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河流山脉   

温榆河

温榆河北京最早开发的一条河,自沙河水库至通县北关拦河闸,是大运河的上游。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位于北京市东北部。
温榆河历史上不仅是历代王朝的漕运要道,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还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随着社会变革,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现已成为日承受百吨污水的排污河道,又是县城西南地区沥水的重要出路。
全长47.5公里,其间又有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汇入。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1970年至1972年曾两次整治,沿河筑堤,并建闸4座。蔺沟河口以上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蔺沟河口以下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1562立方米/秒。灌溉农田20万亩。温榆河古称湿余水、温余水。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温榆河
温榆河
温榆河的开发利用,始于汉代。因此,它的名称最早正式见于《汉书·地理志》与汉代桑钦编撰的《水经》。
北魏时,籍属琢郡的郦道元作《水经注》,第一次对温余水源流与其各大支派,进行了周密详实的考察论证,不仅被后世学者引为依据,而且引起统治者的极大关注。
从此之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古代文献中有关开发利用温榆河的记载,便屡见不鲜,内容丰富。
很早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定居在温榆河流域。
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汇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
唐尧虞舜之时,都曾定都幽都。
幽都地处太行山脉之阳,有“帝都之山”、“幽都之山”与“燕山”等名山。那个时候,温榆河流域属于幽州,为“帝都”之区。
《山海经》称“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马”。
湡、浴二字,古音相近。或许湡水即为浴水。由于年代久远,更何况当时尚无文字记载,此语已无从考究。
此外还有一说,即万里长城筑成后,秦始皇东巡,路经“关山”一带地方,称此河为“清夷水”。
这一说法虽不见于正史,但却似乎有所依据。
然而,温榆河首次载于史册之初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

水之源流

温榆河
温榆河
温榆河的源头,分为正源、重源与别源。
发源于“关山”诸泉之水,汇为一流,南流至军都关即“居庸故关”下入口,称关沟水,是谓正源。
位于北京西面的太行山脉诸山,通称西山。关沟水缘西山东麓南流,至居庸关“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所谓“下口”,是指南口而言。
水流自南口折西东流,“潜伏十许里”,又从地中涌出,“重源潜发,积而为潭,名温余潭”,是谓重源。
泉水温热,寒冬不冰。温余水即由此得名。
温榆河正源的源头,出自今北京市延庆县南境“居庸界”山诸泉。
具体些说,温余潭水东流,左有源出翠屏山诸泉之水,自翠屏山口即德胜口南流,绕经明陵注之;折而东南流,经双塔店,源出孟村一亩泉之塔界水,与源出四家庄诸泉之水,皆东流注之,名北沙河;自双塔店以下一段河道,又名双塔河。
其水东南流,至丰瞻(亦作“丰善”)村,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南流经芹城,称芹城水”,但芹城已无从查考,疑似流经昌平故城西之昌平水,明清史书地志亦作易京水,源出西山神头岭丁蓼泉,称丁蓼水;其水“东南流经郁山西,谓之易荆水”;易荆水东流,左纳源出虎谷山虎眼泉之水;又东流经沙河镇南,源出白浮、瓮山之水,与源出孤山之水,汇为一流,东南流注之;折而东南流,至沙河镇东南三岔口,与北沙河、东沙河合流之水交会,称温榆河。
温榆河中游通称沙河,自昌平流入顺义县西南境,俗称西河;东南流经天柱村;又东南流十余里经苇沟村;村东临温榆河,渡南有北齐长城遗迹;渡流至到东南与通州交界处,与潮白河交会,入通州境;流至州城北关闸,即以北间为分界线,以上河道统称之为温榆河,以下河道因为汉代始于其地置“路县”,遂名之为潞河
明清时期,潞河变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运河。其水东南流经香河、武清二县,至天津丁字沽,与卫河南运河合流,东入海河,由直沽注于海。
温榆河的别源,为数甚多,主要出自西山诸泉,其次出自北山诸泉。这是温榆河在水源上最突出的一大特点。
传说古人称之为“百泉水”,是很有道理的。其别源诸泉之水,分别汇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即: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一支注入正源径流,称北沙河,又称双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称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

