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也叫自闭、西方心理学家对自我限制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伯格拉斯和琼斯是最早研究自我设限的外国研究者,他们将自我设限定义为:在绩效情境中,个人为避免或减少绩效不佳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行动和选择,都可以增加失败原因外化的机会。自我设限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比如学生考前不学习 课就到处玩或者声称身体不适其实个人这个时候很可能是自我设限。

自我妨碍自我妨碍

目录

基本定义 编辑本段

自我设限策略和归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我设限是一个个体 s对自己成功的刻意抗拒,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然而,归因是个人 成绩结果出来后对这个结果的解释既然 ,我在成就行为之前就阻碍了它,是为了给预期可能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不是像李晓东教授说的那样,把 的实际损失合理化“自我设限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本身”

比如把考试成绩不好归结为复习时间不够,但如果故意玩,就把复习时间不够作为 可能失败的借口,这就是自我设限行为。

自我妨碍”是指有时人们对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有机会通过采取行动或选择目标来改善失败的外部归因,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负面意义。

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学生故意采取不努力等行动阻碍学习成绩。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失败时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自我妨碍的动机在于控制自我归因或他人 归因。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自我设限策略。防御性归因模型、成绩目标取向、低自尊和不确定性的评价反馈是自我设限的重要原因。

通常,学生越差成绩越差,学习越少。用“自我妨碍”解释这种现象很有趣,相当多的学生实际上无意识地使用这种策略。

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几乎完全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想法他们总是在课堂上走神或睡着,尽管老师告诉过他“这个问题是明天 s测试”他们也充耳不闻,但有时他们在压力下应付老师 故作姿态。

如果学生不这样做,他们考试就会不及格t学习:显然,他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不是因为他能力差,而是因为他学习不努力。

这是一个绝妙的借口。为了不让学习成绩差被归结为能力不足,学生们宁愿放弃努力学习。什么更有甚者,一些学生故意让老师公开批评他这种公开批评对这个学生来说有这样的意义:你看,我真的没有don不要努力学习。这时候老师批评学生不学习,这是中了他们的圈套)

对于这样的学生,为了鼓励他们,我会像很多老师一样这么说:你很聪明,但是如果你不t学习,成绩怎么变好?只要你稍微努力一点,你一定会学得很好。我发现这样的教育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可能会这么想:老师们都认为我 我很聪明。如果我努力学习,但成绩不好不进步,那就证明我不聪明。

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况。有些问题情况很容易处理,对个人来说没有挑战性;还有一些问题情境比较复杂或者具有挑战性,需要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处理,结果的成败也是不确定的。后一种情况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冒险的情况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大相径庭。

就学生而言,学习、考试是日常的问题情境,他希望在这些情境中成功,也希望成功后有快乐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可能的负面情绪体验,学生有时会采取减少或放弃努力的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业自我设限行为。自我设限是一种动机策略,是问题情境到来之前的一种拖延行为、睡眠不足、其他活动太多或者考前不复习,都是学业上的自我设限,本质是学生尽可能把失败的原因外化。

自我设限不等于归因。归因是获得结果后对结果的解释,而自我设限发生在活动之前,是为可能的失败寻找合理借口的准备,而不是事后对实际失败结果的合理化。如果一个 把考试成绩差解释为太累,把它归结为故意熬夜,以此来用睡眠不足作为可能失败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我阻挠的策略。

当学生害怕在未来的评价情境中失败时,采取自我设限策略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和双赢的结果: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成功意味着能力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业自我设限是学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做出的一种调整。

功能形式 编辑本段

行为自我设限是指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发生在成功或失败之前,如故意拖延、考前不复习,热衷于享乐、选择高不可攀的目标等等;自报自我设限是指夸大成功中的障碍,尤其是一些具有状态特征的事件,如考试焦虑、身体不适、压抑、抑郁等。

自我妨碍”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甚至以不学知识为代价)

它同时具有两种功能:

1)它为失败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护;

2)如果成功,它提供了自我增强(如果你不学习也能考好,这个学生就可以宣称自己有超能力)

