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英文名:Taiwan Province Strait)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峡。北通东海、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南海接壤-西南方向分布。长约400公里,北宽南窄,平均宽度180公里,平均深度约6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海峡中有许多岛屿,其中金门群岛和澎湖群岛是最大的。
台湾省海峡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变。燕山运动时期(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台湾变成地槽浅海;鄱阳湖冰期期间(约137—150万年前)台湾省岛再次与福建相连;晚更新世(约10-1万年前)再次被入侵,形成海峡;海峡底部地形复杂,多丘陵、山谷相互交替,起伏不平,地堑纵横、地垒相间排列。这个海峡是典型的热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在季风盛行期间,受台风影响显著,海面风大浪高,并伴有海雾[5]海峡生物多样性丰富,硅藻447种,甲藻143种,绿藻1种,金藻2种,蓝藻5种;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包括鱼类273种,以暖水性种类为主、底层类最多。
早在4万年前,古人类就在台湾省海峡开展活动。东汉末年,孙吴派大将魏文、诸葛 美国的直接部队进入了台湾省。隋朝三次出兵入华,台湾省进入大陆政权的发展视野。明末至清末,大量大陆移民从台湾省海峡进入台湾省。
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经贸关系已经制度化、常态运行时期。
2022年,台湾省海峡两岸直航完成货运4723万吨,其中:散货量1478万吨;液体化学品运输量为360万吨;液化气运输量为71万吨;集装箱运输量是229.8万。
台湾海峡是一个地质活动强烈地震频繁的地区发生过两次7级以上地震,强震多集中在西侧沿海活动断裂带;台西盆地和澎湖隆起地震相对较弱,只有两次6级以上地震,其余多为4级.7-5.9级地震。
历史变迁 编辑本段
燕山运动时期(约2.5亿年—6500万年前)福建发生了剧烈的断层活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浆沿断层侵入隆起的花岗岩和上覆地层形成了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在长乐-南京以东发生了地陷敖断裂带和台湾省海峡成了地槽浅海。
早第三纪末(大约233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时,台湾省褶皱隆起,带动台湾省海峡和福建沿海迅速上升,于是福建和台湾省就连在一起了。到中新世末期,台湾省海峡裂开,海水入侵,福建与台湾省分离。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约260万年前)台湾省南部海峡和福建东南沿海的漳浦佛县、龙海港尾部喷发玄武岩,形成澎湖列岛和玄武岩台地。
早更新世,鄱阳湖冰期(约137—150万年前)中国海平面下降约60米,台湾省再次强势崛起,与福建相连;中更新世(约100—10万年前)气候再次转冷,世界进入第二个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导致台湾省海峡全部露出海面;更新世晚期,气候变暖,进入大姑期—庐山间冰期(约10-1万年前)台湾省海峡再次被侵占,形成海峡。早在4万年前,古人类就在台湾省海峡开展活动。随着晚更新世晚期冰河期的到来,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连接了台湾省和中国大陆,大量古人类从“东海路桥”搬到台湾省,活动时间大约是1.1万年至4.2万年前。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越王军进入南方“七闽”土地,发展成为具有政权雏形的闽越势力。在汉初相对和平的政治气候下,福建和越南的土地和物产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并迅速成长为华南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地方政权。由中央政府加封的闽越国,是东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政治建制。
东汉末年,孙吴派大将魏文、诸葛 美国的直接部队进入了台湾省。隋朝三次出兵入华,台湾省进入大陆政权的发展视野。宋代时期,东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已成为中国汉族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文化完全内陆化。
明朝时期,朝贡体系崩溃、佃农经营权扩大、在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背景下,当地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明代中期,由于海上航线不通,市场有限,福建和潮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但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日本金银矿的开发粤港的开放以及福建潮州商人对外贸的垄断,海峡两岸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很大发展。商品流通使闽潮市场日益活跃,并向台湾省扩展,形成了环台湾海峡的区域性市场。明末至清末,大陆移民从台湾省海峡进入台湾省,推动台湾省土地由南向北、由西往东开发。1888年,台湾省正式升格为东南地区的一个省。
1894年,清朝和日本因为朝鲜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清廷于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省、澎湖予日本。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省岛,双方进入以色列军队、政治、全面经济对抗的时期等。
