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学校前身是1963年开始试办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年正式建校,校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京港大学联盟、科技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员,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1982年之后,中国科学院批准同时使用校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核准校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2012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有本科专业15个,博士后流动站99个。学校有专任教师3155余名,其中两院院士191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2880名,博士生导师7537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在学本科生1640名;在学研究生57375名;在学外国留学生1808人,其中外国博士生1144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所培养的学生有161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研究生正式招生开始于1951年
1950年11月19-2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南京和上海同时进行首次研究实习员招考,探索研究生招生培养经验。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1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审查录取招收。
1951年,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195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
1955年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积极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指出:“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以后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应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制度。”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2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致信中国科学院领导,建议中科院开办研究生院。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研究生院,挂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55-1965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其中1963年高达全国招生总数的24.7%。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停办。

改革发展 编辑本段

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77年9月5日和10日,中国科学院分别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和《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后的恢复。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筹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中国科学院的73个研究所与208所高校及中国社科院、部委所属89个单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国招生总数的14.3%,占全国招收理工科总数的22.8%。
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3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济慈等任职的批复》,任命严济慈为研究生院院长,马西林等任副院长。研究生院于1978年10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同进行。首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出任。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9月25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要》,暂由各学部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1月,研究生院在北京举行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1982年5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6月中旬,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首先进行试点,进行了中国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谢民(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赵林成、白志东、冯玉琳(中国科技大学)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培养了7名,占全国总数的58%。
1985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发《关于我院学位授予权下放的通知》和《中国科学院硕、博士学位授予暂行工作细则》,决定把学位授予权下放到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党组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
2000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开始新研究生院的筹建工作。
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组建,并将中国科学院5个学部和作为学位授予单位各研究所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归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
2005年3月4日,根据《关于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通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成立并招收本科生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并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方针。
2013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在深揭牌成立。学院是国科大第一个揭牌的专业学院。
2014年,国科大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当年,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332名,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
招收本科生,标志着国科大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国科大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于2009年开工建设,西区于2013年9月启用,东区于2015年9月启用。
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成立。
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成立并获捐资两亿元。11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协议》。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华北石油总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北医院揭牌仪式暨合作推进会在华北石油总医院举行,标志着国科大首个直属附属医院正式成立。12月,中国科学院与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协议。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科大18个一级学科获得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30个一级学科达到A类。截至2017年底,国科大共建成31个科教融合学院和7个校部院系。
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确定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4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国科大在纪念大会上收获了一份来自星空的生日礼物——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国科大星”。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正式揭牌;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个临床医学院在重庆揭牌成立。截至2018年底,国科大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55个,其中,京内40个、京外15个;另有附属医院7所。
2019年1月,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揭牌暨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7月,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创始成员。7月,由北京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临床医学院正式成立。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常务理事单位。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9月29日,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揭牌;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揭牌。10月26日,入选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11月12日,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名单中。
2022年2月9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
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2022年度第二批培养点增列评审结果,南海海洋所获批增列海洋生态学二级学科,培养层次包括博士、硕士。
  • 成立新学院

2022年9月2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批准成立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

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1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155人,其中两院院士191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28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537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640名;在学研究生57375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1.3%;在学外国留学生1808人,其中外国博士生1144人,外国博士生在学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72个,其中院系47个,其他各类科教机构25个。
院系单位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工程科学学院
化学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未来技术学院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存济医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人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艺术中心
外语系
心理学系
中丹学院
国际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学院
纳米学院
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
依托培养单位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微生物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青海盐湖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理化技术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华南植物园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微电子研究所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广州能源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电子学研究所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国家天文台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云南天文台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新疆天文台
光电研究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光电技术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上海药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大气物理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国家授时中心
心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农业技术中心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附属医院

截至2018年,国科大有附属医院7所,包括华北医院、深圳医院、重庆医院、宁波华美医院和重庆仁济医院等5家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北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
(重庆市人民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
宁波市第二医院

研究生教育

截至2021年12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9526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342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61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国科大研究生教育通过集中教学校区的课程教学和研究所科研实践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实施“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融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还实行了“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简称Program-10),即针对北京的集中教学相关学院(系),利用每学年1000余门各类课程开设的教学优势,组织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十个左右职业资质课程的培训项目,使学校部分学有余力的优良学生,在主修并能够完成本学科专业及学位课程的同时,可跨专业选修另一个学科专业的职业资质课程(获得课程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
截至2021年12月,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此外,国科大还拥有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6类专业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不全):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林学、水产、基础医学、药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
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本科生教育

