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辽宁省北部的铁岭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朝鲜族人口达到23434人。在铁岭及周边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5世纪前后的壁画中,形象描绘了朝鲜族先民欢快舞蹈的场景。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源于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现流传在铁岭一带的朝鲜族中,每逢喜庆之日都要进行表演。
2008年6月14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4。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录

简介概况 编辑本段

农乐舞1
农乐舞1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丰铮》是流行最广的农乐舞,是在插秧或锄草时跳的。那时,先把“农者天下之本”的大旗插在中央场地上,旗杆顶上挂有野鸡头以求吉利。在出工之前,要到这里欢快地跳一场农乐舞,然后以互助的形式轮流到各家田地里干活。
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农乐舞最基本的特点是,既能表现生动活泼、热烈火爆的欢乐气氛,又能体现出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气概。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农乐舞的表演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农乐舞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表演时,吹打各种民间乐器的演员,伴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边舞边鼓。既有柔软敏捷的群舞,又有飞腾跳跃的单人舞,还不时插入叫人欢笑不止的剧情,气氛热烈,独具风采。
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嗽、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还有令旗、杂色等。
整个农乐舞队由二十九名人员组成,由持“令旗”者领衔,其后为农乐队(顺序为:喇叭、太平箫、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继随扮演的“两班”、猎人、执事、农妪、舞童等。音乐伴奏一般由十二段组成,“段”是构成农乐舞伴奏的基本乐章。一段还可分为三个支曲,整个农乐由十二段三十六个支曲构成。段的变化、转换以及舞蹈中的“阵法”、“巫顺”等,均由上剑(小锣)击打者指挥。十二段的顺序和名称各地亦有所不同。

历史起源 编辑本段

起源民族介绍
农乐舞2
农乐舞2
至今没有最终确定语言系属关系,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延边自治州辽宁黑龙江等省的中国朝鲜族,并非是中国现今疆域内的原生民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遭受连年灾荒和日军的野蛮侵略,大批半岛上的民众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并定居,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朝鲜族,自古与中国有着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隋唐以后,中朝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中国中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不断传入朝鲜半岛,使朝鲜民族至今在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和宗教习俗等多方面,与中国有不少相同之处。
溯源回顾
农乐舞3
农乐舞3
农乐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从古代到现代,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自已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早先的农乐舞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如在农历年初巡回邻村跳农乐舞时,有祈天的“场院巫”,经过井旁时表演“井巫”,过桥时表演“桥巫”。农乐舞模拟生产方面的动作有“雀步”,它是农乐舞的基本步伐,舞中手持小鼓和鼓棒弓身碎步前进的动作,即是从狩猎时代的猎人瞄准野兽放箭动作中模仿而来,后来又发展为骑马射箭的动作。又如,叫做“阵巫”的一小段是从表现军士的操练、厮杀演变而来的,反映出古代曾将农乐舞当作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农乐舞中最特殊的技巧就是转动系有飘带的象帽,据说这是从狩猎时代使用工具诱捕野兽的活动中演变而来。

风格特色 编辑本段

表演形式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
随着节目的地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现在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

象帽舞

农乐舞4
农乐舞4
象帽舞向来是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男青年舞者头部甩动长达20米彩 带的高难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成为“农乐舞”最突出的标志之一。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及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和各种乔装人物组成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参加人数不限。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象帽舞是中国朝鲜族的代表性舞蹈,应当妥善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乞粒舞

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原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
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家(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乞粒农乐舞,同用于祈神的“踩地神”农乐舞和用于自娱的农乐舞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观赏的农乐舞形态。其舞蹈形态复杂,动作洗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但是,这种古老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表演乐器

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硕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椰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的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
鼓也是重要的乐器,男子右手持鼓棒,随着大小锣的清脆响声中,也敲起来。
不用说,小锣也是重要的。所有节奏全都会随着小锣。大锣使用粗木棒,并将头包住,形成一个大"号"乐器!

舞蹈音乐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动作和构图,农乐舞是大型的综合性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基本动作 编辑本段

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
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

重要展览 编辑本段

1994年,金明奂组织的乞粒舞队伍代表辽宁省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游园活动。
2016年,在主题为“我们的节日”2016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全国舞展演活动中,朝鲜族农乐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铁岭朝鲜族文化交流演出团于4月25日至5月2日访问韩国,参加2019中韩文化艺术交流节演出。

荣誉记录 编辑本段

1994年,金明奂组织在北海公园、中华民族园、天安门广场进行展演,并先后在辽宁省首届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首届辽宁省朝鲜族民俗节辽宁省民间舞蹈比赛、辽宁省第三届民俗节等活动中获奖。
截至到2009年十月,汪清县朝鲜族农乐舞等22个中国项目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此次中国惟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传承价值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乐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传承现状
建国以来,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乐舞的传承工作总体上发展良好,经过多年努力,扩大了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收获累累硕果。
传承人物
李永浩,男,出生日期未知,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韩奎昇,男,1925年12月23日出生,辽宁省铁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金明春,男,朝鲜族,1958年生,吉林延边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由辽宁省铁岭市申报。

保护措施 编辑本段

2006年,由艺术科技研究所申报的“数码影像技术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项目获得立项。
2009年,朝鲜族农乐舞这一表演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7月28日,赵玉琦和他的团队举行的验收会上,以数码影像技术记录朝鲜族农乐舞的努力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集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网等单位专家的充分肯定。而课题组所拍摄的专题样片,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获得“朝鲜族农乐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下一篇 妈祖信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