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中和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它起源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施立倡导,当时的宰相李泌设计,是当时朝廷公认的三大节日之一。
中和节兴盛时,不仅有祭祀句芒神的活动、献农书、切割等习俗,也来源于中和宴、中和乐等活动。元和二年(807年)随着唐德宗春历之死,唐宪宗下诏停止中和宴此后,中和节开始弱化,仅保留相关习俗和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和节逐渐被人遗忘,它与“龙抬头”混淆。到了近代,只有山西临汾的裘芸山还保留着、永济市等少数地区仍在传承。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还有山西永济的中和节“背冰”海关列为中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和节是春天前后的一个特色、设立节日来表达中立的理想和重农的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这是德宗 s理想化的治国追求,上承国王下至人民的重担“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历史发展 编辑本段
唐德宗刚刚成立“中和节”那是最繁荣的时期,不仅中和宴相继出现、中和乐舞活动,即使在贞观十九年(803年)二月初一,进士考试也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为题。在唐德宗 李傕死后,唐宪宗在元和待了两年(807年)中和宴被圣旨关闭,但仍是唐代法定节假日之一。宴会结束后,中和节没有以前那么红火,开始减弱,只保留了相关的习俗和活动。五代时,干了两年(公元912年)中和节那天,侯亮的始祖朱温赏赐大臣酒和食物。同光二年(924年)李是唐朝末年的皇帝,在这一天祭天神,大赦天下,这是《旧五代史》年的记载“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仪式”。
到了宋代,中和节只作为一个节日存在,那时人们更重视二月二“挑菜节”辽代的中和节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皇子宴的舅舅和耶律大石的家庭。明清时期,每年洛阳知府都会带领乡绅到万安山的泉庙举行祭祀春神的仪式,有的地方对句芒的祭祀已经演变为对太阳的祭祀(太阳星君)还有吃太阳鸡蛋糕祭拜太阳的民俗。自从2月2日在元代被确立为龙头节后,中和节逐渐被遗忘,人们几乎把这两个节日混为一谈。在《燕京岁时记》年,夫差敦冲,阿清王朝,记录中和节作为龙抬头2月2日。
2010年,裘芸第一个中秋节后,每年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如期举行2011年,山西裘芸和永济的中和节背冰习俗被列为中国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俗活动 编辑本段
节俗
中和节成立后,李碧为节日设计了剪裁、献农书、献生子、酿宜春酒、祭祀句芒神等一系列习俗活动。唐德宗设中和节时,明确提出官员要去农书,以示商书。因此就有“数百名官员进入农业书籍,农民提供种子”的传统。到了大和二年(828年)唐文宗时期,百官上农书后,皇帝还会指派专人抄写,分发各地郡县,告诉地方官员注意农业生产。节日期间还有大臣献春装的规定,即王公大臣向皇帝献上新的春装,以示国家能开创新局面。在宋代,它伴随着“赐春衣”环节,即皇帝给臣子春装。裁度”,也就是皇帝把秦兵送给了大臣黎齐。统治者作为一种测量工具,讲究公平和准确,所以皇帝显示他治理人民和世界的权力,并期望他的仆人公平公正地使用他们的权力。除了在节日那天互赠刀子和尺子,人们还互赠装有绿色胶囊的瓜果“献生子”按照习俗,人们还会在这一天酿造宜春酒,以祭祀句芒之神,祈求丰收。
明清时期,皇帝会在这一天举行亲农仪式,象征性地给百姓百粒,劝农桑再耕再织。祭祀苟莽也演变为祭祀太阳神,一直供奉太阳神(太阳星君)在太阳宫等地会举行仪式,人们会来这里烧香祈福有些地方会举行庙会,还有吃太阳鸡蛋糕的民俗。在山西省永济市的代王昌村,还有一项民间的仪仗队活动“背冰”,是当地民间的一种社火,相传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所有男人,无论大小,都可以参加村里的运冰活动,表演项目包括下河、破冰、向前爬行等,是模仿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携带冰块灭火破城的战斗场景。2011年,中和节(永济背冰)被列为中国 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会
由于唐代中和节的兴盛,它也应运而生“中和宴”和“中和乐舞”中和宴由皇帝主导节日前,皇帝会给官员钱,让他们聚在一起娱乐唐德宗经常在节日当天宴请大臣,并作诗作词。但中和宴并不是每年都办,在全国都遭遇了灾难、年景不好或者因为节俭,酒席就要收。贞元九年(793年)之后在中和宴上单独设宴,允许各部门独立举办宴会活动。酒席不仅在首都流行,在地方县也很流行,中央政府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中和乐舞”是中和宴时作为娱乐活动产生的。中和乐和中和舞都是德宗亲自制作和创作的众合音乐是根据王千秀 s 《继天诞圣乐》,而众合音乐演奏的是碎乐,属于九首曲子。然而,正式的中和宴是在唐德宗死后两年在元和举行的(807年)被唐宪宗取消了。
文化内涵 编辑本段
中和节是春天前后的一个特色、设立节日来表达中立的理想和重农的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割据,中央权力逐渐削弱。唐德宗设立中和节是为了拉拢臣民,巩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中国视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和节的节日习俗也有劝农的象征意义“中和”单词 quot一个词 quot是传统社会一贯的思想观念。因此,中和节仍然是德宗理想化的追求他治理国家,承担着从国王到人民的重担“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云丘山中和节
山西省临汾市的裘芸是唐代中和节为数不多的传承和延续的地方,是祭天的地方、太阳、乡村和山中拜神是其主要的节日活动。自2010年起,裘芸首次举办中秋节,每年农历2月14日至16日如期举行,影响力逐渐扩大。裘芸以2月15日为中和节,并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三牲”猪、牛、羊)五个大花馒头、当地的农作物种子和其他祭品被供奉给玉帝。方圆百里的人们还会自发地去裘芸,祭拜山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从而形成包子、领五福粥的节俗。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被列为中国 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作品 编辑本段
唐代是中和节最繁荣的时期,而卢伟 s 《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皇帝 s心脏不好,节号改为中性”它记载了唐德宗中和节的设立,以及王建 s 《宫词》写道“在寺庙前,明天 中秋节,琼林将通宵跳舞”,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唐德宗和其他大臣也写诗庆祝节日,如唐德宗自己写的《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李米 s 《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裴度 s 《中和节诏赐公卿尺》等等。李冠泽写于《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有老赐的玉尺,能做个好工人,已是万幸” 描述了当时节日的习俗。在宋代,也出现了许多借助中和节抒发情感的诗歌,如周璧 s 《中和节》、杨万里 s 《连天观望春忆毘陵翟园》、刘军 s 《奉和御制中和节》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