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地区。
苏州评话亦称“大书”,只说不唱,通常一人表演,注重说、噱、口技和起角色,借助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制造气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时讲究“精、气、神”。苏州弹词,亦称“小书”,有说有唱,以说表为主,讲究语音、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运用,注重用词的精确生动,上手弹三弦,下手弹琵琶。清代中叶就形成了“陈调”(陈遇乾)、“俞调”(俞秀山)和“马调”(马如飞)等三大弹词流派唱腔,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24种流派唱腔。苏州评弹讲究“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等手段,运用特有的“六白”、 做功(动作表情)、八技(口技)和弹唱等手段来交代情节、塑造人物。拥有专门的演出场所——书场。在四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说、噱、弹、唱、演”为主要特点的表演体系,注重“理、味、趣、细、奇”。积累了一大批精品书目。
苏州评弹反映着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丰富生动的苏州方言。书目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传统道德和民风民俗等,折射出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近年来,苏州评弹遇到听众锐减、老龄化以及长篇传统书名后继乏人等问题。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起源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本是两个不同的曲种,由于演出语言、活动地区、历史行会等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曲种被组织在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有了“评弹”的称谓。评话原称为“平话”,源于宋代的说话伎艺,是讲史的另一名称,当时已经有《新编五代史》平话。随着宋代迁都临安(今杭州),原本流行于中原地区的“说话”艺术,也随着听众一起南迁,为了吸引当地的听众,逐渐开始使用南方语言表演。元代时期出现了《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等全相平话五种,及《西游记平话》等书目。明代,开始出现“弹词”艺术的记载,同时在《永乐大典》、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平妖传》等文献中出现了与评弹的关联记载。明代后期,吴语地区已经流行弹词与平话艺术,还出现了大量的拟弹词作品,如《再生缘》《精卫石》等,平话和弹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融合吴方言,逐渐形成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
成熟
清代初年,弹词开始在苏州盛行。乾隆年间评弹艺术趋向成熟,迎来兴盛期。至嘉庆年间,涌现出了大批评弹书目,还出现了评弹“前四名家”,这些艺人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演出地点也从露天场所转入室内,馆书场遍布城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之后他还通过对自身艺术经验总结,编撰了《书品·书忌》一书。咸丰至同治年间,苏州评弹进一步发展,书目篇幅变长,说的比重增加,弹词的板腔体发展成熟,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唱腔。同时也出现了评弹“后四大名家”。咸丰三年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受到战乱影响,苏州的评弹艺人开始向上海市" data-nodeid="ll1y399h1uh4" style="font-family: Arial;">上海转移,苏州评弹再次兴盛。
兴盛
民国元年(1912年)“光裕公所”更名为“光裕社”。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书场“陆深旧宅”,之后茶楼书场逐渐增多,至20世纪20年代,已发展到200座左右。30年代,上海的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评弹听众日益增加。同时,由于曲艺行业的激烈竞争,评弹业加速发展,书目的主题和思想在渐变,书目的题材也在扩大,同一部书出现了不同说法,也诞生了“起角色”的艺术手段,形成了更多的流派。此外,当时光裕社不准收授女徒,而杨莲青私收女徒,被光裕社群起攻之。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普余社成立,其成员多收女徒,此后女性在学艺上才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衰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弹艺术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各地纷纷组建了专业评弹团,评弹开始走上了正轨,还在1962年开办了学校" data-nodeid="lfe9402t21a1" style="font-family: Arial;">苏州评弹学校。1966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全中国的评弹活动近乎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演员被下放、转业,小部分人并入剧团。1977年,陈云在杭州召开了一次解放思想的评弹座谈会后,评弹行业逐渐开始复苏。为共商评弹的发展道路,1979年,成立苏州评弹研究会,1984年,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85年后,苏州评弹受到新兴文化休闲活动及影视文化的冲击,书场、听众、演员都急剧下降。之后,苏州评弹开始衰弱,优质的作品、演员减少,艺术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至1990年,苏州评弹研究会也停止了活动。
复兴
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苏州评弹艺术,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在1991年召开“评弹团体制改革座谈会”。2000年,苏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2004年,苏州建立评弹博物馆。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扶持下,广播书场、电视书场开始出现,业余评弹活动也开始活跃,还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2022年,苏州黄埭评弹博物馆正式开馆。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表演形式
