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是来自于一场心理学实验的偶然发现,意思是指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即通过一些甜美诱人的东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当人们看到五颜六色、外形精致的糖果时,很难抗拒住它们所散发出的诱惑力。 www.qwbaike.cn

糖果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甜蜜诱惑,它们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口感,还能激发人们的美食享受。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糖果往往是他们最向往的小零食。糖果店里琳琅满目的糖果袋,会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一个令人心动不已的甜蜜乐园。然而,糖果除了传递甜美的口感外,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糖果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通过获得一些即时满足的东西来忽略长期利益和风险。

微软雅黑;" />
www.qwbaike.cn

目录

历史溯源 编辑本段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的。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却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然而,米歇尔在偶然与同样参加上述实验的三个女儿谈到她们幼儿园伙伴们的近况时,他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综合SAT(学习能力倾向测验)中成绩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在继续追踪 到他们35岁以后,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实验结果 编辑本段

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神经质,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等。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至16 岁期间,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反对观点 编辑本段

虽然糖果效应看上去能通过孩子们对糖果的忍耐力,看出未来的一些变化,但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这种效应的主要反对观点认为:
一、糖果可能并不能作为自控的有效测试物,因为不同孩子对糖果的耐受能力不同。因为通过给不同阶层的孩子做同样的实验,他发现低收入阶层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低于平均水平。
二、个体的样本数较少,从而使实验偏差很大。因为实验的初期目的并不是进行长期实验,因此样本数的选择,个体的选择都不适合说明群体或者大众情况。
但是米歇尔坚持该实验的合理性。米歇尔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比智商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他就可以去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从而在职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个。米歇尔认为,我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这个模型中,认知——情感单元是构成我们人格中核心元素的所有心理表象。
许多人质疑米歇尔的研究的 另一个原因来自于研究所呈现的基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米歇尔的研究发现,甚至在19个月大的婴儿身上也可以看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把婴儿从母亲身边抱走,观察不同婴儿的反应。结果,有些婴儿立刻哇哇大哭,另一些则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克服母亲离开的焦虑情绪,比如玩玩具。当等到这些婴儿5岁大时,研究人员给他们做了同样的棉花糖实验,实验显示,当初哇哇大哭的孩子长大后依然无法抵挡棉花糖的诱惑。这个实验结果违反了大多数人坚信的教育成就未来的想法。

举例案例 编辑本段

举个例子来说,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糖果,因为它们立即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对于长期健康来说,过度食用糖果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蛀牙、肥胖等。但是,当我们面对摆满了各种口味糖果的货架时,我们很难抵抗住它们的诱惑,往往会将即时的快感放在首位,忽略了潜在的危害。
除了食品领域,糖果效应在其他领域也有显现。比如购物。当我们看到商场里打折商品或者时尚的新款衣服时,会滋生购物的冲动。我们会因为低廉的价格或时尚的外观而产生快感,并忘记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些物品。
另外,社交媒体也常常利用糖果效应来吸引用户。当我们打开手机,看到一条色彩缤纷、颇具吸引力的广告时,我们很容易被吸引过去。我们不自觉地点击进入,享受广告中呈现的美好生活场景,然而却忽视了广告背后的真实性和潜在的风险。
糖果效应的存在使得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对眼前的诱惑。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在享受糖果带来的快乐时,也要思考长期的利益和风险。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瞬时的快感蒙蔽双眼,而是要一步步寻求更加持久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糖果效应所带来的甜蜜与成长。

www.qwbaike.cn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酒与污水定律    下一篇 聚光灯效应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