民族构成
海峡两岸的福建与台湾省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有80的台湾省同胞%祖籍是福建,福建有5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多数。在少数民族中,畲族人数最多,其次是回族。省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是福州和泉州。在海峡东岸,台湾省岛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畲族
畲”作为一个民族称谓,最早出现在漳州、潮州等地。在宋元时期,“畲”不一定是基于血统在某些情况下,“畲”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政治或文化认同。明中叶以后,畲族在华夏浪潮中不断受到礼遇“王化”或“儒化”,显示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畲族逐渐减少。明清以后,闽浙赣山区开发加速,闽东、浙江南部等地区已经变得很有吸引力“畲客”移民的重要地区。
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确定了畲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此后,畲族作为一个民族在国家政策下得到推广。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人口0.35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台湾省一带,高山族人普遍使用“原住民(族)来概称。
不过所谓“原住民(族)It 这不像一个国家的名字,但它 这叫做权宜之计。历史上,高山族曾经有过“夷”番”山胞”等不同称呼。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省期间,高山族也被称为“蕃”和“高砂族”。
经济活动
自古以来,台湾省海峡不仅是东亚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也是中国南北沿海交流的必要通道,因此两岸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闽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加多样,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石化、精密机械三大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两岸经济合作经历了垂直分工(90年代初前)混合分工(90年代中后期)多元分工格局(21世纪以来)三阶段。从台商在mainland China的投资结构来看,台商 美国在mainland China的投资主要是制造业,并逐步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产业、自然资源开发、百货、零售、饮食、娱乐、房地产开发、金融和旅游业。出于产业升级和完善产业链的需要,台资产业纷纷聚集并进入研发D、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同步发展阶段。
台湾海峡经济区
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新的次区域经济实体—台湾海峡经济已基本形成,两岸经贸关系已实现制度化、常态运行时期。海峡经济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主要是福建省和台湾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峡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台湾省和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潮州市衢州市、揭阳市、梅州市、江西省抚州市汕头市、鹰潭市、上饶市、赣州市、景德镇市。土地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占3.28%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为11882人.8万人,占全国的85美国的总人口.23%地区生产总值136355.13亿元,占11.03%海峡经济区以3.28%土地面积,承载约8%人口,创造了11.03%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2022年,台湾省海峡两岸直航完成货运4723万吨,其中:散货量1478万吨;液体化学品运输量为360万吨;液化气运输量为71万吨;集装箱运输量是229.8万。
交通运输
台湾省海峡两岸海岸线漫长,闽台都有独特的港湾优势。台湾海峡西岸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包括三大港口厦门港、福州港和泉州港;台湾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等主要港口。
从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来看,闽台港空运便利,并已相继开通“小三通”航线、海上集装箱航线、客滚航线、定期货运航线等,完成与台湾省内主要港口的客货直航全覆盖。向金门稳定安全供水累计1700多万吨,促进了“小四通”与台湾积极接洽。厦门中欧班列开通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货源从厦门及周边企业辐射到江西赣州、广东的潮汕省和台湾省等城市。2019年,厦门中欧班列首次停靠高雄港,台湾省货载中欧班列往返亚欧的机制模式逐步完善。
军事活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政府宣布将派遣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省海峡,并向台湾省派遣美国空军。美军封锁台湾省海峡和朝鲜战争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领导人决定推迟原定的作战计划。
从1958年夏天,当人民 解放军炮击金门,从整个过程来看,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事先没有决定实施登陆行动,实际上在10月份就停止了大规模的炮战。
