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创办于1943年,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并延存发展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也是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老校(民国时期的22所医科院校)之一。
抗战爆发后,湖北医药人才严重缺乏,形势迫切需要恢复高等医学教育,为战后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1941年冬,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湖北宜都人朱裕璧先生,应湖北省民政厅热心于医学教育人士的诚聘,在留德同学及原省立医科大学一批校友的支持下,回湖北筹建医学院。
1943年5月14日,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湖北恩施正式宣告成立,朱裕璧出任首任院长。
抗战结束后,学校于1946年迁至武汉两湖书院旧址。1949年11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医学院”。1953年4月更名为“湖北医学院”。1993年1月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 ,并成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主体。2005年9月20日,为了促进学校在医学领域的各个学院、研究所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学校在医学领域的更快发展,武汉大学借鉴海内外部分著名医学名校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医学领域的支持力度,将医学部实体化,下辖8个学院、4个研究所、3所附属三甲医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是新加坡卫生部门承认的八所中国大陆医学院之一,也是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医学院校之一。
2018年10月,武汉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学校规模 编辑本段
武汉大学医学部坐倚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绿树成荫,花香流溢,美轮美奂。
医学部源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省省立医学院,先后更名为湖北医学院(1953年)、湖北医科大学(1993年)、武汉大学医学部(2000年)。
医学部含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A3实验室;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所三甲附属医院,以及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基础医学(五年制、八年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药学、护理学、全球健康等招生专业。医学部共有在校生6027人。其中,本科生2563人、七年制406人、八年制274人、硕士1489人、博士741人、留学生554人。
医学部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1125名教职工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博士生导师203人。中科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医德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人,中国医师奖4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
医学部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4),国家重点学科1个(口腔基础医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内科学<心血管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4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有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多个学院参与的“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A3实验室是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并获得国际AAALAC实验动物管理认证,也是国内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生物安全三级大动物实验室。医学部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和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
20年来,医学部已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700多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50多项、有36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励,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2004年、2009年、2011年)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1999年)2项。
医学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 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被列入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列入2012年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口腔医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牙体牙髓病学、口腔生物学)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医学免疫学)、省级精品课程13门(内科学、药理学、卫生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寄生虫学、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药物分析)。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医学机能实验学、口腔内科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卫生部执业医师考试考官培训中心。
医学部重视国际合作办学。临床医学专业与法国南锡大学共同创办“七年制中法医学实验班”已选派84名学生赴法国学习,2013年拟开展“八年制中法医学实验班”;与芝加哥大学联合开办了“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试点班”。武汉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共同创立HOPE护理学院,聘请在国际护理学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Marcia博士任院长。2011年开始开设“护理学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每年选派3~4名优秀本科生赴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公共卫生专业与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达成“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合作交流协议。近年共选派27名学生到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接受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学生30-40人。
医学部注重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每年有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得到国家和学校支持。本科生创业团队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2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87年加名为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医疗服务辐射中南地区。
武汉大学医学部将进一步依托武汉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学科间的互补、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各类医学人才。
学部历史 编辑本段
武汉大学医学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在2000年8月由原湖北医科大学和旧武汉大学的药学院合并而成。
早期历史
1906年,张之洞在武昌昙华林左卫城隍庙创办湖北陆军军医学堂,1909年停办。又于1913年复建湖北医学专门学校,后再次因故停办。
1921年,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生陈雨苍从德国学成归来,奏准南京教育部,获部分庚子赔款设立湖北医学专门学校。
1923年,学校更名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另一说为1924年),并建立实习医院。
1924年秋,私立中医专门学校并入。
