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又名小南海石窟,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龙游石窟位于龙游县北郊石岩北村,隶属小南海镇,在曲江与灵山河交汇处的凤凰山脚下。龙游石窟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集成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迹它叫做“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占地约0.38平方公里,石窟总数约60个,总长16公里,面积不一小的洞穴面积有几百平方米,大的可以达到几千平方米;洞穴基本呈倒斗状,从洞穴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不管洞的大小,洞口都是两个、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长方形。洞口基本垂直于地面,洞口是“倒斗型”洞内有许多粗大的鱼尾状石柱,石柱和洞壁上刻有人物和飞马、鸟和飞鱼之类的图案。
龙游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久,但建造日期不详。1992年6月9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石岩背村的几个农民发现了龙游石窟。2003年12月,龙游石窟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区,成为衢州第一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龙游石窟“千年古城之谜”被列入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游示范点同年,龙游石窟被国务院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春秋时期,陇右称谷米,延续2500多年,是古越国通往福建、赣、穿越荆楚的必经之路是南方水陆交通的关键,龙游石窟所在的凤凰山也处于水陆交汇的中心。
龙游石窟的洞窟形成时间不一,石窟的发掘时间跨度较长。根据第一窟石刻的年代分析,它形成于隋唐以前;从2号石窟出土的陶罐分析,发掘时间不晚于西汉;艾公洞,位于翠光岩附近,由清代知县艾朝东开凿,80年代左右也有开敞式洞穴开凿。
1992年6月9日,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凤凰山石岩背村的四位村民,用四台水泵抽水捉鱼,意外发现了大型地下洞穴的存在。
自1998年新闻媒体报道龙游石窟以来,北京大学教授谢、著名文物专家胡先生、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洪勋等专家学者先后对龙游石窟进行了选址、材料、测量方法、建筑方法、运输方法、建筑工具和其他方面的研究。
1997年8月17日,周少雄王迪任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美国国会、在市旅游领导小组副组长姜宁新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龙游石窟。同年9月4日,周少雄王迪应龙游县政府邀请,在省旅游局的支持下,邀请省内7名专家教授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查分析。
2001年10月中下旬,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和研究员王明达在2号窟内发现陶片,经清理后拼凑成两块碎釉陶。
2001年3月以来,在多位岩石力学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对龙游石窟进行了抢救性加固。三年后 工作,我已经完成了三个、四、五号石窟的抢险加固工作。
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排水开发了7个洞穴除了其中两个因地表水入侵而被严重淹没外,实际开发的洞穴有五个,编号为一到五,并修建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其余洞穴仍在积水中、坍方等状况。石窟中有许多鱼尾石柱,石柱、洞顶、洞壁上有不同的豁口,一号窟有1500厘米左右、宽50厘米的“天马行空图”浮雕,北壁有鱼、马、三种鸟的雕刻图像。
总体布局 编辑本段
龙游石窟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景区内设有游客中心,为景区游客提供服务,还设有展厅和观影厅,向游客介绍龙游石窟。自然景观是龙游石窟目前开发的七个洞窟,编号为一到七由于两个洞穴因地表水回流而被大量淹没,主要景点为1至5号洞穴,洞穴呈北斗七星形状分布。文化景观是马鸟鱼广场、竹林禅寺等。
建筑特色 编辑本段
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山,看起来大小不一,有规律的分布着、造型有24个洞穴,面积从1000到3000平方米不等,高约30米。洞口基本垂直于地面,洞口是“倒斗型”洞穴的形状和规模大体相似,洞身光滑,洞顶宽敞呈穹顶状,以30°左右的斜面从岩石开口处向下延伸。洞壁陡峭,有许多粗大的鱼尾状石柱支撑着屋顶,与屋顶融为一体墙壁和屋顶上都发现了凿痕,似乎是古人为了装饰而留下的痕迹。