从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省的两个主要海港基隆东北海和高雄西南海进行了导弹演习,并发射了东风15短程导弹。与此同时,解放军海、陆、空军展开第三次登陆联合作战军事演习演习地点是平潭岛,距离台湾省本岛不到70海里。
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附近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在演习中,东部战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编队出动了100多架次,都越过了所谓的“海峡中线”,分别赴台湾岛周边多个空域执行训练任务。火箭部队在台湾岛上空发射了几枚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击中了台湾省东部的目标。
地理特征 编辑本段
气候
台湾省海峡横跨北回归线。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高温多雨,季风季节海面风大、波高和海雾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显著。
季风
台湾省海峡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季节变化明显10月至次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可长时间形成偏北风,风力较强5月中旬至8月为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小于东北季风。4月和9月是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比较分散。
海峡风力的变化趋势和季节变化、风向的变化与冬季风期的风速明显高于夏季风期有关,强风发生的频率也明显较高。其中10月至2月的月均风速最高,风速可达10级-12米每秒,6级以上大风频率可高达50级%每年三月,冬天的风开始减弱。夏季6-8月份,没有台风影响,海峡风力较小,月平均风速5级-6米每秒,这是全年最小月平均风速,6级以上大风频率只有5级-10%
气温
台湾省海峡地处亚热带,海面温度常年温和,通常一年内变化不大,温度分布特征季节变化较大,等温线为东北向—西南走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1月平均气温13-19℃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四月气温回升,平均气温20-26℃之间;七月,海峡的平均温度是28度-30℃,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海峡11月的平均气温是20度-35℃之间。
降水
台湾海峡的年降水量为1000-1900毫米,降水量(雷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受地形和洋流影响,东海岸多于西海岸。夏季,台湾省沿海地区受黑潮暖流影响明显,其降水量远高于福建沿海地区福建沿海雨季较短,出现在6月,第二个高峰在台风的8月;台湾岛沿岸的雨季较长,5-9月是降雨集中的月份,月降水量超过150毫米。冬季风期间,东北气流被台湾省岛东北部的山脉阻挡,质量堆积被迫上升,形成台湾海峡东北部多云多雨的气候,而西南背风坡的山脉上空气流下沉“雨影”地带,降水稀少。
海雾
台湾海峡一年到头都有雾。1-五月是多雾的季节,其中3、四月是海雾最多的月份(海雾主要出现在东北季风后期和雨季)沿海最多雾月份的雾日为10-15天,5月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雾季逐渐结束。
地质结构 编辑本段
地质构造
台湾省海峡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从北到南可分为海峡盆地、澎湖-北港隆起和台湾西南部盆地,其中海峡盆地可分为西部盆地和东部盆地。
海峡盆地
海峡盆地的西边界是福建滨海断裂,东边界是挠曲尺度-潮州断裂带,南面的彭北断裂带和澎湖-北港隆起北邻马祖-基隆断裂和观音隆起与东海盆地分离。根据沉积发育的差异和磁性基底的特征,海峡盆地可分为西部盆地和东部盆地。海峡西部盆地包含晋江凹陷、九龙江凹陷和它们之间的彭北隆起成为向西的斜坡带。凹陷构造为半地堑式,东部断裂,西部超覆;台湾海峡东部盆地包括位于其间的新竹凹陷台中凹陷和苗栗凹陷;它们之间是海峡中部的低隆起断裂带。
北港隆起
澎湖-北港隆起在东北方向穿过海峡、在南部,它长200多公里,宽约50公里。隆起基底由早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岩组成。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成岩或玄武岩被薄的新生代沉积层和火山岩不整合覆盖。隆起内部及南北两侧发育一组NE向隐伏断层,两条边界主断层控制着隆起两侧新近纪地层的沉积厚度和沉积相的变化。
台西南盆地
该盆地位于澎湖-北港隆起东南,其西南邻珠江口盆地,盆地东部呈褶皱状-潮州断裂斜切。在地理上,盆地还包括台湾的西南平原。台湾盆地西南部在构造上可进一步分为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以及两个坳陷之间的中央断脊带洼地和断层山脊都向东北方向延伸。凹陷区新生界沉积厚度为8000米,自西向东厚度增加。中央脊断裂带发育于白垩纪、早第三纪渐新统中新统和其他地层。
地层特征 编辑本段
海峡底部从新到旧可分为:
上第三系(中、上新统)
在海峡盆地比较发育,但在澎湖列岛附近比较薄,只有500多米厚。地层水平分层,变形小,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本地层又常称为“形变后沉积物物”
下第三系
根据地震反射的结果,海峡内分布很少,仅在北端有分布。也是一个很好的有变形的分层单位、有褶皱,有起伏,有拉长(交混)波特征。本地层又常称为“形变前沉积物”
火成岩与变质岩
地震反射波能 t穿过,常引起强烈的干扰回波或双曲线反射波,通常称为“声波基底”地磁剖面极不规则。岩性可能是熔岩流胶囊或高密度沉积岩。在澎湖,钻探证实基底为六硬、热液蚀变的火成岩和沉积岩。时代为中生代,部分可能包含古新世地层。
矿产资源 编辑本段