1926年冬,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后因经费问题停办医科,师生分别转入国立同济大学及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在原址两湖书院,以实习医院为基础,扩充后成立湖北省立医院。
1938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因日军轰炸,医院迁往恩施。
1939年9月,创建附属护士学校。
恩施创校
1943年5月14日,在医院院长杨光第协助下,湖北医学院在湖北恩施土桥坝沙湾正式宣告成立,将医院设为其教学医院。筹备处主任朱裕璧出任首任院长。
1945年11月,医院迁回武汉,更名为省立武昌医院。
1946年2月,湖北省立医学院迁至两湖书院原址办学。
1949年11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签署命令: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湖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立传染病院、武昌妇孺医院、省立结核病院五院合并成立湖北省立人民医院。1953年更名为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并于1987年9月增加“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
1949年11月,湖北省立医学院更名湖北省医学院。
1953年,学校由教育部主管改为卫生部主管。同年9月12日,更名湖北医学院。湖北公医专科学校专修科并入。
1954年7月,学校从两湖书院旧址迁至武昌千家街。
1955年,中南干部疗养院移交湖北医学院,并经国家高教部定名为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1957年8月,学校又迁至武昌马王店、高家湾一带(现址)。
1960年,在卫生部和四川医学院(后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的帮助下,学校建立口腔医学系,并于同年进行首次招生。作为学校口腔医学系的创始人,原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主任夏良才教授任系主任。
1961年,中医系并入湖北中医学院。
1962年,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在武昌大东门成立并开诊,1980年迁至武昌广埠屯(现址)。
湖北医科大学时期
1993年1月,学校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同年,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和附属口腔医院被卫生部评定为湖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其中附属口腔医院是公认的中国五大口腔医院之一。
武汉大学医学部时期
2000年8月2日,学校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并成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主体。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附属第二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口腔医院名称。
2001年1月,武汉大学推出学科重组方案,将原有的49个学院和直属系,调整为28个学院,分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部、信息科学和医学6个学部。采取院系为实体、学部为虚体的管理模式。
2005年9月20日,为了促进学校在医学领域的各个学院、研究所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学校在医学领域的更快发展,武汉大学借鉴海内外部分著名医学名校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医学领域的支持力度,将医学部实体化,下辖8个学院和3个研究所,有3所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 编辑本段
武汉大学医学部有8个本科专业面向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海外华侨招生。武汉大学医学部有3个一级学科和43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和21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3个):微生物学,口腔基础医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1个):生理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内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43个):除包括二级学科博士学位专业外,还有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中药学。
本科专业(8个):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五年制),预防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口腔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口腔医学(五年制),护理学(四年制),药学(四年制)。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科研成果 编辑本段
医学部已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3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2003年)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1999年)2项。学部公开编辑出版的医学刊物有《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微循环学杂志》、《医学新知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87年加名为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口腔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三所医院既承担医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又是湖北省的医疗中心。
医学部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动物实验中心和A3实验室、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解剖学教学实验室。
学术交流 编辑本段
武汉大学医学部积极实施开放性办学的战略,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比利时根特大学、芬兰瓦沙综合科技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2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院校、国际组织建立了院(校)际交流关系。医学院聘请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盖蒂契克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熊菊贞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毛利平博士等4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武汉大学医学部已开设与法国南锡大学联合培养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班,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基金会)建立一所国际水平的HOPE护理学院。
师资队伍 编辑本段
师资力量
医学部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68人,副教授819人。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口腔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耳鼻喉学、卫生学等),博士后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病毒学和口腔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和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并涌现了裘法祖、桂希恩、邓子新、黄从新、刘君炎、樊明文、蒋明森等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在部博士研究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400多人,本科生(含七年制长学制、八年制本硕博连读)2700多人。医学部从1986年起培养了来自美国、欧洲、亚、非、拉美等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读留学生近240人。金风玉露滋养盈枝硕果,武汉大学医学部建部73年来,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25000多人。
名家名师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
樊明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桂希恩"2004CCTV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黄从新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中国奖2项
玛 莎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博士生导师