1教育概览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招收本科生。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次招收和培养本科生,是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新措。其中:
数学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物理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物理科学学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24个单位;
化学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化学科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等17个单位;
材料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12个单位;
生命科学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生命科学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等21个单位;
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培养实体为: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等14个单位。

办学举措 编辑本段

2.1学业导师制
学校遴选四百位左右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组成了一支学业导师队伍,这些导师分布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6个学科相关的学院,都在中科院北京地区各研究所工作。大学新生可以根据其意愿确定一位指导老师。学生在本科阶段,除参加正常的课堂学习外,还能够接受其学业导师的指导、融入导师领导的团队(即导师助手和师兄师姐集体),每一个学生将在日常生活、课程选择、学习方法、科研实践、学风道德、兴趣培养、心理健康、人生理想、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得到导师们的指导和帮助。
2.2小班制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国科大实施小班制授课。小班制授课的真正目的,是要摒弃“填鸭式”教学,尽量运用研讨式、启发式、浸入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即兴表达、寻根究底的能力与素质,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3“三段式”培养体制
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类课程。约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兴趣和学业表现,学生可以在学校和老师指导下重新选择最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申请相应调整学业导师。
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专业导师。
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在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后,学校将安排学生首先到与中科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修一学期,然后回到专业导师所在研究团队及实验室,一边参与“研讨班”式的学习,一边做本科毕业论文,也可以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研究生学习阶段。
2.4学分制
国科大实行学分制,修满学分的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2.5国际交流培训
一是外语教学主要由外教承担,二是将密集组织到访中科院的国际著名学者到学校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三是本科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到与中科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水平科教机构学习研修。此外,将尝试对高年级部分专业课学习实行“双语制”教学。
2.6名师上讲台
在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国科大除了切实组织名师授课之外,还将组织助教队伍为学生答疑解惑。
2.7讲座制度
国科大常年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首先中科院有大批处在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其次每年有数千人次到访的国外一流学者。
2.8教学实践平台
中科院104个研究所在国家的支持下,均已建立起国际先进水平的相关实验室,绝大部分国家投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在中科院管理下开放运行。这些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也是国科大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2.9学费及奖助学金
国科大针对全体在读学生,设立了校长奖学金及各类专项奖学金。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中国科学院大学
贝时璋英才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留学生教育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国科大自2004年起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至2014年,国科大累计招收培养1000余名外国留学生。
国科大有120多个专业可以招收外国博士留学生,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七大门类83个专业。学习人数最多的前10门专业包括植物学、创新管理、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化学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物理与化学。2014--2015学年度,学校还有200余个专业开设中文授课的外国硕士留学生项目,及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创新管理、行政管理等9个全英文授课的外国硕士留学生项目。
2014年秋季学期,共有来自六大洲70个国家的711名研究生在国科大学习,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占73%,攻读硕士学位的占27%。其中,90余人参加了“中国—丹麦科教中心”的双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据统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546名,数量位居中国高校前列。留学生人数居前10位的生源国国家包括丹麦、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泰国、肯尼亚、伊朗、孟加拉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尼日利亚。
同时,国科大也招收非学历外国留学生,包括普通进修生(含交换生、科研交流生)和高级进修生。国科大有40余名外国进修生在从事专题研究。国科大有100多门全英文授课研究生课程面向进修留学生开放。
专业设置
Animal Science
Astronomy
Atmospheric Sciences
Bi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emistry
Civi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estry
Geography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y
Geophys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ine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tical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Science
Physics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Psychology
Utilization Scie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合作交流 编辑本段

合作培养
国科大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与丹麦科教部及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
国际合作培养概况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
德国马普学会项目、弗劳恩霍夫协会项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项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
中欧项目
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项目、德意志联合研究会项目
中美项目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术论坛
中澳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必和必拓项目
中亚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学院--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学生论坛

继续教育

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是国科大成立的独立法人实体,是国科大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机构。中国科学院党校办公室是中科院党校的日常运营机构,主要负责党政领导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中心与党校办公室均挂靠在科技管理学院,以上三方形成并行协同的运行机制,共同构筑了国科大乃至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平台。
国科大的继续教育工作除了面向科学院系统内的科技领导、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干部等各类人才之外,同时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家和创新型领导等开展了区域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三大类培训项目,也承接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组织的委托培训项目和个性化定制培训项目,为区域领导干部、科技管理者及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继续教育与成长发展,乃至社会人才培训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自2009年以来,国科大继续教育平台共计培训学员近4万人次。其中,举办中国科学院内培训班49个,培训对象包括所局级领导、处级管理骨干、研究生导师、课题组长等,培训学员4419人次;举办社会培训班271个,培训对象包括地方科技市(县)长和科技局长、科研院所领导者和科技骨干、大型国资企业的高管、中小企业家、企业中层管理骨干、项目经理等,培训学员约35000人次。

