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
2020年10月7日,由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美国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获得。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遗嘱通过后,议会委任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物理学奖的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1900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的新规条。
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和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诺贝尔化学奖未授奖。
1938年,德国的里夏德·库恩获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
1939年,德国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约翰·布特南特获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
1940年—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诺贝尔化学奖未授奖。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奖项文化 编辑本段
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奖牌
自1902年起,诺贝尔奖的奖牌都在瑞典皇家造币厂(瑞典语:Myntverket)和挪威造币厂制造,属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注册商标。每枚奖牌的正面都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左侧头像和以罗马数字写出的生卒年份(1833-1896),诺贝尔化学奖的设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文学奖相同,但与和平奖及经济学奖有些许不同。
化学奖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奖牌反面有两个女神,右边的是知识女神,她揭开了站在左边的自然女神的面纱,是在1902年由雕刻师埃里克·林德贝里设计。
证书
瑞典国王会亲自将诺贝尔化学奖证书颁给得主。证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计,每位得主的证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证书上有一幅图画,以及获奖者的姓名和得奖原因。
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奖项设置 编辑本段
奖项综述
诺贝尔化学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奖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
每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2012年,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如果同时有三位得奖者,则奖金还可以以2:1: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一人得二分之一,其余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评选规则 编辑本段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十二月十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提名流程
根据规定,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
1.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籍院士;
2.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委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5.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通常为数百所大学)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
6.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
其中第5项和第6项所指的科学家的选择与确认,应在每年的9月底之前作出 。
评选考核
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
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基金会的法规规定,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历届名单 编辑本段
评奖结果
截至2020年,已经有185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63次由一人获得,24次由二人分享,25次由三人共享 。
年份 | 获奖者 | 国籍 | 获奖原因 |
1901年 |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 荷兰 |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
1902年 | 赫尔曼·费歇尔 | 德国 |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
1903年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 瑞典 | “提出了 电离理论” |
1904年 | 威廉·拉姆齐爵士 | 英国 | “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
1905年 | 阿道夫·冯·拜尔 | 德国 |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
1906年 | 亨利·莫瓦桑 | 法国 | “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
1907年 | 爱德华·比希纳 | 德国 |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
1908年 | 欧内斯特·卢瑟福 | 英国 |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
1909年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 德国 | “对 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 化学平衡以及 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
1910年 | 奥托·瓦拉赫 | 德国 |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
1911年 | 玛丽·居里 | 波兰 |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
1912年 | 维克多·格林尼亚 | 法国 | “发明了格氏试剂” |
保罗·萨巴捷 | 法国 |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 |
1913年 |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 |
1914年 |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 美国 |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
1915年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德国 |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
1916年 | 未颁奖 | ||
1917年 | 未颁奖 | ||
1918年 | 弗里茨·哈伯 | 德国 |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
1919年 | 未颁奖 | ||
1920年 | 瓦尔特·能斯特 | 德国 | “对热化学的研究” |
1921年 | 弗雷德里克·索迪 | 英国 |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
1922年 | 弗朗西斯·阿斯顿 | 英国 |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
1923年 | 弗里茨·普雷格尔 | 奥地利 |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
1924年 | 未颁奖 | ||
1925年 |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 德国 |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
1926年 |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 瑞典 |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
1927年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 德国 |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
1928年 | 阿道夫·温道斯 | 德国 |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1929年 | 阿瑟·哈登 | 英国 |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 德国 | ||
1930年 | 汉斯·费歇尔 | 德国 |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
1931年 | 卡尔·博施 | 德国 |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 德国 | ||
1932年 | 欧文·兰米尔 | 美国 |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
1933年 | 未颁奖 | ||
1934年 |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 美国 | “发现了重氢” |
