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美术品。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就已发端,出土的战国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较高。到了两汉,扬州漆器得到发展并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当时的造型和装饰手法已经相当的精美和多变。从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有数十起,不下万余件,器型繁多,图纹丰富,其中以彩绘漆器居多。唐代扬州漆器生产开始繁荣,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的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扬州24种贡品之一。经历了宋元两代的发展后,至明清时期,扬州漆器达到了鼎盛,明代出现了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并形成扬州漆器特有的地方风格;清代乾隆时期,民间作坊林立,扬州出现多条以专业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扬州漆器的产量和品种均达到了历史最高。

www.qwbaike.cn

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九大工艺门类: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等工艺。两千多年来,经历代名家高手心摹手追,工艺种类齐全,精品佳作迭出。扬州漆器厂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银质奖,数十件产品被选为国礼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三十多件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国宾接待室、钓鱼台国宾馆及重要接待场所,另有多件作品被国家征集为珍品收藏。

www.qwbaike.cn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扬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金奖。2004年09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扬州漆器”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编辑本段

扬州漆器分为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点螺、刻漆、彩绘钩刀漆砂砚7个类别。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视柜,及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扬州漆器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光泽柔和腴润。其装饰艺术,既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

产地环境 编辑本段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下游,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中国天然大漆是扬州漆器主要原料,扬州地理环境气候适应中国大漆涂刷干燥条件,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特别是梅雨季节更适合中国大漆的涂刷和干燥;扬州漆器底腻的主要填充材料均使用扬州市江区北郊30平方公里内特有的黄色粘土进行搅拌、烧,保证了扬州漆器产品表面细腻平整、耐冲击、不易裂、附着力强的质量要求。

历史渊源 编辑本段

漆器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之一。扬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扬州漆器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与扬州的历史几乎同时形成。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清代扬州梁福盛漆器扬州漆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相传战国时期就已生产,到了西汉,漆器更是引人注目,品类十分丰富,至明清两代,扬州周百宝嵌、卢葵生八宝灰和江千里螺钿等漆器,皆为世人所熟知。清末民初扬州梁福盛漆器名声远扬。

战国

据史书记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就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汉代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和七子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

唐代

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
唐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唐代扬州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港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1980年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该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真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在日本唐招提寺中,还供奉着一尊卢舍那佛坐像,高一丈二尺四寸,用竹胎夹紵髹漆而成。在卢舍那佛像右首的“药师如来立像”和左首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采用木胎漆制作而成。这三尊漆制佛像被日本奉为国宝。扬州漆器技艺对日本、韩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镶嵌工艺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谣》诗中写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唐人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中,亦有“斑犀钿花盒子,方圆一寸余”的描写,可见屏风的华丽和犀牛角镶嵌盒子的小巧精致。从诗词和传奇中可以看出,唐代镶嵌工艺的高超与精美。

宋元

多彩的宋元漆器新产品宋元两代,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雕漆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张应文《德秘藏》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款剔红观瀑图圆盒、剔红花卉圆盘和“杨茂”款剔红山水八方盘、剔红花卉渣斗。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
据《江都县志》记载:“宋开宝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贮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胶漆不脱,可谓异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约37公分软螺钿漆盘(扬州制),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明代

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
集大成的明清漆器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的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
明代扬州著名的漆器工艺品种有:剔红(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等。八宝灰、波罗漆、刻漆、堆漆、戗金等工艺技法亦有所兴起。自宋宣和后失传的漆砂砚则得到了恢复,品种堪称丰富多彩。
明代,雕漆工艺可以云纹雕漆高足杯为代表。此杯采用夹紵胎,杯内为铜壁,外部雕刻云纹,刀法简洁、线条精细、色彩鲜艳,造型文饰令人爱不释手。另一樽雕漆花枝纹三足炉,也是明代雕漆产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扬州小玲珑山馆的主人马曰琯和其弟马曰璐,曾在筵席上对明代嘉靖年间一雕漆盘吟诗赞赏,据记载此盘形如荷花,内雕盘龙和水禽图案,制作极为精美,宛如神品。盘底刻有“明嘉靖年制”贴金字。明代扬州雕漆产品制作水平之高可以概见。
点螺漆器亦于此时乘势兴起。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江千里毕生辛劳,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点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扬州骨石镶嵌和百宝镶嵌漆器,为明末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周翥所创。《春草堂集》中说“(扬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柜,几案、纯用八(百)宝镶嵌、人物、花鸟颇有精致”。清人钱咏《履园丛话》一书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故名周制”。

