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是一成语词汇】:绿水青山【拼音】:lǜ shuǐ qīng shān【简拼】:lsqs【解释】:泛称美好山河。【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示例】: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任自然。元·马致远《拨不断》【近义词】:山清水秀【反义词】:不毛之地【语法】:作宾语;泛称美好的山河
词汇出处 编辑本段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词汇典故 编辑本段
形容山水景色秀美。《太平广记》卷三○九引《湘王歌》:“年年绿水青山色,不改重华南狩时。”宋.葛长庚《永遇乐》词:“绿水青山,清风明月,自有人间仙岛。”元.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亦作“青山绿水”。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拜辞了紫绶金章,待看青山绿水。”《西游记》二三回:“历遍了青山绿水,看不尽野草闲花。
近反义词 编辑本段
山清水秀
不毛之地
用法搭配 编辑本段
作宾语;泛称美好的山河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任自然。元·马致远《拨不断》
综艺节目 编辑本段
《绿水青山》栏目,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捕捉和记录地方政府、企业、民众在环境友好、经济绿色的创造、改造、制造工作中的过程和细节,讲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的“中国故事”。展现从城市自然风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美食,非遗、民俗绝技,城市故事到居民幸福感、国际影响力等各个方面独特的城市文化与“全域旅游”的模式。从而表现生活、生产、生态的良性互动,从侧面为中国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进程做注脚。
节目宗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新世纪、新形势下面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问题的新思路。纪录片栏目《绿水青山》将用每一期节目着重挖掘在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与建设中的“中国故事”。透过镜头展现“人文”、“人性”和“人情”,呈现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助推社会经济转型。以文化性为主导,以本土化为亮点,以贴近性为宗旨,倾力打造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解读性、互动性为风格的文化旅游电视栏目。
拍摄背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环境就是民生,值得关注每一次探索和每一份成就;青山就是美丽,值得展现每一处景致和每一寸土地;蓝天也是幸福,值得记录每一个岗位的汗水和每一个职业智慧。通过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人一事来感知城市地域特色、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民俗风情,最终有效实现对城市、地方的文化传播。
栏目简介
作为一档电视纪实类节目,《绿水青山》将通过访谈和外景拍摄两种形式捕捉生态文明,旅游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人物和群体,选题方向将专注于:
1.记录人物。坚守初心本愿,行于攻坚前线。
2.观察生态。保卫蓝天碧水,回报金山银山。
3.巡礼产业。智造助力环境,创新绿色发展。
4.回溯历史。探寻先贤智慧,传承文化财富。
5.展望未来。勾勒新锐创想,描绘幸福蓝图
栏目将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人们心中的真善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为中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助力。
节目内容
栏目以15分钟为一集体量,以专题策划和系列的方式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人物群像。
围绕旅游资源和地方文化,记录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留下的印记和故事:
《绿水青山——城市之光》建设者:决策管理群像。着重表现地方建设规划、管理的政府工作者群像,记录他们在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中的探索和坚持。
《绿水青山——绿色智造》践行者:产业行业群像。着重表现企业、机构、组织为实现绿色经济而进行的转型、升级、智造和创新。
《绿水青山——我的家乡》见证者:百姓民众群像。着重表现在大时代、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为普通人的人生所带来的生活改变与幸福改观。
音乐作品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