台湾海峡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海底砂矿资源。台湾海峡盆地西部凹陷油气总成藏量为3.7181×108吨,排除系数为15.48%台湾海峡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统含油气系统各种地质事件基本吻合,发现13个油气田、含油气构造19个,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挠曲米—潮州断层以西的新竹凹陷部分。到2020年,台湾省海峡东部已钻探100多口井,发现13个油气田和19个含油构造。
砂质沉积物广泛分布于台湾海峡海底,磨圆度较好,类似现代海岸砂,并含有一些海水淡化条件下的海滨和贝壳化石,大部分可能是晚更新世以后被海侵淹没的古海岸残留沉积物沉积物来源于大陆沿岸富含有用重矿物的花岗岩和长英质岩石。现已发现台湾海峡两岸均有海岸砂矿,澎湖附近海底有钟石、性矿物和独居石的富集。
地形地貌 编辑本段
地形
整体来看,台湾省海峡地势南高北低,从两侧向中间逐渐降低,总体变化不大大部分水深不到100米,四分之三的海域不到60米。地貌学可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即海岸地貌新近纪河口水下三角洲和大陆架地貌。
陆地地形
台湾省海峡两岸的地形特征差异很大,海峡西岸(福建中南部沿海)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和海峡的东海岸有许多港口和岛屿(台湾岛西海岸)岸线则平直得多。
海底地形
海峡的海底地形复杂,山峦起伏、山谷相间,起伏较大,可分为六个部分:
澎湖水道区位于澎湖列岛、台湾省岛西南岸之间,南宽北窄,水深比较深,是台湾省海峡最深的地方,大约150-160米,航道两侧地形变化较大,为海底山谷,属于地堑下沉形成的地形。
海峡中间隆起的是澎湖列岛、台湾省浅滩和福建南岸以西的弧形海底隆起在台湾省海峡南口形成浅水区,成为澎湖水道的分水岭位于隆起区东北部的澎湖群岛,由大量大大小小的玄武岛组成,群岛北部有一个浅滩区,最浅处只有9.6米。
海峡的中央洼地,包括彭霞洼地、乌丘凹陷、新竹凹陷主要有三个坳陷区,水深较大,大部分在60-80米之间;4)海峡西部区:西部与福建沿海相连,海岸线曲折,岛屿和港口众多海底地形起伏较大,水深一般较浅。
在海峡的东部,东部与台湾省岛的西海岸相连台湾省岛海岸平直,海底平坦水深,海岸地形过渡快,很快过渡到海峡到更深的水域。
海峡南部浅滩区位于台湾省海峡南端,西与福建广东两省交界处沿海接壤,东与澎湖列岛南端接壤,与海峡南部边界大致重合,范围较大,水深较浅,达10余米-25米之间。
地貌
陆地地貌
台湾海峡的陆地地貌主要是水下岸坡、全新世河口水下三角洲和堆积平原占主导地位。
海底地貌
新构造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向东北方向伸展的台湾省海峡在东部、在中国西岸新构造活动断裂的夹持下,地下深处的上地幔长期持续大幅度隆升,地壳长期持续大幅度凹陷,形成了具有典型镜面反射特征的大型地堑式活动裂谷,底部沉积了厚厚的第三系、第四系泻湖相、冲洪积相碎屑盖层,厚度为1-10公里,形成一个东北向、以两组北西向新构造活动断裂为界的坳陷带和隆起带交替排列,形成北东向条带、西北地块地堑、交错地垒的地貌特征。
水文
水温
台湾省海峡的海水温度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浙闽沿岸流和季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峡暖流控制着海水温度。其变化情况为:多年来冬季平均气温为12度-22℃时,水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春天的平均年数是19年-27℃时,温度升高,差异明显表层海水温度上升速度比深层水快,产生分层;夏季的平均年数是27年-29℃时,水温水平分布均匀,海峡西南部低温区是夏季上升流造成的;秋季的多年平均气温为21度-25℃时,水平温差逐渐变大。秋冬季海水垂直混合强烈,浅水区水温垂直分布均匀,深水区垂直变化很小。
海浪
台湾海峡盛行的波浪方向与季风有关春季台湾省海峡处于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的过渡时期,风浪方向比较混乱。夏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台湾省海峡风浪最多为西南风,频率为21%二级风浪为南风,频率为20%最大涌浪方向为西南方向,频率为31%次级涌浪为东北向,频率为21%秋季台湾省海峡处于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过渡时期,风浪最多的是东北风,频率为70%第二波方向为北,频率为27%台湾海峡冬季最常见的风浪为东北风,频率高达63%第二波方向北行,频率25%最大涌浪方向为东北,频率高达63%第二波是向北的,频率是23-31%
海水盐度
台湾海峡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由沿岸低盐水和近海高盐水组成(南海水和黑潮的总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水系是由涨落决定的,它们构成了峡区盐度分布的主要特征;台湾海峡东西两岸河流的径流对峡谷区沿岸表层盐度有一定影响。东部盐度值高、西部低,南部高、北方低,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
从峡区西岸向远岸盐度升高,平潭至东山沿岸水域盐度值不超过31;在峡谷区东南部,高盐度区大于34,在东部沿海水域,为33-34。
春季
随着南海加强和黑潮北进,峡区盐度普遍升高除崇武至平潭岛的狭窄水域盐度低于31外,海峡东部和东南部受34以上高盐度水体控制。
夏季
峡区盐度几乎受来自南海北部和黑潮的高盐水控制,盐度为33-34之间。
秋季
随着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交替,盐度值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明显,从32-34之间。
海流
台湾省海峡底层流的主体常年向东北方向流动,流速一般在春夏季大于秋冬季;地表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峡东侧表层流几乎全年向北流动,西侧表层流冬季向西南流动且流速高于东侧,夏季向东北流动且流速低于东侧。
台湾省海峡还有四个明显的上升流区,即平潭岛附近的上升流区(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低氧、高营养盐)东山附近海域的上升流区(夏天出现,风上涌)台湾省浅滩南部上升流区(常年存在,地势上升)以及神狐群岛附近海域的上升流区(它几乎全年都存在,它的位置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
