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拔蚌
象拔蚌原本是已知最大的钻穴双壳类,又名皇帝蚌,学名为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因为其外形长得很像大象的鼻子(象拔)因此被人们称为“象拔蚌”。但是那是专家们的意见,比起像大象的鼻子之外,该贝类更像是男性的丁丁,因此常常被网友们内涵化成为一个固定的梗而存在。
象拔蚌壳长约18-23厘米,水管可伸展1.3米,不能缩入壳内;体重连壳可达3.6千克。因其又大又多肉虹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象拔蚌”。是蛤属的大型贝类。是一种海产贝类,其两扇壳一样大,薄且脆,前端有锯齿、副壳、水管(也称为触须),这水管很像一条肥大粗壮的肉管子,当它寻觅食物时便伸展出来,形状宛如象拔一般,故得象拔蚌之美名。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太平洋潜泥蛤是已知最大的钻穴双壳类海洋软体动物,壳长约18-23厘米,水管可伸展1.3米,不能缩入壳内;体重连壳可达3.6千克。壳薄,两侧对称相等,身体侧扁,前后不等边;壳体全由霰石所构成,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无珍珠壳层;小月面与楯纹面发育不佳;壳顶不突出;内韧带位於一个匙状的著带板上状(称之“内韧托”);闭壳肌为异柱型;在两壳各有一个类似主齿的瘤状突起(与异齿型铰齿的主齿不同源);行掘穴生活的水管很发达。
头部不明显,只保留有口,口内亦无口腔及齿舌。身体腹面有一侧扁形如斧状的足。外套膜发达呈两片状,由身体背部悬垂下来,并与内脏囊之间构成宽阔的外套腔,外套腔内有一对或两对鳃,瓣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食物及气体交换。铰合齿少,有前、后闭壳肌各1个,两者大小接近。鳃的构造复杂,鳃丝间和鳃瓣间有血管相连。外套膜通常有1-3个愈着点。在水流的出入孔处形成水管。其红管肥硕多肉,是著名高档经济贝类。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北部及加拿大太平洋沿海,穴居于海底,为海洋底栖动物,在水底的泥沙中营穴居生活。生活海区的水温为3-23℃,盐度为27‰-32‰,栖息底质以沙泥为主,水深3-18米,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有关,一般为50-80米。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太平洋潜泥蛤在泥沙中穴居,生活在较深层的水中,属于深度穴居的软体动物。它们的足变成斧状。其穴道内有粘液围绕,以减少沉积物的污染,具有水管,壳及足都延长成长圆形。它们的运动是由足部肌肉的收缩以及体内血压的改变而进行。首先由足部的伸足肌伸缩而使足延伸、并伸出壳外,同时闭壳肌收缩使两壳紧闭,存在于外套腔中的水随闭壳动作而排出,闭壳后体内压力增加,使内脏中血液流入到足血窦中引起足的膨胀而使足像锚状插入泥沙中,然后成对的前、后缩足肌收缩,拖动壳及身体向下移动,从而潜入更深层的泥沙中。壳面具有嵴及刻痕等,它们能增加牵引作用,通过这种方式的在泥沙中移动,可潜入泥沙中深达一米多。
双壳纲动物的取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沉积取食(depositfeeding);另一种是过滤取食(filter feeding),这两种取食方式都与鳃的结构与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过滤取食的种类。属于海螂目的太平洋潜泥蛤是沉积取食(depositfeeding),它们是从原鳃类发展起来的一支,为隔鳃类(Septibranchia),它的鳃已经退化,在鳃的部位形成了一对穿孔的肌肉质隔板(muscular septa)。由于肌肉的收缩使隔板上下运动使水由入水孔进入外套腔经隔板孔进入鳃上腔最后经出水孔流出。小型的甲壳类、多毛类等动物随水流进入外套腔,再经过垂唇将食物送入口中,隔鳃类属于肉食性或腐食种类。
繁殖方式 编辑本段
太平洋潜泥蛤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结构简单,仅有一对生殖腺,围绕在肠道周围。瓣鳃类具有独立的、很短的生殖管,在靠近外肾孔处开口到出水腔中。不行交配,海产种类卵在海水中受精。水温的改变,潮汐运动及异性生殖细胞的被排放都可以诱导排卵。受精卵经螺旋卵裂,发育成自由生活的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面盘幼虫两侧对称。壳与壳腺最初都是单个的背板,以后外套膜的生长由两侧向腹缘延伸,才形成两枚壳。壳中央外套膜褶皱形成韧带及绞合齿,面盘幼虫经过一定时期的游泳取食之后,或经过很短时间突然脱去面盘,固着在适当的基底上变态成成体。
