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脚下,北碚区金华路398号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所、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1930年由卢作孚创建“中国西部科学院”并于1943年由十余个国家级学术机构联合成立“中国西部博物馆”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西南人民大学美国科学博物馆、1997年,西南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更名为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2015年10月竣工,总投资近4亿元,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0842平方米,展览面积16252平方米;老博物馆是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琵琶山大街74号。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总数超过11万件(号)新博物馆展出了8000多件藏品(号),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八大学科。新馆设“动物星球”恐龙世界”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命激流”生态家园”6个基本展览,侧重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主要展示中国西部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抗战时期的科普史和科技内迁史。
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06年5月,“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展厅)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中国西部科学院
为了开发西部的财富,丰富人民的生活1930年秋,他成为一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创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起初,西方科学院借用了火焰山的一座寺庙;很快就搬到了嘉陵江上的文星湾。鼎盛时期,中国西部科学院设置了物理和化学、地质、生物、四个农林研究所和博物馆、图书馆和尖山学校也管理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台和三峡染织厂。1942年1月,为了宣传川西地区,(原西康省及其邻近地区)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还补充了“西昌工作站”负责当地资源调查和工业设计。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私立科学院,是卢作孚 国家现代化的目标“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结合思想积极探索救国之道、强国之路的光辉典范。以“从事科学讨论,开发宝藏,富民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以此为目的,它在西部地区的早期开发和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排头兵”作用,为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重要学术机构也迁到大后方。中国西部科学院及其所在的北碚,接受了众多学术机构和科技人才的转移安置,一度成为中国的科学界“诺亚方舟”和“战时学术研究中心”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作为重要的近现代历史遗迹, 于1992年被公布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直辖后,200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部博物馆时期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系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迁至北碚、植物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文星湾建立了中国西部博物馆。推举翁文灏、卢作孚等13人组成董事会主持运营。1945年7月,召开第一次董事会,聘请李春雨、由王家骐等26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负责规划图书馆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李乐元被任命为馆长负责图书馆事务。
卢作孚贷款中国西部科学院“惠宇”作为博物馆 ■展示主楼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则在“惠宇”附近另行建筑。以“从事科学教育的推广和专门学科的研究”以中国西部博物馆为宗旨,设置地理学、地质、工矿、生物、农林、医疗保健的六个分支是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融合最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当时有中国 这是第一座浮雕,——“中国地形浮雕” 中国首次发掘中国人、研究、机架恐龙3354“许氏禄丰龙”中国人发掘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北京种”模型等。并对自然环境布置展示动物,如“中国白熊的自然环境”白熊,即大熊猫)开启中国博物馆标本整理新纪录。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化教育部接管。1952年,改为西南人民大学美国科学博物馆。1953年并入西南博物馆,更名为西南自然历史博物馆。1955年,西南博物馆改组为重庆博物馆。1981年,四川省人民 美国政府给重庆博物馆增加了 英镑“四川省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牌子。重庆自然博物馆自1991年独立成立。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2015年10月竣工。2015年11月9日,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2017年,重庆自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筑布局 编辑本段