类型划分 编辑本段

第一种分类

Lerry和Shepperd从个体能否控制自己行为的角度将自我设限行为分为两类

1、行动式自我妨碍;

2、自陈式自我妨碍。

基于行动的自我设限是指个体为了做出自己的回报,可以提前控制的一系列行为策略,比如考前饮酒、吃药、减少努力,把 的成就目标定得太高。

自我报告的自我设限是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寻找一系列不可控的借口,以及一些可能影响其发挥水平的因素,如个体声称的考试焦虑、创伤性生活事件和疾病等。

行动导向的自我设限为可能的失败提供了更可信的借口,但由于减少 努力和练习的行为,影响了表现,从而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报自我设限只是为 活动可能失败提供一个借口,可能不存在,不影响个人 的努力和实践,并不会对 的表现产生实质影响,所以不会降低个人 成功的机会。

第二种分类

另一种自我设限的分类是Rhodewalt提出的,他认为自我设限可以是人的一种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设限倾向。在此基础上,他把自我设限行为分为:

1、特质性自我妨碍

2、情景性自我妨碍。

特质自我设限与人格特质相似,一般认为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模式,而 情境自我设限只是在威胁个体的情境中采取的一种行为模式,具有偶然性。

任何行为都有起因。对自我设限行为的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四种情况与个体是否使用自我设限策略有关。

妨碍行为 编辑本段

第一

任务表现情境。当情境能引起评价且他人在场时,就增加了自我呈现和自尊的动机因此,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个人会尝试使用一些策略来影响他人 感知。谢泼德 的研究表明,在公共场合比在私人场合有更多的自我设限行为。科尔迪茨和阿金 s的研究 还发现,个人更容易在公共场所进行自我设限行为。霍布登和普利纳 s的研究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都容易出现自我设限行为,而高度社会化的个体只有在其他3356人在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自我设限行为。这说明有他人在场的公共场所比私人场所更容易导致 次自我设限行为。

第二

个人 对任务结果重要性的认知。不同的任务对它们的重要性有不同的认识。如果 个人认为表演任务不重要,那么他们不 不要太在意表现的后果即使失败,对个人自尊的影响也不是3356。如果你认为绩效任务很重要,那么个人无疑会非常重视后果,害怕失败影响自我概念,所以可能会采取自我设限行为正如Arkin所研究的,任务的重要性决定了个体是否会采取自我设限行为。

第三

对任务结果和性质的反馈。个人 对未来结果的控制感会影响个人 在下一次活动中的表现。Berglas等人在研究中使用了非依赖性成功反馈,即 次反馈不是根据个体的真实情况给出的(喜欢题目其实成功了,但是告诉他失败了),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个体表现出 种消极的行为反应。斯奈德 s的研究发现,当被试被置于一个面临智力评价的情境中,并且被试不确定 能否成功,即使没有之前不一致的成功反馈,被试也会做出自我设限行为。

第四

生活中的学校和教室。以往对自我设限行为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术效度低,适用范围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减少或放弃努力,以应对课堂和 学校对他们构成的威胁,这就是学业自我设限策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自我设限策略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努力并取得成功是难能可贵的,而不努力则会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使用自我设限策略后,成功是因为能力高,失败是因为外界因素的阻碍。乌尔丹和米奇利 美国的研究表明,当青少年受到同龄人的评价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自我设限的行为;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自我设限行为在个体成就目标为 的学习环境中比在个体任务定向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因为在个体成就目标定向为 的学习环境中,更注重的是个体能力而不是知识掌握;回避成绩目标(即避免失败)与自我设限行为正相关。李晓东教授 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人目标取向(成就取向还是任务取向)对学生没有显著影响自我设限行为,与Urdan等人的研究结果 有所不同,可能是因为中美学生的经历不同。克罗伊和金布尔发现, 名初三学生没有学习过自我设限行为,而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自我设限行为,这说明现在自我设限行为的出现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妨碍动机 编辑本段

解释自我设限动机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尊保护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第二,它是一种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策略(让别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第一种理论