历史追溯

温榆河
温榆河
温榆河古称温余水,因干流北侧有汤山一带温泉水汇入,且水量较大而得名,辽代始称温榆河。
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燕山南麓的昌平、延庆、海淀一带山区,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三条支流在昌平区沙河镇汇聚成温榆河干流,沿途依次汇入蔺沟河清河、龙道河、坝河、小中河等支流。温榆河属于北运河水系上游干流河道。
北运河是海河北系四大河流之一,是北京市中部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境内干流总长90.3公里。北运河干流分为两段,通州区北关拦河闸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温榆河干流自沙河闸至北关拦河闸,河道全长47.4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
历史上的温榆河,曾经对京北的政治、经济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南北沙河在明朝就成为两岸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朝廷派军士3000人,疏通了南沙河至通州渡口的70公里河道。从此,昌平驻军及守陵、建陵军民的口粮,便由江南北运河直抵昌平境内。万历年间,为加大南沙河水量,又将小清河引入南沙河。此后,南沙河便成为京北一条水路运输动脉。
然而,近二十年,温榆河两岸人口骤增、企业密集,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注入南北沙河。尤其是北沙河,每到夏季臭气弥漫。
南沙河不要说金翅鲤鱼,连螺蛳、河蚌也已濒于绝迹。昔日一脉清流的温榆河,已成为一条污水沟。流域内有783个排污口,年排污量占本市总排污量的三分之一。

环境转变

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领导考察了温榆河水域的流量、水质、污染治理等情况,作出了加快建设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实现水清、岸绿、通航的决策,还原“北京母亲河”秀丽的面貌。
2002年1月7日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了“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总体规划初步成果;1月10日刘淇等市领导视察温榆河,并对规划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市规划委组织、市规划院、市水利局与市政府研究室共同编制完成规划成果。
2002年10月13日,市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温榆河进行了视察,并就综合治理温河、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并提出由市规划、水利部门和市政府研究室共同编制该地区的水系整治及用地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中,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规划包括全流域范围;沿线用地规划为沙河水库至北关闸段河道两侧各约1.5公里宽度,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其规划建设本着“蓄泄兼施”的原则,充分利用砂石坑、湖泊、洼地等扩大水面,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消减洪峰,美化环境。按照温榆河的特点,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级落实。同步实施治河与治污,实现温榆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持河道天然风光。温榆河沿线地区结合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功能。
温榆河规划建设目标是通过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扩大水面和沿岸绿化,实现温榆河水清、流畅、岸绿、部分通航,满足城市排洪要求,创建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改善沿河生态和景观,使沿河地区成为城市的旅游休闲和景观带,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通过旧村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环境改善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朝阳区境内,温榆河北起黄港乡沙子营,南至楼梓庄沙窝,全长22公里,占温榆河干流总长的46%。朝阳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在沿河1.5-2公里宽的范围内,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涉及黄港、孙河、金盏、楼梓庄4个乡。涉及村庄21个,人口26647人,村庄居住、公建占地面积754公顷,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企业占地344公顷,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在规划工作中,朝阳区遵循“以水为魂、以绿为体、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突出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充分体现朝阳特色。

河之漕运 编辑本段

元代时昌平镇成为京北交通要道,北边的居庸关自元代开始驻屯军把守。为运送军粮,至元元年(1264),派兵疏浚昌平双塔河漕渠。双塔河是温榆河上游河道。“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向东,至丰善村入榆河。”双塔漕渠开通后,设有专管负责管理运输的人员。到至元三十年,因建通惠河,将沿山前泉水,包括孟村一亩泉在内,都截流入白浮瓮山河。双塔漕河也因浅涩而停止漕运。
元大都建立后,粮食供应成了头等大事。忽必烈非常重视漕运,下令疏通修复了南北大运河,由杭州至通州,保障南粮北运。但通州至大都城五十多里路程,仅靠坝河运量有限,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这一段靠陆路运输,效率很低,若遇“方秋雨淋,驴畜死者不可胜计”。修通这条水道的关键是水源问题。专管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经过详细踏勘测量,终于发现在温榆河水系上游,沿北山和西山山前地带,有白浮泉等众多泉流散布。他立即向忽必烈提出从温榆河诸泉中引水济漕计划,很快得到忽必烈的批准。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引水济漕计划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至元三十年秋完工。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完工后,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漕运大都的粮食大增,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元史》说:“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到了明代永乐七年(1490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并派军队驻守,需要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在居庸关建立了边关粮仓。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在巩华城设奠靖仓收纳,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同时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明蒋一揆《长安客话》称:“沙河东注与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土人便之。”
清代驻军多在清河镇附近。温榆河运输至清河。清河是温榆河的支流,由西向东,在今朝阳区沙子营入温榆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开会清河,起水磨闸,历沙子营,至通州石坝上止。中建七闸,闸夫120名,运通州米又通流河至本裕仓。”通流河指通州外北运河一段,本裕仓在今清河镇东南一里的仓营村。漕运直到晚清同治年间才停止。
温榆河不仅运输军饷,还要供应大都的粮食,对开发漕运有大功,解决了大都城的运粮供水。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为大都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不停地走着,从河流的源头走向远方,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老年,我们一边走,一边观看温榆河。这千年的故事,在倒流的时光里,开始在一条芬芳的河边。