1935年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法国 |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
伊伦·约里奥-居里 | 法国 | ||
1936年 | 彼得·德拜 | 荷兰 |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
1937年 | 沃尔特·霍沃思 | 英国 |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
保罗·卡勒 | 瑞士 |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 |
1938年 | 里夏德·库恩 | 德国 |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
1939年 | 阿道夫·布特南特 | 德国 | “对性激素的研究” |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 瑞士 |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 |
1940年 | 未颁奖 | ||
1941年 | 未颁奖 | ||
1942年 | 未颁奖 | ||
1943年 | 乔治·德海韦西 |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 |
1944年 | 奥托·哈恩 | 德国 | “发现重核的裂变” |
1945年 |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 芬兰 |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
1946年 | 詹姆斯·B·萨姆纳 | 美国 |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 美国 |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 |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 美国 | ||
1947年 |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 英国 |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
1948年 |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 瑞典 |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
1949年 | 威廉·吉奥克 | 美国 |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
1950年 | 奥托·迪尔斯 | 西德 |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
库尔特·阿尔德 | 西德 | ||
1951年 | 埃德温·麦克米伦 | 美国 | “发现了超铀元素” |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 美国 | ||
1952年 |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 英国 |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 英国 | ||
1953年 | 赫尔曼·施陶丁格 | 西德 |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
1954年 | 莱纳斯·鲍林 | 美国 |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
1955年 | 文森特·迪维尼奥 | 美国 |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
1956年 |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 英国 |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
尼古拉·谢苗诺夫 | |||
1957年 | 亚历山大·R·托德 | 英国 |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
1958年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英国 |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
1959年 |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 |
1960年 | 威拉得·利比 | 美国 |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
1961年 | 梅尔文·卡尔文 | 美国 |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
1962年 | 马克斯·佩鲁茨 | 英国 |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
约翰·肯德鲁 | 英国 | ||
1963年 | 卡尔·齐格勒 | 西德 |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
居里奥·纳塔 | 意大利 | ||
1964年 |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 英国 |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
1965年 |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 美国 |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
1966年 | 罗伯特·马利肯 | 美国 |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
1967年 | 曼弗雷德·艾根 | 西德 |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 英国 | ||
乔治·波特 | 英国 | ||
1968年 | 拉斯·昂萨格 | 美国 |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
1969年 | 德里克·巴顿 | 英国 |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
奥德·哈塞尔 | 挪威 | ||
1970年 |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 阿根廷 |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
1971年 | 格哈德·赫茨贝格 |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 |
1972年 |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 美国 |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
斯坦福·摩尔 | 美国 |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
威廉·霍华德·斯坦 | 美国 | ||
1973年 |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 西德 |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
杰弗里·威尔金森 | 英国 | ||
1974年 | 保罗·弗洛里 | 美国 |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
1975年 | 约翰·康福思 | 英国 |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 瑞士 |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 |
1976年 | 威廉·利普斯科姆 | 美国 |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
1977年 | 伊利亚·普里高津 |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 |
1978年 | 彼得·米切尔 | 英国 |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
1979年 | 赫伯特·布朗 | 美国 |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
格奥尔格·维蒂希 | 西德 | ||
1980年 | 保罗·伯格 | 美国 |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
沃特·吉尔伯特 | 美国 |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英国 | ||
1981年 | 福井谦一 | 日本 |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
罗德·霍夫曼 | 美国 | ||
1982年 | 阿龙·克卢格 | 英国 |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
1983年 | 亨利·陶布 | 美国 |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
1984年 |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 美国 |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
1985年 | 赫伯特·豪普特曼 | 美国 |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
杰尔姆·卡尔 | 美国 | ||
1986年 | 达德利·赫施巴赫 | 美国 |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
李远哲 | 美国 | ||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 加拿大 | ||
1987年 | 唐纳德·克拉姆 | 美国 |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
让-马里·莱恩 | 法国 | ||
查尔斯·佩德森 | 美国 | ||
1988年 | 约翰·戴森霍费尔 | 西德 |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
罗伯特·胡贝尔 | 西德 | ||
哈特穆特·米歇尔 | 西德 | ||
1989年 | 悉尼·奥尔特曼 | 加拿大 |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
托马斯·切赫 | 美国 | ||
1990年 |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 美国 |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