人们认为,自我设限行为的基本动机是保护自我价值自尊和自我形象。人们会尽力避免可能的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意义,自我阻挠策略就是保护自己双手的好方法。伯格拉斯和琼斯认为,自我设限行为可以削弱威胁个体自我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减少这些信息对个体自尊的影响33,356。许多研究表明,自尊是失败的晴雨表,会导致自我设限行为。泰斯发现,低自尊的大学生在自我相关任务中担心失败时会使用自我设限策略来保护自尊,而高自尊的大学生在类似任务中有成功经验时会使用自我设限来强化成功。一般认为,低自尊的个体比高自尊的个体受到的威胁更大,因此他们更容易进行自我设限行为。罗得沃特 s的研究还发现,不稳定的自尊比稳定的自尊更容易自我设限,它们与 自我设限的相关性高于高低自尊与自我设限的相关性。

第二种理论

认为个体更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而非实际能力,自我阻挠主要是一种保护和提高社会尊严的印象管理策略。Kolditz和Arkin发现,被试在公共场合的 自我设限倾向显著高于在私人场合。卡温顿 的研究表明:虽然个人有充分的理由让别人相信 后表现不好不代表能力不足,但还是在用“懒惰”等负面的词来形容自己。泰斯公司s的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设限是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而高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设限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然而,一些研究也发现,尽管33,356名个人受益于归因,但他们被认为不重视成就,缺乏动力和自我激励。法拉利和汤普森发现:社交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关注他人的诉求,因此他们倾向于在公开场合使用自我设限策略,但在私下不一定;个人取向高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高,比个人取向低的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进行自我设限行为。

这两种自我设限的动机是分不开的对内,他们主要是保护自尊和自我保护;对外来说,主要是为了印象管理和维护one 自己的形象。从自我设限的分类来看,基于行动的自我设限更有可能是为了 保护自我价值,因为它确实做出了不利于成功的行为;而自我描述的自我设限,更有可能是出于三三三五六形象管理的需要个人不减少实际努力,所以不减少成功的机会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如果失败了,他们也会有外在的理由为自己辩护,真正达到了影响他人的目的。

行为后果 编辑本段

自我设限行为的后果可以从对他人和个人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看。对于个人而言, 的大部分研究认为,虽然目前自我设限行为可以保护个体免受负面评价,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 个体的自信心,增加焦虑感。卡温顿 的研究表明,即使个人能够阻止他人对自己能力低下的评价,他们也会形成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超过 人进行自我设限行为,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然后 人会进行自我设限行为,陷入恶性循环。但是,在实验条件下,自我阻挠者提前为可能的失败找到了借口,让自己可以不去担心表演结果,而是更专注于活动本身,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对于其他人,Luginbuhl J和Palmer R发现,尽管其他人没有对个人做出负面归因他们对这些阻挠者印象不好他们还发现,当一个个体通过行动成功进行自我设限时,他在别人眼中比那些没有自我设限行为而成功的人拥有更突出的能力。罗得沃特 的研究结果表明,行动导向型自我设限者比自认自我设限者对人格特质的评价更低。总的来说,与 个有自我设限的人相比,自我设限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较低的评价。

性别差异 编辑本段

许多研究表明,自我设限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哈里斯和斯奈德指出,虽然在 中男女都使用自我设限,但只有男性使用动作自我设限。Sheppard和Akin发现,当男性大学生认为当前任务能够有效评估他们的能力时,他们倾向于使用抑制他们表现的音乐,而当当前任务与他们的预测能力无关时,他们会选择能够提高他们表现的音乐。对于自我设限的性别差异,最常见的解释是 人把男女成败归因于他人。人们经常把男人归因于s的失败归因于 不稳定因素,如缺乏努力和运气,而女性 他的失败归因于能力。所以,即使女性采取了不努力等自我设限行为,别人还是会把她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少使用自我设限策略。

综上所述,20多年来,心理学家对自我设限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 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了解自我设限的类型、其发生机制对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对学业自我设限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关注哪些学生更容易受到自身的阻碍,应该创造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应该设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屌丝    下一篇 重力感应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