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 万 瑜 万 芪 司军强 陈 云 呙中茂 彭碧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张百芳邹 坤 武军驻 武栋成 喻 红
(遗传学) 钟 山崔宗斌 符 辉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宋 健 汪 琳 符 辉
(免疫学) 尹芝南 卢斌峰 刘万红 严 俊 杨万才 张秋萍 黄传书 章晓联 董 晨 霍文哲鞠景芳
(病原生物学) 何 立 朱 帆 刘迎芳 伍欣星 孙晓平 孙桂鸿 李 晖 杨占秋 周 蕊侯 炜郭德银董长垣 董惠芬 蒋明森 霍文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王 雄 刘金宝 刘丽江 何小华 汪长华 汪学军 李银萍李超英 孟祥志魏 蕾
(药物毒理学) 乐 江 平 洁冯映红 汪 晖 杨 静
第一临床学院:
(内科学)丁国华 于红刚 邓 涛 江应安 江 洪 吴天一* 李红良 余保平 陈继红 杨 波
罗和生 林国生 胡 克 唐其柱 夏 豪 郭瑞强 黄从新 黄 鹤 董卫国 龚作炯
蒋学俊 谭诗云
(神经病学)卢祖能 李承晏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王高华
(皮肤病与性病学)雷铁池
(临床检验诊断学)李 艳
(外科学)王卫星 王志维 毛志福 刘世清 刘修恒 孙圣荣 张孝斌 张 杰 沈世强 陈谦学林 辉 杨嗣星 郭卫春 程 帆 彭 昊
(妇产科学)张 蔚 杨 菁 洪 莉
(眼科学)邢怡桥 沈 吟 谢立信
(耳鼻咽喉科学)陶泽璋 黄治物
(麻醉学)夏中元 夏正远
(肿瘤学)于金明
第二临床学院:
(内科学)王杨淦 任江华 朱尤庆 刘尚勤 吴小燕 李瑾 张睢扬* 杨 炯 桂希恩 徐焱成 高世成
Marcia Petrini
(儿科学)赵东赤
(神经病学)章军建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吴光耀
(临床检验诊断学)龙行华 叶水清 刘松梅 郑 芳 吴东方 周 新 周克元 涂建成 黎 健
(外科学)王行环 叶启发 刘志苏 江从庆 李世文 陈廖斌 郑新民 张新华 赵金平 喻爱喜 蔡 林 谭 最 谢卫国 吴高松
(妇产科学)张元珍
(肿瘤学)王艳林 王 坚 李 锋 周云峰 周福祥 谢丛华 熊 斌 李 雁蔡红兵 黄利鸣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廖维靖
(麻醉学)王焱林
(急诊医学)赵剡
(重症医学)李建国 彭志勇
口腔医学院:
(口腔临床医学)边 专 王贻宁 王家伟 龙 星 李成章 李祖兵 杜民权 张文峰 宋亚玲 陈 智范 兵 周 刚 尚政军 赵怡芳 贺 红 施 斌 黄 翠 蒋 滔 彭 彬 樊明文贾 荣 张玉峰
(口腔基础医学)陈新明 张遵义
药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丁 虹 邓子新 王有为 王连荣 江中兴 刘天罡 孙宇辉 何祥久 陈子林 陈 实 肖玉秀 余建清 杨升平 张发明 周海兵 胡先明 洪学传 洪 葵唐 奕 黄泽波 董春娥 瞿旭东
所属单位 编辑本段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共有9个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学系、病原生物学系、药理学系、免疫学系、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遗传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1个研究所(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3个中心(武汉大学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食品与药品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教职工21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3人,博士生导师3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第二层次入选者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3人、珞珈学者讲座教授8人、珞珈青年学者3人。
学院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一级、药理学二级),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医学免疫学),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局部解剖学、医学免疫学),5门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发育源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和免疫学系为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卫生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学院承担着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和预防医学5个专业的四、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生(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医学基础课教学任务。几十年来,已培养了医学本科生20000余名,博士、硕士生3000余名,为国家医疗卫生、教育、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2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1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973”项目1项、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项。
学院积极实施开放办学的战略思想,与美国、英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一些院校建立了院(校)际交流关系。开设了与法国南锡大学联合培养的临床医学七年制、八年制中法实验班,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班。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暨湖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现有教职员工47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580人,包括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饮誉海内外的名医。在院博士生导师60余人,硕士生导师170余人;诺贝尔奖得主和两院院士30余人受聘为医院客座、兼职教授。
全院设有65个临床医技科室,实际开放病床3000张,配备有各类齐全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学院设有19个教研室,该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拥有国家人事部设立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心血管内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神医学科、肾病内科、神经内科、眼科、检验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科学、外科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病毒室)、卫生部心律学重点实验室(建)、心血管病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消化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剂学、心电生理、消化道病理生理国家中医药Ⅲ级实验室、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基地等。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核定批准床位3300张,进入全国特大型医院行列,目前开放床位2200张。医院学科齐全,现有46个临床医技科室,21个教研室,2500平方米医学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实验室。肿瘤学科为国家“985“和“211工程”以及“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独树一帜,成为本专业领航学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泌尿外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建立了湖北省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湖北省急救技能培训中心等17个研究平台,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肿瘤防治研究中心以及武汉大学艾滋病中心均挂靠该院。
