于0.25平方千米的陆桥岛屿,并以2平方千米以下的小岛为主,岛屿面积共409平方千米。
东钱湖
东钱湖又称钱湖,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距宁波城东去15千米,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环湖周长45千米,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4.5千米,水域面积19.14平方千米,在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区存有方家塘、高涨塘、五里塘、栗木塘、梅湖塘等工程遗迹。
西湖
西湖旧称武陵水、钱塘湖、西子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市,在浙江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西湖轮廓近似椭圆形,湖面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水面面积6.39平方千米,包括湖中岛屿为6.5平方千米,湖岸周长15千米,水平均深度在1.8米左右,最深处为2.8米,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
鉴湖
鉴湖又称镜湖、长湖,位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境内。鉴湖水面面积为30.4平方千米左右,蓄水量约0.4亿立方米。其主干道东起越城区亭山乡,西至柯桥区湖塘街道,东西长22.5千米,最宽处达300米,最窄处仅10余米,平均宽度108.4米,平均水深2.77米。
南湖
南湖旧称陆渭池,又名马场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东南部。南湖由运河各渠汇流而成,上承长水塘和海盐塘,下泄于平湖塘和嘉善塘,南湖四周地势低平,河港纵横,湖南北长,东西狭,水域面积约1.12平方千米。
地下水
钱塘江下游滨江地区西南以居民区为主,东北为沿江工业区和养殖区为主,浅层地下水总体由西南流向东北,地下水水化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完全和地下水径流一致,除了受到地下水径流和水岩作用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和土地类型的影响。居民区因路面硬化,浅层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较弱,水岩作用充分,形成以重碳酸盐钙钠镁为主型水;在沿江工业区和养殖区,受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碳酸氯钠型水。
水文特征 编辑本段
水位
钱塘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雨量充沛,钱塘江流域缺乏附属水体——湖泊和湾沱,蓄水能力差,年内流量和水位变幅大。一般2月开始涨水,4至7月流量水位最高,5至6月达到最大值,最高时期水位达33.49米。自8月起水量锐减,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最低,在新安江源头不盈水,以至断流,最低时期水位为3.9米。汛期特点是流量大,流速快,枯水期与汛期水位差可达10米之多。
径流
钱塘江的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442.5亿立方米,平均径流为1038立方米/秒,其中在杭州市闸口以上为386.4亿立方米,曹娥江(包括萧绍平原)45.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880毫米。地区分布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相似,山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50%至60%,平原为40%左右。梅城以上地区3至6月(或4至7月)为丰水期,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55%至60%,梅城以下地区及曹娥江丰水期水量占全年40%至45%,8至9月份高温少雨,水量占全年15%至20%。新安江等大型和大批中、小型水库的调节,大大改变了径流量的年内天然分配,汛期(3至7月)下泄水量大幅度减少,枯水季节的下泄径流量明显增大,分配趋向均匀。
水温
钱塘江水温变化一般地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递增现象。衢县的年平均水温相对最低,其次是桐庐县芦茨,杭州市闸口年平均水温相对最高。一年中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温度高于5°C,最高温度为7月底到8月上旬,平均温度30℃左右。以杭州市闸口为例,1月份水温平均5至10℃,3月份平均水温一开始就大于10℃,4月份超过15℃,5月份超过20℃,6月份超过25℃,7月份大于30℃,9月份稍低于30℃,10月份以后降至20℃上下,12月份平均水温仍高于10℃。新安江大坝以下江段,常年受电站下泄低温水影响,建德(白沙)全年水温变动在9至21℃。下游富春江水库承接新安江和兰江的来水,水温变动幅度大,可达5至35℃。
潮汐
钱塘江自富春江电站以下属感潮河段。外海潮波由口外从东南向西北传入杭州湾后,受喇叭形岸线的影响,急剧变形,高潮位抬高,低潮位降低,潮差增大。又受柯氏力和几股潮波交汇的影响,北岸潮差大于南岸:湾口北岸芦潮港多年平均潮差为3.18米,湾口南岸镇海则为1.71米,相差1.47米;从湾口向内,南北差值渐小,至金山以西,南北潮差相近。传至澉浦,潮差最大,曾达8.93米,每年最大潮差在8米以上者屡见不鲜。澉浦以上受河床抬升影响,潮差逐渐减小。澉浦多年平均潮差为5.58米,到杭州闸口仅0.52米;涨潮历时,澉浦为5.5小时,闸口仅1.75小时。潮汐性质属不正规半日潮。自乍浦至闻堰有一段长达130千米的水下沙坎,坎顶位置在仓前至七堡一带,坎顶高程随上游径流的大小而变化,呈洪冲枯淤的规律。
含沙量
钱塘江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0.1至0.5千克/立方米间,以常山港、新安江、灵山港较小,在0.1至0.15千克/立方米间,衢江、富春江、江山港、金华江、分水江、浦阳江在0.2至0.3千克/立方米间,曹娥江则在0.3至0.5千克/立方米间。全年最大月平均含沙量出现在6月或9月,最小含沙量多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气候
钱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热较丰富,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气温
钱塘江全流域平均年气温为16.2至17℃,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9.2摄氏度,南部高于北部,盆地高于丘陵山区。根据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至22℃为春秋季来划分,钱塘江流域内冬季北部约120天,南部约100天,夏季120天左右,春60至70天,秋季约60余天。气温随高程的变化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至0.54℃。
降水量
钱塘江流域年均降水量1600至2000毫米,年降水量最大达3585.7毫米,年降水量最小仅630.9毫米。钱塘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的类型有关,大致梅城以上地区的降水属梅雨主控区,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5月或6月。梅城以下地区,包括分水江、浦阳江、富春江干流以及曹娥江因受台风的影响明显,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6月份居多。钱塘江干流上游山地降水量高于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