建筑特色
新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现象“根包石”石头是缙云山的石头、巴渝之石,根为黎蒴之根。重庆市的市树“黄桷树”植根于巴渝大地的岩石中,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是一种自然美。根包石”所包含的文化性、扩展性和包容性可以与建筑一体化产生良好的互动,体现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在高耸入云的建筑中,从屋顶到地板,从柱子到墙壁,生命形态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馆内布局
新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6万平米,三层楼高,6个永久展厅,1个专题展厅。博物馆的一楼有一个大厅、重庆厅、恐龙馆和特别展厅,枫叶馆在二楼、进化大厅,三楼环境大厅。恐龙馆贯穿两层,部分区域有夹层,展览面积2800平方米。在14米高的宽阔空间里,有31具恐龙复原骨架,长的几十米,小的三五米。新馆基本展示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有“主题单元式”生态场景式”分类序列式”等等,用声音、光、电和多媒体技术,体现了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的特点。
陈列展览 编辑本段
常设展览
碑林馆 | 动物星球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贝岭馆位于博物馆一楼,以贝岭命名。展厅内近300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被美国慈善家收藏、重庆市荣誉市民”肯尼斯·尤金·贝林从2011年开始捐款,穿越各大洲的自然风光、各种动物标本的展示和生物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呈现出一幅动物和谐环境和谐自然和谐的画面,让游客体验一场全球性的动物嘉年华。
重庆馆 | 山水城
位于博物馆一楼的重庆馆回应重庆人 通过重庆本地动植物化石的展示,了解美国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何而来”好奇心,展现当地特色的景观、生物与生态。展厅里有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和中华鲟卵巢标本;有“巫山人之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提供的各种化石包括“巫山人”下颌骨化石,龙骨坡发现的古猿牙齿化石。一块200年前的长臂猿下颌骨化石证明了这一点“海峡两岸的猿猴可以 不要停止哭泣,独木舟已经过了万重山”这一幕在200多年前的长江两岸确实存在。
恐龙馆| 恐龙世界
恐龙馆位于博物馆一楼左侧,有1200多件展品,包括大型恐龙骨骼和数百具恐龙骨骼、牙齿、鸡蛋和鸡蛋窝 、足迹化石标本,再现“恐龙盛世”辉煌。主要展示了四川盆地中生代的恐龙动物群,包括体型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伏羲自贡龙穿剑板的江北重庆龙等、李殊龙,一个独特的尾锤秘密防御武器、凶猛的食肉恐龙石干川龙、亚洲最完整的食肉龙之一,和平永川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研究、徐氏禄丰龙,恐龙的原始框架。折叠古生物学展介绍了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几个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寒武纪大爆炸-云南澄江动物群;喧嚣的古海洋-黔西南的贵州龙动物群;火山层中的生命-辽西热河生物群;罕见的发现-河南西峡的恐龙蛋化石。
Mapparium | 地球之谜
Mapparium位于博物馆的二楼,四周都是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主要展示了地球的历史,并生动地解释了圆圈的结构、地壳运动、内部和外部动力学等地质过程。让参观者感叹这个奇幻的科学世界,同时也能了解: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进化堂 | 生命的洪流
进化馆位于博物馆二楼,过去40亿年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种群一一呈现。进化馆以中国古生物化石重大发现为主,时间典型、事件、标本和其他生物进化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部生物进化剧,揭示了生物和环境共同进化的阶段和规律。在展厅里,有一个由博物馆从摩洛哥收集的沧龙头骨化石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杀死暴虐龙的霸主。
环境部 | 生态家园
在博物馆的三楼,环境部用大量的实物标本告诉孩子们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展厅中央的巨大球体是西部地区第一个球形科学展示系统,向观众展示了对地球的监测美国气象由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气候变迁、海洋温度、地形和星系探索和其他世界与最先进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
世纪壮丽画卷中国地质调查局——历史陈列
中国地质调查局历史展览”,以科学家精神为主线,以时间顺序为脉络,立足于中国近代科技史、聚焦抗战时期的内迁科学,设计五大主题内容板块,展出民国文学、地矿标本、土壤标本、北京猿人头骨模型及多媒体互动展览217件,文物83件、多媒体互动展览10余套,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最初成立到硕果累累,从抗战西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整编改制的生动历程。
服务社会富国——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事迹展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事迹展”在卢作孚旧居推出,通过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抗战救国”国际传播与中国建设”五个板块,照片丰富、实物、史料、视频向观众还原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成果。