潮汐
在台湾省海峡,有仅次于杭州湾居中国第二位的潮汐区,也有除非潮汐点以外居中国第二位的小潮汐区;半日、既有混合潮,也有全日潮,潮期相差6小时,高潮和低潮同时出现,此起彼伏。海峡南、北与海峡东、西台湾岛南北两端与东西两岸的潮汐差异很大一个局部地区的潮汐变化如此剧烈,潮位波动高达5,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7米。
水团
应用“T-S点聚对照法”和“模糊聚类方法”海峡中的水团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浙闽沿岸水
浙闽沿海位于台湾省海峡西部沿海,主要由瓯江组成、闽江和九龙江的径流与沿海海水混合。
海峡暖水
海峡中的暖水由从海峡南部进入峡区的南海水和黑潮水组成。峡谷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水团存在,其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表层。一般秋季海峡暖水出现在峡区南部水域;冬季呈舌状向北延伸,分布范围相应扩大;春季,海峡的暖水锋越过24 N,迅速向两侧扩展;夏初(6月),它占据了整个峡谷区。
台湾海峡东北部的高温高盐水
海峡东北部的高温高盐水域主要出现在冬季,分布范围较小,其温度和盐度性质与海峡的暖水非常相似可能起源于台湾省东侧的黑潮在台湾省北部地形和东北季风的影响下,部分海水进入该海域,与北部海峡的暖水融为一体。
海峡混合水
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10-5月)海峡混合水分布在浙闽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之间,是海水两种水团混合形成的过渡水团。其温、盐度值介于两者之间,即低于海峡暖水,高于浙闽沿岸水。
粤东沿岸水
粤东沿海夏季受低温影响、高盐沿岸涌水的影响分布在台湾省浅滩西南部沿岸水域外侧,主要受珠江冲淡锋水的影响,温度较高、低盐为特征。其他季节分布在峡区南部沿岸海域,呈现低温低盐的特点。
台湾省南部浅滩涨水
台湾省浅滩南部的涨水主要是由于台湾省浅滩附近独特的地形因素,使得在浅滩南部生成的水团呈现沿陆架斜坡流动的中下游海水的爬升现象,温度较低、高盐特征明显。
夏季近岸涌升水
夏季,沿岸涌水主要出现在兄弟岛以南的沿岸海域,中心水温为21℃.93摄氏度,盐度34.35,属低温、高盐水。8)地下水,位于100米处-200米层。
中深层水
中深层水主要沿大陆坡200米等深线分布,常年存在于海南部下层它的盐度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海域最高的,一般在34.6-34.8之间。
生物
台湾海峡的主要植物为浮游植物,包括硅藻447种甲藻143种绿藻1种金藻2种蓝藻5种。海峡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包括鱼类273种,以暖水性种类为主、底层类最多。
浮游植物
台湾海峡的浮游植物以热带为主—亚热带种和广布种,包括447种硅藻143种甲藻1种绿藻2种金藻和5种蓝藻。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数量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西南季风的平均植物数量略高于东北季风在夏季,上升流和稀释水被季风和地形相互结合,导致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很大。台湾海峡浮游植物在季风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水团影响,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1)东北季风周期模型:受大陆沿岸流影响,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植物数量较多,浮游植物以硅藻和隐藻为主;受南海暖流影响,南部近岸海域植物生物量较低,聚球藻和原甲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受黑潮入侵影响的水体中8型甲藻的比例有所增加;2)西南季风周期模型:沿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数量多,硅藻在整个浮游植物中占优势;外海的浮游植物仍以聚球藻和原甲藻为主。
海岸植物
海峡西岸沿海植物有99种,占台湾省植物种类总数的85.3%其中台南南部有76种,台南南北各有55种,仅红茄分布于台南南部、角果木、榄李、水芫花、双柱紫草、旱田氏爵床、海滨莎、二药藻、塔利亚有9种,均属热带种。台湾海峡西岸共有海岸植物92种,占西岸总种数的795.3%,仅分布于厦门南部的是木榄、老鼠筋、厦门老鼠筋、海漆、卤蕨、水黄皮、露兜树、艾蒿和藜除鼠腱外,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厦门鼠腱在海峡东岸尚未有记录,但其他物种分布于海峡东岸。
动物
浮游动物
台湾海峡的浮游动物主要是热带的—亚热带种和广布种根据海域多变的物理化学环境可分为五个群落:北部近岸群落、南部近岸群落、中部群落、东北部群落、东南部群落。
北部海岸群落主要分布在闽江口至围头的海岸带本区受浙闽沿岸水影响较大,属于低温低盐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简单,主要由桡足类和枝角类组成。
南部沿岸群落主要分布在厦门近海以南的沿岸海域,受闽东沿岸水的影响,也受海峡暖流和季节性上升流的控制常年水温高,盐度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复杂,季节变化很大。
中部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峡中部,常年受海峡暖流控制,水温和盐度较高,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复杂,以外来种为主。
东北群落主要分布在台湾省西北海域,受海峡外海水控制,受黑潮影响属于高温高盐区,群落结构简单,生物量低。
东南群落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浅滩东南海域,同时受南海暖流和黑潮控制,表现出高温高盐的特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简单,以深水种类为主。