湿度
钱塘江流域绝对湿度较大,全年在12百帕左右,以夏季为最大,约在20百帕左右,冬季最小在5百帕左右。相对湿度一般在70%至80%,高山区达80%以上。相对湿度在季节上差异不明显,大致春夏较高,80%左右,秋冬较小,在75%左右。
日照
钱塘江全流域日照时数年平均1200至190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0%至50%,太阳辐射在100至114大卡/平方厘米间,无霜期230至250天。
水面蒸发量
钱塘江流域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800至1000毫米间,沿海大于内陆,平原、盆地高于山区,全流域以金衢盆地为最大,在1000毫米左右,山丘区800至900毫米。年内以7、8月为最大,1、2月份为最小。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在1.3至1.4间。多年平均最大月蒸发量130至160毫米,出现在7月或8月,占年蒸发量的16%至18%;最小月蒸发量30至35毫米,发生在1月或2月,占年蒸发量3%至4%。
风
钱塘江流域纬度较低,位于中亚热带地区,靠近海洋,季风活动频繁。冬季由极地大陆高压气团控制,天气以晴冷为主;春季大陆高压逐渐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增多,以阴雨天气为主,春南、梅雨连绵不断。3至6月份,是主要雨季;夏季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为主,7至8月间属高温干旱时期,盛夏时期下游地区的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受台风影响,常有台风暴商出现;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东移,大陆高压逐渐发展,天气稳定,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地质构造 编辑本段
钱塘江流域以江山一绍兴深断裂为界,分成两个大地构造单元:西北部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东南部为华南褶皱带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历史不同,构造和地层上也反映出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流域内地貌和水系的发育。
扬子准地台分为江南台隆和浙西皖南台褶带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江南台隆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北角的安徽省境内,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组成。中生代时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活动陷落,形成屯溪盆地,在碎屑物沉积的同时,伴随有中酸性火山喷发。侵入岩体又分几期:晋宁期侵入体花岗岩类,加里东期超基性一基性岩,燕山期主要是一些中酸性侵入体。浙西皖南台槽带则位于江山一绍兴深断裂西北和江南台隆以东,主要由震旦系一三叠系沉积岩组成,总厚度2万余米。印支运动使古生代和中生代中、下三叠世的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伴随断裂变形,构成了此带地质构造的基本轮廓。该期运动所形成的紧密褶皱略呈平行排列的条带状,轴向北东50°,轴面倾向北西,西北翼较陡,分别组成几个大型复背斜和复向斜。盆地的发育也往往在褶皱核部或受深、大断裂带的控制,呈长条状排列。浙西一系列晚三叠纪至早、中侏罗世河湖相含煤碎屑沉积在这些盆地中。其后,一系列火山喷发一沉积盆地或喷发带相继形成。
浙东华南褶带位于江山一绍兴深断裂东南,为曹娥江、东阳江、武义江、乌溪江和江山港发育地段。中元古代的陈蔡群变质岩构成此带基底,构成线主要沿北东50°至60°方向延伸。基底上的盖层为中生代燕山运动火山喷发的陆相火山岩系。燕山运动以强烈的差异断块升降和扩张的基底断裂为特征,同时伴随着以中心式为主的火山喷发活动和多期广泛的中酸性一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规模较小的拗陷或断陷盆地、圆形火山构造盆地以及晚期的地堑或半地堑型构造盆地。
地岩特征
钱塘江流域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完整,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岩层总厚达1万至4.7万余米,尤以中生代火山岩系发育为特色。前震旦系主要分布在屯溪盆地周围山地和沿江山一绍兴深断裂两侧,为浅变质岩,总厚8000余米,属于地槽型细碧岩一角斑岩、安山岩一流纹岩、复理石以及陆相火山岩建造。震旦系位于皖浙边界各县和常山、建德、衢县、龙游及诸暨等地,为准地台型碎屑岩,水成岩、碳酸盐岩建造。寒武系主要位于开化、江山及常山一带,厚400至1700米,属准地台型沉积,为硅质岩、泥质灰岩等碳酸盐建造。奥陶系与寒武系相伴分布,总厚2000至4000米,主要为含硅、钙质泥岩建造,岩性以笔石页岩、介壳相砂岩、泥岩为主,局部为碳酸盐岩。志留系位于浙西皖南台褶带,系浅海一河流相碎屑岩沉积,厚1300至6000米。泥盆系位于常山—杭州、安吉一长兴和兰溪、诸暨、绍兴等地。仅发育上泥盆统,厚140至460米,为滨海一海陆交互相的单陆屑建造,产植物化石。石炭系发育良好,分布在昌化一长兴、江山一金华、常山一杭州等区,为滨海一浅海沼泽相碎屑岩和浅海陆棚相碳酸盐沉积,厚208至453米,不但是多金属的含矿或矿原层,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风景名胜区所在。二叠系常在浙江西北部呈零星小块残存于向斜轴部,为浅海一三角洲相的碳酸盐和含煤碎屑岩沉积,厚527至1016米。
中生代始,浙江处于陆缘运动阶段、断陷和断拗盆地相继形成,火山活动强烈,河湖相沉积发育。上三叠统分布不广,出露零星,缺失中统。下统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和钙质砂、泥岩建造为主,分布于江山、衢州以南地区;上统以陆相含煤粗碎屑岩建造为主,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的东南侧。中、下侏罗统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主要为河湖相碎屑沉积岩,偶夹煤层。上侏罗统出露最广,为一套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浙西北井属建德群,浙东南属磨石山群。白垩系位于大小不等的盆地内。下白垩统永康群为内陆河湖相沉积岩夹火山岩,富产鱼类、软体类和植物化石;上自垩统金华组以红色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以产恐龙蛋化石为特征。下第三系长河群,隐伏于浙北平原地区,岩性由杂色及棕红色碎屑沉积岩组成;上第三系嵊县群为一套大陆基性火山喷溢相与河湖相混合型建造。第四系发育较全,分布甚广,可分为山丘盆地和向口平原两区。山丘盆地位于河谷两侧或一侧及盆地底部,以冲积、洪积为主,沉积厚度不大,一般5至20米。更新统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棕黄色壤柑土层或河漫滩相亚粘土、亚砂土层;全新统为近代河流和沟谷水流堆积的砂砾层,结构疏松。洞口平原区厚100余米。下更新统砾石层遭侵蚀而未发现,中更新统红土砾石层偶见于河口平原的埋深90至100米处,上更新统中下部以河湖相砂砾层为主,向上转为河漫滩相或河口相的灰褐色亚粘土与亚砂土,富含贝壳碎片。全新统滨海组分布最广,厚度达数十至二、三百米,多为灰、黑色亚粘主、亚砂土、粉细砂及中细砂。
矿产资源
