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是推动供应链时代的新趋势,智能物流已经成为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物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精确度,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基本活动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
智能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物流 过程数据智慧化、网络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智能物流在功能上要实现 6 个“正确”,即正 确的货物、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价格,在技术上要实现:物品识别、地点跟踪、物品溯源、物品监控、实时响应。
智能物流的核心在于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物流运作的效率。传统物流中存在着很多环节需要人工操作,例如订单处理、仓储管理和运输安排等,而智能物流则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来完成这些任务。利用智能物流技术,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订单处理和运输安排,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物流过程的精确度和效率。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物流司机可以根据实时交通信息智能规划最佳路线,从而避免拥堵和延误,为货物的准时到达提供保障。
智能物流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物流过程中货物的追踪与监控对于保障货物的安全和准时到达非常重要。借助物联网技术,物流企业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对货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物流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货物的信息,提前预警潜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物流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
智能物流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确的供应链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物流企业可以对海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供应链决策。例如,通过分析每日的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需求的精准预测,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和供应。
智能物流的发展对于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也提高了物流过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智能物流为企业提供了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能力,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同时,利用智能物流技术,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需求,合理规划生产和供应,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是以计算机、光、机、电、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它通过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而又准确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输入,在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由条码识别技术、智能卡识别技术、光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组成的综合技术,并正在向集成应用的方向发展。条码识别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信息自动录入。条码是由一组按特定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符号。不同的码制,条码符号的组成规则不同。较常使用的码制有: EAN/ UPC 条码、128 条码、ITF - 14 条码、交插二五条码、三九条码、库德巴条码等。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现代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技术的读写器设备对射频标签进行非接触式识读,达到对数据自动采集的目的。它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也可以同时识读多个对象,具有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等特点。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类自身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包括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行为特征包括签字、声音等。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发展了虹膜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技术、签名识别技术、声音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六种生物识别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仓库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它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时变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的目标是把来源不同的、结构相异的数据经加工后在数据仓库中存储、提取和维护,它支持全面的、大量的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和高层次的决策支持。数据仓库使用户拥有任意提取数据的自由,而不干扰业务数据库的正常运行。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一般分为描述型数据挖掘和预测型数据挖掘两种。描述型数据挖掘包括数据总结、聚类及关联分析等,预测型数据挖掘包括分类、回归及时间序列分析等。其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揭示事件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就是探索研究用各种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途径,使人类的智能得以物化与延伸的一门学科。它借鉴仿生学思想,用数学语言抽象描述知识,用以模仿生物体系和人类的智能机制,主要的方法有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粒度计算三种。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在生物神经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模拟人类的形象直觉思维,根据生物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特点,通过简化、归纳,提炼总结出来的一类并行处理网络。神经网络的主要功能主要有联想记忆、分类聚类和优化计算等。虽然神经网络具有结构复杂、可解释性差、训练时间长等缺点,但由于其对噪声数据的高承受能力和低错误率的优点,以及各种网络训练算法如网络剪枝算法和规则提取算法的不断提出与完善,使得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广大使用者所青睐。进化计算:进化计算是模拟生物进化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问题求解的方法。因为它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所以它具有自然界生物所共有的极强的适应性特点,这使得它能够解决那些难以用传统方法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采用了多点并行搜索的方式,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进化操作,反复叠代,在个体的适应度值的指导下,使得每代进化的结果都优于上一代,如此逐代进化,直至产生全局最优解或全局近优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遗传算法,它是基于自然界的生物遗传进化机理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自适应优化算法。粒度计算:早在1990 年,我国着名学者张钹和张铃就进行了关于粒度问题的讨论,并指出“人类智能的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人们能从极不相同的粒度(granulari2ty)上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人们不仅能在不同粒度的世界上进行问题的求解,而且能够很快地从一个粒度世界跳到另一个粒度世界,往返自如,毫无困难。这种处理不同粒度世界的能力,正是人类问题求解的强有力的表现”.随后,Zadeh 讨论模糊信息粒度理论时,提出人类认知的三个主要概念,即粒度(包括将全体分解为部分) 、组织(包括从部分集成全体)和因果(包括因果的关联) ,并进一步提出了粒度计算。他认为,粒度计算是一把大伞,它覆盖了所有有关粒度的理论、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研究。主要有模糊集理论、粗糙集理论和商空间理论三种。 GIS技术
GIS是打造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与工具,使用GIS可以构建物流一张图,将订单信息、网点信息、送货信息、车辆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都在一张图中进行管理,实现快速智能分单、网点合理布局、送货路线合理规划、包裹监控与管理。
GIS技术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基于地图的服务,比如:
1、网点标注:将物流企业的网点及网点信息(如地址、电话、提送货等信息)标注到地图上,便于用户和企业管理者快速查询。
2、片区划分: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管理大数据,为物流业务系统提供业务区划管理基础服务,如划分物流分单责任区等,并与网点进行关联。
3、快速分单:使用GIS地址匹配技术,搜索定位区划单元,将地址快速分派到区域及网点。并根据该物流区划单元的属性找到责任人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
4、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从货物出库到到达客户手中全程监控,减少货物丢失;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利用率;各种报警设置,保证货物司机车辆安全,节省企业资源。
5、物流配送路线规划辅助系统用于辅助物流配送规划。合理规划路线,保证货物快速到达,节省企业资源,提高用户满意度。
6、数据统计与服务,将物流企业的数据信息在地图上可视化直观显示,通过科学的业务模型、GIS专业算法和空间挖掘分析,洞察通过其他方式无法了解的趋势和内在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如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规划物流路线、合理选址分析、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等构建良好的基础,使商业决策系统更加智能和精准,从而帮助物流企业获取更大的市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