科学研究 编辑本段

创新单元
截至2021年12月,分布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
-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编辑本段

科研项目
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承担各类在研项目/课题5598项,投入经费约52亿元,支出约46亿元。其中,在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6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6项,中科院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1551项,其他国家部委科技项目782项,各类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8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38项等。
其中,2014年底在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22项(A类专项10项,B类专项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委推荐,2011-2012获批)9项,重大项目(2012-2013获批)10项,创新研究群体(2013-2014获批)12项;科技部973项目(2013-2015获批)27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2015获批)17项,青年科学家专题(2014-2015获批)4项。

科研成果

学校教师在Natr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震荡等一系列代表性重大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奖励数百项。
2014年,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共发表科技论文8610篇,其中SCI收录6707篇,EI收录1384篇,ISTPS收录388篇。
2014年,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岗位教授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7项,其中国家三大奖32项,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研究发现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湘潭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合作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聚电解质限域的流体忆阻器,并利用单个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神经化学信号到电信号转导的模拟。

学术资源 编辑本段

图书馆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图书馆立足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
截至到2015年6月底,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通过集团采购网络数据库109个,借助国家平台开通数据库44个,集成开通开放获取数据库20个。院内科研用户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现刊)近1.8万种,外文图书9.9万卷/册,外文工具书0.7万卷/册,外文会议录3.8万卷/册,外文学位论文48.5万篇,外文行业报告163.2万篇;中文图书35.2万种(套)/37.8万册,中文期刊1.7万种,中文学位论文247.3万篇。
据2016年1月文献情报中心官网信息显示,系统收录中外文国防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军事标准等各类文献总计6529908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古籍50余万册,包括唐人写经、西夏文写本、宋椠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诗文集著称。
2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雁栖湖校区的雁栖图书馆和玉泉路校区的玉泉图书馆。以下主要介绍的是雁栖图书馆和玉泉图书馆的配套资源与服务。
国科大图书馆以雁栖图书馆为主、玉泉图书馆为辅,使用面积合计近2万平方米。
(1)流通书库:采用RFID技术自助借还,在架中文图书38万余册。
(2)报纸期刊:陈列637种现刊、过刊,以及部分硕博论文等,自习区同时兼有查找信息、休闲阅读功能。
(3)原版图书:以学术图书为主,包括Elsevier、Wiley等国际一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近2万册,内容涵盖力学、物理学、化工、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等学科。
(4)工具图书:陈列四库全书等古籍类丛书、中外文工具书和百科全书等共4000多册。
(5)院士名人捐赠图书:雁栖图书馆陈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捐赠的珍贵图书和期刊文献,如“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和何泽慧院士捐赠的图书等5218册,成思危捐赠阅览室藏书近2万册。玉泉图书馆二层设专区开架阅览,存有100余位院士捐赠的4000余册书刊。
(6)第一、二、三书库:在雁栖图书馆一层藏有备用图书,早期图书,藏书约25万册。
(7)触摸屏电子阅报刊系统:在服务区放置有触摸屏电子阅报刊系统,包括150种报纸、200多种期刊,均为当月现刊,可以实时阅读报纸期刊。
(8)电子文献资源:中文期刊数据库3个、中文图书数据库2个、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2个。通过参团订购及全院开通,可即查即得期刊21819种(西文期刊7843种、中文期刊13972种,日文期刊4种)。参团采购的数据库可以访问的有154种,其中全文数据库124种,二次文献库15种,工具事实型数据库10个、数值型数据库4个,多媒体数据库1个。此外,学校自主订购了超星、万方、SIAM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13个。自主订购数据库,可访问约170万种图书,7.5万种电子期刊以及1737.8万篇期刊会议及法律条文等文献。

学术期刊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主办的刊物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通讯》、《管理评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5种。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收录情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中文科技综合性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
《自然辩证法通讯》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属哲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管理评论》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少数几种核心期刊之一,已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收录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机构知识库

机构知识库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是机构有效管理其知识资产的工具,也是是机构知识能力建设的重要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构知识库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2021年10月,自然指数网站更新了2021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国内高校第2位、全球高校第7位。
2021年10月26日,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最新2022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第159位。
2021年11月,位列国际学术影响力排名中国高校第一位。
2021年11月,学校的化学拔尖学生培训基地入选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2022年6月16日,2022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2 annual tables)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居全球10强。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京东618    下一篇 南京工业大学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