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Guizhou University)简称“贵大”,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并成为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985.37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78万余册,电子图书366万余册。下设39个学院,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4437人,研究生13507人。有在职职工4142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902年,在贵山书院(创建于1735年)的基础上,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
1904年贵州巡抚曹鸿勋对贵州大学堂实行整顿,将名称为贵州“高等学堂”。
1905年,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学堂教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11月,贵州高等学堂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
1906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萁将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再次整顿,改为贵州师范学堂。
1909年,贵州师范学堂改办为“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
1912年5月,矿业中学堂被迫停办。未毕业的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全部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
1916年,该校改名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1927年奉令停办,并入1928年3月设立的省立贵州大学。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和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并以省立二中定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
1929年5月,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于1931年1月被迫停办,其校址用于开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
1939年冬,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新中国成立人才的建议。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4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大学的男儿参加中国远征军、开赴抗日前线。内战时期,以贵州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史健为代表开展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先后组织起“高原社”“民主社会革命社”等民主团体和举行数次反暴力反压迫的示威游行,其中以1949年3月间反饥饿运动最为声势浩大。
1949年11月25日,贵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阶段结束。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成为主席题名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
1952年,川北大学(农艺系)并入贵州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将文理学院大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部分工科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于1954年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建立了贵州农学院。
1958年7月3日,贵州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以1953年调整到贵阳师范学院的贵州大学文理学院为基本构架进行复校。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
1997年,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回归则继承了老贵大最具渊源的专业-农学以及老贵大的校址。
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与贵州大学分离。一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教育部重点建设大学。
2004年8月,教育部与贵州省政府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
2010年,成为高招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作。
2011年,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院校行列。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12月,贵州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在花溪十里河滩调研的胡锦涛主席欣然命笔,为贵大写下贺词。在校庆上贵州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中西部八所综合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3月,学校进入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月,发起创建“中西部高校联盟”,并为秘书处单位。
2014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贵州大学建设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5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省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举办贵州大学医学院。
2016年11月23日,贵州大学与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建贵州大学茶学院正式揭牌。
2017年5月,入选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12月,贵州高校首个新媒体联盟“贵州大学新媒体联盟”成立。
2020年1月,入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7月26日,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
2021年10月中旬,贵州大学研制绿色农药“香草硫缩病醚”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2021年10月26日,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2021年12月8日,贵州大学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大北农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向贵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一亿元,设立“大北农贵州大学发展基金”,共建“贵州大学——大北农研究院”。
2021年12月20日,在贵州省黔南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观测基地,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大数据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工作开展合作,推动天文大数据研究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FAST综合效应服务地方,促进贵州大学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助力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9日,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3月29日,从贵州大学获悉,该校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国家及贵州省重大发展战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放办学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校际协同创新,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
2022年4月2日,贵州省科协与贵州大学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共建科普基地、科技智库、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优秀科技人才推介、科研诚信建设、学术交流和高校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全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4月消息,贵州省检察院与贵州大学签订检校合作协议。
2022年4月15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大学先后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贵州大学口腔医院(贵阳市口腔医院)合作协议。
2022年6月30日,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成立大会暨人才培养签约仪式在贵州大学举行。
2022年7月消息,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与贵州大学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贵州大学西校区贤正楼举行。
2022年7月25日,贵州大学与贵阳经开区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2022年12月,确定为第四批2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
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39个学院、有13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贵州大学院系设置 | |
学院 | 系、部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 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新闻传播系、大学语文教学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 |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商务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 |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 旅游管理 |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 |
贵州大学理学院 | 数学系、物理系、基础教学部、预科生部 |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系、食品系、制药系 |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系、信息系、软件工程系 |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系、通信工程系 |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基础教研室、机械电子系、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系 |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 |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地下工程系、水利水电系、给水排水工程系、建筑系、城市规划系 |
贵州大学药学院 | 制药工程、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教学、孔子学院 |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地球科学系、勘查技术与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文与地下水工程系 |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 酿酒与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系 |
贵州大学农学院 | 农学系、园艺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植保系 |
贵州大学烟草学院 | 烟草科学、烟草工程 |
贵州大学茶学院 | - |
贵州大学医学院 | - |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 | - |
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贵州省企业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三农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 |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 文学部、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工学部、商学部、马列主义教学部 |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 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 |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实验实训中心 |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 基础部、信息工程系、国防社会系、国防教育系、国防体育系、人民武装指挥系 |
截至2020年3月,贵州大学有1个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5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9个,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截至2020年3月,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学科覆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律硕士(含法学、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林业硕士、兽医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工程管理硕士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中加合作项目管理硕士,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植物保护、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林学、地质学、数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植物保护
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重点学科 | |
学科类型 | 学科名称 |
国家重点学科 | 农药学 |