苏州评话也称“大书”,通常为一人表演,称为单档,偶有两人合作的称为双档。苏州评话只说不唱,借助醒目、折扇手绢等表演道具制造气氛,表演时注重说、噱、口技和起角色。其内容一般为演义、公案、武侠及英雄史诗等,传统书目有《三国》《隋唐》《岳传》《七侠五义》等。
苏州弹词也称“小书”,多以双档为主。坐在右边,执三弦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上手”,坐在左边执琵琶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下手”。也有单档,一人居中而坐,以三弦为伴奏乐器,还有三档、四档,增加二胡、阮等乐器为伴奏。苏州弹词有说有唱,以说为主,以“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等手段,运用六白、做功、八技和弹唱等技巧来交代情节、塑造人物。其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传统书目有《珍珠塔》《描金凤》《啼笑因缘》等。苏州评弹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一般一档书的演出时间近两小时,称“独做”。中间休息一次,称“小落回”,演出结束,则称“落回”。如果一场演出两档书或三四档书,则称“越做”,每回书表演三刻钟左右。
表演技巧
苏州评弹一般在书场里以苏州方言表演,讲究“说、噱、弹、唱”,以说为主,以弹、唱帮衬。说、噱为语言文学,说即表述,噱则是指演出中的笑料;弹、唱是音乐,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弹的乐器为琵琶和三弦等。还讲究故事情节 “理、细、趣、奇、味”,“理” 指情节的合乎情理;“细”指细节生动细腻;“趣”指风趣谐谑;“奇”指人物渲染夸张,情节奇巧;“味”指曲折含蓄,回味无穷。在评弹艺术的发展中还形成了“起脚色”的辅助性表演,以表情和动作,用书中人物的语调,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色,让说书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动。评话表演时还有“八技”,即模仿各种声音和各地的方言。苏州评弹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开篇等。长篇即每天一回,逐日连说,表演时间长达半个月、一个月,更久的甚至能连说一年。在每天说的书临近结束时,设置悬念,留下“关子”吸引观众连续到场听书。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表演完成;短篇一般为一小时内说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开篇则只唱不说,一般用于长篇的开场,内容与正文无关,以唱段描述一个故事。
流派
苏州评弹自清代起,到20世纪50年代,共形成了25个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个左右,女性流派4个左右。各流派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辈流派的基础上产生,其中较早的流派为陈调、俞调和马调。
价值保护 编辑本段
文化价值
苏州评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的题材源自于社会活动,取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蕴含着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科学的知识,其表演内容大多是教人为善,宣扬忠孝节义,宣传爱国爱民及奉献精神等。评弹艺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还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让其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发展保护
苏州评弹艺术陷入低迷后,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在1991年召开“评弹团体制改革座谈会”,对剧团实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以档核算,冻结工资,收入分成,费用自理”的制度。自90年代后期起,评弹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2000年,苏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2004年,苏州建立评弹博物馆。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扶持下,广播书场、电视书场开始出现,还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发展保护苏州评弹艺术,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对评弹的5项扶持措施,即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扶持发展评弹书场建设、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苏州演艺行业联合会和评弹光裕社建设、完善评弹艺人基础职业教育建设。并在2006年、2007年发布了《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奖励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等多条地方性法规,每年还投入近千万资金扶持评弹团、保留评弹团。
苏州市评弹团也在2006年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青少年观众群,在高校举办评弹知识讲座,开设评弹鉴赏公选课。2008年,苏州市评弹团再次举办此类活动,涉及的中小学就有80余所,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演出,扩大评弹的海内外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培养评弹人才,苏州市政府于2009年对苏州评弹学校投资1.52亿元实施过程,2010年7月,苏州评弹学校独墅湖新校区交付使用。2013年,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全面实施改造布展和陈列提升工程。
202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优化苏州评弹生存状况的提案》作出答复,将继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建设,推动评弹艺术传承发展,促进评弹人才队伍建设和拓展评弹艺术传播阵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