清代

清代扬州漆器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漆艺装饰较明代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卢葵生、夏漆工等人,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卢映之、王国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雕漆和百宝镶嵌工艺相结合,创制了“雕漆嵌玉”这一扬州独有的地方工艺品种,也是漆器制作工艺中比较高档的工艺品种。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
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相继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薰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
民国初年,外销量有所扩大,平均每十天到半月就有一船漆器运出,年销量在二、三万件。当时漆器作坊还有二十多家(清代到民国年间,漆器作坊最多时有近四十家),主要有梁福盛、吴永圣、谈森福三家,最大的是梁福盛作坊,该作坊漆器产品制作最精,产量占扬州漆器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梁福盛仿古漆玩号创于清同治七年(1868),创业人梁友善,共传五代。光绪至民国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产漆器一万件左右,产品除内销、入供外,还大量远销欧美等国家。当时,梁福盛与福建省著名的沈绍安齐名,有“南沈北梁“之说。相传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嵌玉屏风即为梁福盛制作。梁福盛漆器在全国乃至世界亦有良好的声誉。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劝业会(国际博览会)在南京召开,梁家漆器会上展出,获得一等金牌奖。1914年,梁家漆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在上海的预展,获得二等奖。1915年2月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一等银牌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漆器生产萧条,生产作坊相继歇业。扬州多子街吴永圣作坊被日寇烧光。梁福盛号则于1948年倒闭。扬州漆器店仅存吴永圣、谈森福两家,而且也都是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生产作坊只有刘松山、孙铸臣等几家,勉强维持生产,从业人员只剩三十多人,扬州漆器处于人亡艺绝的边缘。

地理标志 编辑本段

地域保护范围
扬州漆器原产地域范围以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扬州漆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域的函》(扬府函[2003]34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和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按照传统技艺,精心挑选优质的木、漆、灰、玉、石、贝、骨、箔等千余种材料,采用涂、绘、勾、刻、填、雕、镂、磨、镶、嵌、贴、作、洒等特殊工艺手法,沿用传统的坯胎制作、髹漆和各种装饰工艺。木坯含水率不超过14%;生漆内漆酚含量不得低于48%,含水量不得高于10%;灰底料用扬州市邗江区北郊30平方公里内特有的黄色粘土。
(一)刻漆工艺品。
色彩调和匀润,金箔附着牢固,金色统一饱满,撒屑均匀不露底。
(二)骨石镶嵌工艺品。
色彩丰富,和谐统一,画彩协调,金色饱满,配景得当,层次清晰。
(三)平磨螺钿工艺品。
开纹或画纹准确纯熟,线条流畅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显完整清晰。
(四)彩绘装饰工艺品。
色彩清晰和谐,主次分明,渲染平润纯和,远近浓淡适宜,线条流畅,勾勒准确。
(五)雕填(勾刀)装饰工艺品。
色彩富丽、典雅,润色细腻云薄,戗金(戗彩)饱满明亮。
(六)雕漆工艺品。
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起底平整,锦纹规矩划一。
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
(七)雕漆嵌玉工艺品。
玉石选料色彩协调,巧色天然,光泽莹润,挖嵌准确,镶粘牢固。
(八)点螺工艺品。
俏色自然,色泽莹润,线条流畅,面漆纯和,漆质丰润,图案生动,光可鉴人。
(九)磨漆画工艺品。
选料精美,镶绘合理,画面自然生动,髹漆精致完美。
(十)楠木雕漆砂砚工艺品。
砚身楠木纹理,细腻纯和,砚池漆砂滋润坚固,耐磨发墨、不伤毫,整体色泽古朴纯正。
专用标志使用
在扬州漆器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扬州漆器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机构―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产品荣誉 编辑本段

扬州漆器“漆花”商标于2002年被评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11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多年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品评比活动中荣膺多项大奖,是全国工艺美术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下一篇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