钱塘江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种为主。一般沿马金—乌镇断裂带、开化—建德锡铁多金属成矿亚带、遂昌—琅琊金银—多金属成矿亚带分布。非金属矿床有黄铁矿、萤石矿、石煤、石灰岩、大理石等,多为中大型矿床。金矿床有铅锌银矿、铅锌矿、铜矿等,矿床规模较小。著名的矿床有开化外际底毒砂矿,常山岩前萤石矿,常山芳村叶腊石矿,常山三衢山化工石灰岩矿,龙游溪口黄铁矿,龙游上方铅锌矿等,这些矿床成因类型不同,在科研、科普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地形地貌 编辑本段
地形特征
钱塘江流域内地形大势是西南高、东北低。除东北角干流入海处外,全为中、低山构成的分水岭所包围,分水岭多缺口,常为山间盆地分隔。流域周围及内部的山峰,海拔在1500至1800米之间的有十余处,如新安江源头的六股尖海拔为1629.8米,白际山脉的清凉峰海拔为1787米、天目山的龙王山海拔为1587米和仙霞岭的九龙山海拔为1724米等。其余大部分分水岭脊海拔为1000至1400米。
山地
钱塘江流域四周有黄山、天目山、五龙山(怀玉山)、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四明山等与邻近流域相隔,流域内有千里岗山、龙门山、会稽山等为干、支流间的分水岭。钱塘江流域的山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和南部,即晓南和浙西地区,大致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山势由西向东递减,自千余米降至数百米。按其排列,可分为三支:北支为黄山一天目山,是钱塘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中支为千里岗,南支为仙霞岭一会稽山一四明山,是钱塘江与浙南其他水系的分水岭。
盆地
钱塘江流域内有黟县盆地、屯溪盆地、常山盆地、江山盆地、金衢盆地、永康盆地、南马盆地、浦江盆地、诸暨盆地、新蝶盆地等较大盆地11个,是四周山地的汇水区,为切穿山地的河流贯通。这些盆地分布于钱塘江流域的低山丘陵之间,在沿干流和主要支流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多在燕山运动时期形成,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与地质构造有关。盆地四周为500至1000米左右的低山所包围,盆底高程为150米以下。
平原
平原分河谷平原与河口平原两类。河谷平原位于钱塘江流域的各盆地内以及东北部,杭州以东的杭州湾两侧为平原,北侧属杭嘉湖平原,南侧属宁绍平原,但在钱塘江流域范围内的面积较小,只占有这两块平原的一部分。河口平原位于钱塘江下游及支流受全新世最大海进影响的地段,西起富阳皇天昄平原,南以临浦、绍兴、百官等处山麓为界,东至临山、龙山,北达乔司。江南岸属萧绍平原和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市、区北部)平原;江北岸为乔司平原。两岸平原的地面高程,因其沉职形成的时期与部位的不同,有明显差异。
河床类型
钱塘江水系的河床可分为三大类型:山地区河床,山间盆地河床与河口平原区河床。山地区河床受山高坡陡谷深的山地环境制约,河流走向与河谷一致,弯曲系数(河流长度与河谷长度比值)一般小于1.3,常呈深切河曲形态,曲流长度一般为直线长度的2至3倍,纵比降大,以下切侵蚀和搬运砂砾卵石为主,多急流浅滩,河床底部多由基岩或砂砾石组成,横断面多呈V形。
山间盆地河床的河道弯曲系数多大于1.3,纵比降较小,深潭与浅滩相间出现,河床组成物质以砂或细砾与砾石混合为主,高河漫滩和边滩发育,常有串沟和牛轭湖出现。
河口平原区河床,受潮汐影响,在洪、潮交互作用下,泥沙往返上下搬运,河床主要为细粉砂组成,冲淤多变,横向摆动频繁,属游荡性河道。
土壤
钱塘江流域的土壤类型可划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岩土、基—中性火山岩土、粗骨土、潮土、盐土及水稻土等十一类。
红壤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至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岗垅和高阶地上,它是水平地带的主要土类和垂直地带谱的基带土壤,以金衢盆地的红壤最具代表性和连片性。红壤土呈均匀的红色或黄红色。矿物质风化与淋溶作用较强,呈酸性。粘粒含量多在40%左右,质地以重壤土至轻粘土占多数,容重多在1.20至1.30克每立方厘米之间,土质粘闭,透水性能较差,故易受侵蚀。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偏低,肥力不高。因而具有明显的红、酸、粘、瘦等综合性特点。
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至1100米之间的低、中山地。它是流域内山地垂直地带谱的建谱土壤类型。粘粒含量少,约20%,砂粒含量大于40%,多属砾质壤士,土壤容重由上层往下层增大0.8至1.4。土体呈酸性反应,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多在3%至5%。地上森林覆盖面较大,透水、持水性能较好;但在植被遭破坏的山坡地段,水土流失严重,土体浅薄,砾石裸露。
黄棕壤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皖南的中高山顶部(海拔1100米以上),是流域内顶级森林土壤类型。粘粒含量可高达60%以上,为轻粘土,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达5%以上。具有较好的涵蓄能力。自然肥力较高,森林覆盖面较广,部分较平缓的地区已辟为药材种植园。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分布在中高山上部,坡度小于10度的平缓山顶或较宽展的山背上。由于地面常有滞水,土壤很潮湿,剖面上有铁锈斑纹,草甸植物生长繁茂,有机质含量在8%以上,属中壤土,水肥条件充裕,自然肥力较好,经改良后可种当归、党参等药材。
紫色土
紫色土分布在河谷盆地区及紫色砂页岩的低丘岗地上,在金衢盆地最为集中连片。它与当地红壤呈复域存在,二者界线明显易辨。紫色土粘结性较差,抗蚀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土体浅薄,甚至基岩裸露。土质以砂壤土占多数,呈中性至微碱性,矿物质养分较丰富,是重要的旱作土壤,但易失水受旱。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分布在石灰岩的低山丘陵区,与当地红壤呈复域存在。由于母岩受化学风化而成,在坡度较陡的地段,边风化边冲失,残留土层稀薄,质地粘重,多属轻粘土或中粘土;保肥性能较好,但透水性能很差,易受地表径流侵蚀。在山麓缓按地带,土体较厚,肥力较好,多生长经济林木。
基性火山岩土
基性火山岩土主要分布在新嵊盆地。颗粒匀细,多属中壤土至重壤土,盐基饱和度较大,接近中性反应。土体厚薄悬殊,或小于30厘米或大于80厘米。土体呈暗棕红色,保肥性能较好,矿物质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丰,但土质较粘闭,通透性较差,易缺水受旱。
粗骨土
粗骨土是母岩风化过程中受较强的片蚀,粘细士料均被蚀去,仅残留粗骨成分的土壤群。分布在山峰、山脊和丘陵岗地陡峭的地段。土层浅薄,常不足20至30厘米,以砂、石为主,多属重砾质砂壤土;保肥蓄水性能很差,自然肥力低下,仅有稀疏的杂草灌丛生长。
潮土
潮土分布在干支流的河谷平原、低阶地与高河漫滩上,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土体较厚,一般在60至80厘米,质地以壤质土为主。土体毛管作用较强,有“夜潮”现象。表土层较疏松,耕性良好,养分丰富,灌排水条件较优越。
盐土
盐土集中分布在河口的南北两岸,因受海潮水浸渍或受含盐地下水的影响,其成土过程以盐渍化为主。成土母质均属近代河口—浅海沉积物,土体深厚,以粉砂质壤土占大多数。通体均含较多的易溶性盐类,土壤呈碱性反应,不利于作物生长。
水稻土
水稻土分布在河口平原、山间盆地、河川谷地以及低丘缓坡地,尤以萧绍平原、金衢盆地、新蝶盆地及皖南的休屯盆地等处的分布面积大且集中成片,成为重要的粮油产地。水稻土是在人工造田种稻的水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土壤群。由于田面平展,在种稻期间滞水、提水量很大,有利于缓和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水稻土一般均较深厚,土壤以壤质、粒状结构为主,有机质含量3%左右,PH值接近中性。