游泳动物
台湾海峡共有游泳动物373种,隶属于23目109科212属。其中鱼类273种,隶属于18目85科173属(软骨鱼类3目6科8属11种,硬骨鱼类15目79科165属262种)鱼类种类数量占总数量的73.2%甲壳动物有81种,隶属于2目20科33属,占总种数的21.7%头足类隶属于3目4科6属19种,占总种数的5.1%在273种鱼类中,鲈形目最多,有40科76属12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45.8%,占游泳动物总种类的33.5%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游泳动物有232种;其次是冬季,有208种;其次是夏季,有203种;最少的是春季,只有170种。
在273种鱼类中,从温度适应性来看,暖水性种类最多,有214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8.4%其次是暖温带种,有58种,占21.2%寒温带物种只有一种,就是虫鳎。从生态类型来看,底栖鱼类有152种,占55.5%近底鱼类61种,占22.3%中上层鱼类42种,占15.3%岩礁上的鱼类至少有19种,占6.9%优势种为带鱼、拥剑梭子蟹、二长棘鲷、领先的鱼在这里)竹筴鱼、火枪乌贼等。
栖底动物
台湾海峡的底栖生物种类为热带种类、亚热带种类占优势,约占2/鉴定的物种数量达到1125种。海峡底栖生物的突出特点是种类多,每个种类的数量普遍较少,每个种类的优势度不够显著。
重要岛屿 编辑本段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岛与大陆之间的台湾省海峡中心,台湾省海峡以南,距离台湾省岛最短约25海里,大致范围为北纬23° 12°′至23°47′,东经119° 19′至119°43′西距福建沿海约80海里,由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礁组成,呈东西向分布,宽约40公里、在南北长约70公里的海面上。最北的是木豆岛,最南的是齐眉岛,最东的是木叉岛,最西的是花雨岛。陆地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澎湖岛为主岛、白沙岛和西屿(渔翁岛)最大,占群岛总面积的80%以上。除了华宇是由安山岩组成,其他岛屿都是玄武岩、沉积夹层岩、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布广泛,保存完好。
澎湖 美国的气候冬暖夏凉,雨量稀少,风力强劲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的大风天多达144天,是台湾省省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干旱持续约180天。该岛地处海中,土壤盐分高,不利于植物生长。
台湾澎湖列岛属火山岛,更新世碱性玄武岩广泛发育、拉斑玄武岩和慢捕虏体,有许多环形山。中新世以来形成的火山活动,在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地产生了从长江口以南到江苏省的台湾海峡西岸、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海峡东侧的珠江三角洲和台湾西部的庐山带澎湖列岛等一系列火山活动。
金门列岛
金门群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内,九龙江口外,东经118° 12°范围内'118°29'东经24度23分'24°32'这些岛屿是金门岛和列岛(俗称小金门)主要由岛礁包围,全岛南北长约16公里,中间只有4公里,东西宽21公里。岛的周围,礁岛罗列,较大的是列岛、大嶝、小嶝、角屿、草屿等。金门岛西北角的古宁头距离厦门岛的河厝只有8公里,期间海水深度在10公里以内。列岛位于金门岛西部,隔着一条海峡,最窄处约2公里两岛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如果包括其他岛屿,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
金门地区基底地层主要为中生代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混有不同类型的火成侵入岩,上覆红土和现代冲积层。列岛发现晚第三纪玄武质熔岩流,上覆风化花岗片麻岩或第三纪沉积岩。
金门群岛的岛屿在第四纪冰期时与中国大陆相连第四纪冰期时,全球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低180米左右冰河期结束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因此与大陆分离。
自然灾害 编辑本段
地震
中国台湾省海峡地震活动强烈,已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强震大多集中在中国台湾省海峡西侧靠近大陆的沿海活动断裂带上中国台湾省海峡台西盆地和澎湖隆起地震相对较弱,只有两次6级以上地震,其余均为4级.7-5.9级。
1994年9月16日台湾省西南海域7.震中位于台湾省西南海域的3级地震,位于118.5°E、23.0 n,距离福建省东山县约180公里。地震波及范围很广,一直延伸到北部的上海、南京、合肥、武汉,西至长沙、南宁、香港等地。福建南部沿海地区震感尤其强烈,漳州市有5个县、城市里的老农房,裂缝是常有的事,墙面都是抹灰剥落的。
2006年12月26日,台湾省西南部发生7.2级地震震中位于120.6°E、21.震中距台湾岛约15公里,距中国大陆最近的海岸线350公里。地震造成2人死亡,40多人受伤,3栋房屋倒塌,24条海底光缆断裂,造成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通讯受阻。
台风
影响和袭击台湾省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台风均来自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洋面,路径主要有三条:从台湾省东侧向北,再次入侵日本,约占总数的一半;它从台湾省南北两侧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东向西,进入我国南海北部,约占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第二条航线对台湾省海峡的气候和海况影响较大。只有当第一第三路径的台风中心靠近台湾省海峡时,峡区才会出现大风阵雨和巨浪。