水利小史

金大定10年(1170年)疏浚温榆河下游
河段;
温榆河
温榆河
元至元元年(1264年),疏凿从通州沿温榆河北上至北沙河的水道;
明隆庆6年(1572年)至万历6年(1578年),为给明陵守军运粮,两度疏浚水道;
清康熙年间开浚清河水道,温榆河水道上段逐渐淤废;
清末。发展陆运,温榆河水道淤塞,常泛滥成灾;
1939年因连降暴雨致使两岸一片汪洋;
1949年后,在河上游山区陆续修建6座中小型水库,疏挖河道46.4公里,河槽过流量400至938立方米每秒。筑堤总长66公里,排洪流量975至1450立方米/每秒,境内温榆河沿岸提水灌溉农田1.9万亩;
1963年洪水冲毁温榆河大堤14处,累计决口长度795米;
1963年后沿河四乡建起多处扬水站、引水渠等;
近几年遭受污染,期待解决。
北京近郊婚纱外景地——温榆河
作为北京山“母亲河”的温榆河近些年已经成为京城人士婚纱拍摄的首选外景地以及近郊旅游目的地。温榆河河流沿岸有青翠的草坪,高大的树木,在青翠的草地上、在浓密的树林中、在灿烂开放的山花中……静谧的享受着与爱人相拥的幸福,幸福胜过花儿。

古老传说 编辑本段

二郎爷坡

老人们传说,温榆河早先从这里流过,因为金盏地势底,常有水患,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在这里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土坡,以防水淹。在筑这座长坡的过程中,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叫二郎的长者不幸淹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称这座坡为二郎爷坡。关于它的传说一直流传到了至今天:早先在这铜帮铁底的温榆河里,生长着一条金鳞金翅的大鲤鱼,每年它都经过二郎爷坡。只要它跳出水面,这里准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康。所以,这里的人们常到二郎爷坡来,供奉金色大鲤鱼。
有一年,金色大鲤鱼没有来。这里天天烈日当头,没有雨下,连长年水流充足的温榆河也快干涸见底,人们眼瞅着庄稼慢慢干枯死了,心急如焚。因为庄稼欠收,农家就要离乡背井,无法度日。那年月,人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成群结队来到二朗爷坡求神。大家带着大量的供品,举家老小来到这里求金色大鲤鱼帮忙,哭喊声震撼苍宇。金色大鲤鱼听到了,不顾千难万阻游到天河,求它的好朋友小玉龙为二郎爷坡周围的大地下场大雨。小玉龙一口应允下来,也不顾玉皇大帝和龙王们的禁令,偷出降雨令牌,到二郎爷坡上空着着实实降了一场透雨。百姓们得救了,大家欢呼雀跃,在二郎爷坡上载歌载舞。然而此时的小玉龙却遭了殃,因它的行为触怒了玉帝,故被罚压在一座阴山背后,受尽苦难。任凭众神求情,玉帝就是不理会,他说:“要想让小玉龙重返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二郎爷坡的乡亲们得知此事,又着急又气愤,可又束手无策,只好再去求助于金色大鲤鱼。金鲤听到乡亲们的祈求,便化做一个白发老婆婆对大家说:“那金黄色的玉米不就是金豆吗,让它开花还难吗?”于是,大伙纷纷拿出家中的黄色玉米,炒成了玉米花,拿到二郎爷坡,铺了一片。大家对着天上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小玉龙吧!”大金鲤也赶到了天上哀求玉帝。玉帝无奈只好让太白金星将小玉龙放了。从此,每年的二月二,乡亲们都要拿着炒好的玉米等供品,到二郎爷坡纪念小玉龙,纪念大金鲤,祈求它们保护,祈求人们美满的生活。
二郎爷坡的传说成了过去,如今,富裕了的乡亲们再也不必带着玉米花去祈求了。如今的温榆河既能排洪泄洪,也能灌溉农田,古道中鸟语花香,流水淙淙。昔日荒凉的二郎爷坡,周围也是百亩果园,千亩绿荫。

妈妈树

周王庙里有一棵大树,名叫妈妈树(又名“干妈树”)。你若想知道这树的年龄,就是问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也不知道,只是说:“我小时候这颗树就这么大了。”文革时此树曾经被毁,20世纪70年代,在它周围种了水稻,才把它救活,又枝叶茂盛起来。
这棵树为什么叫干妈树?有一段传说:金盏有棵干爹树,小店有棵干妈树,两棵树有着“夫妻树”之称。夫妻离婚各奔东西,因此坐落在东西两个方位。干妈树无儿女,像尊活菩萨,因此,又有王母娘娘之称。旧社会医疗水平很差,缺医少药,小孩生下来很难养活,为求菩萨保佑,当地人都许愿还愿供奉这棵干妈树。据说烧完香,磕完头,认了干妈的孩子身体就健康,能免去灾祸。干妈总看着干爹乐,内心存在着爱情,总还自言自语地说:光棍好苦!因为没有人给干爹送吃的穿的。说它看着干爹乐的根据是有个树瘤长在树干的西面,很像过去女人梳的纂儿。既然发纂儿朝向西面,那么脸不就是朝着东面的干爹吗?(图片:妈妈树的树瘤)
这棵树生长奇特,树冠像是一个乌龟,无论你从哪边看都能看出它有头颈,树干分枝部位非常宽阔,人在上边睡觉都不会掉下来。
当地村民因为喜爱这个干妈树,集体为它写下一首古树颂:“拂晓朝霞红,古松分外青。北京通州城,遥望这棵松。树史无记载,未知何人种。文革出恶情,古松险遭劫。村民齐声喊,别让送丧命。村委决心大,保护这棵松。奠基小店松,筑上八角坛。挺拔秀丽松,今更显威风。