生物
钱塘江动植物种类众多,钱塘江流域周围建有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
动物
钱塘江有浮游动物枝角类11种属,足类8种,轮虫20种,原生动物11种,常见种类有溞、象鼻溞、秀体溞、剑水蚤、晶囊轮虫臂尾轮虫、砂壳虫。
钱塘江底栖动物主要有水生昆虫(及幼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几类。常见种类有摇蚊幼虫、幽蚊幼虫、库蚊幼虫、毛翅目幼虫、蜻蜓幼虫、豆娘幼虫、蜉蝣幼虫、小划蝽、划蝽、黄边龙虱、龙虱、鞘翅目、环校螺、黄现、湖沼股蛤、无齿蚌、杜氏蚌、豆螺、沙蚕、寡毛类、甲壳类。
钱塘江流域全江共有鱼类203种,分属55科,以鲤科最多,为79种,占总数的39%。特有种有银飘、黑尾鳖条、方氏密细等29种。其中,钱塘江上游鱼类较少,主要有圆吻鲴、光唇和厚唇鱼类,马口鱼、曲类等。中游河段主要鱼类有银鲴、银鲫、赤眼鳟、鲢、鳙、草鱼、鲤类等。下游桐庐、富阳和闻堰江段的鱼类56种,隶属9目13科42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0.71%,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鲫、鲢和鳙。
植物
钱塘江浮游植物分属7门61属种,其中数量较多而常见的门类是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等。常见种类有角甲藻、舟形藻、羽纹藻、针杆藻、脆杆藻、双菱藻、直链藻、节旋藻、空球藻藻、水棉、盘星藻、新月藻、衣藻、黄丝藻、鼓藻。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种类有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聚草、马来眼子藻、槐叶藻、满江红、紫背浮萍、菱。其中,钱塘江干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9属95种,优势属为沟链藻、菱形藻、平裂藻、长孢藻、假鱼腥藻和微囊藻。钱塘江流域乌溪江上游的九龙山共有蕨类、裸子、被子等维管束植物160余科,600余属,千余种;木本植物80余科,近600种。其中有很多属于孑遗植物种或稀有珍贵树种,被列为国家二三级珍稀保护植物共37种,如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
自然保护区 编辑本段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15年建立,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山区的廿八都镇周村村和张村乡双溪口村境内,东至浙江与福建省界的社屋坑山背,南至省界平水黄,西至周村、兴墩两行政村边界,北至周村村横坑,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8°33′42.3″至118°41′5″,北纬28°15′25.6″至28°21′11.4″之间。该保护区总面积69.9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约29.79平方千米,缓冲区约76.52平方千米,实验区32.4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以黑麂、白颈长尾雉、伯乐树等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2018年,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启动综合科学考察,增加大型真菌、苔藓类资源调查项目,全面加强区内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植物、植被等各类资源深度调查,重点开展黑麂和伯乐树两大种群专项调查,针对云豹、黑熊等珍稀物种开展扩面调查,挖掘提升保护价值。同时,该保护区结合红色文化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上创新载体,并于2018年底被评为“第八批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钱塘江的源头——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境内,北靠黄山、东邻千岛湖、西临三清山。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42.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2平方千米,公园内有木本植物720余种、98科、287属,还有大量蕨类、藤本、禾本植物,鸟类84种,经济兽类40余种,其中红嘴相思鸟和红嘴兰鹊等有较大数量的分布,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森林公园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很多地区仍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山高林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7%,最高峰莲花尖1136.8米,域内千米以上山峰有25座。该公园自1992年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以来,以钱江源头的保护为主旨,以森林旅游和地域文化为主题,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业。1999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通过AAA级景区评审验收,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旅游区”。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9月,位于浙江、江西、福建三省毗邻地带的遂昌县西南部,与福建浦城、浙江龙泉接壤,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一个分支。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2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麂、黄腹角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该自然保护区有非维管束植物384属804种,维管束植物(蕨类、种子植物)179科684属1569种,无脊椎动物114科491属681种,有脊椎动物29目90科202属311种。
人类活动 编辑本段
古文化遗址
钱塘江流域历史悠久,诞生了上山文化、小黄山遗址、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等众多早期人类文化,大致涵盖了从距今万年到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
上山文化
浙中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发现的上山遗址年代距今11000至8600年,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柱洞、灰坑等遗迹和少量稻米颗粒,当时已有人类开始过着以木结构建筑为特点的定居生活,原始的稻作农业已产生。此外,还发现陶器制作过程中属和大量的稻叶、茎、壳,烧成陶器后形成夹炭陶,经过浮选,发现了少量稻米颗粒,反映原始的稻作农业已产生。
