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在学生的就业岗位上,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设置背景 编辑本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走出了百姓生活,并且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全媒体化信息传播路径出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网页设计与美工、网络编辑、手机软件开发等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居于此,中国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
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网络经济等三个专业申报。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招生工作。
2012年,为了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9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由新媒体与信息网络(050307S)及媒体创意(050306W)合并为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属新闻传播学类。
2013年,经专业名称修订,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不再有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网络经济等专业,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批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校为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沈阳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皖西学院、池州学院、山东政法学院、吉首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安欧亚学院、昌吉学院。
2015年,29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6年,47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7年,36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8年,37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9年,34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20年,28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 编辑本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规格 编辑本段
学制与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知识要求
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课程体系 编辑本段
总体框架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40—160学分。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编辑本段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
各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专业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的核心知识点。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课程具体名称各高校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各专业还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设定。
实践教学 编辑本段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应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
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毕业论文 编辑本段
毕业论文
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论文选题应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绪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
毕业作品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作品创作应当采取各专业实践创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长度、格式等应有统一规定,并附有作品创作报告。创作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刨作策划与背景、创作流程记录、创作阐述、创作总结与分析。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调查背景、方法阐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
教师队伍 编辑本段
师资结构
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8:1。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教师素质
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师资
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具有用中文普通话或英文授课的能力;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培养和发展计划。
建立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探索教师团队灵活发展的模式,要求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教师参加业界锻炼和国内外学习提供保障。
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教师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设备资源 编辑本段
教学设施
各高校应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信息资源
专业所在高校和院系应在图书馆、音视频资料室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保证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壶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教学经费 编辑本段
专业所在高校的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1200元,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质量保障 编辑本段
教学要求
各高校应围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要搭建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和标准为要,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保障规范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体系
应加强对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主要方式有:①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学校~院系各级领导每学期应完成一定的听课任务,以便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②建立专家督导制度。校院两级均应聘请一些专职教学专家(退休或在职),定期随堂听课或开展其他教学督导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③建立同行评议制度。教师之间应形成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教学氛围,每个教师每学期须完成一定的听课工作量。④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⑤与业界建立双挂和互动制度,纳入业界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培养模式 编辑本段
交叉融合培养模式
从师资结构与授课方式而言,拥有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都可以被纳入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队伍之中;同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新闻传播学门类的教师力量也仍然不可或缺。但门类齐全的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融合,要实现的是各类教师之间的配合战。
从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而言,新媒体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制作等个案导向的制作型课程;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网络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编辑与发布、数字出版、网络信息管理等个案导向的分析型课程;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信息图形设计等数据导向的制作型课程;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数据挖掘、数字传播技术、传统统计学等数据导向的分析型课程都应被囊括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课程考核也应视课程性质而灵活调整。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根据当前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积极进行职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从培养单一型的“一专”人才向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在专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积极努力地去培养集新闻传播业务、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粉丝经营等多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包含了知识结构的复合、业务流程的复合、操作流程的复合、用户互动的复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修学校或外校开设的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尤其鼓励学生选修或辅修与复合型新媒体人才需求高度吻合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等课程,或者选择申请第二学位。
产学对接及实习培养模式
