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蝌蚪(英文:tadpole)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幼虫,又称蟾球。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没有四肢、。以群居为主。蝌蚪成熟后,开始变形,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卵形、尾宽、口小、无外鳃。内鳃被鳃盖覆盖。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体黑,尾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蟾蜍蝌蚪比青蛙小。密密麻麻的一群是蟾蜍的蝌蚪,大部分是青蛙的蝌蚪。
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雌蛙产卵总数可达5000枚左右,孵化率50左右%而蝌蚪的存活率只有20%~30%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蝌蚪一般在雌蛙产卵后人工孵化8 ~ 15天。刚孵出的蝌蚪呈棕黄色,体长6 ~ 8毫米,头上有马蹄形吸盘用于附着,口位于吸盘下方,体质较弱,活动量少它们通过卵黄囊获得营养,不张着嘴吃东西3天后就可以给它们喂食外源营养素,满足它们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需求。蝌蚪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3 ~ 25℃,最适pH为6 ~ 8蝌蚪生长缓慢,大约需要60 ~ 80天才能蜕变成幼蛙,一般分为初级阶段、前期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发育阶段
因为口腔里没有毛孔,你可以 不要带食物;之后眼睛和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个吸盘,可以用来吸附在水生植物上。
尾部大而扁平,内部有分节的尾肌,肌节上下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可以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嘴出现后,嘴唇的角质齿刮开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育,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五趾,再从鳃盖长出前肢,如青蛙。
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比如蝾螈。随着尾巴逐渐缩小,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发育成了一个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青壮年。蝌蚪通过变态发育成成虫的过程称为变态。
肺鱼的幼虫外形略像蝌蚪,在肺鱼分布区要注意寻找蝌蚪。从蝌蚪的角度来看,蝌蚪害怕被金蟾吃掉,所以躲在妈妈 变成小蟾蜍。
生长阶段
生长初期:1~10d)蝌蚪孵化后三天不进食,靠蛋黄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会导致它们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摄食每隔一段时间给它们喂食每万只蝌蚪一个蛋黄,并适当添加一些水中的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化出来的蝌蚪体质较弱,对外界环境特别是水温比较敏感、水质、光照。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水中溶解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会影响蝌蚪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中要求:细水常流,新鲜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 ~ 29℃,pH值6 ~ 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深,一般10 ~ 15cm为好,每天更换一次池水。光线宜为室内自然光或室外乔木下的漫射光,避免阳光直射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蝌蚪的体长可以长到1 ~ 1.5cm。
生长前期:10~20d)10天后,蝌蚪 食量增加,生长发育加快,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消化功能仍然不强这个时候,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蝌蚪的存活率。因此,需要在饲养中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状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辅以娇嫩的海藻等。饵料投喂时间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晚上,每天一次,但要定时。喂食量一般是每天每1500只蝌蚪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浅棕色,背部有乳白色花纹,体尾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形花纹。管理上要求10 ~ 20日龄的蝌蚪保持池水清洁,以防中毒每天换一次池水为宜,水深以10 ~ 20厘米为宜同时,池水要避免阳光直射。蝌蚪通常生活在水中。
生长中期:20~50d)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了促进蝌蚪 消化道尽快适应两栖动物的特定蝌蚪阶段,“食草性”20日龄以后,蝌蚪除了要喂糊状饵料外,还要喂植物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起初以植物饵料为主,动物饵料为辅,逐渐改为动物饵料动物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而植物饵料会促进其个体的生长,所以平时要混合喂养。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干净无污染,每天要清除池中的饵料残留。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0 ~ 500只,蝌蚪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天的时候,一些蝌蚪会长出后脚。到这个时候,蝌蚪的存活率可以达到95%如果水温低,周期会更长。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个时期是蝌蚪向幼蛙转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蝌蚪会长出后肢和前肢,从水生向两栖转化。50天左右,体长4cm以上,后肢生长,后肢生长后2周左右(65日龄)开始长出前肢前肢长出来后,尾巴开始被吸收这时,石蛙蝌蚪停止进食,进入变态期。在此期间,除了喂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浅水和淡水(浅水只有3cm左右的水位)半水陆,登陆方便,光线昏暗,环境安静。蝌蚪进入变态需要10天左右,进入变态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