211工程重点学科 | 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治理工程 |
贵州优势磷矿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 | |
西南喀斯特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调控 | |
现代制造技术 | |
新一代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 |
复杂系统的控制优化与可靠性 | |
高原山地畜牧学 | |
民族区域发展学 | |
省级重点学科 | 农药学 |
植物生理生化 | |
化学 |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森林培育(原名:造林学) | |
采矿工程 | |
动物学 | |
微生物学 | |
基础数学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结构工程 |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
作物遗传育种 | |
农业经济管理 |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汉语言文字学 | |
化学工艺 | |
材料学 | |
果树学 | |
理论物理 | |
企业管理 | |
民族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植物保护、哲学、法学、化学、土木工程、作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物理学、畜牧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软件工程、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特色重点学科 | |
学科名称 | 级别 |
农药学 | 省级 |
土木工程 | 省级 |
畜牧学 | 省级 |
材料学 | 省级 |
矿业工程 | 省级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省级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省级 |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二类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17个,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何林)、昆虫学教学团队(金道超)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所属院系 | 课程层次 | 所属学科 | 级别 | 负责人 |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 | 机械工程学院 | 本科 | 机械类 | 国家级 | 黄放 |
矿物加工学 | 矿业学院 | 本科 | 地矿类 | 国家级 | 张覃 |
特色专业
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二类特色专业:采矿工程、植物保护
贵州省特色专业:哲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养殖、社会工作、农业资源与环境。
贵州省示范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在职职工4142人,其中专任教师270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73人,占比54.51%;具有正高级职称586人,副高级职称917人。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青年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2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5人。此外,有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人。
院士 | 马克俭(专职)宋宝安 |
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 | 丁贵杰、宋宝安、王一波、金道超、杨松 |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示范点1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10个。
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苗学研究院)、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博物馆、阳明文化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和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喀斯特山区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西南药用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 | |
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 |
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 |
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 |
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 |
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大环化学与超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药用植物繁育与种植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生物质化学利用工程实验室 | |
贵州省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省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 | |
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 中华传统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 |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
中国西部能力研究中心 |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贵州省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贵州省节能建筑与钢结构协同创新中心 |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90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7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66项,获授权专利455项,11人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
发表论文113篇,被EI、ISTP、SCIE收录143篇。
出版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世界佛学文库”、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苗学(第一辑)、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彝学(第二辑)等图书。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1月图书馆官网,图书馆有纸质藏书310万册,电子图书19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2个。在丰富纸质文献资料的同时,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及各类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43个(包含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全文数据库,以及ACS、EI、IEL、Sage、Springer、Wiley等外文全文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收藏结构合理、应用广泛的馆藏布局。
图书馆内有线网络信息节点600多个,无线网络信息节点覆盖图书馆各个阅览区域。拥有各类型专用服务器16台、容量达46TB的磁盘阵列系统和6个数字资源镜像站,各类信息终端500余台。
学术期刊
贵州大学学报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养学术科研人才的重要园地。贵州大学学报共有五个学术刊物,即《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教育文化论坛》、《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有“理论探讨”、“阳明学研究”、“中国古代辞赋研究”、“西方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钱钟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栏,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该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全文收录,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该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贵州省优秀期刊、贵州省一级期刊。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该刊在贵州省历届高校学报评比中都名列前茅,1989、1990、1991年均荣获贵州省高校学报评比一等奖。1990、1993、1995年三次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三等奖。该刊是中国科学院CSTA中心首批收录的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许多权威刊物、数据库等收录。1999年度《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全国500多家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排名中名列第48位。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该刊作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与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其影响因子从2005年的0.251提高到0.386,成为贵州省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获得“贵州省首届优秀期刊提名奖”,入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教育文化论坛》
该刊为贵州大学以及省内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管理、实践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促进和推动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创刊于1987年,原为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学报,并入贵州大学后更名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是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唯一一份的艺术类专业期刊。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和协办了6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20余个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瓮福集团、茅台集团、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奇瑞万达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了“博士科技兴村行动计划”、“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并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2019年,贵州大学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贵州大学与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
校徽
学校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校歌
溪山如黛
常沐春风
学府起黔中
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大地贮潜龙
明道济世
见贤思齐
报国为民志气同
眺望万千学子
江山处处旭日方东
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尊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
获得荣誉 编辑本段
2009年1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801-900位之间。
2021年2月,贵州大学武装部被授予“贵州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1月17日,贵州大学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2年2月,贵州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校园环境 编辑本段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3个主要校区(花溪北校区、花溪南校区、花溪西校区),和6个分校区(太慈桥校区、罗汉营校区、沙冲校区、香狮路校区、小关校区、茶店校区)以及一个挂靠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注:因贵州省教育厅统筹安排,原属贵州大学的蔡家关校区现属贵州理工学院,但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仍在蔡家关校区。
各校区功能及地址
花溪北校区(本部校区):一本类校区,含经济,文,法,管理、理、计算机等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道
花溪南校区:一本类校区,含农林,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等农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霞辉路
花溪西校区:一本类校区,是贵州大学占地面积最大,硬件功能最完善的校区,含化工,电气,土建,矿业等工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甲秀南路(与北校区体育馆相连)
太慈桥校区:艺术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
罗汉营校区:成人教育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香村
小关校区:三本类校区,科技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小关
茶店校区:三本类校区,明德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大道
沙冲校区: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沙冲路
香狮路校区: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香狮路
人民武装学院:军事挂靠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溪北路
职业技术学院:二本类学院,位于贵州理工学院蔡家关校区内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家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