鹠
鹠是鸱鸮的一种,羽毛棕色,有横斑,尾巴深棕色,腿白色。外貌与猫头鹰相似,但头上没有角状羽毛。捕食鼠、兔子有益于农业,但在古籍中常被视为不祥之鸟。其中,花头鹬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Scientific name bluegreen passeriformes East(Linnai)英文名Pigmy Owlet猫头鹰目,猫头鹰科。夜行猛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编辑本段
花头鹬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6 ~ 23厘米,体重48 ~ 65克。面板不显眼,也没有耳簇羽。上半身灰褐色,密被白斑和横斑,后颈有不明显的白色领圈,下半身为白色带褐色条纹。虹膜是明黄色的,嘴角是黄色的,爪子是黑色的。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生态习性 编辑本段
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也见于疏林和杨桦林中。它们大多是夜行动物,白天躲在丛林深处。栖息地经常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往外看,还经常不停地在地上竖起尾羽,凶悍有嘴、爪子很强壮,能捕食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冬天有储存食物的习惯,猎获的食物往往储存在树洞里。它们主要以老鼠和蜥蜴为食、小型鸟类和昆虫。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繁殖期为57月。通常在树洞里筑巢,也在大树枝间筑巢。每窝产卵4 ~ 6枚,偶尔多则8 ~ 9枚,少则3枚。卵为白色。育雏期2829天,由雌鸟承担。
领鸺鹠 编辑本段
斜鹬是中国最小的猫头鹰,体长14 ~ 16厘米,体重40 ~ 64克。面板不显眼,也没有耳羽簇。上体灰褐色,有浅橙黄色横斑,后颈有明显的浅黄色领斑,两侧有黑色斑点,特征明显,可与其他鹬类相区别。下半身为白色,喉上有栗斑,两侧有宽的褐色纵条纹和横斑。虹膜鲜黄色,嘴和脚趾黄绿色,爪子棕色。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斜鹬分布在国外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和台湾等地。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斜鹬生活在山林和林缘灌丛地区,除了繁殖季节,它们都是独自活动。主要是白天,中午可以在太阳下自由飞翔觅食。航班往往是急剧拍动翅膀飞鼓,然后滑行一段时间,交替进行。黄昏的时候活动也比较频繁,而且我喜欢晚上唱歌,几乎是通宵,而且唱的比较单调,多是四音节的哨子,反复唱。休息时,它们经常栖息在高大的树上,经常左右摆动尾羽。主要以昆虫和老鼠为食,也吃鸟和其他小动物。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繁殖期为37月,但大多在45月产卵。他们通常在树洞和天然洞穴中露营,也使用啄木鸟和鸟巢。每巢产2 ~ 6枚卵,多为4枚。鸡蛋是白色椭圆形的。
斑头鸺鹠 编辑本段
斑鹬是一种小鸟,但它是中国最大的鹬,体长20 ~ 26厘米,体重150 ~ 260克。脸板不明显,也没有耳羽簇。体羽为褐色,头部和全身羽毛有细的白色横斑,腹部为白色,小腹和肛周有宽阔的褐色纵条纹,喉部也有两处明显的白斑。虹膜黄色,口部黄绿色,基部深色,蜡膜深褐色,趾部黄绿色,有刚毛状羽毛,爪近黑色。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斑点鹬分布在印度国外、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云南、西藏、海南等地。
生活环境 编辑本段
斑头鹬是一种留鸟,生活在平原上、从海拔2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到中山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木也出现在村庄和农田附近的疏林和树木中。他们大多单独或成对工作。它们大多在白天活跃觅食它们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鸟类和大型昆虫,晚上也很活跃。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和其他昆虫及幼虫以老鼠为食、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因为它的鸣叫声听起来像轮子带滑轮的声音,所以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鬼车”。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