台风是影响台湾海峡夏秋季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尤其在7-9月份。台风极大地扰乱了7号海峡夏季盛行暖流的稳定和集中-11月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完全由台风决定。除了暴风雨,台风也会有暴雨福建沿海地区的第二个降水高峰是台风最频繁的8月在台湾岛沿海,由于台风的影响更加频繁,加上地形的抬升,那里的降水量逐月高于福建沿海地区。
环境污染 编辑本段
垃圾污染
海岸线居民、游客扔进海里的垃圾,包括食物残渣等、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还有一些沿海的交易市场,比如厦门第一码头、杜东水产市场等,商贩直接把鱼鳞、鸡毛、腐烂的菜叶等垃圾被倾倒到海里。根据台湾省荒野保护协会的研究,台湾省地区80的海洋废弃物来自陆地,其中一次性餐具占78.2%
海产养殖、船舶作业等造成的生产浪费。一方面,由于台湾省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浴场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水产养殖活动产生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大量破旧的渔网被遗弃在海洋中;另一方面,海峡两岸的渔民为了节省无公害垃圾处理的成本,经常会放饮料瓶、塑料袋、食物残渣等被扔进海里。
工业、农业、畜禽养殖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水等。包括工业生产中的煤灰、炼制废渣、炉渣、尾矿、污泥、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石油化工、冶炼、制药厂生产的汞、镉、铜、含有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畜禽尸体、动物排泄物、耕植农具、农作物秸秆等污染物;禽畜饲养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等。
台湾海峡两岸相关河流带来的污染物。沿河工厂排放的废物、畜禽养殖业、人类生活倾倒的垃圾会随着河水被冲入大海。例如,台南市二仁溪 海口,大量电子垃圾在运到之前就被冲入大海,每公斤土壤中的铜含量高达6000毫克,远远超过标准的400毫克;铅含量为8000毫克,是土壤污染控制最高限量2000毫克的4倍。
船源污染
福建海域大部分地区全年雾日在20天以上。海上以平流雾(即海雾)为主。但海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能见度差,是船舶航行事故的原因之一,也是溢油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大规模船舶油污事故,将会影响海峡两岸的生态环境、航运和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就渔业资源而言,当海域受到有机物污染时,会影响生物的生态平衡,恶化渔业环境,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造成水产资源的严重损失甚至枯竭。
赤潮
夏季台湾暖流水有两个来源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水,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台湾省暖流表层水磷酸盐含量低、硝酸盐,其亚硝酸盐含量极高,但台湾省暖流的深水则完全相反。夏季,表层海水密度超标较小在8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由于沿岸水与强台湾省海峡水的垂直对峙,在表层附近形成强的斜压粘虫的出现促进了赤潮生物的聚集,引发赤潮,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东海海洋环境和水产养殖的灾害之一。
环境保护 编辑本段
2014年起,福建省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促进台湾海峡的生态保护。台湾省也积极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组织,并于2018年4月正式设立海洋政策、海域安全、海岸管理、海洋保护和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海洋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2015年4月福建省实施海上漂浮垃圾治理以来,泉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海上漂浮垃圾治理奖励、考评和宣传等;县级财政按非经营性大陆海岸线5万元/公里,每年将海上漂浮垃圾处理日常费用纳入本级政府一般预算。
截至2016年,福建省沿海各县市均开展了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共有固定保洁队伍238支、800多名临时保洁人员每年清理垃圾五六千吨,每年由市县志愿者组织“净滩行动”多达上百次。在台湾省岛内,仅2016年就有240次私人沙滩清扫活动,多达19万名志愿者清扫了总长超过1300公里的海岸线,垃圾清扫总量近4万公斤。2017年起,台湾省新北市开始实施相关激励政策,比如渔民带垃圾回去换取生活用品。
风景名胜 编辑本段
澎湖列岛景区
澎湖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西部的台湾省海峡,大致在北纬23° 12°′至23°47′,东经119° 19′至119°43′突然,因港外波涛汹涌,港内水面宁静而得名。它由台湾省海峡东南部的64个岛屿组成,主岛是澎湖岛、渔人岛和白沙岛,其中44个无人居住。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的中心,被称为东亚的海上枢纽“东南锁匙”其他还有观音亭、顺承门、孔庙、施公祠、七美墓等,还有澎湖大桥、呈贡水库海水浴场、西屿灯塔、果叶日出、通梁古榕等。
