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文化百科    百科词条   

弥勒佛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佛教中,弥勒菩萨还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光明与未来等象征意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注:大肚弥勒佛(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天冠弥勒菩萨(古印度弥勒佛形象)、布袋罗汉并非同一形象。
目录

佛像来历 编辑本段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
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中国人乱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但大损威仪,让后来人对佛相产生不敬大罪。
其表法像常被禅宗、净土宗寺庙安置在尊佛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最后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是弥勒菩萨世俗化的必然悲剧结果。对于佛教文化一大损失。
弥勒尊佛的形态至元代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尊佛开始在中国大乘寺庙中流行。佛学界普遍认为此表法形象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僧人契此而已。契此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江浙民间多以契此和尚以为是弥勒尊佛的"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其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弥勒尊佛置于尊佛天王殿中央,以莫名的笑迎四面八方的善众。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表法像,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表法像,高6.4公尺,宽8.9公尺,创作于元末明初。

尊佛释名 编辑本段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梅旦丽耶。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详细解析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弥勒经游意(隋吉藏撰)中记载:“阿逸多”与“弥勒”,在古印度古梵文皆云“阿罗弥勒”也。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弥勒佛
弥勒佛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
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未来之佛 编辑本段

弥勒本缘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

弥勒出世

弥勒佛法相
弥勒佛法相
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减劫。继绍释尊。观音菩萨第49次化身以华林园龙化树下三会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升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欣赏,会说:听说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各都和顺,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相关经典

《菩萨处胎经·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我以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
《增一阿含经》:“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持诵阿弥陀佛

尊佛入世 编辑本段

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据说弥勒菩萨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
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菩萨将会继承释尊而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弥勒菩萨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中国的弥勒信仰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日本的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蓧善珠,发愿往生兜率天内院。

弥勒净土

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

弥勒三尊

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菩萨像。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中央为弥勒,两侧各为法音轮与大妙相,四方则有四大天王。

弥勒五论 编辑本段

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现观庄严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汉译有《现观庄严论略释》。
•《辨法法性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大乘最上要义论》,此论内容同于汉传《究竟一乘宝性论》,但汉传此论题为坚慧所造。

弥勒讲述 编辑本段

此论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梵名Yogacarabhumi,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

释名解释 编辑本段

《瑜伽》一卷五页云「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瑜伽释》八页云:「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地。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牛王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盘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如十地称。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如水陆花。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瑜伽意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以其“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亦即相应”,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
瑜伽师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总括来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也就是说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用来修行、观行乃至讲述传授的依止,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

全书判 编辑本段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说无住涅盘。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解释诸经之仪则。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后十六卷,明释三藏之要义。参阅本地分十七地。

内容评价 编辑本段

《瑜伽师地论》是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种性或无种性”,即不论想成佛者或是不想佛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论修行都可各获己益,令具有“菩萨心性修行者”能遍于诸乘之文义行果,生起善巧便的智慧、断除一切障碍、修学一切善法、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利利他永无止尽,故本论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迈向成佛之道所必须依循的根本大论,亦是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师》可以说是最殊胜、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绍佛学与佛法。它并非佛学概论,而是一部很详细、很深入性开示佛法的论典,这部根本论含盖三乘理事圆融的修行次第,如此才能圆满佛道52位阶的修证。范围函盖“害怕生死转回、急于解脱出离三界”的声闻小乘佛法、缘觉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的菩萨所修的大乘佛法都在内;因为众生对于修学佛法的发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异,如此对于深习佛法,尤其是对于修行这件事,特别是在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两方面,更能够符合佛所说的唯一佛乘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说的正知正见,能够通达修行的这条道路。

菩萨心咒 编辑本段

梵文:OmMaitreyasvāhā!
汉音:嗡埋特雷耶司哇哈!
藏音:嗡美镇达楞梭哈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

布袋和尚 编辑本段

简介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表法形象来源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弘佛法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露天弥勒大佛
露天弥勒大佛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宁波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寺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山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盛誉。
皇帝赐表法形象来源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佛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因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为表法弥勒尊佛像。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表法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尊像,所雕的弥勒尊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僧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佛像,常常受到表法尊像的坦荡笑容感染而忘却五浊的烦恼。
很多寺庙的弥勒尊佛殿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民俗传说 编辑本段

管理人间

民间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佛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佛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佛都请到,香箔纸,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佛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佛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其它传说

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尊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弥勒菩萨的梵文Maitreya是一个很常见的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的Maitrī,意译为慈氏。玄奘到印度求学时,直译梵文Maitreya为梅呾利耶。
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弥勒的传说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说一切有部将他编入《中阿含经》,分别说部将尊佛编入《长阿含经》。在南传小部经《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释尊久远劫前的两位弟—子。

有关对联

无论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大做文章,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北京寺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寓意深远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把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弥勒佛之像来针砭“天下难容之事”,嘲讽“世间可笑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弥勒佛殿两侧也有一副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此联与北京潭柘寺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豁朗,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团结和谐。
与上述二联寓意相近的弥勒佛联甚多,如杭州千佛禅院有对联曰: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会无了局;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又如苏州某寺一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上有一副对联,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弥勒佛的内心独白: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下联一连用了九个“观”字,堪称观尽了天地日月与人间万物。上下联的一“笑”一“观”,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趣味无穷,细品发人深思。
四川成都新都宝光寺的弥勒佛像两侧有一联云: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样肥大,总不愁吃忧穿,只因可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心宽。此联巧藉笑佛之口,劝诫世人要心胸宽阔,乐观开朗。
山东济南千佛寺的弥勒佛堂有一对联: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联语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嫉俗的傲气、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别有情趣。
福建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前有一联云: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此联劝告世人莫自寻烦恼,要少私寡欲,乐观豁达地去做人处世。
在涌泉寺弥勒佛前另有一联云:手上只有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心中尚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此联讥讽了那些求神拜佛者的贪财心理,告诫人们勿贪不义之财,只有勤劳俭朴才是发家致富之路。
湖南衡阳的罗汉寺弥勒佛前一联云: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
台湾江喜园的笑佛殿上有一联云: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
浙江州天童寺的弥勒佛前有联云: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弥勒佛联中警示的联句令人感叹,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人间情仇悲欢离合,荣华富贵贫穷贵贱,地位官阶灯红酒绿……都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忍得住心中烦恼,耐得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忍为高,和为贵,纵然世事如棋变幻无常,悠悠万事都不过如此而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普贤菩萨    下一篇 日光菩萨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