1991年 | 理查德·恩斯特 | 瑞士 |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
1992年 | 鲁道夫·马库斯 | 美国 |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
1993年 | 凯利·穆利斯 | 美国 |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
迈克尔·史密斯 | 加拿大 |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 |
1994年 | 乔治·安德鲁·欧拉 | 美国 |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
1995年 | 保罗·克鲁岑 | 荷兰 |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
马里奥·莫利纳 | 美国 | ||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 美国 | ||
1996年 | 罗伯特·柯尔 | 美国 | “发现富勒烯” |
哈罗德·克罗托 | 英国 | ||
理查德·斯莫利 | 美国 | ||
1997年 | 保罗·博耶 | 美国 |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
约翰·沃克 | 英国 | ||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 丹麦 | ||
1998年 | 沃尔特·科恩 | 美国 |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
约翰·波普 | 英国 |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 |
1999年 | 亚米德·齐威尔 | 埃及 |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
2000年 | 艾伦·黑格 | 美国 |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
麦克德尔米德 | 美国 | ||
白川英树 | 日本 | ||
2001年 |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 美国 |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
野依良治 | 日本 | ||
巴里·夏普莱斯 | 美国 |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 |
2002年 | 约翰·贝内特·芬恩 | 美国 |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
田中耕一 | 日本 | ||
库尔特·维特里希 | 瑞士 |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 |
2003年 | 彼得·阿格雷 | 美国 |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
罗德里克·麦金农 | 美国 |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 |
2004年 | 阿龙·切哈诺沃 |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 |
阿夫拉姆·赫什科 | 以色列 | ||
欧文·罗斯 | 美国 | ||
2005年 | 伊夫·肖万 | 法国 |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 烯烃复分解法” |
罗伯特·格拉布 | 美国 | ||
理查德·施罗克 | 美国 | ||
2006年 | 罗杰·科恩伯格 | 美国 |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
2007年 | 格哈德·埃特尔 | 德国 | “对 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
2008年 | 下村脩 | 日本 | “发现和改造了 绿色荧光蛋白(GFP)” |
马丁·查尔菲 | 美国 | ||
钱永健 | 美国 | ||
2009年 |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 英国 |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
托马斯·施泰茨 | 美国 | ||
阿达·约纳特 | 以色列 | ||
2010年 | 理查德·赫克 | 美国 | “对有机合成中钯 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
根岸英一 | 日本 | ||
铃木章 | 日本 | ||
2011年 |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 以色列 | “准晶体的发现” |
2012年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布莱恩·克比尔卡 | 美国 |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
2013年 | 马丁·卡普拉斯 | 美国 |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
迈克尔·莱维特 | 英国 | ||
亚利耶·瓦谢尔 | 美国 | ||
2014年 | 埃里克·白兹格 | 美国 |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
斯特凡·W·赫尔 | 德国 | ||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 美国 | ||
2015年 | 托马斯·林达尔 | 瑞典 | 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
保罗·莫德里奇 | 美国 | ||
阿齐兹·桑贾尔 | 土耳其 | ||
2016年 | 让-彼埃尔·索瓦 | 法国 | 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 |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 英国/美国 | ||
伯纳德·费林加 | 荷兰 | ||
2017年 | 雅克·杜波切特 | 瑞士 | 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 |
阿希姆·弗兰克 | 德国 | ||
理查德·亨德森 | 英国 | ||
2018年 | 弗朗西斯·阿诺德 | 美国 |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
乔治·史密斯 | 美国 | ||
格雷戈里·温特尔 | 英国 |
2019年 | 约翰·B·古迪纳夫 M·斯坦利·威廷汉 吉野彰 | 德国 英国 日本 | 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1] |
2020年 |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 詹妮弗·杜德纳 | 法国 美国 | 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2] |
2021年 | 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大卫·麦克米伦(David WC MacMillan)[5] | 德国 英国 | 表彰他们在有机催化的领域的贡献[4] |
2022年 | 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 )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 | 美国 丹麦 | 表彰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7][8] |
统计情况
已下统计数据为截至2019年,内容来源于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 |
次数 | 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弗雷德里克·桑格(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获奖) |
年龄 | 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在1935年获奖时仅有35岁,而且是与妻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共同获奖); 最年长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约翰·古迪纳夫(在2019年获奖时已经97岁) |
性别 | 共有七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11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64年)、阿达·约纳特(2009年)、弗朗西丝·阿诺德(2018年)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2020年)和詹妮弗·杜德纳(2020年) |
人物关系 | 夫妻获奖: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于1935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母女获奖:玛丽·居里(1911年)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 |
政府阻止 | 有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德国的里夏德·库恩(1938年获奖)和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获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他们虽然后来收到了奖牌和获奖证书,但没有收到奖金。 |
停发 | 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 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2年),其中1916、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延迟 | 有9年延迟一年颁发(1914、1918、1920、1921、1925、1927、1938、1943、1944年) |
颁奖典礼 编辑本段
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每次颁奖典礼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下来。典礼上,得主会获颁发一份证书、一枚奖牌以及一份记有奖金金额的文件 。
每年出席颁奖仪式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
社会评价 编辑本段
诺贝尔化学奖被普遍认为是在化学领域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