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第一期距今约9000年,第三期距今约7500年,当时人类的定居生活已达到相当水平,采集、狩猎经济占主要地位,稻作农业已开始出现。遗址中发现大量柱洞,柱坑深大,柱洞底部往往垫有残石磨盘、块石,从柱坑布局判断住房坐北朝南,居住区内发现多条壕沟状遗迹,大量规整的圆形储藏坑存在和检测到稻属植物硅酸体,以及牛骨等动物遗骸,有大量石磨盘、石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斧、锛等磨制石器,斧的横剖面呈椭圆形,还有穿孔和带槽的石制品。
跨湖桥文化
分布于杭州萧山距今约8200年的跨湖桥文化遗址中发现较多的建筑遗址,建房形式有干栏式架空房,上、下用的独木梯,还有土墙式的地面建筑遗存,当时的人类尚处在相对原始的建筑技术阶段。此外,还发现了沿海地区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反映了当时的木作技术发展和古越族“善作舟”的悠久传统。当时人类经济生活十分多样,稻作农业、采集经济和渔猎经济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家畜饲养有狗和猪,原始纺织业已出现。
河姆渡文化
分布于宁波余姚市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先民依水而居,先民建造房子本领高,干栏式建筑已能运用樨卯和企口技术。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籼稻和蒿叶,以及家猪骨骼,此时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定居农耕生活了,创造了一整套与定居生活相适应的生产、生活器具,居住条件不断改进。同时,河姆渡先民的纺织、编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遗址中发现了纺织工具和绳子、苇编,并在陶、骨、木器上刻饰精美的纹样,用不易获取的象牙雕琢成特殊的艺术品,精神生活和艺术上已达到较高水平。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200年,房屋早期建筑以干栏式为主,当时人类已掌握较先进的木材制作技术,具备建造大体量木构建筑的能力。建筑的主要形式发生了转变,居住习惯更倾向于地面式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马家浜文化的生产设施包括玉石器制造场和可能是陶器原料或建筑材料的存储堆积,有集中生产的现象,手工制造的集约化加速了技术的进步。较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和多样化的产业经济,并在生活和丧葬中都有祭祀行为,对宗教活动的重视,马家浜文化中晚期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复杂化阶段。
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生产工具大多是斧、锛、凿等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狩猎工具少见,以植稻的农耕为主要营生,当时的肉食在人们的食品构成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经过了农业、畜牧业的分工,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其次由于手工工业也从其他部类分化出来,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的发达程度较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石器一般通体磨光、制作精细,穿孔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制陶术长足进步,采用手制,慢轮修整,器形正规。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距今5300至4000,早期的遗址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太湖北部,晚期则大量出现在低海拔地区,分布范围向太湖南部和东部发展,杭嘉湖平原发现大量晚期遗址,人类的活动范围随着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而变化,不同地区人类文化对气候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模式。良渚文明的综合发展水平显示其已达到或超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
海塘建设
钱塘江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钱塘江古海塘分南北两岸修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段,其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从东汉到明代,钱江两岸百姓修堤筑塘从未间断,从用版筑法夯实的土塘,到柴土混合、以柔克刚的柴塘,到全条石砌筑的石塘,海塘结构日臻完善。通过东汉到明代逾千年的探索和创造,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清代时,政府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海塘修筑,日常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随着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海塘也有不同的变化。
汉代海塘
海塘修筑的最早史料见北魏邮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会稽郡议曹华信为防钱塘江水内灌,主持在钱塘县治东面修筑了一条堤坝”,该记载只是介绍了海塘兴建的故事,对其位置和工程规格则未加说明。海塘的修筑,使原本江潮汹涌之地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演变为陆地,为钱塘江沿岸地区农业的发展及杭州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唐代海塘
唐代,杭州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却也时刻承受着潮患的威胁。为抵御江潮水患保护农业,保证财赋收入,唐王朝在钱塘江北岸修筑了“盐官捍海塘”,在南岸修筑了“会稽防海塘”,从而使浙江北岸沿海一线基本建成比较系统、完整的防潮工程。
五代吴越钱氏海塘
钱塘江口涌潮直达杭州以上,对都城安全及农业生产皆构成威胁。梁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征集大批军民,在钱塘江边修筑了一条竹笼石塘,建成一百多年后仍基本完好。钱镠筑塘开始用版筑法,即两侧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筑成土塘。因海岸为粉砂质土,在强劲潮流昼夜冲刷下,塘基常被拘空,屡筑屡溃。后改为竹笼石塘,抗潮能力远胜于板塘和土塘。
宋代海塘
北宋年间,杭州湾一带沿江平原居住人口日益增多。这一时期,钱塘江北岸潮势转烈,旧堤塘年久失修,难以抵御潮患。作为国家主要财赋之源的杭州、嘉兴、湖州广大膏饶沃壤,有被减流之险,修筑海塘成为当务之急,统治者对此较之前代也更为重视。在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一次大风潮中,西北堤岸崩决,杭州城危在夕。人们开始用钱氏旧法筑塘,但不出数年即毁。转运使陈尧佐与杭州知州戚纶针对海宁一带地基软弱、承载力低的弱点,借用黄河河工中的场工技术,以薪土相间夯筑的方法创筑了柴塘。
南宋建都临安,适当海潮之冲,统治者对石塘建设给以更大的关注。每次修筑都要派遣朝中大臣亲往督工。因此石塘改建工程不出数年即告竣工从而奠定了现今杭州石塘的基础。为保证对石塘的日常维修,还专设了修江司。嘉定十五年(1222年),浙西提举刘垕受命筑盐官新塘达百里以上,暂时遏制了海岸的坍陷。其在海塘内另开一道备塘河,再于河的里面加筑一道土塘(备塘),以挡咸潮,成为防潮第二道防线。