医院提倡“大医精诚、敬畏生命”理念,涌现出了一批以桂希恩教授为代表的“德医双馨”大师。桂希恩教授先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医疗英雄”、“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称号、国家卫生部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称号。2004年6月11日,来湖北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登门看望他,温总理还四次邀请桂希恩赴河南、安徽、北京、四川等地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成为总理考察艾滋病的“工作顾问”。放化疗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云峰教授先后被法国政府授予“骑士勋章”、“法国军团荣誉勋章”、法国南锡第二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662名,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8人,2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耳鼻喉科学五个二级博士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国内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临床教学系统”。“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诊断学”、“外科学”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神经病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几年来,医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医学院或医院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特别是与法国南锡大学、里尔大学、里昂大学、图卢兹第三大学等学术间交流合作日趋频繁,自2001年起,学院与法国南希大学开展合作培养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项目,中法班2001-2008年共招收学生170名,2005年至今先后派出7批共80余名学生留学南希大学等学校。
口腔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院和重要的口腔医学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有学科均可招收硕士生、博士生),设有口腔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湖北省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生物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和“牙周病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还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和名牌课程。
学院现有教师268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86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82人,博士生导师20人。口腔内科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他们把握国际口腔研究最新进展和领先技术,利用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诊疗设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行双语教学、PBL教学模式,建立“教室-实验室-实习医院-社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口腔医学人才。 学院先后与美国、荷兰、丹麦、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学院每年选拔优秀的本科学生进行国内外交流和参加国际口腔领域的会议或论坛,开拓视野,享受“第二校园”经历。目前,口腔医学专业的大批学生已经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药学院
武汉大学药学院成立于 2001年5月,前身为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和医学院药学系(两个系皆从 1994 年开始招药学专业本科生)。目前学院下设化学药物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临床药物研究所,建有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副教授近50名,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楚天学者和珞珈学者特聘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8名,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还聘请了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药学和生物制药两个本科专业,药学和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学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招收博士生。目前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10多名、硕士生90多名、博士生20多名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留学生,并招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和各类继续教育学生。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学习,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本科生多人次申报获批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发表论文数篇。努力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建有省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开放实验室,先后与10多家科研机构、医院、企业联合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派学生前往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10余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单位和前景优良,应届本科毕业生均超过50%以上继续深造,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学院拥有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湖北省药物及药用材料研发推广中心等新药研发平台,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单位之一,参与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百项科研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国际科技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经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等10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的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不仅选派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也接受外籍学生来校交流学习,还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许多国际顶级学者来访讲学授课,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通过推进国际化办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服务是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武汉大学于2001年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在百年名校肥沃土壤里孕育的年轻学院,目前已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办学特色和活力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全日制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两个专业,其中全球健康学是在国内率先开设的特色专业。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生物统计学),1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和1个MPH(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拥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湖北省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湖北省特色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水环境与安全”、“人类重大疾病”2个项目被列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农村健康与保障”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多次获得一等奖! 学院教师中博士比例高达100%,具有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纽约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夏威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者达92%;教授占40%、副教授占44%;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6人,校外兼职导师25人。 实验教学中心建有环境因素探索、生物效应测定、生物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模拟等实验室,拥有教学实验仪器和先进设备总值800余万元。