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西南角,面积约1.88平方千米。鼓浪屿上有一千多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万国建筑博览”的艺术氛围。鼓浪屿保留了音乐文化的传统,把它建了起来“中国国内首家、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和“中国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
鼓浪屿作为一个景点,以建筑为表层,以音乐为灵魂它在旅游方面享有很好的声誉,并获得了许多奖项:中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国35个王牌景区之一、福建“十佳”05年第一个景区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区”榜首;2006年入选“外国人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的金牌”2017年7月8日,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祝贺鼓浪屿申遗成功,并对传承鼓浪屿历史文脉作出重要指示。
相关文化 编辑本段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渔夫 值得关注的美国文化。它产于福建几千年来,这种文化一直流传到东部的台湾省和西部的汕尾、惠东、珠江三角洲、港澳甚至东南亚、海外。“妈祖”塑造成一个聪明开明的人、慈悲博爱、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热爱劳动、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美丽女神体现了所有的美德。
妈祖庙是民众的公共活动、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福建等地社区的道德中心,在社会道德教育和社会治安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福建莆田有873座妈祖庙,福州宁德泉州有277座(含金门)104处、厦门85处、漳州133处。在妈祖 的生日和升天,梅州祠堂和妈祖庙各地(宫)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类主要包括祭祀仪式、会神仪式、安全巡逻仪式和海上祭祀仪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初作为祭祀仪式一部分的神谕祭祀仪式逐渐与民间祭祀仪式融合,发展成为回新娘仪式的家庭、祭海仪式在当代人当中影响很大。
台湾海峡文化
台湾海峡文化是在汉农业文化南移过程中,对东南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回应“新环境的刺激”并形成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地域文化。以海峡为轴心,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区域形成文化圈,有以下特点:
好斗,东南地区的居民多为中原移民,冒险犯罪是移民最突出的生存体验,所以闽台居民具有开拓进取的传统性格。
务实,移民面临生存考验,严峻的现实迫使他们抛弃幻想,少说话,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利益、实用、实效;福建山多地少,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美国的民生问题一直很突出,这也迫使人们更多地考虑日常生活问题。
爱根,闽台人民走遍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对乡土的认同和对故土的留恋,落叶归根、寻宗谒祖、衣锦还乡、益桑意识很强,对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兼容并蓄,东南地区远离传统政治文化中心,与外界”文化接触多,汉文化说到底也是一种植入文化,所以这个地区的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
客家文化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文化起源于中原南迁的汉族他们以独特的客家文化而闻名、生活习俗和开拓精神共同定义了客家人的族群形象。据考证,自秦始皇时代以来,客家人的祖先曾六次大规模南迁其中,清廷平定台湾省后,先开海禁,福建为生存环境所迫、广东沿海地区的人们开始冒险东渡台湾谋生,成为台湾省早期的客家先民。
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倡导中国正统文化、崇文重视教育,修读传家宝、互帮互助,崇尚节俭,语言独特。台湾客家文学也成为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台湾客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客家族群在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女作家谢双田 的小说三部曲《梅村心曲》,钟肇政 小说《台湾人三部曲》,李乔 小说《寒夜》,黄娟 小说《杨梅三部曲》等文学作品描写了客家人探索台湾省岛的艰辛历程,对大陆血脉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乡愁文学
台湾省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乡愁叙事”源远流长。20世纪五七十年代,台湾省文学“乡愁”思潮的产生源于两岸的隔绝,岛内政治文化的高压生态,国民党政权在国际社会的边缘化。乡愁”文学叙事一方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心结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省失败后,它在mainland China的故乡反对台湾省的知识分子、对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岛内社会政治状况的不满,与岛外对国际地位下降的反思有关。这类文学作品大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思乡之情,返本观念尤为突出,如《投胎》《断奶》《乡愁》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