被挖掘的洞穴分散在一个小区域内,其中24个洞穴相互靠近,位于中心的洞穴之间的距离更近这样的分布使得洞穴整体上有了层次感,在集体活动中更容易相互协调。个别地下洞室轴线多为南北向或南北西向,洞口位置均随地形变化,方向多为东南或西南向,标高高于附近地面,有利于采光、通风,同时避免地表水流入洞穴。
龙游洞室群单体洞室平面尺寸和跨度较大,结构型式均为中间有立柱的直壁斜顶结构洞穴基本呈长方形,洞内柱子间距大多小于10米柱子的横截面沿轴线呈鱼尾状,顶部的横截面局部扩大形成柱帽,而下部的横截面逐渐扩大。石窟壁沿有锯齿状台阶,锯齿间有一定距离台阶离洞口约4米。洞的柱子和墙壁上雕刻着人物和飞马、鸟飞鱼等图案排列规则,立体感强。通过对洞内岩石的检测,洞内岩石多为沉积岩中的红色砂页岩。
主要建筑 编辑本段
一号石窟
一号石窟呈方形,占地约3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开发的最小的石窟石窟入口下方有一长方形方形水池,石窟长度约1500厘米、宽50厘米的“天马行空图”浮雕。由于石窟占地面积小,一号石窟只有一根柱子,窟顶高低两层,相差约50厘米。洞窟北壁上有鱼、马、三种鸟的雕刻图像。
二号石窟
二号石窟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石窟的形状接近正方形,石窟北面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2号石窟和1号石窟的南壁仅相隔0.5米,洞内有四根柱子,其中三根鱼尾状柱子的顶端朝北,一根柱子朝东,四根柱子最粗的柱截面的三边分别为297cm、274cm、155cm,身高10cm左右。二号石窟光线充足,是现在发现的石窟中,开凿最整齐的石窟。
三号石窟
3号窟地面面积约1200平方米,石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部分未完成,石窟西北角有长方形水池。石窟顶部以45度的坡度由南向北延伸,地面几乎以45度的坡度向北延伸洞窟一角有螺旋形刀痕贯穿。三号石窟有三根柱子,南北方向呈直线排列。
四号石窟
第四号石窟占地约2000平方米,入口处有一个平台石窟右侧是陡峭的石壁,左侧是盘旋而下的之字形石阶,长达50多米。洞内有三根柱子,呈三角形分布洞底是证书,长方形的方形水池位于洞底中间。
五号石窟
五号石窟地面面积约700平方米石窟入口处有许多土石梯道用土石覆盖,石窟呈长方形。石窟内有三根柱子,呈南北向排列,长方形水池位于石窟东北角。
千古之谜 编辑本段
墓陵说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龙游石窟可能是古代皇帝的坟墓、皇宫或储藏室。但在发掘龙游石窟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或宫室物品,石窟内也没有任何遮蔽物来划分空间同时,石窟的台阶是间隔开的,进出和运输都很困难。
采石说
有学者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人采集石头后留下的废弃洞穴,但洞中的石头多为红砂页岩,其特点是纹理密度低、结构疏松、它是高度风化的,不被用作建筑石材同时,也有专家反驳,废弃窑洞没有必要进行正规的装修和建设。
屯兵说
一些专家认为,龙游石窟可能是古代的军事训练、由于害怕被敌人或间谍发现,部队驻扎的地方被秘密设置在地下。但要想在山洞里练兵驻军,就要解决采光问题洞穴内无法进行自然采光,洞穴内也未发现有人工照明的烟火痕迹。同时,士兵训练和驻扎的地方需要道路畅通,以保证士兵能够快速方便地进出但石窟上下只有一级台阶,台阶间距较大,不符合这一要求。
外星文明说
有人认为外星人挖洞穴是为了在地球上生活或者收集地球材料,但是用外星材料建造的研究站并不安全,洞穴里的豁口也是变化的,所以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开凿年代之谜
由于龙游石窟尚未发现文物,所以没有确凿的证据确定龙游石窟建于何时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龙游石窟的发掘年代不能太早,龙游石窟的下限年代应不晚于西汉。
洞壁厚度之谜
石窟彼此紧邻,但并不相通相邻石窟最薄的洞壁也不过50-60cm,洞壁延伸数十米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古人是如何测算和确定石窟的挖掘方向和深度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谜。
石阶之谜
每个石窟的一侧都有石阶,石阶呈锯齿状,锯齿相隔较远,而且窑洞的洞口与石阶不相连,所以有一段距离。这样的石阶不好走,也不利于古人将石头运出洞穴。
凿痕之谜
石窟除了地面以外,都布满了均匀细密的豁口这些凿槽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平行凿槽,水平延伸十几米;第二种是斜凿,位于两条平行凿之间,长约30厘米。凿槽间距均匀,深度相似,没有交错的凿槽。龙游石窟工程量大,需要几代石匠挖掘,但石窟的工艺水平是一模一样的。
影响价值 编辑本段
影响
龙游石窟作为古代采石场的遗迹,是中华民族的见证古代传统采石技术,体现了古代工程科学和传统技术的科技亮点。目前,基于龙游石窟的野外测量和实验数据,在地质工程和其他学科中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大型古代地下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也来源于龙游石窟,研究内容涉及龙游石窟的工程科学价值、地质条件和环境、岩性物质特征、洞室破坏原因、洞窟风化等。随着专家学者对龙游石窟研究的深入,应用地质工程研究逐渐增多,如石窟稳定性分析和保护加固、洞穴的稳定性以及安全通道和旅游路线的选择等。
