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苏北大鼓

苏北大鼓亦称“唱大书”,是以地区方言为基础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市、徐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以及皖东北和鲁东南等地区。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曲艺类项目。

www.qwbaike.cn

苏北大鼓是在清朝中叶由渔鼓衍变而来,到清朝同治年间,已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深受百姓喜爱的一大曲种。其表现形式是一人说唱;表演道具为一面大鼓和两块月牙板。表演者唱时左手摇板击节,右手击鼓,说白时搁下鼓板。其唱词有十字、七字、五字、三字等句式。十字句和七字句称“牌”,五字句称“锦”,三字句称“讚”。说白讲究喝、顿、缓、急。唱腔浑厚,上下句对称。有【回龙调】【慢赶牛】【快流水】等调式。苏北大鼓擅长“抓扣夺帽”,常采用“空枪头”“无影鞭”“系马桩”和“飞扣”等表现手法,书中大扣套小扣,使听众始终置身于悬念之中。演唱时口到、手到、眼到,惯用“提闸放水”、“八面临风”等说唱技巧。

www.qwbaike.cn

苏北大鼓书目以长篇为主,主题多为褒扬忠臣良将,歌颂英雄豪杰,鞭鞑奸臣贼子。其代表书目有《高怀德兵下河东》《五梅七枪反唐传》《无艳春秋》等。目前也有不少短篇书目创作问世。 www.qwbaike.cn

苏北大鼓多由师承和家传(俗称父子腿),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当前则主要以以师带徒方式,及鼓书进校园和周末书场、琴鼓村村行等活动开展传承、传播工作。目前,宿迁市有苏北大鼓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区级传承人9人,学徒100余人。

www.qwbaike.cn

目录

概况简介 编辑本段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2021年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苏北大鼓上榜。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形成于宿迁和睢宁地区。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苏北宿、徐、淮、连从艺人数最多的一大曲种。因其唱腔、师传和艺人所处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门派。设家谱跑字三十个字,至今已传至二十二世(静字)。演唱书目长篇有六十多部,涌现了不少演唱名家,如:宿迁的吴相国、睢宁的倪老端、张绍聘等
民国初年至抗战(1911-1937),又出现了五十多部传统书目。在演唱艺术上亦有发展,从原来重说唱、轻表演、而走上说、唱、表并重。且名家辈出,如宿迁的陈克俊、陈克岭徐安国睢宁的张家中、苏俊生,县的李恒春、沙水田,泗洪的柏秀云等,被誉为苏北大鼓“鼓坛八将”。
抗日战争爆发到建国前,大批大鼓艺人南流,向江南发展。如宿迁的宋献珠、睢宁的梁邦周等到上海定居演唱,沙潘贵、李四和等到南京演唱定居。这一时期虽遭连年战火,但为了生存,大鼓艺人奋力增进书目,提高演技,艺术上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南派以宿迁陈克岭、陈茂田父子和睢宁的张家诚为代表,重唱词和唱腔,唱腔优雅,唱篇锦绣,北派以邳县冯玉坤、李保全为代表,重说白和表演,唱腔粗犷高昂,说白抑、扬、起伏擅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门对大鼓艺人进行登记,组织学习培训,并发证演出。1951年后,各地相继成立曲艺协会、曲艺联合会、曲艺队等组织,当时以宿迁、睢宁邳县洪等县大鼓艺人最多。各地曲艺组织挖掘整理了160多部苏北大鼓传统书目,并先后编演了三十多部新书目。在表演和唱腔上也有了新了发展,宿迁的刘汉飞对大鼓唱腔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单一的、枯焕的、长期无曲谱而趋于悲调的唱腔改成了能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固定腔调和曲谱。
文化大革命中,各地曲艺组织被撤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曲艺组织相继恢复,苏北大鼓得到空前的发展,宿迁市文化主管部门对艺人进行重新登记后,考核发证演出,并招收一批新学员。1980年,当时的宿迁县有发证的大鼓艺人60名,无证而演唱的有80人。宿迁曲艺队1980年一次招收了20名新学员。1984年,宿迁大鼓艺人刘汉飞演唱的《高怀德兵下河东》1至6集,《真假秦琼》、《双白袍》、《锁五龙泗洪青年艺人梁中华演唱的《兵吞六国》相继由中国唱片公司,齐鲁、江苏音像出版社北京、上海等唱片灌成唱片2000万张,发行各地,尤其是苏、鲁、豫、皖地区影响较大。1985年后宿迁曲艺队又重现一批新秀如宋志喜、牛崇祥等。牛崇祥、吐字狠、准,唱腔优雅,能钻善学,到1990年已演近百场。
1992年起,牛崇祥演唱的《五艳春秋》、《灵霄法》、《东汉》、《战军山》和刘汉飞说唱的《五梅反唐》、《高怀德兵下河东》、《九龙传》等30多部长篇书目,约1000小时,分别由山东齐鲁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发行盒式磁带四千万盒和VCD光盘2000万张,畅销苏、鲁、豫、皖广大地区。