鲜活民俗 编辑本段

随着温榆河走过的岁月,河两岸的原住村落、人群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文化特点和民风民俗。这里的人们沿袭着祖辈的方式在这里生活,从小在河边长大,娶妻生子,以至终老。美丽的温榆河带给这里的不仅仅是一种象征,它早已在远久以前就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变做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

莲花落

温榆河两岸的原住村落里流传着民间曲艺形式:莲花落。当地人将很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故事改编成了莲花落,并由老辈人保留了下来。现今在当地依然保留着的莲花落故事有:王大娘钜缸,王二姐思春,老道儿化缘,妞要婆婆,冯魁卖妻等。这些故事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了很强的时代特征。
《王大娘钜缸》歌词
大娘正在上房坐,忽听外边吆喝钜缸。别上钢针盘上绒线,针线笸箩推到一旁儿。大娘欠身两足踏落地当央,一掀笼走呀走出去,一顺甬路走慌忙,穿宅过院来得快,大门不达紧对胸膛,用手打开门儿两扇,举目抬头看个端详,看见大道两旁无人走,看见箍漏锅的正装佯。开言把那箍漏锅的叫:过来吧,过来吧,我有活儿好商量。
箍漏锅的听见四周有人叫,揉了揉我那倒霉的眼,看见四周无人行走,看见那边有个俏大娘。走到跟前叫大娘,您存什么活儿叫我做?
大娘道:我昨天砸了一口腌菜的缸,今日小两口打架摔了装黄酱罐,这两样的活儿归在一起做。
钜缸的道:大娘您说话不在行,不见活计怎能说价儿?你拿将出来咱们再商量。
大娘闻听箍漏锅的话,忙进院子去搬缸,大娘身小力薄搬也搬不动,叫箍漏锅的进院去瞧缸。
箍漏锅的说我瞧缸不能去白瞧。大娘说我请你二两烧刀子。
箍漏锅的说您咋知道俺老西子爱哈酒?边说进院去瞧缸。大缸上有八道缝,黄瓷瓦罐上有六道伤,钜缸要使大钜子三千六,黄瓷瓦罐用小钜子两抬筐。
《冯魁卖妻》故事梗概
书生冯魁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穷得没饭吃。这时张家湾设下了卖人的市,又卖男来又卖女。河里的杂草上称盘,槐树豆拿线穿着卖,穷得实在没办法,冯魁只好去卖妻。

花会

温榆河畔有许多花会组织,著名的会档有孙河村的“子弟秧歌”、“康家营高跷老会”、康营村的“小车会”、苇沟村的“五虎棍”、长店村的“同乐高跷会”。每逢节日,婚丧嫁娶,班头就会带着大家出来玩玩,谓之“走会”。
温榆河西岸孙河乡的“康家营高跷老会”已走过一百四十多个寒暑了,在群雄争霸的“花会”中,独树一帜,获得过多次大奖。2001年春节,在新天桥的花会比赛中,康家营高跷老会在参与的四十九个档会中独拔头筹,获得了冠军。在表演中,他们技艺超群,动作难度大,完成的干净利落,得到了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花会中也还有舞狮。京城里,有两对京东的狮子最为闻名,一对是东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另一对是京都二闸钢铃武太狮。它们都有着许多辉煌的史料记载,同时也有不少的民间传说。
据说,有一次为“老佛爷”慈禧过生日,宫里召集二闸人来舞狮。二闸人生性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从不侍奉权贵去讨好祸国殃民的“老佛爷”。于是,他们就推说时逢“南粮北调”,漕运繁忙而拒绝了参加慈禧的寿诞。在当地传为佳话。
金铃祖狮是清代乾隆皇帝所封,意为各路狮子之首。
相传祖狮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狮子为一青一黄,青狮凶猛,头重70斤,彪悍异常。黄狮子雄伟霸气,威风凛凛,头重80斤。这对狮子脖子上各有8个碗口大的大铜铃,舞动起来,神气十足,铃声大作,附近十里的人都能听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达拉斯    下一篇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