每年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盛期为5-6月。个体产卵量达1000-2000 万粒,产卵水温为14-17 ℃。卵径为82微米,受精卵经4-5天,发育成D形幼虫(120-130 微米);10-12 天发育成壳顶幼虫(160-180 微米);30天左右幼虫下沉,随着变态,壳长达350-400 微米。前4年生长较快,1龄贝壳长5-6厘米,重36-40克;2龄贝壳长8-10厘米,重200-250 克;3龄贝壳长10-12 厘米,重400-500 克;4龄贝壳长12-15 厘米,重500-800克。随着年龄增长,贝壳生长渐变缓慢,但软体生长仍能继续,寿命可达100多年。
主要价值 编辑本段
• 适宜消瘦,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水肿等症状的人群,生长发育停滞的儿童。适宜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孕妇、儿童及哺乳期的妇女要注意补铁。
• 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 壮阳壮腰:促进性功能、生精助育。强精益气,提高精液质量,增强精子活力。适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痛、小便频数及补五脏之气不足。适用于男子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
• 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含利尿成分,能消除体内水钠潴留,利尿消肿。可治疗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
• 补肾虚:症状为“寒”,腰酸、四肢发冷、畏寒,水肿的肾阳虚。
• 祛脂降压:使血压更易控制,并使毛细管扩张,血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能软化和保护血管,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养殖技术 编辑本段
人工育苗
在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在水温11℃、13℃、16℃时发育至D形幼虫所需时间分别为83、60和46小时;在水温16-18℃,经20天发育至壳长约380微米的壳顶幼虫时出现足和水管原基,进入附着变态阶段。投放附着基后培育约70天,可生长至壳长5毫米的幼贝。壳长日增长量在D形幼虫阶段为6.2微米,在壳顶幼虫阶段为16.8微米,附着变态后生长速度加快,外形具成体形态。不同附着基的采苗率依次为:细砂>卵石>聚乙烯网片>波纹板。
水温盐度
象拔蚌是埋栖型贝类,生活海区的水温为3-23℃,经3年驯化,可适应水温为0-25℃,盐度为27‰-32‰,栖息底质以沙泥为主,水深3-18米,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有关。象拔蚌苗种在壳长5-10厘米时潜沙能力很强,一般潜入只需5分钟;壳长15厘米以上即失去匍匐与潜沙能力,终生穴居生活,不再移动。
冬季海底水温不低于0℃,夏季不高于25℃。
基质选择
象拔蚌养殖海区要选择在水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丰富、沙泥底质的内湾,养殖水深从低潮线至10米均可。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12万细胞/立方厘米,幼体8-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1毫米);22-23天发育成双管期稚贝(壳长1.4-1.6毫米);30天后壳长达2毫米(1500-800粒);40天壳长达3.5毫米(150-180粒);60天壳长达8毫米(20-26粒),此时可下海播苗。
塑管养护
象拔蚌的养殖方法,过去采用底播法,每袋放苗1万粒,苗种播养后,生长速度很快。6月底播苗,8月底壳长可达3毫米左右。但由于敌害侵食,贝苗的成活率低,1年后约为10%,3年后约为1%-2%。因此,自2001年起,采用PVC管护养的方法养殖象拔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年后成活率达到60%,平均壳长4毫米,重30克。该法采用直径为10-20毫米,长为25-30毫米的塑料管(或PVC管),内放苗10-30粒,管一端埋入沙底,一端露出沙面5-10毫米,外罩孔径1毫米的塑料网。3个月后苗钻入沙中10毫米,6个月钻入20-25毫米,10-12个月钻入30-40毫米,并开始分散。此时可取出塑料管(可循环再用),苗得到保护后,成活率很高。管距在50-60毫米时,每亩可插管4000个,养苗4-10万粒。
贮存运输
象拔蚌苗种近距离可干运,远距离要湿运。壳长5-10毫米的苗种,每塑料袋放5万粒,加水3-5升,充氧,用泡沫箱密封运输,历时14-16小时,成活率可达95%。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