学生方面利用小学期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业界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推荐大三、大四学生前去实习。教师方面,既有引进来,又有走出去。新媒体专业院校以各种形式引进业界的资深人才和专家,包括兼职教师、专业导师、专业顾问等。产学对接需要持续性的落地,实验室、研究所就是一个新媒体专业院校最重要的从事专业建设的装置和平台,把来自业界、学界的各种资源汇聚起来,形成具备人才、软硬件的实体。
学校与大型传媒集团合作,引进业界导师到学院来上课,安排学生到媒体实习;学院老师到媒体挂职;学界与业界进行媒体项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能够帮助网络新媒体专业得到更多的政府、社会、产业资源。
数据统计 编辑本段
截至2017年,中国618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系,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169个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87%属于二、三本院校。截至2018年,中国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其中,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在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综合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中设立的比例较高。
人才需求 编辑本段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将要适应其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设计制作等。具体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就是为现代传媒产业服务,为新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掌握与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 影) 、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并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为弥补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缺口而设立的。
相比起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容,既懂网络媒体策划与创意以及内容生产又懂新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人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与特长。
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处于专业人才的空缺期,急需大量专业创新人才,促进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这种人才需求不仅反映在新媒体行业各个岗位上,也反映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发展差距中。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量较其他二三线城市、中国西部地区要高。在2014年新媒体行业中,相较于新媒体运营和营销两大方面,新媒体研发板块的人才需求量大,占比54.36%。而随着微信的兴起及广泛使用,截至2018年,新媒体在运营,尤其微信后台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的前三名是后台研发、文本编辑、产品经理。上述需求量最大的新媒体人才中,后台研发岗位招聘基本面向计算机、通讯类专业,其余两类人才专业来源广泛。
就业方向 编辑本段
该专业毕业生可考虑从事网页设计、新闻媒体编辑、微电影拍摄、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新媒体行业。此外,学生还可根据新媒体的衍生技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AR/VR 技术等,设计相关游戏或应用软件。大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又能符合大部分新媒体行业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新媒体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持,新媒体行业同时也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也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考研方向 编辑本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有广告学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传媒经营管理方向、新闻业务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等。
开设院校 编辑本段
北京 | |||
北京联合大学 | 中华女子学院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北京印刷学院 |
北京吉利学院 | |||
上海 |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杉达学院 | |
重庆 | |||
重庆三峡学院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长江师范学院 | 西南政法大学 |
重庆工商大学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重庆工程学院 |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 |||
河北 | |||
防灾科技学院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保定学院 | 华北科技学院 |
沧州师范学院 | 河北科技大学 | 河北东方学院 | 河北外国语学院 |
河北传媒学院 |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 ||
河南 |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郑州大学 | 郑州师范学院 |
平顶山学院 | 黄淮学院 | 周口师范学院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大学 | 中原工学院 | 商丘学院 |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 |||
山东 | |||
济宁学院 | 枣庄学院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政法学院 |
山西 | |||
山西传媒学院 | 忻州师范学院 | 晋中学院 | 山西大同大学 |
安徽 | |||
亳州学院 | 池州学院 | 铜陵学院 | 滁州学院 |
皖西学院 | 安庆师范大学 | 阜阳师范大学 | 合肥师范学院 |
安徽财经大学 |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外国语学院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 安徽大学 | ||
江西 | |||
新余学院 | 江西科技学院 | 南昌理工学院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江苏 | |||
泰州学院 | 南京晓庄学院 | 南京师范大学 | 苏州大学 |
南京财经大学 | |||
浙江 |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浙江外国语学院 | 浙江财经大学 | 浙江工商大学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 浙江树人大学 | 浙江万里学院 | 温州商学院 |
湖北 | |||
荆楚理工学院 | 湖北科技学院 | 湖北理工学院 | 湖北工程学院 |
武汉纺织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经济学院 | 武汉学院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武汉晴川学院 | 文华学院 | 武汉工商学院 |
汉口学院 | 武汉传媒学院 | 武昌首义学院 | |
湖南 |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怀化学院 | 衡阳师范学院 | 湖南城市学院 | 吉首大学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
广东 |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岭南师范学院 | 广州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深圳大学 | 汕头大学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广东金融学院 | 韩山师范学院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 |||
广西 | |||
桂林旅游学院 | 贺州学院 | ||
云南 |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 云南民族大学 | 红河学院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贵州 | |||
贵州民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 |
四川 | |||
四川大学 | 阿坝师范学院 | 成都学院 | 内江师范学院 |
乐山师范学院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师范大学 |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 四川传媒学院 | ||
陕西 |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商洛学院 |
安康学院 | 西北政法大学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 | 西安思源学院 | 西安外事学院 | 西安欧亚学院 |
西安培华学院 | 西京学院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黑龙江 | |||
绥化学院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佳木斯大学 | |
吉林 | |||
延边大学 | 吉林工商学院 | 白城师范学院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长春大学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
辽宁 | |||
沈阳体育学院 | 鞍山师范学院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理工学院 |
沈阳工学院 | 沈阳城市学院 | 辽宁传媒学院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新疆 | |||
塔里木大学 | 昌吉学院 | ||
内蒙古 | |||
河套学院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海南 | |||
琼台师范学院 | 三亚学院 | ||
福建 | |||
宁德师范学院 | 闽江学院 | 福建工程学院 | 厦门理工学院 |
厦门工学院 | 厦门华厦学院 | 厦门华夏职业学院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甘肃 | |||
河西学院 | 兰州城市学院 | 兰州财经大学 | 天水师范学院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数据截至2020年4月26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广播电视工程 下一篇 山西传媒学院播音主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