现有深圳市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湖北省及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6个现场教学基地, 打造“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与美国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田纳西大学、英国邓迪大学、日本宾库医科大学以及马来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其中,与夏威夷大学、圣路易斯大学、邓迪大学签署了本硕连读、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双方互派教师访问讲学,每年出境学习交流学生超过40人次。 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的多学科综合平台优势,并选聘具有丰富公共卫生研究和管理经验的政府领导和专家,与院内教授结成对子培养本科生,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指导学生合理选修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研究。近几年学院本科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多达50项以上,完成《湖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被纳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本课生发表SCI、SSCI以及国内核心期刊等文章数十篇。
HOPE护理学院
HOPE护理学院是武汉大学与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共同创立的中国护理学界第一所国际合作教育机构。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副主任护师13人、主管护师21人。专职教师中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20人,占专职教师比例100%。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世界健康基金会的支持下,学院聘请美国著名护理教育专家玛莎·柏翠妮(Marcia Petrini)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护理学及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为院长,聘请护理专家黛比·琳戴尔(Debroah Lindell)和苏珊·图拉(Susan Turale)任兼职教授,并引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博士和硕士。学院与美国、挪威、芬兰、比利时、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护理学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全面落实国际化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院从2011年开始开设“护理学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并每年选派5名优秀本科生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护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 学院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教育理念,自2003年以来,在玛莎院长指导下,推行理论与临床实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学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沟通、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等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大学生篮球赛、英语竞赛及学生社团活动。近5年来,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
学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2008年至今,学院与世界健康基金会联合成功申请到美国政府ASHA(American Schools and Hospitals Abroad)项目,总计经费约1000万元。目前已建成了护理模拟实验及研究中心,搭建了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方式、高效率的学习途径,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及研究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承担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开办了护理学专业硕士课程,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集博士生、硕士生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高水准的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驰名中外的扬子江畔,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南侧,始建于 1939 年,前身为 “ 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护校 ” 。 1999 年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教育厅首次批准承办高等职业教育, 2000 年新武汉大学成立后曾经更名为武汉大学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大学双方协议,学院整体、实质性并入武汉大学,2011年7月经武汉大学批准更名为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1995 年开始承担原湖北医科大学高级护理专业的培养,向新加坡选送留学生 75 人。同时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先后开办护理、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放射技术、医学影像、药学、药剂、营养、康复医学、护理美容等专业。其中,护理、口腔专业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评估认定为省级优秀专业。目前在校生 2000 余人。 长线开设专业为护理、口腔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 3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 60% 。该院教师曾在 2004 年省医学职业教育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学院常年聘请武汉大学临床学院的教授、副教授来校担任临床课教学,丰富了临床教学内容,实践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院还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外境外相关院校进修、培训和讲学。学院与美国、日本等有关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多次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芬兰、香港等地专家来校讲学和访问。
学院充分发挥依托武汉大学的办学优势,先后开辟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华中科大同济医院、华中科大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 20 余所三级甲等医院为该院的实习基地。院内学术氛围浓厚,多项科研课题获省级奖励,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百篇, 10 余人先后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湖北省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挂牌该院,承担对全省中等、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调研、咨询决策及师资培训等任务。