艺术价值
在洞穴比较集中的一定范围内,一些位于中间的洞穴相互之间距离较近,即位于中心的洞穴为核心,其余为外围,整体上有层次感。龙游石窟石室中的装饰艺术能反映古代文化的特征石室内除了整齐排列的凿子,还有马、鱼、鸟等雕刻图案。鱼尾形的柱子象征着人和动物的期望和一年多的好运,马、鱼、鸟类等动物的雕刻图案也象征着人和动物it我们渴望更好的未来。二号石窟洞壁上发现的古文字,形状刚柔并济,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和文字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历史价值
龙游石窟所包含的大量历史信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从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产生影响。虽然龙游石窟的具体建造时间和技术暂时不清楚,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研究和认识到龙游石窟的历史意义、艺术特征和实用功能,揭示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古代人类的挖掘和技术水平。
旅游价值
龙游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中部城市群周边龙游石窟具有文化内涵和资源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具有优越的旅游条件。当代社会大众关注人类历史,对世界未解之谜保持好奇龙游石窟符合这一旅游条件,给龙游县和浙西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龙游石窟被确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4。
2003年12月,龙游石窟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区,成为衢州第一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2004年10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龙游县调研旅游景区开发工作,提出:要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传承好。牢记遵循”四好“原则上,为了保护和研究石窟,相关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对石窟进行保护和加固施工,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石窟研讨会。
2005年3月,龙游石窟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龙游石窟被国务院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8月18日,龙游湖·8090青年创作季发布会在龙游石窟举行,旨在弘扬青年力量、注重城乡发展一体化,鼓励跨界发展、跨领域合作,汇聚不同年龄段的设计师,共同设计打造龙游号。
存在问题
龙游石窟发生山体滑坡,石窟顶部岩石断裂,裂缝自上而下延伸。同时,地下水具有潜在的侵蚀性,洞内5号和3号洞口有大量地下水渗出,对流经该区域的岩石有冲刷作用。经检测,地下水也有溶解作用。地球表面植物的根系可能会支撑并使岩石开裂,使岩石的裂缝不断扩大加深,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有机酸、碳酸、硝酸等溶液溶解和吸收一些矿物元素,也会对岩石造成腐蚀破坏。由于龙游石窟的发现和初步开发是当地居民自发进行的,对石窟的保护不足,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和真实性。
保护措施
针对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专家学者应对龙游石窟周边环境进行勘察,对地下水的来源进行研究,从源头上防止流水对石窟的腐蚀。对岩石成分作出明确的分析报告,了解各洞各类岩石的分布情况,对龙游石窟进行分区分类保护。逐步搬迁石窟内的居民,避免居民的生产活动对石窟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腐蚀。结合专业技术,采用专业喷剂加固岩层。对于已经开裂的岩柱,考虑到旅游和美观,支撑是可逆的、支持不影响美观支持生活等等选择支撑或灌浆进行加固。
龙游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中央精神关于文物保护的指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政策,实现文化安全档案升级、全面完成了空间勘测和探索、实施了科学系统保护工程。
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龙游县政府加强了对龙游石窟的宣传和保护,倡导文明安全旅游。建立龙游石窟独特的旅游文化,开发其旅游价值。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龙游石窟保护规章制度,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搞好龙游石窟的旅游产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