科学之魂 强国之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展
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科学之魂 强国之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展”全新开放。该展览由“惠宇楼的故事”关注民众教育”战时学术中心”以及“新时代的辉煌”它由四个单元组成,展示了中国西部早期科技发展的历史、抗战时期的科普史和科技内迁史。
特别展览
奇趣自然岛数字科普互动体验展
展览设在博物馆一楼的专题展厅2021年7月举行-它于2022年1月举行,专门用于4-12岁的孩子 s主题公园基于亲子互动体验项目。分为万物生长、弹跳大比拼、如影随形、湖泊涂鸦、夜游花神、球球大作战、生命画卷、恐龙魔方、生态沙池、动物笔记等栏目,通过数字技术提供各种超越时空的互动体验,刺激儿童 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的世界是——自然的“生”态艺术展
本次展览于2021年9月19日举行1700平方米的展厅呈几何形布置、染色和其他方式展示蝴蝶、甲虫、两栖爬行类、贝类等生物标本,近500个物种的180多个美丽的生物标本,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多彩。克里斯托弗,美国昆虫艺术家·马利(Christopher Marley)艺术品在展览中亮相。在展厅里,还建了一片原始森林、热带雨林、沼泽湿地、在沙漠沙丘等4个景观修复场景中,选择50余种300余种观赏性教育性昆虫两栖类爬行类进行现场展示。旨在通过近距离观看和手拉手互动,让游客领略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生活的律动,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学术研究 编辑本段
重庆自然博物馆多年来主持或参与了重要的地球科学发掘工作、调查项目包括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重庆合川马门溪龙、重庆永川上游永川龙等重大发掘,参与亚洲恐龙足迹调查、参与丰都高家镇、井水湾、鲁恒奉节巫山猿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如: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的门牙两个带犬齿的颌骨和与人类化石同级的巨猴、剑齿虎、犀牛等数十种化石。该化石属于早更新世,距今204万年。它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研究人类起源和三峡流域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99年 2年至15 年,与中国科学院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联合承担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1999年考古发掘项目,其地下文物保护项目如下:横路旧石器地点、井水湾遗址。完成丰都井水湾、奉节鲁恒路旧石器考古遗址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已获得700多件珍贵的旧石器标本。
在生命科学方面,中国西部科学院起步阶段,主要派出青年志愿者的学生参加国内外生物机构或科学考察组在四川或西部的考察活动。比如1928年、在1929年的两年里,我多次参与入川、西康省北平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生物所等学术团体的调查收集活动中,1930年,派下坊局青年志愿者队的两名学生参加中国西北科学代表团瑞士新甘肃等地的调查。1930年中国西部科学院正式成立后,继续与学术界保持联系,或参与收集或独立调查。直到1970年代、20世纪80年代,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动植物野外考察逐年增加,2000年后,更多的人与大学或林业局一起参加野外考察、环保局的项目中。他主持或参与了一项重要的调查,包括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重庆)三峡库区重庆段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活动监测调查、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重庆雪宝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调查。
从1930年到2016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共发表文章近80篇,其中 1930篇-1949年,26篇文章;1950-1989年,4篇文章;1990-1999年,10篇文章;2000-2009年,17篇文章;2010-2016年,20篇。
文化活动 编辑本段
2020年12月25日,重庆自然博物馆举行90周年启动仪式暨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同日举行“科学之魂 强国之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展”展览开幕仪式、寻根、铸梦、发展——纪念重庆自然博物馆成立90周年”报告会。
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群众性科普研究活动2020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博物馆与北碚区科协举办互动活动、参与性、体验式科技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普惠民活动。8月21日,推出“科学之夜”主题活动——“夜游侏罗纪”2021年6月,龙梅山城——上线“神兽”精彩的夜间活动,邀请近50组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过夜,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穿越时空,进入一个不一样的恐龙世界。活动不仅包括普及古生物知识的讲座,还包括探索恐龙馆、古生物化石修复、3D科普电影等。
2022年6月,该馆推出了一系列公益讲座和青少年研究活动,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致力于让年轻人拥有独特的博物馆体验端午节假期吸引了31,077名游客参观自然博物馆。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