元代海塘
元代在原先基础较好的钱塘江两岸地区,通过围垦江岸滩涂,耕地面积有所拓展。元代钱塘江潮流形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为防止潮患,保护农业,统治者对修筑海塘较为重视,修筑技术比前代又有新的进步。泰定四年(1327年),潮流奔冲北大门,海宁沿海一带首当其冲,陆地沉沦十九里,县城岌岌可危。都水少监张仲仁率民工万人,将443300多个石囤、470多个木柜,沿30多里海岸排列叠置,筑成一道石囤木柜塘,遏制了潮水肆虐。
明代海塘
明代海塘以海盐为重,政府重视修筑东南海塘。当时海盐一线潮势强烈,海岸坍塌日益严重,遂成为海塘修筑的重点。在明统治276年中,修筑海盐、平湖一带海塘达20多次。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对海塘修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综合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江潮形势变化,这一时期对以往海塘修筑技术作了重要的改进。
清代海塘
清代于海宁、仁和间海塘塘身的建筑规格主要是鱼鳞石塘。这一时期的海塘修筑技术直接承自明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重要发展。清康雍乾三世,统治者注重发展生产,他们对修筑海塘都很重视。康熙三年(1664年)政府修筑海宁海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海宁塘崩,浙江巡抚朱轼亲往督筑,共筑石塘950余丈,土塘5000余丈,费资十五万余两。雍正一朝13年间共修筑海塘18次,计各类塘工54080丈,用银34万余两。乾隆初(1737至1743年),大学士稽曾主持建筑海宁鱼鳞大石塘6900多丈,并对海塘技术作了重要改进。
民国期间海塘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对老海塘采取多种补强措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浙江省政府聘请侯家源等17位专家考察海塘情况,提出各项巩固措施,主要是塘基加固和塘身加固。民国以后,开始采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的近代海塘建筑结构型式。首先在海盐落塘头至敕海庙间部分鱼鳞塘用压力灌浆机灌注水泥砂浆,增加了塘身的整体性,提高了抗御风潮的能力,并注意发展护滩、挑溜等保护塘身的工程建设。1947年1月在海宁陈汶港兴建抚壁式钢筋混凝土塘167米。
现代海塘
20世纪50年代,经大力抢险加固,钱塘江北岸临江一线老海塘防御潮浪能力有所提高;20世纪60至80年代,沿江各县(市、区)结合治江围涂,兴建围堤,部分老海塘(主塘)退居二三线。20世纪80年代中,仍处于临江一线的老海塘在多年的潮浪冲击下老化失修,从1988年起,实施钱塘江海塘一期加固工程。之后,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防御洪潮提出更高要求,开始实施临江一线标准海塘工程。在钱塘江北岸险段标准海塘建设、西江塘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中,结合现代科技对仍然处在防洪潮一线的古海塘进行了加固,较好地保护了古海塘的原有风貌。自1997年10月以来,沿海各级政府把建设标准海塘作为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来抓,沿海地区开始兴建高标准海塘。到2000年12月底,基本建成标准海塘1020千米。2010年底,一线标准海塘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钱塘江流域防洪标准,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交通发展 编辑本段
铁路
钱塘江流域内安徽省境有皖赣铁路;浙江省境内铁路长477千米,其中浙赣铁路横贯东西,长约325千米,萧雨铁路萧山一上虞段102千米,金岭铁路(金华一岭后)50千米,1998年修建金华一温州线铁路。2023年4月,钱塘江首条高铁隧道,杭州机场高铁项目海宁段正式开工,项目全长约85公里,途经嘉兴桐乡市、海宁市,杭州钱塘区、萧山区及绍兴柯桥区,全线新设海宁观潮站、钱塘站、萧山机场站,改扩建桐乡站,接入绍兴北站。钱塘高铁站项目规划车场规模为6台11线,具备终到始发功能,开通以后始发和终到列车将达到每日70对、过站列车41对。
公路
钱塘江流域境内公路较稠密,总长约11390千米,主要有4条国道穿越境内:104线(北京一福州,经过杭州、绍兴、上虞),320线(上海一昆明经过杭州、建德衡州),205线(山海关一广州,经过屯溪、常山、江山)和330线(经过建德、寿昌金华、永康去温州);境内主要城市与赣、皖、闽、苏、沪等省市有班车来往。2022年11月10日,历经五年建设,全长超1000公里的钱塘江绿道全线启用,绿道东起曹娥江入海口,西至淳安县千岛湖,跨越沿江9个县(市、区),串联起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一线山水景观资源。
航运
钱江港
钱江港西起闸口,东至南星桥,除南星桥客运码头建有较正规的码头建筑外,海月桥至闸口一线则完全利用自然岸坡停泊船只。进港船舶必须使用跳板、马凳在船岸之间搭成一凳两跳或两凳三跳的简易栈桥,才能装卸。1958年开始,在海月桥至闸口一线先后建成岸壁式为主的海月桥货运码头、海月桥港作码头、化仙桥外海码头、闸口码头,并营建仓储设施和装卸机械。该港区布局如下:自西而东为闸口码头(含白塔岭水铁联运码头、洋油道砂石料码头)、化仙桥外海船码头、海月桥百杂货码头、港作码头、浙江省航运公司钱江分公司客运码头、轮渡码头、钱江航道养护队专用码头、钱航油料供应码头及杭州木材厂木材专用码头。1986年,钱江港区有生产用码头泊位60个,总长3609米,可泊300吨船。港作码头1个,长30米。利用自然岸坡作业地段总长6382米。生产用机械113台,其中起重机49台,最大起重能力20吨,输运机械46台,总长1053米,装卸搬运机械16台,专用机械16台;仓储设施总面积69186平方米,容量3831吨;堆场面积17859平方米,容量63649吨;客运设施房屋建筑面积3107平方米,其中候船室面积1008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杭州城市跨江战略的推进、城市中心的转移、“三江两岸”等一系列整治工程的推进,到2010年后,钱江港区仅保留钱江二桥下游四家货运码头。萧山世纪城建设期间,钱江二桥码头所处区位优势明显,承担新城所需建设大部分砂石供应,四家货运码头年港口吞吐量一度达到200万吨以上,支持了周边区域以及杭州G20峰会场馆的建设。2019年,随着钱江港区钱江二桥下游货运码头杭州萧山宁围志达砂石场正式开工拆除,自此杭州主城区内钱塘江两岸再无码头存在。
嘉兴港
嘉兴港即原乍浦港。早在唐朝,乍浦就作为通商口岸与外界往来。至清代,乍浦港被列为东南沿海15个口岸之一。日本侵华战争烧毁了乍浦镇,乍浦港随之衰落。至20世纪80年代,乍浦港只有一个搁浅作业的旧港,8个短突堤泊位只能供50至150吨级船舶停靠,年吞吐量仅10万吨左右。为了适应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及上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浙江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于1986年拟订《乍浦港总体规划》。第一期工程位于海塘街至龙王堂间,为海、河联运港,1986年12月开工,1991年12月建成。外海设万吨级和千吨级泊位各1个,内河设100吨级泊位12个,工程总投资8120万元。
2014年12月24日,乍浦港口岸更名为嘉兴港口岸并扩大开放。2020年,即便遭遇疫情,嘉兴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7亿吨,同比增长7.3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5.57万标箱,同比增长4.85%。同年,嘉兴港区实现生产总值182亿元,在英国劳氏日报发布“2020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行榜”,嘉兴港综合实力列全球第91位。