该院始终坚持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宗旨,重在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专业在历届全省护理操作比赛中均获团体总分和个人总分第一名,在湖北省 “ 全省医学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综合能力比赛 ” 中,荣获高职组均团体总分第一、个人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口腔医学专业参加2007、2008、2010年“日进杯”口腔工艺技术展评活动均获牙体雕刻项目个人三等奖。该院组织学生参加全省英语应用水平能力考试合格率达 80% 以上,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人均分数及各单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全省同类学校,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的学生逐年增多;组织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通过率为 90% ;在参加专升本自学考试中,各门课程的通过率均达 80%…… 学院曾多次被授予 “ 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 、 “ 省级文明单位 ” 、 “ 省毕业生分配先进单位 ” 、 “ 武汉市文明单位 ” 等称号。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和武汉大学ABSL-Ⅲ实验室(Animal 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y,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简称A3实验室)于2001年开始筹建,2003年建成,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共同投资建设。动物实验中心和A3实验室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为武汉大学的二级单位,是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实验动物、动物实验技术以及科研工作的服务平台。 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A3实验室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拥有恒温、恒湿、空气洁净度为万级的正压屏障环境非感染动物实验设施和动物生产设施,持有湖北省科技厅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动物实验和动物生产均以严格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为保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009年,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获得国际AAALAC实验动物管理认证。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style="float: right;" src="83025aafa40f4bfbb2100d42004f78f0f63618e7" data-layout="right" kd="382" height="300" owner="">A3实验室为恒温、恒湿、空气洁净度为万级的负压屏障环境,主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实验。A3实 验室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配套建筑1000平方米,具有同时承担100只猴实验研究的能力。实验室配备了自动监控系统、安全报警系统、通讯系统、生命支持供气系统、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和门禁系统,确保实验室内的致病微生物不泄漏到室外而污染外环境。实验室制定了一整套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对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必须遵照执行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奠定了基础。2005年,A3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生物安全实验室。2007年,A3实验室获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允许从事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毒、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研究。2011年2月,A3实验室再次依照新的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通过国家认可。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为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促进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与转化研究,进一步提升医学学科学术实力,武汉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了医学研究院。研究院坐落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医学部,位于即将投入使用的3万平方米研究大楼内,将以先进的设备搭建功能强大的共享平台与技术平台,进行重大疾病的前后期结合研究。研究院为武汉大学高水平人才的科研创新特区,由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院士兼任首任院长,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拟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机构。
基金奖励 编辑本段
武汉大学医学部学子除可享受武汉大学一系列奖助政策之外,医学部还有4项专项基金奖励。
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朱裕璧教授,湖北宜都人,生于1903年5月22日。192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赴德留学哥庭根大学,193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底回国,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校任教授。1941年冬回湖北省负责筹建医学院,1943年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恩施成立,为湖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创立、建设湖北医学院和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激励后学,发扬朱裕璧教授爱党、爱国、爱校,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由朱裕璧教授的亲属、校友捐款设置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为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奖项。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
向近敏教育基金会(CMHEF)是为了纪念向近敏教授, 由他的学生及亲属成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向近敏教育基金会的成立目的是奖励符合本会“追求卓越计划“条件的学生和年青科研人员。同时也积极促进中美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廖康雄奖学金
廖康雄教授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1989年以优异成绩荣获北京大学临床外科医学博士,并前往美国深造。廖康雄教授曾发表60多篇SCI文章,并担任多个医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人。廖康雄教授拥有美国外科及心脏外科临床行医执照,荣获美国消费者协会America’s Top Surgeons 称号。被美国权威排名杂志USNEWS评为全美1%顶级心脏外科医生。
廖康雄教授现任明尼苏达大学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心脏微创外科中心主任,心胸外科终身教授及博士后导师,美国新心国际集团总裁及创始人。任美国Fairview 医疗基金会中国部顾问。
2009年,廖教授捐助在医学部设立“廖康雄奖学金”,该奖项奖励品学兼优,英语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临床专业本科生(含长学制)。获奖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
杰出医学生专项基金
杰出医学生专项基金由医学部校友发起成立,旨在促进武汉大学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武汉大学医学部学生的成长。
校园环境 编辑本段
周边环境
武汉大学医学部与武汉大学工学部隔湖相望,相距约5公里。出医学部大门向南经过双湖桥,沿东湖行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后向东约200米左右即可到达工学部。武汉大学医学部是综合性大学医学部距离本部最近的学部之一。
武汉大学医学部坐落于武汉武昌东湖、水果湖畔,东望东湖珞珈山,南观鹰台水生所,西视汉街水果湖,北顾复地东湖国际。东湖水碧波荡漾,珞珈山落应缤纷;放鹰台豪情壮志,水生所再造辉煌;大汉街国际商城,水果湖绿柳成林;中南院救死扶伤,秀水楼书乡画廊。
校内环境
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内因地势比较平坦,建筑普通、中规中矩,相比地势高低起伏、拥有老建筑群的文理学部而言显得较为一般。然而医学部内绿树成荫,清静淡雅,却是个学习,尤其适合学医的好地方。校内较为有特色的建筑是医学部行政楼,因制式与美国总统府相近,被学子们成为白宫。
医学部交通 编辑本段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15号
邮编:430071
公交车:乘坐下列公交车:709路,14路,411路,552路,578路,701路,810路到东湖路中南医院站下车。
地铁:需步行至汉街,或乘坐公交车至洪山广场、中南路乘坐4号线。
校车:
发车时间:(1)文理学部教五(在转盘西边的路边候车)‐医学部:11:30 17:00 21:30
(2)工学部保卫部(在十教西边的路边候车)‐医学部:7:26 8:06 11:34 13:26 14:36 17:04 18:51 21:34
(3)医学部(在主席像西边的路边候车)‐文理学部教五:7:20 8:00 13:20 14:30 18:45
路线:文理学部教五(教四、新图书馆)‐桂园餐厅‐武大自强超市(武大二附小)‐田园小观园‐明珠园‐工学部校医二分院‐世纪广场‐工学部保卫部(工学部十教、工学部图书馆)‐医学部毛主席像(也可以打的士或者出工学部北大门乘坐402 公交车,出湖滨凌波门乘坐402公交车,在楚河汉街站下车,再走一段路就到医学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