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

特点

演出形式多为一人表演。一面
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的伴奏乐器,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艺人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长篇大书,百唱不厌;言情小段,歌颂模范,教育民众面广深远。
鼓书内容以演唱历史故事为主。苏北大鼓在解放前至“文革”前,均是以说唱大部头历史书目为主,俗称“蔓子活”。有“说不完的呼杨将,唱不完的岳家军”之说。鼓点起时,说尽前朝兴亡事,钢板响处,唱透人间悲欢情。其主要书目有《响马传》、《刘公案》、《说岳全传》、《并吞六国》、《前后七国》、《杨家将》、《薛家将》等经典曲目。其内容大多是历史征战故事,历史通俗演义等,其中大多富有人性化的口头文学或描绘波澜壮阔的历代开国史,或叙述悲欢离合的儿女家常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唱腔委婉动听,是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遗产中宝贵的一部分。

曲目

当时已有《金枪北宋》、《八部春秋》、《说唐》《银河走国》、《云台中汉》、《响马传》、《罗通扫北》、《东汉》等60多部长篇书目。同时,出现了不少演唱名家,宿迁的吴相国演唱《金枪北宋》唱篇锦绣、语言炼达、书路新奇。睢宁的倪老端演唱的《说唐》。张绍聘(外号张大篷)唱腔高昂优雅、说表传神,常年携带两人推篷车,活动在苏北、鲁南、皖北的广大地区,篷大可容千人以上,因此得绰号张大篷,他以演唱《月唐》、《岳传》而名冠苏、鲁、皖地区。在《宿迁县志》(光绪志)中记载:宿迁教军场,有说唱出四五场,宿迁的吴相国,成年在宿城说出鼓书,之后张绍聘说唱大鼓亦为群众称道。

形式

演出形式多为一人表演。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的伴奏乐器,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艺人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长篇大书,百唱不厌;言情小段,歌颂模范,教育民众面广深远。
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集镇逢集时都有宿北大鼓艺人设场表演,群众誉之为“集胆”。使用宿迁地方方言演唱的苏北大鼓,一人多角,有说有唱,表演者左手打两块月牙板,右手击鼓,说白时不用板,有时击鼓,唱篇时击板敲鼓。
雅俗共赏的苏北大鼓唱腔粗犷,唱词严谨,讲究平仄相对、优雅和谐、结构规范,尤其讲究“扣帽”(悬念),情节扣人心弦,多为战争场面为主,一场书大扣子套小扣,小扣连大扣,一个扣子还未解开,另一扣又套上,使听众始终扣在书的情节之中。苏北大鼓无固定乐谱,各地艺人按自己所处区域的语音特征,唱腔各异,但基本唱调有四句调、垛子口(快流水)两种。
苏北大鼓以长篇书目为主,据统计,长篇传统书目有280多种,新编剧60多种,是苏、鲁、皖、豫地区群众喜爱的曲种。

艺术传承 编辑本段

大鼓艺人刘汉飞
今年67岁的刘汉飞是苏北大鼓的第八代传人,唱了二十多年的苏北大鼓,刘汉飞把自己最宝贵的光阴都投在了上面,苏北大鼓早已成了刘汉飞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时候,刘汉飞的祖父喜欢唱大鼓书,每次祖父唱书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听,祖父要是唱累了,他会接上一段。而让刘汉飞真正认识和喜欢上大鼓书的还是听洋河镇老艺人刘宝山唱的古书曲目《调寇审潘》,刘汉飞至今说起对刘宝山的说唱水平仍佩服不已,连连赞叹刘老先生唱得好。
此后二十多年中,刘汉飞走街串巷,把唱大鼓书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和艺术追求,足迹遍及苏、鲁、豫、皖四省。他既唱流传下来的名家名段,又自编曲目,完善唱法,丰富了大鼓书的形式和内容。深厚的唱工,、精彩的演出让刘汉飞成了当时老百姓非常喜爱的大鼓艺人。
“那时候一到说书的时候,满场都是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一两千口。”说其往事,刘老神采飞扬。如今的刘汉飞闲暇时总会把大鼓拿出来自己说唱一段,没有事的时候哼上几句,就感到很舒服,心情很愉悦。

代表作品 编辑本段

苏北大鼓以长篇书目为主,据统计,苏北大鼓长篇传统书目有280多种,新编剧目60多种,如:《金枪北宋》、《说唐》、《月唐》、《岳传》、《五艳春秋》、《灵宵汉》、《五梅反唐》、《飞龙传》、《双白袍》、《真假秦琼》、《兵吞之国》、《罗通扫北》、《三清樊梨花》、《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鼓后武工队》、《湖畔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阮兰香》、《海防歼匪记》、《太原游击队》、《高怀德兵下河东》、《真假秦琼》、《双白袍》、《锁五龙》、《兵吞六国》等。

录入非遗 编辑本段

2021年5月24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申报的苏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泰兴花鼓    下一篇 撂石锁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