水利工程 编辑本段
新安江水力发电站
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灌概、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工程,位于浙江省建德县白沙镇以上千米处,距新安江洞口约40千米。1946年,开始调查和局部勘探。新中国成立后,即进行建设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1956年6月,国务院批复电力工业部关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工程的报告,同意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中国国家计划建设项目。该水电站主体工程于1957年4月1日正式动工,至1959年9月21日水库下闸蓄水,历时仅30个月。1965年12月枢纽土建工程全部竣工,1977年10月22日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电站当时总装机容量为66.25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达18.6亿千瓦时。1978年,新安江水电站工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截至2020年8月24日12时,新安江水力发电站累计发电突破1000亿千瓦时。
富春江水力发电站
富春江水力发电站位于七里泷峡谷出口处,距杭州市110千米。拦河大坝以上集水面积31829平方千米,占钱塘江流域面积的57.3%。该发电站兼有航运、灌概、水产养殖、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1946年,浙江省建设厅制订《浙江省水利事业实施方案》,将开发利用富春江水力资源列为首要项目。1958年8月富春江水力发电站开始动工,勘测设计工作和施工同步进行。1962年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停工援建,并改为中央审批项目,继续进行勘测设计工作。1965年9月,由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和水利电力部批准复工续建。1968年12月13日大坝截流,水库蓄水。同月25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7年4月15日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流域集水面积31645万平方千米,正常运行控制水位23至23.5米,水库库容4.4亿立方米,具有大流域、小库容的特点。1997年7月,开始对卫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测站安装,年底完成组网调试并投入试运行;1999年4月,通过中国国家电力公司和中国国电华东公司的联合鉴定,于当年汛期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12月,富春江水力发电站抽水蓄能机组技术研发和攻关能力通过了中国第三方试验台的试验验证和中国水力发电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已具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技术创新能力。
枫树岭水力发电站
枫树岭水力发电站位于淳安县新安江水库库区小支流凤林港枫树岭峡谷。水库集水面积227平方千米,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概、防洪、水产养殖。库区平均年降水量1894.5毫米,年径流深1146.7毫米,平均年径流量2.6亿立方米,平均流量8.25立方米/秒。1981年10月完成枫树岭水力发电站初步设计,1987年中国水利电力部批准,同年7月淳安县成立枫树岭水力发电站工程局,1988年10月11日正式动工,1990年7月贯通。隧洞出口处建电站,安装两台1.6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3.2万千瓦,设计水头123.4米,流量30.2立方米/秒,最大水头136.6米,设计年发电量7100余万千瓦时。1992年5月19日,水库大坝经预验后封底孔蓄水。电站厂房于1991年元旦动工,1992年6月机组安装完成,7月7日投产,比计划提前一年发电。1993年12月正式验收,110千伏输电线路,长12.72千米,并入华东大电网。
科学研究 编辑本段
河口河源科学考察
1983年5月至1985年9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了所属的地理、测绘、水利、林学等学会,组织成立了“钱塘江河源河口科学考察队”,对钱塘江河口河源进行实地考察与精密的分析,最终找到了钱塘江的真正源地一一安徽省休宁县西南,即安徽、江西两省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20",北纬29°33'40"。又确定了钱塘江河口是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长山东南咀至余姚市西三闸的连线。这个考察成果,经过中国专家于1985年12月讨论审查通过,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1986年第21期《浙江政报》上公布。
钱塘江涌潮科考
2023年8月19日,钱塘江涌潮科考在浙江海宁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科考活动中考察分析浙江上虞东进闸至老盐仓全年涌潮景观的特点;考察分析鱼鳞潮、交叉潮的变化规律;开展富阳东洲悬空沙与海宁盐官现场科学试验,利用无人船测量潮前潮后的水位、水下地形、流速、水深等数据;探寻钱塘江支流存在的涌潮。通过分析各类影响涌潮的参数或要素,探索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推动钱塘江涌潮的研究、钱江潮景观的保护利用,服务于钱塘江两岸城市带建设与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 编辑本段
环境问题
水污染
钱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体富营养化;二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严重影响杭州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的不但有传统污染指标(如氨氮等),而且还包括一些有毒有机物,如有强致癌物质的多环芳烃、三氯联苯和五氯联苯等;三是来自外部的有毒倾倒物,如2013年5月发生的装四氯乙烷槽罐车的翻车泄漏。
钱塘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区,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侵蚀,亦有浅沟侵蚀及小切沟侵蚀。过度的垦殖、不合理的生产建设、盲目的低丘缓坡开发以及不注重水土保持设施的保护导致流域土壤侵蚀、养分流失,进而加剧水资源污染。
河床裸露
2019年3月份,钱塘江下沙段附近出现过绵延数千米的裸露河床。2022年,在杭州一直处在干旱少雨天气的影响下,钱塘江杭州段北岸已多次出现河床裸露的情况。2023年以来,江道河床裸露滩地的面积比往年更大。其次,入汛以来,钱塘江上游雨水稀少,来水不足,导致河床冲刷不充分,加速了滩地的裸露。另外,钱塘江北岸下沙一带的江道由于地形原因更容易淤积。
保护措施
