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窟垒子”“魁木畾子”等,是由人操弄傀儡(偶形)搬演故事的特殊戏曲形式。扬州杖头木偶戏“兴于唐、行于宋、盛于明清”;清代中叶曾一度迁徙到三泰地区,在那里留下深深的脚印,写下了浓笔重彩、光辉灿烂的一页;上世纪70年代回归故里,肩负传承保护的重任,树立起座座丰碑,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www.qwbaike.cn

杖头木偶既是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被人塑造的戏剧中的角色形象,又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是杖头木偶艺术视觉效果最重要的体现。木偶装置主杆也称“命杆”,由演员直接托举操作。手扦也叫做“手挑子”,上端与木偶的手相连,可以变换手的各种方向和姿势,丰富手的表演动作。木偶操纵表演,托举木偶的各种技巧叫“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手上技巧叫“扦子功”、掌握各种不同人物特征的步伐叫“台步功”; 还有“水袖功”、 扇韵、天女散花、木偶书画等特技应用。

www.qwbaike.cn

木偶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夸张而富有美感,“不是真人,胜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方寸之地,演绎万千气象,生动活泼,给观众拓展出无限思维空间;木偶表演极具综合性和亲和力,在舞台上、校园里和乡村中,以精湛的演技、华美的阵容、诙谐的气氛感染、倾倒了观众;以“刚柔并济、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乃至国际木偶界独树一帜。

www.qwbaike.cn

主要剧目有《徐策跑城》《嫦娥奔月》《琼花仙子》《三个和尚新传》等。 www.qwbaike.cn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起源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戏剧特点 编辑本段

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石敢当》、《南海长城》等,其表现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单人操作木偶进行演唱表演,将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已将这种“爆肚戏”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如温健仁自创温派新腔——“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单人演奏击乐配合台上表演。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无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从内蒙古海南岛,从江浙到川陕,到处都有杖头木偶的演出活动。各地的杖头木偶高度差距很大,一般身高2尺到3尺。河北吴桥扁担戏用的小杖头木偶,身高约8寸,而四川南充仪陇的大杖头木偶身高竟达4尺5寸,与真人高度近似。仅在四川省内就有大木偶、二木偶、京(精)木偶三种大小悬殊的杖头木偶。
表演操纵杖头木偶是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的。命杆亦称“主杆”,上端与木偶头相连接;手杆也叫做“手机”、“侧杆”、“手挑子”,与木偶的双手相连。有的地区称杖头木偶为“三根杆”或“托偶”。手杆放在木偶服装里边的,叫做“内操纵杖头木偶”,手杆放在衣服外的,叫做“外操纵杖头木偶。”中国的传统杖头木偶多为内操纵式。

艺术组成 编辑本段

内操纵杖头木偶由头、命杆、肩牌、手、手杆、内衣和外衣组成。
传统的木偶头用木材雕刻成形,头骨挖空,装有机关,使嘴、眼活动。命杆用圆木或竹竿制作,与木偶头固定连接。各地区杖头木偶命杆长短不同。山西陕西江苏等地木偶的命杆与木偶身躯等高。湖南广东等地则有两种长短不同的命杆:长的称为“长颈”或“长把”,短的称为“短颈”或“抓颈”。这几种命杆各有其长处与局限性,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表演方法和流派。
手杆用质地坚硬的木棍或箭竹制成,与木偶手连接,其结合部位各地区不尽相同。如陕西手杆连接在木偶的手腕处,湖南手杆连接在木偶手腕至肘部3寸处,其连接角度也不一致,但基本上是90度至95度。
内操纵杖头木偶的手杆是放在木偶衣服里面的,它限制了木偶胸部塑造的随意性。因此采用固定肩板或在木偶后颈悬挂肩牌的方法。架衣代身,以便展现木偶的身躯。
长期以来,为适应木偶角色动作的需要,传统的内操纵木偶,产生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结构。如陕西丑角木偶,其椭圆形肩板下,装有V形操纵把,命杆通过肩板脖腔圆孔握在表演者手中,即表演者可以同时握住肩板操纵把和命杆,另一只手操纵手杆进行表演,也可以放下手杆,一手持肩板操纵把,一手持命杆进行表演,使木偶作出伸头探脑、缩脖端肩,甚至木偶头可作360度的转动等,做出某些只有木偶才能表演的滑稽动作。
内操纵杖头木偶,大都用来表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的古代服饰,能容下3根杆,在木偶衣服内自由活动。由于传导直接,操纵灵活,不仅擅于表演甩须抖髯、耍帽翅、翻跟头等粗犷的动作,也能把女性轻盈的步履、婀娜的舞姿等细腻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脉脉含情。
木偶艺术家创造出许多新的结构装置,如外操纵杖头结构木偶及已经普遍运用的弯把装置和纸偶头工艺等。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由偶头、弯把式命杆、胸腔、手、手杆、胳膊、内衣和外衣组成。命杆下端的弯把外形便于表演者托举,可以减轻手的疲劳度,食指和拇指操纵转动装置,可使木偶头自由转向,做出低头、仰脸、左右歪头的仿生动作。
弯把式命杆组合的杖头木偶,是用经过雕塑、翻模具、裱糊、脱胎等工艺制成的纸质偶头。这种偶头重量轻,便于在命杆上控制;纸壁薄,头内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机关装置,使木偶做出嘴的开合、眼的睁闭转动及眉毛、耳朵、鼻子的动作,大大丰富了木偶的表演动作。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由于手杆放在木偶衣服外面,木偶胸部可以形成一个腔,胸腔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塑造,木偶的头、胸、臂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可以在胸腔内安置机关,使木偶能做出腹部起伏,胯部扭动等动作,使木偶的形体动作更加自由灵活,增强表现力。
杖头木偶的双手是用木材雕刻制成,现今也采用塑料或树脂制作。根据人物需要雕刻成不同姿势的手型,还可以制成拿放道具的活动手。
传统的杖头木偶偶体本身没有脚,需要有脚的动作时,另配腿,称“打脚”外操纵杖头木偶保留了传统的打脚,并给以发展,可以打单脚也可以打双脚,为了形象的完整,有的将木偶双腿与胸腔下端连接固定,另做一条与腿部颜色质地相同的布筒用于遮蔽表演者的手臂。这种腿部的处理方法成为“挂脚”或者“三条腿”。
外操纵弯把式杖头木偶的产生,丰富了木偶表演动作,使木偶造型更加完美。

表演分类 编辑本段

杖头木偶戏,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又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种。
精木偶,偶长40厘米,小巧玲珑却动作精确,剧目可观,文武兼善。名家吴耀光能活现角色的内在气质,他的水袖、扇子,风流潇洒,耍脚步、抖髯口,恰到好处。《杀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的赞扬。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演出的《劈山救母》,继承了吴先生的传统技艺,以偶人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极大地发展了木偶艺术的表现功能。该院还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缘》,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装置方面也作了大胆探索,虽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成都市木偶剧团创作的神话木偶剧《哪咤》获得了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
大木偶,乃杖头之最,流行于川北仪陇马鞍场一带。初以"家班"盛,流传下来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杨岱吸收川剧行当脸谱,又赋予人物鲜明的"偶性",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该班持续到五十年代,后加入仪陇县木偶剧团。1986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江苏省木偶剧团)获得“杖头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江苏柳琴戏    下一篇 锡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