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钱被谁偷走了?人均GDP超世界平均,但消费力竟不如印度
联合国预计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之所以会由印度夺得这项“桂冠”,和近几年中国国内的生育率下降分不开,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国内的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另一个指数也是低于印度的,那就是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
而比较这两个数字的时候,一般分为三类国家:
通过图片的比对能够发现,无论怎么比对,我们国家的消费率都低于这三类国家,而且低得很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我们国家在2020年的消费率接近55%,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在80%左右。
居民消费率也是如此,都是普遍低于这三类国家的数据——
虽然不同国家间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阶段都会不同,也就代表着这两个数据会有差距,但是国内的数据却是远远低于的。怎么回事呢?
其中也直接指向了一些问题,比如:明明大多数人都感觉钱不够花,为什么消费率还这么低?
人均收入问题
经过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GDP增速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周围的环境改变大家也都肉眼可见,生活也不断地变好。那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消费呢?
根据社会经济学,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消费品的供给、心理因素、债务、年龄结构等都应该计入其中,但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
收入。
2022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突破了12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2020年的时候,人均国民收入就超过了1万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平均收入6000),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这个数据一出,许多人就开始哀叹“我给国家拖后腿”了,但是这种计算方式其实是不够合理的。用网上常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我和马云平均资产,我也是亿万富翁。
可见,“平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经济总量,当差距巨大的两个数字摆在一起,平均数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另一个数字才是最关键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中位数相当于10个人的收入从大到小排列,中间那个人的收入,是广大群众最真实的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是31370元,平均每个月2614元。
这两个数字之所以有差额是因为国民总收入(GNI)是包括了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三个部分,经过了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的调节后才能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字。
我们来看一看,在总体的收入中,分配到我们居民手中的占比。
能够看出来,我们居民能够分配到的整个国民收入是在下降的,也能回答另一个大家都有感觉的问题——
国家的增速和我收入的增速不太匹配,这是因为我们虽然总的经济量变大了,但是分配到居民手里的占比变少了。
那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去哪了呢?很简单,主要是向政府部门倾斜,这是正常的事情。
近几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建设都发展迅速,公路、高铁、医院、学校等基础建设不断地变好,这些钱的来源也都是从我们的总收入当中匀一部分过去,最终获利的也是我们本身。
其次,既然说到了分配,还有另一个中国的数据——经济流动性不平衡。
早在2017年的时候,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不平衡中就包括了城乡、人群之间分配不平衡。
经济流动的不平衡在世界上广泛的发生,世界上几乎各个国家都有发生,计算这个不平衡的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社会顶部20%的家庭收入除以社会底部20%家庭收入。
比例越高代表了经济流动相对不平衡,从数据能够看出,印度的经济流动性相对于我国比较好,这是因为虽然人口同样众多,但印度总体的经济体量没有那么大。
在此之上,我们的花费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也就是说——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后,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会逐渐降低。
简单来说,有钱人逐渐多了起来,那么消费率就会降低一部分。有人会好奇了,那么发达国家应该消费率难道不是应该更低吗?
这时候,就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的消费观念了。
消费观念
举一个例子——日本。日本的经济流动性在世界上相对来说比较平衡,人口也少,国家GDP也名列前茅,但是消费率还是一直上不去。
其中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日本民众有一个和中国很相似的习惯——存钱到银行里不花费。
日本经过90年代的泡沫经济后,经济出现大倒退,很多日本民众在短时间内都从“小富”变成了“贫穷”。
日本的很多观念都来源于传统的中国,在此之后,日本人就很喜欢做一件事——储蓄。
中国的社会在几十年之间几乎从“农耕社会”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农耕社会的特质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储蓄。
由于农作物存在短期的风险,如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了农作物可能一年的收成就会毁掉,为了应对这个风险,就得靠储蓄。
按照农民的习惯,省钱存钱是道德的,因为前年来的案例早就说明了问题,喜欢花钱的一般都是“败家子”,理想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没有任何负债,尽量不要消费,把钱存下来作为抗风险的存在”。
经过了几年的疫情风险,在后疫情时代,危机的感觉还存在于我们的身上,我们习惯把钱存到银行里不花费。
欧美国家及印度的消费观念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改变,他们应对风险的方式和国内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抵抗风险的主要办法是商业保险等金融产品。
国外的银行多为商业银行,为了促进消费,发达国家的银行的银行利率极低,如日本的存款利率在0.004%-0.005%之间,甚至还有国家的利率为负。
也就是你钱存在银行里不仅不能增长,还要倒贴,为了让自己的钱变多只能“投资”。
发达国家在数百年前就存在保险及其他金融产品,同时,国外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民众存在银行里的钱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我们国家金融产品起步较晚,消费观念还没有转变,大多数人对金融产品都抱有一定的“疑问”,生怕亏本,特别是老一辈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动吃利息,也不愿意去消费这样的“新型产物”。
结语
现在,我们国家除了在解决大家收入过低和分配不平衡的同时,也在鼓励大家消费,通过别的方式来“储蓄”。
经济的流动性是国家发展的必要环节,例如日本,在过于夸张的储蓄观念下,日本的经济已经多年没有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
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平衡消费和储蓄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必将面临的新问题。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徐州小伙计划骑行2300公里到三亚,老板批了30天假,“不够再续” 下一篇 何赛飞领衔,今晚开播!52集家庭伦理剧来袭,终于有剧可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