钱塘江上游水污染治理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和开展“811”污染整治行动。2005年,环保贴息专项资金全部用于重点流域污染整治,重点解决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因配套设施不全带来的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治理,金华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2008年,金华市16个交接断面III类水质断面达标率达58.3%,比2004年提高了12%;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18.6%,比2004年下降了近20%。2008年全市3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32.4%,比2004年提高了24.3%;劣V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24.3%,比2004年下降了近38%。
联保共治机制
2020年10月,杭州市钱塘江及两岸区域实施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通过对钱塘江及沿线区域进行巡查,重点解决河湖乱占、乱建、乱堆、乱采的“四乱”问题,对钱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行综合治理。在杭州市钱塘江及两岸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实施一年多年来,杭州市区PM2.5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到87.9%;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风景名胜 编辑本段
钱塘江是中国古代文化源头之一越文化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主要有齐云山、千岛湖、双龙景区、七里泷、鹳山、钱塘江涌等。
齐云山
齐云山位于休宁县城西十五千米,新安江支流横江右岸,《齐云山志》载:“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谓之齐云。”峰顶海拔585米,山上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岭、十六洞等“天下无双胜景”,汇山、寺、河、湖、泉、潭、瀑、洞等景观于一体,被称为“天开神秀”,与黄山、九华山并称皖南三大名山。山上多宫观,为道教圣地。据传,始建于唐,至南宋正式供奉玄武大帝。明世宗朱厚,曾敕建宫殿,钦赐山额,从此宫殿、道观日增,宫阁相映,香火益旺,与湖北武当、四川鹤鸣、江西龙虎齐名,同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此外,西天门东独耸峰的悬崖峭壁上有方腊寨、方腊洞等遗址,传为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时扎寨安营之地。
千岛湖
千岛湖位于新安江中游的淳安、建德两县境,为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后形成的大型人工湖泊。库区内原有大、小山头均沦为岛屿1078个。湖中岛屿各具特色,其中龙山岛秀立湖心,上有从淳安旧城移建的海瑞祠;蜜山岛屹峙湖东,林木茂密,泉水甘洌;此外还有石景、桂花岛、铁帽山岛、鸟岛,蛇岛及猴岛、鹿岛等。湖周多喀斯特岩溶形成的奇石异景与溶洞,集奇、险、怪、幻于一体,其中以赋溪石林、羡山半岛、灵霄洞、仙姑洞、方腊洞等最为著称。沿岸更有唐代陈硕真、宋代方腊等起义和明代矿工斗争的遗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沿湖还有金竹牌、花竹坞、屏风山等可渔、可浴的众多避暑胜地。
双龙景区
双龙景区位于金华江支流双龙溪上游,金华北山山腰,南距金华市区约15千米,峰峦连绵,多溶洞异穴,有“五洞十景”之胜,其中尤以双龙、冰壶、朝真3洞闻名遐迩。双龙洞以洞口顶部有钟乳石似龙头仰昂得名。内有断崖幕垂,将洞分隔为二,崖下有清泉流出,必须仰卧于轻舟,逆水擦崖而进内洞。内洞大于外洞,石笋胜景。冰壶洞洞口朝天,因其口小、肚大、身长,形似冰壶,故名。洞壁石隙中有飞瀑喷薄而出,“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有集风、雾、瀑于一洞的奇观。朝真洞在两洞之上,高敞宽广,曲折幽深,且多岔道歧穴,有石弄堂、一线天等奇景。
七里泷
七里泷又名七里滩、七里濑,位于富春江上段建德县乌石滩至桐庐县泷口(今富春江水电站大坝处)间,全长23千米。两岸高山绵延不绝,或绝壁削立,或危石欲堕。江中原滩多流急,行舟难于牵挽,惟视风力为迟速,故旧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谚,又有“小三峡”之誉,“七里扬帆”为严陵八景之一。1968年底富春江水电站大坝截流蓄水后,已成为水库库区,碧波盈盈,水平如镜,客轮游艇往来穿梭。乌石滩下游有子胥渡,传为伍子胥逃奔吴国时在此渡江得名,渡口悬崖上刻有“子胥渡”三个醒目大字。泷内及泷附近还有严子陵钓台、葫芦瀑、芦茨湾等景点。七里泷是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鹳山
鹳山位于富阳县城东,富春江畔,高43米,原名石头山,古钱塘江流经山下入海。三国时孙吴在此建道观,名“观山”。山有石矶直插江心,宛如临江饮水之鹳,故改名鹳山。其是唐代始筑春江堤的起点。山顶古有永乐吉祥寺,建于唐大中年间(847至859年),清晨击钟,声闻10里,故称“吉祥晓钟”,为春江八景之一。寺、钟早毁,今在原址建富阳历史文物陈列馆。稍下有春江第一楼。原楼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乱,同治年间(1864至1874年)重建,后又毁,现有建筑为1964年所建,翘角飞檐,别具一格。另有“龟川秋月”,亦为春江八景之一。并有澄江亭,附近立有“严子陵垂钓处”碑。山上还有“览胜亭”“待月桥”“太液池”“松筠别墅”及明代城墙等名胜古迹,并建有“双郁亭”以纪念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
钱塘江涌
钱江涌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是东海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因江面急剧缩窄、江底迅速抬升造成前锋明显壅起、水花翻滚的奇异现象,气势磅礴、潮景变化万千。潮头来时,最高可达3米,有翻江倒海、吞天沃日之势,甚为壮观。阴历每月初一至初四日、十五至十九日,一般都可观赏到这一天下奇观,春、秋两季较大,阴历八月十八日已成为观潮节日。
重要事件 编辑本段
钱江潮卷人事件
2007年8月,发生钱江潮卷人事件,在杭州市江干区七堡1号坝出钱塘江潮水将30多人卷走,其中8人死亡,22人生还,3人失踪。发生事故的杭州市江干区七堡1号坝是丁字坝,这种丁字坝是100多年前发明的,它可以减轻潮水对钱塘江堤塘的冲击。但是】钱塘江潮水遇到丁字坝后,因受阻而发生碰撞,如果此时潮涌高度较高的话,激起的浪头可达数米甚至十多米,能很容易就把人卷入江中,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钱塘江洪水
2017年6月,受梅雨强降雨影响,钱塘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中上游流域的兰江出现自1955年以来的第二大洪水。6月9日至26日,浙江面降雨量达313毫米,尚未出梅,雨量已超过多年平均值(251毫米)25%。浙江省3324个水文站点中,有1624个站点的雨量超过300毫米,最大的为656毫米。同时,“入梅”以来三轮强降雨区域基本重叠,集中在钱塘江流域中上游的衢州、金华;中上游(兰溪站以上)最大两天累计面平均雨量160毫米。第二轮强降雨于21日8时开始至23日0时结束,第三轮强降雨又于23日6时开始,只间隔6小时;处于钱塘江中游的兰溪,需承受上游1.8万平方千米集雨面积来水,受上游连续强降雨影响,兰溪站25日晚出现1955年以来的第二高水位32.04米,洪峰流量14500立方米/秒,超过2011年的“6·20”特大洪水。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