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器
运载器是运载工具是指轨道飞行器的主发动机、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部储罐构成了用于发射CEV和载人或无人航天器的重型运载工具。将有效载荷从地面运输到太空中的预定位置(轨道)从空间的一个位置运输到地面或空间的另一个位置的运载工具的总称,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和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简介概况 编辑本段
航天技术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随着航天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高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领域的技术创新竞争更加激烈。作为航天器的载体、远程军事打击武器的运输载体,其先进性和技术水平支撑着一个国家进入太空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实施远程军事打击的能力。为保障航天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续进行多种新型先进运载火箭的规划和研制,稳步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力体系建设,努力保持在航天军用运载火箭领域和商业发射市场的领先地位。据相关报道,中国也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相关先进运载工具的研制,包括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空中发射辅助运载火箭、垂直起降运载器、亚轨道运载工具等,都是低成本、高可靠性、快速响应是基本特征。
根据可重用性,车辆可以分为两类:一次性载体(ELV)和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RLV)重复使用运载器(RLV)指可重复使用、它可以快速穿越大气层,自由地往返于地球和地球之间美国的表面和空间,运输有效载荷;还可以长时间在轨停留和在轨机动,完成各种任务、具有军民两用特点的多用途航天器。通常要求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能够像火箭一样将有效载荷快速送入太空轨道,同时在完成任务后能够像飞机一样安全准确地返回地面基地,所以是太空飞行、航空技术高度集成的结晶。
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
1957年10月,苏联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太空飞行的新纪元。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经研制了数百种运载火箭,将5000多艘航天器送入轨道,创造了航天史上的许多奇迹。然而,除了航天飞机,大多数航天器都是一次性交通工具。20世纪中期,冯·布劳恩和钱学森提出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复用的概念。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通过提高运载火箭本身的可靠性,采用重复使用费用分摊的原则,可以大大降低发射成本;通过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发射模式,可以缩短发射周期、提高发射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保证更多的便利性、廉价进入太空,实现大规模太空开发利用;而且可以组成新的空间攻防武器平台,进行空间支援、空间作战、侦察、监视、预警、对地攻击等军事任务,将成为未来世界战争的主战武器。与ELV相比,RLV面临高超音速再入空气动力学/气动热、防热系统、可重复使用的先进发动机、再入返回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但几十年来,世界 美国航天大国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81年4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实现了天地之间运输系统的部分重复使用,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受美国航天飞机成功的鼓舞并基于政治、经济、为了适应军事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第一次RLV研究热潮。继航天飞机之后,美国提出了航天飞机计划(NASP)法国代表欧空局提出了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英国提出了水平起降的霍托尔;前西德提出了二级桑格;日本提出了由H-2推动希望。由于种种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计划大多处于停滞或下马状态,导致RLV发展陷入低谷。
2001年,美国宇航局启动了太空发射计划(也被称为第二代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计划),明确提出要增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步降低发射成本是未来运载火箭的发展目标。 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太空探索新构想”之后是怎样的发展“载人探索飞船”CEV,又译为“乘员探索飞行器”而它的载体,已经成为世界航天界关注的焦点。
CEV计划正由波音公司和Novo公司开发·由两家公司和洛杉矶组成的团队·马公司团队投标论证有两个方案:一种是“阿波罗”B型的无翼航天器,另一种类似于80年代欧洲研制并废弃的有翼天使型。行业内外的人普遍倾向于无翼“阿波罗”型飞船。关于运载火箭,一般认为会用波音和罗·Delta是由马来西亚的两家公司开发的-4和宇宙神-5改进和升级运载火箭,扩大运载能力。这两种运载火箭由美国国防部投资研制,用于发射军用卫星“改进的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现在两家公司都研发成功发射,两家公司准备将运载能力提高到25t。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